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模式 :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预防医学的特点:1 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 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 2 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 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 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 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 从 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 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 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 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 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 临 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 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临床预防服务定义 :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 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
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内容:1.健康咨询 2.健康筛检 3.免疫接种 4.化学预防。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 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 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 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 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 筛查 指运用快速、 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 在健康
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3.免疫接种 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
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 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发生。 4. 化学预防 指对无症状者使用药物、 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 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 临床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通过实现个体健康危险 性的量化评估,获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调动个人改善不良行为 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管理个人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 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人的社会化: 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 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病患: 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对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失调的判 断,它是一种感觉尺度,是一种个人主观上的疾病感觉。
健康决定因素 :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 1.社会经济环
境 2.物质环境 3.个人因素。 4 卫生服务 1.社会经济环境:( 1 )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 2 )
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 ( 3 )教育; ( 4 )就业和工作条件。 2.物质环境:包括在生活 和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建筑环境等都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3.个人因素:( 1 ) 甲亢的婴幼儿发育状态;( 2 ) 个人的卫生习惯;( 3 ) 个人的能力和技能;
( 4 )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健康生态学模型 :强调个人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 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 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查、 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 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行为 不仅包括个体或群体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动,也包括人的思想活动和情 感状态。分为三类:①预防性健康行为;②疾病行为;③病人角色行为。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1.倾向因素 是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 是产生
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生某行为的因素。 2.促成因素 是指允许行为动机或
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
象实施某行为后所得到的嘉庆或减弱该行为的因素。
3.强化因素 指对
不同层次的行为改变理论 分 3 个水平: 1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或模式: 健康信
念模式 HBM 、阶段变化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2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SCT。 3 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社区组织、创新扩散理论
健康促进的定义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 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个子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 5 个主要领域 1 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 2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
加强社区行动 4 发展个人技能 5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人群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是受社会、经济、环境、个体行为和生物遗传等因 素决定的,可以量化的整个人群的健康。强调两点:①注重分析在整个生命全程中影响人 群健康的全部的决定因素,而不仅重视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或临床病因;②重视促 进全体人群的健康,而不仅仅关注那些已患病者或高危个体。 要素 1.关注全体人 群的健康; 2.分析健康的各种决定因素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强调循证决策; 4.增加对 上游领域的投入; 5.采用多元化健康促进策略; 6.加强部门和组织间的合作; 7.调动公众的 广泛参与; 8.建立人群健康改善的责任制。
社区的概念 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 互关联的大集体。 社区卫生 是人群健康的策略和原则在社区水平上的具体应用, 即强调了 解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和疾病,通过确定优先项目、消除不同群体间健康的不平等来促进 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实施原则:1.以健康为中心; 2.以人群为对象; 3.以需求为导向; 4. 多部门合作; 5.人人参与。
社区诊断 :是借用了临床上“诊断”这个名词,指的是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定 性与定量的调查研究方法,收集必要资料,通过科学、客观地分析确定并得到社区人群认 可的该社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社区现有资源状况,为社区预防服务计划的制定提供科 学依据。
环境卫生 步骤 1 确定所需要的信息 2 收集信息 3 分析信息 4 做出诊断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1.以健康为中心的保健服务; 2.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3.以社区 为范围的服务; 4.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持续性服务; 5.提供综合性服务; 6.充分利用社 区内各种资源,提供协调性服务;7.提供第一线的可及性服务; 8.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下的 团队式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与一般医院服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 )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比 大医院更加明显; ( 2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主动性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如 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等; ( 3 )社区卫生服务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 (4)社区卫生服务 提供的是一种综合性服务,是六位一体以预防为主的服务; ( 5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连续性 服务,从出生到临终全程提供服务; ( 6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可及性服务。 2.联系:( 1 ) 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 2 )互补、互助与互利关系; ( 3 )双向转诊。
职业性损害的条件:1 接触机会 2 接触时间 3 接触方式 4 接触强度
职业病特点:1 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作用条 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 2 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 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水平 (剂量) -反应(效应) 关系 3 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 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预后较好 5 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职业病诊断因素:1 病人的职业史(先决条件)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调查与评价情 况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职业性损害预防措施 :原则 :三级预防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原则。
职业性损害三级预防:1 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的减少对职业性有 害因素的接触和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是职业性有害因素预防工作中最有效的措施。 2 当第一级预防措施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害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 现,采取补救措施。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职业性损害进一步发展。 3 当 一二级预防未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好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有些劳动者已 发展为职业病或工伤患者,此时应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有效治 疗、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等。
急性放射病 :骨髓型、胃肠型、脑型
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素 :1 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2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 3 持续作 用时间(毒物的蓄积取决于摄入量、 生物半减期、 作用时间)4 机体对污染物的感受性(年 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缺陷性疾病) 5 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相加,曾 毒、拮抗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 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事件特征:1 发生的突然性 2 分布的复杂性 3 危害的社会性 4 处理的复杂性 5 行为的违规性 6 影响的长期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特点:1.突发性 2.普遍性 3.非常规性。 分类: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危害:1.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受损 2.造成心理伤害 3.造成严 重经济损失 4.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
食物中毒: 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 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特点: 1 有共同食物史 2 发病潜伏期短 3 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 4 中毒表 现和治疗方法相似。 .流行病学特点 ①发病季节性明显,以 5~10 月较多;②常见的细 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恢复快、病死率低。但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肉毒梭菌、 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③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 品为肉及肉制品,禽、鱼、乳、蛋也占一定比例。
物质蓄积: 机体长期接触某些毒物后在某些组织和器官内逐渐积累从而量比较高的现 象。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功能蓄积: 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该物 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 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合理膳食 1.概念 合理膳食也成为平衡膳食,是指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
量上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 适宜的膳食。 2.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1 ) 选择食物要多样,合理配餐;( 2 ) 满足能量 和营养素供给量及合理比例; ( 3 )合理的烹调加工方法,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4)合理的
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进食环境; ( 5 ) 食物应感官性状好,多样化,并能满足饱腹感; ( 6 ) 食 物应对人体无害。
合理营养 即为平衡而全面的营养。合理营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反面为满足机体对 各种营养素及能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各营养素之间比例要适宜。
推荐摄入量 ( RNI ):是指可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中 97%~98% 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相当于传统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 RDA )。成年人轻体力劳 动男性 10.04MJ/d ( 2400kcal/d ),女性 8.80 MJ/d ( 2100kcal/d )。
适宜摄入量 ( AI ) :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UL ):是指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 中的几乎所有个体不至于引起不利于健康的作用。当摄入量超过 UL 进一步增加时,损害 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平均需要量 ( EAR):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的需 要量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 EAR 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 50% 个体对改营养素的需要。
必须脂肪酸 EFA 不饱和脂肪酸, 2 种,亚油酸,α -亚麻酸
必须宏量元素: na k ca mg p cl s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将几种具有不同氨基酸组成特点的蛋白质食物混合食用, 互相取 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
卫生系统 :是指在一定的法律或规章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内,提供以促进、恢复和维护 健康为基本目标的活动的总体。我国的卫生系统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组
成。
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功能:1.卫生服务提供 2.公平对待所有人 3.满足人群非卫
生服务的期望。 目标: 1.卫生系统本身的特定目标——提高服务人群的健康水平;社会系 统共有的目标, 2.即对人们的某些期望予以满足,即反应性 3. 以及能够保障就医者的经济 开支不至于过高,即筹资的公平性。
卫生系统的反应性 指其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卫生系统中改善非健康方面
的普遍的、合理的期望。
卫生服务需要 :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 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的客观要求,包括 个人察觉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 的。 卫生服务需要 需要是在不考虑消费者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 从其实际情况判断应 该获得商品的合理数量。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 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需求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消费者的购买愿望;②消费者 的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求一般可分为两类: ( 1 )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 ( 2 )没有需要 的需求。
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时间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 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 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是不能直接 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 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 当人们 的卫生服务需要全部转换成为卫生服务需求,且所有的需求都是以从健康角度而言的实际
卫生服务需要为基础时,达到既满足居民健康合理的需要,又没有资源浪费的状态。
卫生的特点( 一 )共同性与差异性(二)部门性与社会性(三)强制性与教育性 ( 四 ) 时效性与稳定性 卫生的功能 导向功能 协调功能 控制功能 分配功能
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概念 区域卫生规划 是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 部分,是区域内卫生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综合规划。 基本原则 1.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与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 2.要优 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特别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 3.加快卫生管理的改革, 确实实行卫生的全行业管理。 4.措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提高服务 质量与效率。 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在卫生改革的进程中, 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实施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对卫生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先有卫生资源的配置 与机制,由此将使卫生部门固有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规划的侧重点,从注重 硬件建设发展到注重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疾病负担的减轻,从注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发展到 注重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质量,都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思路。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社会准则 :( 1 ) 承认享有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一项基本;
( 2 ) 公平;( 3 ) 伦理观;( 4 ) 性别观。 实施策略:( 1 ) 将与贫困作斗争作为工作重点;
( 2 )全方位促进健康; ( 3 )动员各部门合作。
初级卫生保健 又称基层卫生保健,它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 体现社会平等权 利的、人民群众和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核心是人人公平享有,手段是 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筹资是以公共财政为主,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 实施的基本原 则:1.合理分配资源;2.社区参与;3.预防为主;4.适宜技术;5.综合利用;6.合理转诊。 基 本内容:1.促进健康; 2.预防保健; 3.合理诊疗; 4.康复防残。
医疗保险的概念 医疗保险 是将多种渠道筹集的经费集中起来形成基金,用于补偿 个人因病或其他损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制度。
医疗保险的特点 (一)保障对象的广泛性 (二)补偿形式的特殊性
(三)运行机制的复杂性 (四)保险风险的难控制性
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措施 包括三方面措施。 控制医疗服务供方的措施 (一)按病 种给付方式 (二) 总额预付制 (三) 按人头预付方式 控制医疗服务需方的措施 ( 一 ) 起付线(二)共付比例(三)封顶线 第三方的管理措施 (一)医疗保险需方监督: 1.医 疗保险费征缴; 2.医疗保险费使用。 (二)医疗服务机构监督: 1.审批支付监督; 2.抽查住 院费用; 3.设置医疗费用预警监控系统; 4.重点调查; 5.定点医疗机构考核。 (三)定点零 售药店监督
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弊端 :1.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 2.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 3.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混乱、药价过高; 4.医疗卫生保障 体系不健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NCD,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 长,缺乏明确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慢病共同危险因素 :吸烟、饮酒、营养、静坐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血糖、血脂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1.钠盐摄入量;2.增加新鲜蔬菜、瓜果的摄入,补充钾、镁 离子; 3.饮酒及戒酒; 4.减轻体重; 5.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 6.其他: 1 ) 戒烟;
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血脂异常的预防与控制 :1.膳食指导; 2.减轻体重指导; 3.体力活动及运动指导 4.戒烟 指导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 性别、 血清胆固醇升高、 血压升高、 吸烟、 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量饮酒、性格类型和社会因素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
和吸烟是冠心病的 3 个主要而的危险因素。 预防 1.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1 ) 降低血
压;( 2 ) 合理膳食: 1 )总能量的摄入; 2 ) 脂肪摄入; 3 )胆固醇摄入; 4 ) 碳水化合物选用; 5 ) 食盐的摄入;6 ) 供给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 3 )禁烟限酒;( 4 )
适度运动。 2.冠心病的第二级预防: ( 1 ) 吸烟;( 2 ) 血压控制;( 3 ) 血脂控制;(4)体力
活动; ( 5 )体重控制; ( 6 )糖尿病控制; ( 7 )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 8)肾素 -血管紧张 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应用; ( 9 ) β受体阻滞剂应用; ( 10 ) 流感疫苗接种;( 11 ) 实施心理 指导: 1 )和患者建立理解和沟通; 2 )采用缓解负性情绪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放松训练和 音乐疗法等; 3 )进行心理行为的治疗; 4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 2.血脂异常; 3.糖尿病; 4.吸烟; 5.酗酒; 6.不健康饮 食习惯; 7.体力活动不足; 8.遗传因素。 脑卒中的防治 1.第一级预防: ( 1 )合理饮食: 强调低盐、低脂肪、低热量饮食; ( 2 ) 饮酒,严格戒烟;( 3 ) 控制体重,增加运动 ; ( 4 ) 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 ( 5 ) 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切忌狂喜暴怒,学会 自我控制,做情绪的主人。 治疗:( 1 ) 有规律的长期坚持有效的控制和治疗高血压; ( 2 ) 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空腹血糖浓度; ( 3 )定期测量血脂,合理饮食配合必要的降血脂药 物控制高脂血症。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 型糖尿病的发生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又与环境因素有关,是
二者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预防与控制主要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而展开,它包括三项关键内
容: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指导,减肥、增加体力活动。 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指导 1.合理控制总 能量 2.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 1)主食类选择低糖、淀粉类碳水化合 物; 2 )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3 )每日进食充足的蔬菜和适量的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
素和矿物质; 4 ) 高纤维素与低盐饮食; 5 ) 合理分配热能; 6 ) 饮酒。 3.减肥 4.体力活
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