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德育课程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互联网的快速扩张,让世界的距离与空间缩小,人们接受信息、交流信息更方便更快捷,也让各类洋节分沓而至,一瞬间让我们措手不及。或参与、或排斥、有新奇、有失落、有担忧......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似乎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市场。但是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大家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很多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了解不多,对于节日,更多的是追求热闹、好吃好玩,而对于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其实节日本来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各类节日中所蕴含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情感寄托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可在多元的节日活动中产生不同的文化积累和个体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
传统节日:具有悠久历史、世代相传且具有群众性、周期性、综合性和基本稳定活动内容的特定的日子。
传统节日文化:这里特指中国的汉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围绕传统节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创办学校的办学特色、弥补国家课程的滞后性及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少年儿童的知识经验很大一部分源于其生长的生活教育环境,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特别是我校“十二五”科研课题《弘杨中华武术文化系统开发教育功能》和“十三五”科研课题《倡导“养正教育”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的研究重点都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通过养正教育来修德、激智、兴师、塑优。在这两个课题中,“传统文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而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所以我们希望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特有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课题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节日西化现象已经日益明显,中国传统节日观念正逐步淡化。宣传部、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五部委于2015年8月24日联合颁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天汉网《“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上海闵行区鹤北小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与研究》,结合了我国民俗节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个维度,根据每个节日的教育内涵,制定了相对应的目标及活动内容,形成了“小不点”民俗日活动序列,铜陵市金山路小学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形成了一些活动方案,对本课题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以上看来,教育工作者对传统节日课题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很多都停留在传统节日意义上的研究,很少上升到课程高度的研究。
(四)选题意义
1.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拓展)。
2.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3.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相关素养。
(五)研究价值
1.基于对“文化断代危险性”的忧思。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忧思与紧迫感。文化是一种积累,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无论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以传承和更新,不致面临被湮没和扭曲的命运,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应切实肩负的重任。
2. 基于传统节日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
引导学生熟知传统节日知识、走近传统节日,恢复传统节日的神圣性和文化魅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决定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养正修德之传统节日文化学生活动手册》,增强学生及家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宣传活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并带动家长、社区人员,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进而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2.具体目标
(1)《养正修德之传统节日文化学生活动手册》校本教材。
(2)构建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在学生活动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操作模式。
(3)与“班级闯关活动”相结合,构建本校本课程课程评价实施系统。
(4)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机制。
(二)研究内容
本课程共安排六个节日:以汉族节日为基点,以人们参与节日的广泛性、对节日的认知程度和地方特色为参照,以适宜儿童活动为标准,所指的传统节日依次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各节日以最具代表性、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典型习俗为切入点,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剖析其中蕴涵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并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加以提炼、概括。如元宵节最典型的活动是:挂花灯、猜灯谜、闹红火,结合节日洋溢的欢庆气氛,我们提炼的核心意蕴即为:光明、红火;清明节是个追念先人的日子,同时又值万物生发的节气,我们提炼的核心意蕴是:纪念、生命;端午节最有名的活动是:龙舟竞渡,而据考证,端午正值瘟疫滋生的季节,很多习俗的产生是为了驱除,因此,我们提炼了核心意蕴:竞争、端正等。
六个主题分别是:
第一主题: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第二主题: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第三主题:清明节(公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
第四主题: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第五主题: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第六主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三)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重点:《养正修德之传统节日文化学生活动手册》校本课程的开发;难点是校本课程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研究创新点:学校组织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内容开发校本课程,依靠并利用社区的丰富资源,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共同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形成“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教育孩子”的新型的双轨制的教育模式。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我们希望让学生在了解传统——参与传统节日——最后能传播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感受节日魅力,提高学生综合活动的能力,发掘一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最后,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得以传承!
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编写原则,我们拟将校本教材分为《养正修德之传统节日文化学生活动手册》。
《养正修德之传统节日文化学生活动手册》:这是本课程的主要活动教材,共分八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分为四个版块:导入——讨论——实践——评价,分别设置为导航室、智慧谷、体验营、分享园四个栏目。导航室主要通过节日的相关传说导入,智慧谷主要是节日的的相关知识、诗词佳句等,体验营为根据相关内容设计的队员活动,分享园是学生活动、体验后的感受及评价。
(二)研究方法
本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1.课程的实施策略
(1)课程实施的机制保障
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等各部门为组员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依托我校良好的少先队基础,与社区、家长委员会联合成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委员会,在社区建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基地,邀请家长、社区人员担任基地的志愿辅导员,学生轮流担任讲解员等,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2)课程实施的时间、空间保证
学校每两周设置一课时的传统节日文化课,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展览、社区活动等,建立传统节日文化专栏,保证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
(3)课程实施的人员保证
班主任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落实传统节日文化课的关键。传统节日文化课主要由班主任来担任,辅之以学科教师、家长和志愿辅导员作具体的指导。德育处在学期初即对传统节日文化课做好具体安排,利用每月的班主任例会开展课程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做好辅导员课程内涵、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方面的指导,保障课程的具体落实。
2.优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传统节日文化课的实施根据每个主题节日的节日前、节日时、节日后三个时间段分别设置相应的课时内容,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得到全面的学习和提高。节日前指导学生学习《手册》,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视听媒体、图片展览等方式对节日的相关知识、文化内涵作进一步的了解;节日时引导学生参照《活动手册》的内容提示背诵相关诗词、吟唱相关歌曲,开展调查、访问、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活动;节日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汇报展示,通过写文章、出小报、演讲等方式交流活动心得,分享内心感受,深化学生对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
(三)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
1.查阅文献资料,寻找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同类研究的现状。收集、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
2.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
实施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
1.确立传统节日教育目标。
2.制定、设计各年级传统节日活动内容的研究。
3.确定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实施途径的研究。
4.编写校本课程。
总结阶段: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
1.资料整理汇总。
2.撰写课题主报告。
3.汇编资料专辑和校本课程。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邓传惠,课题小组组长。作为一名校长,始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教育中,善于发现问题;教研中,大胆进行尝试;实践中,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每一次的活动,都会思考很多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假设,不断地进行修改,使得研究方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作为管理者切实加强了师训工作,一是以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定期进行教育科研研讨培训;二是利用教科研活动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三是积极进行班主任培训、年级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建学校特色品牌:一是理念创新,完善文化标识系统。二是环境重塑,营造“养正”文化氛围三是立体拓展,形成文化育人效应。
梁景,课题小组副组长。从事小学基础教育27年,有较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实践研究活动中。曾获“沙市区明星校长”、“荆州市骨干教师”、 “沙市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组织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育人的研究与实践”、“生态体验德育实践与研究”、“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素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系统开发教育功能”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班级文化建设”、“武术育人,武术健体”、“雅行雅言,绽放美丽”、“倡导“养正教育”重塑学校课程文化”国家、省、市、区和学校各级课题研究。
方霖,课题实验小组成员。从事小学德育工作12年,曾获“湖北省优秀美术教师”、“荆州市骨干教师”、“沙市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组织参与 “生态体验德育实践与研究”、“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素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系统开发教育功能”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班级文化建设”、“武术育人,武术健体”、“雅行雅言,绽放美丽”、“倡导“养正教育”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等国家、省、市、区和学校各级课题研究。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2.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袁行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版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作者彭朝阳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版 |
课题编号:8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