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点扩面 夯实基础
——谈我们的第一轮复习
洞口一中 高三历史组 尹品容
新课程下的高考,无论对我们老师的业务能力还是综合素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新的形势下必需审视传统的教学经验,尤其对于大部分选修文科的同学,他们主要是由于理科基础不太好,特别是数学最弱项,所以不得不把堵住押在政史地三科综合上。而文综三科中让学生头疼的恐怕就是历史了。五本教材,中外古今几千年,知识点多,新教材内容又显得“杂乱零碎”,教材史实欠缺。不仅如此,新形势下的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也不断加强,诸如天支地干十二生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百家姓氏等等无不出现在高考试卷上。那么,如何使高三学生通过复习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呢?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对历史复习对策要有新的思考。下面我就我们一中历史第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们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夯实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按模块进行,则从必修一开始,复完必修一、二、三。再复习两本选修教材。
基础知识是构建科学素质的砖瓦,脱离基础知识奢谈能力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第一轮复习我们扎扎实实啃书本,点面结合。“点”则大纲规定的考点无一遗漏,抓住重点,不弃难点。将基本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人物等)、历史概念、历史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一一落到实处。阅读教材时,包括图片、引言导语、课文注解、历史纵横……无一 放过。力求做到概念史实等“烂熟于心”,随时需要都能快速准确反映出来。“面”则是宏观地把握历史阶段的特征,注意知识点的横向联系。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我们的做法其实很大众化。复习一开始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发挥集体的智慧,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备课
每周星期三晚自习时间为我们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我们主要讨论这个周复习的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回顾历年高考真题,预测来年高考命题指数。每周都安排了备课主讲人,课件制作人等。对于备课,我们特别强调:
①抓点理线。先必须深入细致地阅读课文,在熟读和精思的基础上,从课本中扣住知识点,并通过挖掘教材隐性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点。还参阅岳麓出版社的教材,对人教版教材史实不足进行补充。扣住“点”再将“点”串成“线”。例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的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宰相制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等等构成这一单元的知识点。粗线条可理为“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再按朝代顺序: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理清这一制度从形成、发展、完善到顶峰的历程。备课的时候尽可能多找与这一阶段历史相关的素材,这样,通过更多的素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
②联系比较。历史并非静态僵死的,而是活性动态的;并非孤立离散,而是联系统一的。所以我们在复习历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例如:我们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章时,就采用图示直观联系了必修一、必修三的有关章节。
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二 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的胜利。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通过四幅画面的联系比较又采用多媒体来演示,一目了然。中国近代为什么落后挨打了,“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好不好……不言而喻。
另外还要注意历史与政治地理之间的联系,用政治学的观点原理解决历史的问题,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解释中外史上“、改革”的原因,学生很容易懂。一定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时空结合更能全面的去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明白历史再联系当今时政,这也是高考命题人颇感兴趣的。 第一轮复习备课尽量备得知识全面而深刻。
二.认真上课
备好课后,还要上好课,这是关键。这一点我们老师都特别注重。不仅讲究上课艺术,更看重上课效果。一般都采用课件上课,既直观,又扩大上课融量,向课堂要质量。为达此目的,学校及年级组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了多项有助于教学的活动。诸如老带新的“拜师学艺”、“教学月活动”、“备课上课大比拼”等等。“拜师学艺”则是未上过高三的年轻教师必须向有经验的教师拜师,结成师徒关系,“师傅”不定时的下堂听“徒弟”上课,“徒弟”每星期必听“师傅”上课三节以上。组里其他老师互相之间听课每期不得少于15节。学校领导、蹲点行政,随时都会成为你课堂的“不速之客”。所以我们老师上课,都是全神贯注,扎扎实实丝毫不敢马虎。名师、教坛新秀上示范课,新手上研究课,老同志上观摩课……听课后都进行商讨。
三.课后巩固
上课成果的巩固靠课后。历史需要重复记忆,不断的检查可以加强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减少遗忘。据此我们为了巩固复习效果,在教学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具体有:①多层次考试。学校组织月考,组里组织周考章节测试,详解分析。同时还到网上查找本章节历年高考真题,找准典型例题,既训练学生答题能力,又强化基础知识记忆。做到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检查。②学生自找素材自主命题。鼓励学生利用参考资料、教材的素材适当的去设计问题,互相之间命题答题。③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查找资料,扩大视野,掌握积累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历史典故、历史常识等。④动笔整理,章节归纳。这是提升综合概括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可以自编思维导图,连点串线。我们学校2、290等班级做得非常好,实践证明了这是可取的。
四.授之以渔
备课、上课、检查万事都做好了,高考成绩就一定理想吗?有人甚至认为历史就是硬记,其实错也。必须还要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授之以渔”终生享用。我们都清楚历史高考题型趋于稳定。一般是选择题(客观题)、材料题(主观题)平分秋色。选择题从考察考生再认、再现能力发展到考察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及评价、判断、辨析等各种能力,从机械照搬教材内容到对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对理论、观点的灵活应用能力。选择题题目类别也多起来,什么“否定式选择题、因果选择题、程度式选择题、材料选择题、最佳选择……”,这里不一一例举。我们做选择题一般都采用排除法,但也要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
主观材料题,往往用一段或数段从典籍、论著中选取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图片材料等构成,提出设问,考察知识、观点、能力。就材料题我依我自己的理解,分成“涉内、涉外材料题”。“涉内材料题”则题目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某某”回答,有的还“不得照抄原文”或“归纳材料观点”……这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答案就在材料中,放心地去材料中找吧。“涉外材料题”则设计的问题答案,材料当中找不着,材料就像药方中的药引,一般用“根据所学知识或结合所学知识”等,那只好结合材料中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背景、结果、影响等一一去考虑。无论那类材料题都需要通读理解全文,包括材料出处,找出材料中有用的信息,理解命题意图。基本方法:先看问题,对着问题找有效信息。最简便的方法则可以根据语文语段分析来进行,看准标点符号,化分好层次,找出各句含义,层层分析,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出来,答案也基本出来了。平时我们可以选用教材的材料自己去尝试。以上是我个人的做法,不一定正确。
五.调整心态,培养兴趣,提高素质,自信成功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我们不能认为心理的辅导全是班主任的,其实如果我们利用上课,适当的调整学生心态,告诉他们合理运用时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不要怕困难,学习生活碰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的鼓励和关爱会使他们愁云尽散,这名课复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以上是我们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些做法 ,我们正在为明年的高考努力,现在还无所谓经验,我们只相信“天道酬成”!
2010-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