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学通论》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考古学通论》;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院/系: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总分 |
| 得分 |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评卷人 | 得分 |
| 一、名词解释(6选4,每题5分,共20分) |
2.周原
3.马面
4.考古调查
5.陈列室
6.数字博物馆
| 评卷人 | 得分 |
| 二、简答题(6选5,每题10分,共50分) |
2.什么是礼器,试从玉器角度分析说明玉礼器的功能与类型。
3.简述“周原”遗址。
4.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基本原则。
5.简述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
6.陈列室的布局与博物馆类型的关系。
| 评卷人 | 得分 |
| 三、论述题(3选2,每题15分,共30分) |
2.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
3.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南朝墓葬的形制与分期。
【参】
一、名词解释(6选4,每题5分,共20分)
1.悬泉汉简是1990~1991年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汉代简牍。因出土简牍释文有“悬泉置”而得名。悬泉汉简出土大约2.1万余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所见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为东汉和帝永和十三年(公元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最多。简文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悬泉汉简为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提供了重要资料。
2.周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古公亶父时期,周人由邠迁徙周原,称岐邑;至文王晚年迁居丰前,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重大发现很多,已发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2处大型墓葬。墓葬分布范围很广,已发掘400多座,一般都是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少数为洞室墓,自西汉以来,西周的铜器窖藏已发现多处,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3.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在中国冷兵器时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很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墩台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马面的出现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在城墙建制上的反映,它提供了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中原地区已发现马面的最早实例是北魏洛阳城(始筑时间为曹魏西晋,北魏时又重新建筑)。
4.考古调查是博物馆或其他科研部门为解决学术课题和配合工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对某区域的文化面貌、考古遗存情况所作的调查了解工作。经过调查能够摸清情况,使文物避免遭到破坏,并且能够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还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法去发掘。在调查时也能发现一些遗迹和遗物,因而这也是增加藏品量的一个渠道。调查的方法很多,或地面调查,或空中勘察,但都必须深入现场观察、做好文字记录与照相、绘图、测量、采集标本等工作。
5.陈列室是指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期间置放陈列品的专门用房,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物。对其一般要求是:能保障藏品安全、方便观众参观、有利于陈列布置和揭示陈列的主题。因此,在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层次、结构、采光、回音、设施等方面有一系列特殊的要求。
6.数字博物馆是建立在数字空间上的博物馆,主要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在网络上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上网参观更方便。它还能对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并能在教育区域建立专家定期讲座和专题教育节目以及配合学校课程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料,还可以进行网络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能利用论坛、留言版、公众信箱等发表意见和建议。
二、简答题(6选5,每题10分,共50分)
1.(1)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得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年代约距今6300~4500年,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全境及苏皖两省北部。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2)大汶口墓葬类型
①公共墓地:在中期之前,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
②墓式:以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墓葬为主,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
③葬制和葬式: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屈肢葬和俯身葬少见,中期以前也有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合葬墓里的人骨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
④随葬品: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的丧葬习俗。
从中期开始,大汶口文化墓葬就出现了分化现象,大中型墓葬了随葬品丰富;晚期,合葬墓极少,大型富墓和小型贫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被分别葬于不同的墓地里,此种丧葬制度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2.(1)礼器
礼器是指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
(2)玉礼器的功能与类型
①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②《周礼》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四方、玄璜礼北方”。
③六瑞、六器是周王朝正式建立的国家典章制度。六瑞标志官职高低,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在玉种、色彩和器形上,规定得十分明确和严格。
3.(1)概况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北部,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据《诗经》、《史记·周本记》等文献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即迁于此地,营造宫室,作为都邑。文王迁都丰京后,这里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直至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入侵而废弃。周原遗址内周代遗存的分布非常密集,自西汉以来,这一带就不断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相传著名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铜器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岐山。
(2)建筑遗址
①遗址分布
岐山县凤雏村四周为西周早期宫庙建筑基址分布区,在凤雏村西南已发掘出周代早期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在其东约2公里的扶风县召陈村附近也发现了范围很大的建筑基址群遗迹,多数建筑属西周中晚期。
②建筑布局
歧山县凤雏村的西周早、中期宫室基址,从平面上看,整个基址是以殿堂为中心,围绕着殿堂,合理地安排了庭、房、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
a.殿堂开间大,进深也深,可以看出此建筑物比其他各房要高大一些,应该是统治者处理朝政、举行婚丧、祭祀等典礼的场所,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朝”、“堂”。
b.殿堂之后的建筑,比较隐蔽,大概是贵族及其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寝”。
c.殿堂前两侧的10间房是为厢房,也称“个”,当各有专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合乎周代“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的设计。
③意义与影响
从结构来说,凤雏的宫室建筑显然是从二里头和殷墟的宫殿直接发展而来的,同时这种把私人生活所在与其处理政务场所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结构,一方面是按当时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建造的,同时也是后代殿堂建筑群的滥觞。
(3)青铜器窖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气血汉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37件,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另外,建国以来已发现了多处铜器窖藏。
自文王作邑于丰至西周末年,周原虽非都城,但其作为周人的发祥地在周人的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其宫室宗庙始终未废,或有贵族世代居此,或有贵族死后归葬于此。显然,终西周之世周原一直是周王室政治宗教上的核心所在。
4.(1)明确的目的性
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从陈列的需要出发等角度征集藏品。
(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
应该逐步建立与本馆性质相适应的完整的藏品体系。博物馆的藏品征集不是临时性的任务或突击性的工作,而是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征集的重点应放在本馆藏品中的空白和薄弱环节。
(3)科学的计划性
藏品征集要有科学的计划性,征集计划应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有:馆藏品现状的调查,陈列的研究需要的调查,征集来源的调查。
(4)加强预见性
我国博物馆在征集计划中也应认真考虑,采取必要措施,有目的进行,以保持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1)基本原则
为了办好每一个陈列展览,首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①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②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博物馆应当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情况和公众需求;
③艺术性和普及性
博物馆陈列必须重视它的艺术性,努力做到广大观众喜见乐闻,雅俗共赏。
(四)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
博物馆举办每一个陈列、展览都应该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组织。
(2)基本程序
选题研究、工程立项、内容设计、建筑空间规划、形式设计、工程委托与招标、制作与施工、布展、监理、决算、验收、审计、评估。
6.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选用相应的陈列室布局。
(1)历史性和纪念性博物馆
历史性和纪念性博物馆的陈列通常按历史发展的年代顺序来组织陈列,整个陈列内容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展品组合按逻辑序列排比,各部分首尾相接,陈列空间要求连贯,所以会选用串联式陈列室组合。
(2)自然类和科技类博物馆的陈列
自然类和科技类博物馆的陈列是按学科的类别划分为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但在各部分之内则有顺序要求。所以适宜选用并联式陈列室布局,因为这种组合的特点是各陈列室互不相通,各有各的出入口,适宜此类陈列。
(3)艺术馆、科技馆(科技史除外)、自然博物馆
艺术馆、科技馆(科技史除外)、自然博物馆的生态分类陈列应该选用放射式组合,因为这些陈列由内容的各部分组成,并且各部分内的展品组合也不一定表现其前后的顺序关系,而放射式组合各陈列室以放射枢纽为中心,满足了这类陈列的要求。
(4)遗址类博物馆、军事和工业博物馆
遗址类博物馆、陈列有大型展品的军事和工业博物馆一般用大厅式陈列室,因为大厅式组合实际只有一个具有高大空间的大陈列室,比较适合这类陈列。
当然,混合式组合也可以为上述类型的博物馆选用。
三、论述题(3选2,每题15分,共30分)
1.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因其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
(1)成因
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上游的泥河湾盆地,南北宽约27公里,东西长80余公里。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比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古动物的世界。后来,湖水干枯,湖底裸露出来。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干枯的“古湖平原”分化成了丘陵、台地、盆地,而泥河湾盆地就是其中之一。那时,盆地周围的山林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野生动物繁盛,是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
(2)特点
①第四纪标准地层
泥河湾盆地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它的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被公认为中国和其他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
②没有年代断层
从年代上看,从100多万年~1万年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每个阶段的遗址都有,没有年代断层,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18处,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
③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科学家就发现了许多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及古生物工作者到这里多次进行考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近来又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3)考古概况
经过考古发掘,泥河湾遗址群发现有各个时期人类文化遗存13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主要遗址有20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160万年前的小长梁遗址,136万年前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前东谷坨等遗址。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
2.隋唐墓葬,以西安、洛阳两京地区数量最多。隋代墓葬处于从前期到唐代的过渡期,唐代代京地区的墓葬则形成了新的模式。
(1)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的概述
①类型
长安和洛阳地区是唐代政治文化中心,在此最先形成新的墓葬模式,无论皇室贵戚或一般官吏及平民百姓,都使用平面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葬。其基本结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墓门、甬道和墓室。墓葬类型按照墓葬的平面形状建筑质料、尺寸、墓内设施及随葬品数量,可以归纳为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等几种。武则天时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代,三彩俑盛行。
②等级制
不同类型的墓葬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及不同的埋葬时间有关,反映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它们由多层阶梯构成,皇室贵戚、品官直至下层平民各有等差,所用墓葬的类型由墓主人的地位决定,等级制度是丧葬礼仪的核心。
(2)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的分期叙述
①唐初
a.皇亲功臣。皇亲功臣多用长墓道、多天井的方形砖室墓和方形土洞墓,葬具是精美的石棺,随葬包括骑马俑在内的大量陶俑。
b.庶人。庶人墓多是长方形土洞墓,一般无天井、小龛,以陶瓷器为主要随葬品,仅有个别墓有少量陶俑。
总之,唐初墓葬发现不多,但可明显看出墓葬等级是以官品和功劳区分的。唐初墓葬的天井、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葬具和壁画等是沿袭北朝的,新特点则是贵族墓中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流行。
②高宗至玄宗时期
a.功臣及一、二品。功臣及一、二品墓如郑仁泰墓一般用双室砖墓或单室砖墓,天井一般不少于四个,随葬品数量较丰富据官品的高低及世界功勋的大小或多或少。
b.四、五品。四、五品一般使用单室方形土洞墓,天井一般不超过四个,随葬陶俑均较上一等级少。
c.无品官。无品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以及“刀”形墓,随葬品主要陶质生活用器,少见有俑随葬。
总体上而言,其中武则天时期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代,三彩俑盛行。
③安史之乱后
墓葬形制混乱,肃宗至顺宗时期许多墓葬的主要方面都不符合埋葬等级制度。宪宗至唐末的墓葬又大不相同,竖井与斜坡相结合或竖井墓道的墓较多,而斜坡墓道的墓很少,有的墓小龛出现在甬道或墓室。
洛阳地区唐墓与西安地区接近,以中小官吏墓和平民墓居多,单室砖墓也较少,也没有发现西安地区常见的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
3.(1)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墓葬类型趋于统一,鲜见此前的多室墓和双室墓,平面呈“凸”字形的单室墓成为主流。穹隆顶的“凸”字形单室墓仅见于东晋前期,如南京郭家山咸和三年墓,墓壁常设有直棂假窗,窗上有“凸”字型灯龛。
东晋中期,穹隆顶单室墓基本绝迹,普遍代之以券顶结构,墓壁上仅设凸字形或长方形小灯龛,不见直棂假窗和羊角砖灯台。砖砌棺床数量增多。东晋晚期凸字形单室墓仍仅见券顶结构,墓壁外弧较此前加剧,不仅设凸字形灯龛,龛下且砌有直棂假窗,砖砌棺床已十分普遍。此外,东晋时期还常见长方形单室券顶墓,一般规模不大,墓壁设凸字形灯龛。镇江地区又常见小型刀形单室券顶墓,如跑马山5号墓等。东晋砖室墓甬道较孙吴西晋墓要长且高,穹隆顶皆为“四隅券进式”,砖室前设排水沟更加普遍,砖室内有不少在甬道或墓室前部砌出方形阴井,井口置陶、铜制漏水板,墓内积水即通过漏水板泄出到墓外排水沟中。
(2)南朝时期
南朝时期砖室墓主要是凸字形和长方形单室券顶结构。一些重要的异姓功臣贵族墓也设石门,如西善桥发现的陈义阳郡公黄法奭毛墓。石门由门额、门柱、门槛、门栓等部分组成。有的门扇中部还装有铁门环,周围雕刻铺首。门额皆半圆形,正面多浮雕仿木结构的人字拱。墓室内绝大部分有砖砌棺床,大型墓葬棺床上还设置石棺座。许多大中型墓葬棺床前有近方形祭台。墓壁设直棂假窗已成为定制,其上灯龛有凸字形和桃形两种,凸字形灯龛从南朝早期一直沿用到晚期,而桃形灯龛则主要流行于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侧壁和后壁有时代愈晚愈向外弧凸严重的趋势。长方形单室墓规模极小,全长不足4米,随葬品也少见,可见墓主身份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