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2.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3.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4.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 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官署
6.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7.据研究,南北朝中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8.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垦荒的实施
9.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
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 B.反映了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
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 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10.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11.1927年5月30日,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要求中国党
A.与蒋介石争夺领导权 B.维持和武汉国民的合作
C.积聚城市的武装力量 D.纠正土地中的过激行为
12.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配合了徐州会战的进行 D.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敌
13.19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14.西方传教士卫三畏认为:“1865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其被破坏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然而,恢复的速度——居民不仅恢复了旧业,而且重建了住所,整顿了贸易——甚至使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复兴活力。”材料认为民众社会生活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A. 清统治的调整 B.中外友好局面的建立
C.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 D.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15.16年,清设立商务局;1903年,清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年,清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清
A.将地方督抚的财权收归到 B.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
C.加强发展实业的职能 D.达到通过行政改革以消弭目的
16.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 类别 | 比重(%) | 年平均增长率(%) | |
| 1921年 | 1936年 | ||
| 轻工业 | 44.1 | 30.7 | 5.46 |
| 重工业 | 54.6 | 62.9 | 9.94 |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片面发展重工业
17.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的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18.1979年,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19.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据此可以推出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
20.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众人都生活在城邦集体之中
C. 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 D.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
21.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 B.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
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22.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23.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0-1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生产的萎缩说明
A.传统的东方贸易退居次要位置 B.意大利缺乏本土工业原料优势
C.意大利工商业行会竞争意识不足 D. 两地生产没有面向大众消费
24.科技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新态势。20世纪70-80年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
A.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工业 B.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
C.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D.实施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
2.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12分)
(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光荣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可以解散它,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11年,英国议会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作了严格的,规定各郡的议员必须拥有每年收入6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城市里则每年收入达3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这使有选举权的选民只占成年人数的5%。1832年,英国实施《英格兰与威尔士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取消和减少许多已经衰落的选区的议会代表席位,它们的143个席位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选民资格放宽到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10镑以上房租的房客,农村选民资格则为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达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结果使选民人数由43万人增至65万人,占英国成年男子总数的九分之一,在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人。1846年议会废除了谷物法。1846-1866年,代表城市工商业者的辉格党(自由党)连续执政。
——摘自章笑力《社会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荣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阶段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30年代英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对英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3月,全俄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荆州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I)历史
参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48分。
1.A 2.D 3.D 4.B 5.C 6.A 7.B 8.D 9.C 10.D 11.B 12.D
13.C 14.A 15.C 16.B 17.C 18.A 19.D 20.A 21.C 22.B 23.A 24.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14分)
(1)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6分。回答1点可得2分)。
(2)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分。回答1点可得2分。回答“有利于社会转型,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5.(12分)
观点:1901-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和转折期。(2分)
论证:
(1)“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2分)其表现包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果实、复辟帝制,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民众生活困苦等。(3分,回答2点即可。回答英国入侵,日俄战争,《二十一条》等内容可酌情给分,“表现”最多得3分。)
(2)“上升”是指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的影响。(2分)其表现包括:辛亥推翻封建君主,建立中华,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3分,回答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内容可酌情给分,“表现”最多得3分。)
考生提出其他观点,可参考给分。
评分说明:实行按层次给分的原则,下面列出三个等级的赋分及主要标准,供阅卷教师参考。评卷要做到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保护学生的多样思维相结合。
| 论证(赞同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 | |
| 一等 (12-9分) |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精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 二等 (8-5分) |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正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
| 三等 (4-0分) |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或史实不符合要求;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1)行政权由国王过渡到内阁,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内阁由对国王负责演变为对议会负责,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议会下院逐渐掌握了对内阁的监督、否决和组阁权。(6分。回答1点可得2分。)
(2)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2分)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代表更多的进入议会,分享了部分政治权利,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得到巩固;影响英国政党政治走向,代表城市工商业者利益的辉格党(自由党)连续执政;逐步确立自由主义原则,资本成为英国的最高权力,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以宪章运动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6分。回答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8.(12分)
(1)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6分。回答1点可得2分。)
(2)相同点: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2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不同点:①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
②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
③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