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
1、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的教育家是______
A、柏拉图
B、涂尔干
C、凯兴斯坦纳
D、赫钦斯
2、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______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制度
C、文化
D、科技
3、“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_______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不平衡行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_____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5、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______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6、《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_______、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A、工作态度
B、工作热情
C、工作效率
D、工作质量
7、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______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学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_______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景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9、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观点的前苏联教育家是_____
A、克鲁普斯卡娅
B、马卡连柯
C、加里宁
D、凯洛夫
10、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_____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政治
二、填空
11、德国教育家赫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_____之父。
12、孔子提出“庶、富、_教__”的观点,认为是治国的三个要素。
13、_遗传素质_____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14、2006年我国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和_“五四制”____。
15、_教育基本法律____是依据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它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是教育法规体系的“母法”。
16、我过实施素质教育,以_提高国民素质_____为根本宗旨。
17、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_研究能力_____。
18、2011年教育部颁布《_教育规划纲要_____》,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
19、1862年清在北京开办_京师同文馆_____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20、我国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它体现在1993年正式颁布的《_小学德育纲要______》里。
三、判断说明
2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答:错误。因为(1)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2)一个国家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2.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答:错误。因为(1)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2)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教育设施现代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2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错误。因为(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2)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环境的配合,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发挥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2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答:正确。因为(1)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5.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有效的途径
答:正确。因为(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2)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四、简答
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27.简述《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答:(1)遵纪守法的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5)保护学生的义务;
(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28.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合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等;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29.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1)班级组织经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30.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答:(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上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
(4)研究的循环性。
五、论述
31.论述德语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答:(1)品德的发展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四种品德因素培养使其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了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培思想品德形成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德育过程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全面、和谐、协调地发展。
32.案例分析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伊尔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 x
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x4立方厘米=8
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x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的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伊尔定律”
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答:(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生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同时对于小妮老师对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于小刚。而对于小刚,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的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试卷(2012年3月25日)启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教育学史上,教育思想家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说是 。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交往起源说
2. 19世纪后,欧美国家规定宗教不得干预学校教育活动,这体现了现代学校教育的 。
A.科学性特征
B.世俗性特征
C.生产性特征
D.国际性特征
3.“拔苗助长”有违人的发展的 特征。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_ 。
A.遗传素质
B.学校教育
C.主观能动性
D.自然环境
5. 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自然环境
B.物质环境
C.学校教育
D.主观能动性
6. 在实践上,教育目的有不同层次的表述,学科教学目标又称作 。
A.国家教育方针
B.学校培养目标
C.班级教育目标
D.课程教学目标
7. 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判断,这指的是教师的角色.
A.诊断者
B.指导者
C.评价者
D.研究者
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 。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合作性
C.教学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9.为检查英语写作能力,张老师以一则新闻报道为内容拟了一份英语试卷,用选择题和判断题考查学生对该报道的理解。这样的试卷其 。
A.效度低
B.信度低
C.难度低
D.区分度低
2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24教学即智育。
25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6.孔子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观点有哪些?
27.我国有关法律关于“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包括哪些内容?
28.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9.简述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
30 .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32.案例分析:
早读的时候,班主任林老师发现著著薄施脂粉,不禁皱眉:“花季少女,何苦化妆呢?
学生就要有学生清纯的模样,我不能看着她在班里掀起化妆的热潮啊!再说学校正在进行仪容仪表的检查,要求较严。”
然而,林老师理解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当她们认为那一头五颜六色的头发很新潮时,我们的建议无论如何合理都会被认为“落伍”;当她们认为涂脂抹粉很有必要时,我们的阻止不管怎样真诚也都无济于事。
早读结束,林老师把育著叫到教室外,感叹道:“我们著著长大了!知道打扮自己了。”她不好意思地看着林老师笑,林老师也笑着真诚地说:“我上大学时因为要经常上舞台,也学过一点化妆技巧的。今天你的粉底打得不错,眼线画得却不好。下眼线不必画,要画也从中间开始画,眼睛才显得水灵、深邃,你画得太长、太满了!
著著吃惊的目光里带着几分钦佩。
林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说:“以前我还经常感叹:看著著的皮肤多娇嫩!花季少女本身就很漂亮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该有多好!何必化妆呢?你是在遮掩你的优势啊!你这样一化妆,别的同学该向你学习了。你们又不懂化妆技巧,岂不是要越画越难看?而且,咱们做学生的,也买不起高档的化妆品,万一把皮肤伤害了,就更得不偿失了。”
... …
下午,背著就恢复了以前的素面朝天。
请问:林老师的做法符合德育原则中的哪一条原则?请加以评析。
一、选择题:
1.A 2. B 3. A 4. B 5.D 6.D 7.A 8.C 9.A 10.A
二、填空题:
11.体质的增强(增强体质) 12. 1957 13.洛克(诺克等同音词) 14.升学权(学生升学权) 15.创造期 16.主体 17.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18.设计教学(备方法) 19组织教学 20.讨论法
三、判断说明题:
21.【错误】说明终身教育的时空延展性。仅说明终身教育不限于学校中的教育适当给分。
22.【错误】《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3.【错误】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或者人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决定了教育必须区别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并且考虑年龄阶段的衔接性。
24.【错误】教学和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处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式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25.【错误】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6.答: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启发诱导;第三.学思结合; 第四.谦虚笃实。
27.答: 第一.尊重学生人格,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第二.禁止搜身或搜杳学生个人物品;第三.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第四,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等,
28. 答:具体体现在:第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第三.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29. 答: 第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第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第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第五.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第六.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第七.评定学生操行。
30. 答: 第一.选择课题;第二.查找文献资料。第三.设计研究法方案;第四.实施研究方案和收集资料;第五.处理和分析资料;第六.撰写研究报告;第七.课题结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答:一节好课的要求,一般在如下几点:第一.目标明确.要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且具体、正确,恰当.第二,内容正确,传授的是科学的知识.第三.方法灵活.方法多样,恰当、有效.第四.学生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理积极思考.第五.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生动、抑扬顿挫,有条理、有逻辑性第六,学生思维活跃.
32.答:林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原则要求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能够联系案例加以分析酌情加1-3分);
案例中,林老师严格要求菁菁,没有迁就菁菁的非期望表现,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对待她的问题,使菁菁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关爱,于是自觉自愿地接受老师的要求,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2010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试卷(2010年3月7日)启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______
A.应用学科
B.新兴学科
C.基础学科
D.边缘学科
2. 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______。
A.经济水平
B.政治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3. 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______。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4. 根据教师关注的内容,把教师生涯分成四个阶段,并提出教师生涯关注理论的美国学者是_
A.、费勒
B.、布鲁姆
C.、 费斯勒
D.、奥恩斯坦
5. 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_____。
A.学校教育的形成
B.学校教育的类别
C.学校教育的层次
D.学校教育的历史
6.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______。
A.个人本位论
B. 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7.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______。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8. 要解决《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少、过少、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当贯彻______。
A.教学相长原则
B.启发诱导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藏息相辅原则
9. 美国心理学家孟碌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______。
A. 遗传性
B.自然性
C.目的性
D.获得性
老师。同学把这件事告诉老师。第二天老师把小刚叫来谈话:
“听说昨天你拿了超市的糖?”
“我吃可一袋话梅,可好吃了!”
“你怎么随便拿人家的话梅糖呢?”
“我想吃”小刚很干脆地回答
“你想吃也不能自己随便就拿呀!”
“我们家吃东西,从来都是自己随便拿,想吃多少就拿多少。”小刚天真的回答。
“你知道家里的东西哪里来的吗?”
“妈妈买的。”
“妈妈为什么能买到呢?”
“妈妈有钱。”
“妈妈的钱从哪里来的呢?”
“公家发的。”
“公家为什么要发钱给妈妈?”
“妈妈每天上班干活。”
“对啊!妈妈为大家工作,公家就发钱给妈妈。妈妈用工钱去买东西,如果不给钱,她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吗?”
“不能”小刚若有所悟地摇摇头,“对了,营业员叔叔说我是小偷。”
“你不是小偷,你分不清,拿人家的东西和拿自己家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老师,我懂了,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今后我再也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了。”
“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段师生
2010年3月7日上半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2.B 3.A 4.A 5.B 6.C 7.A 8.C 9.C 1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家庭教育 2.骑士教育 3.再生产 4.价值取向 5.民主平等
6.免费性 7.国民素质 8.广域 9.判断 10..渐进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 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正义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民主政治对教育权利的保障。非正义的政治制度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政治对教育权利的践踏。
2. 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错】。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 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错】。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4. 实施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对】。学校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起始环节,实施是中心环节,检查是中继环节,总结是终结环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 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P201—202)
发展性、有潜能、差异性、主动性、性。
2.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P114)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
4. 学校育德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五、 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论述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1)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 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关系。
2. 答:这段师生对话直接改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俩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的基础。教师从“知”入手进行教育,为该生改正错误,形成良好品德打好基础。
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因素构成的。育德过程就是培养这四种品德心里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习惯。
由于知、情、意、行既相互,又相互作用。有了“知”,即对客观事务的是非善恶有了认识,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能获得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为道德行为作出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明确提出“教育即经验的生长”观点的是
A孔子 B 陶行知 C 杜威 D 布鲁姆
2、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制度 C 文化发展水平 D 科技发展水平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A遗传因素 B环境 C 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4、为了适应 和人持续发展而产生的教育制度是
A素质教育 B职业教育 C 终身教育 D
5、第一次在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文件是
A《关于》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D 《教育规划纲要》
6、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表了哪个文件
A《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
B《今日之教师》
C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D《明日教师》
7、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 德育 B 教学 C实践 D 上课
8、确保教育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保证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是
A教学 B德育 C 社会实践 D班主任
9、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是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个案研究 D经验研究
10、
二、填空题
1、赫尔巴特根据_伦理学__提出了教育目的论。
2、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教育内容__。
3、班集体的构成要素包括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的_准则__和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4、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_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__、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5、作业的形式有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_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__、各种书面练习作业和各种实际操作作业。
6、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_心理关系__。
7、教学过程包括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__运用知识__。
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可概括为受教育权、人身权和_财产权_。
9、我国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强制性、免费性和_普及性__。
10、
三、判断分析
1、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错误
2、课程计划就是学科课程标准。 错误
3、教育目的的制定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臆断。 正确
4、人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错误
5、教师的个别教学就是转化后进生。 错误
四、简答题
1、简述参加工作后,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2、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规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4、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5、简述叙事研究的含义和实施步骤
五、论述题
1、论述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2、材料分析
今年我接了一个有名的乱班。刚进教室,脏乱的情况让我目不忍睹,桌椅外泄、纸片乱飞、垃圾满地,我默不作声的拿起笤帚开始清理卫生。把桌椅摆好,地面清扫干净才请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第二天依旧如此。有同学说:“老师,让我们来吧。”我笑着说:“不,这周老师值日。”一周后,我在班里安排了值日表。同学们都按照排班认真做好值日,每天教室都打扫地干干净净。
老师做值日,这是别的班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但是我做了,而且有很好的效果。同学们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后来的主动值日。曾经的脏乱差班现在每周卫生检查都名列前茅。
的做法体现了哪种德育方法,论述这种德育方法的内涵、特点和要求。
一.选择
1 C 2 A 3 A 4 A 5 C
6 C 7 C 9 B
二.填空
1、_伦理学
2、__教育内容__。
3 _准则__
4、_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_
5、_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_
6、_心理关系__。7 __运用知识__。8、_财产权_。9、_普及性__。
三.判断分析
1错误 2错误 3 正确 4错误 5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