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本专题训练,是根据所选诗词的特点设计题目,题干的指向是多元的,须综合权衡,找准所需知能点,这利于综合鉴赏能力的提升。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注〕白蘋(píng),一种生在浅水的水草。
(1)“湘水无潮秋水阔”与“白蘋茫茫鹧鸪飞”,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1)“湘水无潮”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依依不舍;“秋水阔”表现诗人的怅然与愁肠郁结。“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表现诗人伫立江边心绪的茫然;“鹧鸪飞”是江边所闻,“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然。(2)语言通俗而有情致。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唐诗解》:“全篇毕从‘不系船’翻出。”试就此评作简要分析。
(2)《唐人绝句精华》:“诗语得自在之趣。”试析此诗表现出的“自在之趣”。
答案:(1)“不系船”是全篇中心事件:首句点题,二句交代“不系船”的背景,三、四句揭示“不系船”的原因。(2)渔人“不系船”,表现出江村环境的静谧优美,渔人的自在愉快,闲适放浪;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由自在的江村生活的向往。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九日,重阳日。瓦松,寄生于瓦檐的一种植物。
(1)试分析诗中的对比手法。
(2)说说这首咏物诗的寓意。
答案:(1)头两句以王孙不识菊与众人插菊“近鬓毛”相比,暗示菊远离富贵,表现其高洁品质;后两句以清香宜人的池岸菊与踞高处、无所用的瓦松相比,暗示其鄙夷富贵,进一步表现其高洁品质。
(2)寄寓了诗人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高尚气节。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人选“栖鸦”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
(2)明明是诗人在望月怀远,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全唐诗》作“在”。你认为哪个字好?试述理由。
答案:(1)营造静幽的意境;以乌鸦有巢而栖反衬诗人有家不能归,表现乡愁。
(2)诗人推己及人,提升了诗的境界;将自己的乡愁表现得含蓄蕴藉。
(3)“落”字好。“落”字形象,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呆板寡味。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阁,同“搁”,停止。
(1)“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是什么意思?表现诗人怎样的个性?
(2)分析诗中化静为动的写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小雨初停,天蒙轻阴,纵使白天,我也懒得打开深院的大门。表现诗人的好静。(2)青苔本是静的,但雨后格外青翠,引人注目,仿佛给周围的一切涂上一层绿光,诗人的衣服也不例外,这就使青苔有了动态。诗人借此表现雨后深院景色的清新幽美。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昌怀古 薛季宣
漠漠烟村一故城,郊坛离殿草茅生。
青山不解知兴替,销黯开颜为雨晴。
〔注〕薛季宣,南宋诗人,与陆游一时。这是诗人登临曾为吴都的武昌时所作。郊坛,指郊外祭天的神坛。离殿,孙权的离宫别殿。雨晴,雨后天晴。
(1)“青山不解知兴替,销黯开颜为雨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答案:(1)青山不懂得国家衰亡之恨,散开冥暗的山色迎来雨后一片晴朗。影射南宋当局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
(2)修辞手法:以“郊坛离殿”与“草茅生”对比显示昔盛今衰的悲叹;以“青山不解知兴替,销黯开颜为雨晴”的拟人手法,影射南宋当局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分析后两句的寓意。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蠡 口 郑獬
千重越甲夜围城,战罢君王醉不知。
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
〔注〕蠡口,相传范蠡于破吴后,自此泛舟隐于太湖。
(1)找出诗中的一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2)对于勾践灭吴的原因,诗人的观点与史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1)以“千重越甲夜围城”与“战罢君王醉不知”相比,暗示吴亡是因为吴王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生活;同时为诗人的议论作了铺垫。
(2)史家认为勾践灭吴主要是因为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及诸大臣的辅佐。而诗人认为破吴第一功当归西施,是她瓦解了吴王的意志,为勾践灭吴创造了条件。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多景楼 王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注〕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阑干,同“栏杆”。击楫声,指晋祖逖渡江北伐事,其尝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残烟衰草最关情”句中之“情”,是什么情?试作简述。
(2)诗中用典自然、贴切、形象,试就这三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诗人登楼北望,一派荒凉衰败景象,眼见中原为异族占领而不能收复,因而顿生愤慨之情。
(2)自然:诗人眼见“西风吹起江心浪”,由此想起祖逖击楫江中,掀起滚滚巨浪。贴切:二人心心相通,都有志北伐,收复失地。形象:由祖逖渡江的慷慨激昂可想见诗人此时诗人的激愤情态。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秦纪 陈恭尹
谤声易弥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注〕陈恭尹,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夜半桥边呼孺子,指秦时黄石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事。
(1)秦法之“疏”表现在哪里?据此看出诗人对秦亡的看法是什么?
(2)诗人作此诗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答案;(1)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烧书不能平息民怨,反而更加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彻底灭亡。
(2)借古讽今,表示对清王朝大兴、实行文化的不满。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口号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口号,古人常用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
(1)“撼远潮”在描写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陇头禾黍知何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对此并未直接回答,这样写有什好处?
答案:(1)比喻。将风声比作摇天撼地的海潮,有声势,有威力,使读者耳有所闻,眼有所见,感受到“松风”的力量。
(2)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关心。不直接作答,让读者通过“槛外新抽几叶蕉”思而得之,开拓了想象空间,诗意委婉含蓄。
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第三句看,写的是秋季,但起句却说“峭寒催换木棉裘”,合理吗?试述理由。
(2)具体分析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合理。诗人已经白头,而且已经“倚杖”,且只能“作近游”,足见年老体衰。如此身体状况,面对寒秋,如临寒冬,故早早“换木棉裘”。
(2)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秋风想像成一位画家,染红枫叶,漂白人头,形象地表现“岁月无情”的道理。既表现诗人叹老悲秋,又透过红白色彩的配置,表现诗人对人生夕阳红的赞美。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山月夜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两句与开头两句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2)“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是历来被称道的名句。试分析“掬水”“弄月”的表现力。
答案:(1)这两句是首句“多胜事”的具体化,是次句“夜忘归”的原因,与头两句暗相呼应。
(2)“掬水”“弄月”将写景与写人融为一体,既表现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繁的春山之美,又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逸兴悠长的个性特征。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注〕边烽不过秦,意此地烽火不举,平安无事。桑柘(zhè),多种宅旁的桑树与柘树。
(1)诗中写“寒水”“怪禽”“旷野”“落日”等物象,有什么作用?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突出了山村的荒凉冷落甚至是可怖,为下面写行人“恐”渲染了气氛。
(2)内心感到温暖。由先前的惊恐转为欣慰,表明了诗人的心理变化,也使全诗结构有波澜有变化。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是名句。说说这两句是怎样表现环境的幽静的。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以动衬静的名句。此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否与该名句相同?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1)这两句从光线的明暗变化写幽静。夕阳西下,树深而暮霭生,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虽有亮色,毕竟是“斜阳”,又是“深树”,更显环境之幽之静。
(2)相同。杜诗极写禅智寺的清静,秋天、斜阳、暮霭、青苔等,无一不是表现“静”,而“蝉噪”“歌吹”作为反衬,更显禅智寺之静。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似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这是诗人贬官柳州时,送其堂弟由柳州去江陵(即诗中“荆门”“郢”)而作。桂岭,此处代指柳州的山岭。
(1)“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两句写诗人自己的遭遇,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寓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2)“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两句,景中寓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于尾联,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提出非议:“梦中安能见到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试作简述。
答案:(1)这两句用数字表现自己的不幸遭遇,或写谪居之久,或写去所之遥;对仗工整,显示一种韵律美。表现诗人屡遭远谪的哀怨。(2)首句写所处地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环境险恶;次句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之日十分渺茫。(3)周评大谬。“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忽之态,情深意浓,真切感人。“边”字肤浅,毫无诗意。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这是一首写平息藩镇叛乱的诗。黄金台,指燕昭王以重金招揽天下士事。玉龙,指剑,泛指兵器。
(1)对这首诗的前两句,宋人王安石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明人杨慎声称自己确实见过此类现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你如何看这则诗话?
(2)李贺写诗,擅长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此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3)试分析评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1)二人均混淆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有日光映照助阵。黑云、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2)诗中句句有色。其中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鲜明而浓烈,与黑色、白色、玉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图画。
(3)从背景看,这是一次维护国家统一的战斗。所谓“报君”“为君死”,表现的是全体将士报效国家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词人“几多愁”,其原因是什么?
(2)“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句,塑造了渔翁的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登楼北望,看见异族占领区塞草连天,一片荒败秋景;年复一年,中原恢复无望。(2)有心报国而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湖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即陈述古,词人挚友,曾一起在杭州为官。离任时,词人追到临平为他送行。
(1)联系全词,分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选其一)。
答案:(1)词人夜不成寐,看似是因为“一枕初寒”,实则是送别挚友而内心孤寂怅然;同时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2)修辞手法:“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运用了拟人、衬托(塔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手法;“秋雨晴时泪不晴”运用秋雨停反衬泪不停。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以“乱山横”写思绪纷乱焦灼,以“晚风清”之乐景写怅然之情,以“残灯斜照”写孤寂落寞之感。
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縻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荼縻,一种白花灌木。龙孙,竹笋的俗称,
(1)“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下阕具体描写了被春触动的愁和恨。“春山”“烟波”象征什么?“古今遗恨”如何理解?
(3)这首词与词人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属政治抒情词。就表现手,两者有什么不同?
答案:(1)拟人与夸张。春归唤起词人满腹愁恨,这怨春之语表现了词人抑郁难耐的烦乱心境。
(2)“春山”“烟波”象征祖国的,政局的险恶,诗人执着追求抗金复国理想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古今遗恨,侧重今恨,中原失陷,祖国,失地不能收复。
(3)《永》词多用典故,以慷慨豪放见长;本词多描写自然景物,以清丽幽婉见长。
2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听,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日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后。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评此词云:“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同意。词人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这与词人《声声慢》等表现出的清丽婉约词风大不同,而与苏辛相近。
2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 天净沙 无名氏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注〕新雁,刚开始南飞的大雁。黄云,黄沙映着天空泛出黄色。
(1)作者将荒凉苦寒的沙漠描绘得生意昂然,试作具体分析;并说说画面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2)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什么用意?
答案:(1)作者选取的斑斑“细草”、潺潺“溪水”以及“红叶”“青山”这些物象都具有勃勃生机;黄沙与之相配,也显出亮色。表现作者对边塞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2)“一声”是写所闻,以动衬静,表现边塞的辽远幽静。“一行”则无此作用。
2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外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秦城,指京都长安。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溪水?请就两首诗表现的不同情感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温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温诗写溪水与自己“三日得同行”,分手时又“潺湲一夜”作送别之声,借写溪水的“有情”(此即诗眼)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李诗写诗人远离京都,夜宿武关,寒夜难眠,潺湲的溪水仿佛在为诗人的不幸而呜咽啜泣,借写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表现诗人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也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作答)
(2)不同意。“无情”是客观事实,“有情”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似”字透出这种感受的时浮时现,语意灵动,“却”字太实而生硬,缺乏诗意。
2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洮(táo)河,在今甘肃西北。
(1) 两首边塞诗都有景物描写,主要用意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在战事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1)严诗以“秋风入汉关”暗示敌军将有行动,“朔云边月满西山”暗示大军压境,形势紧张。王诗以“大漠风尘日色昏”暗示环境恶劣(不得不“红旗半卷”),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2)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都不写战事场面,只写战事结果。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严诗写乘胜追穷寇,不使匹马脱逃,使读者想见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主将刚毅果断和胜券在握的情态。王诗写前军活捉敌酋,使读者想见战斗场面的激烈,以及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2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
①杨诗对象: 心情:
②王诗对象: 心情:
(2)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意?
答案:(1)①早春;欣喜。②残春;惆怅(或惋惜)。
(2)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前两句都写眼前景,后两都写想象景。杨诗用想像中的盛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诗面对眼前残春之景,想像春色在邻家,借以安慰自己,表现希望把春留住的惜春心情。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②不是惜春伤怀。理由:作者紧接着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在此乌云密布、寒雨将至之时,诗人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①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慨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②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慨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