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部分综合测试题(八)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4单元;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那么许、鲁、宋等氏应是( )
A.以排行为氏 B.以所居地名为氏
C.以封地(国)为氏 D.以祖先名字为氏
2.1986年,在北京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器内铭文大意为: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今北京)的诸侯,管理从羌族……到驭族、微族的地方。它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观察下面图一、图二,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冶铸工艺的提高
C.战争武器的改进 D.生产力不断进步
4.易中天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发展思想文化
C.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消灭异端学说
5.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夏朝 D.商朝
6.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数目众多的兵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较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劳动人民的伟大
7.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与民休息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8.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9.从下面两幅图片中,你能得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信息是( )
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诸侯战争十分频繁
C.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10.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汉朝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
A.树立皇帝权威 B.重视选拔人才
C.削弱贵族势力 D.推崇儒家思想
11.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资料,他探究的主题是( )
A.先秦时期历史的演进 B.秦汉的大一统局面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2.有学者描述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贫穷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
14.“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
A.社会习俗 B.区域经济 C.边疆治理 D.丝绸之路
15.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集权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平衡了权力
16.至隋唐两宋,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 )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7.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18.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19.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这一时期江南开发最根本的因素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全依照资产,取消了人头税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1.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
A.唐代文化多元繁荣 B.宋代文化继承创新
C.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22.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A.宰相 B.副宰相 C.诸侯王 D.钦差大臣
23.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 )
A.枢密院掌管军政 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 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24.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B.巩固了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国家统一
25.“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汉都长安 B.唐都洛阳 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
26.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大量人口的南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自然条件的优越
27.南宋诗人艾可叔《木棉》里描绘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等句,反映了( )
A.南宋棉纺织已经规模化生产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南宋已普遍发展棉纺织业 D.南宋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
28.中国古代儒学体系经历了从五经体系到四书五经体系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韩非子
29.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30.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知明朝( )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 B.内阁与宦官既斗争又合作
C.君主的弊端凸显 D.内阁首辅着皇权膨胀
31.“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 )
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 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32.“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保守 B.办理军政要务
C.负责公文缮写 D.参与大政决策
33.清朝时,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古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此举旨在( )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34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A.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D.弃农经商现象十分严重
3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第II卷
本卷包括2大题,共计3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3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37.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4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6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5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部分综合试题参(八)
一、选择题(每题2分,35题共70分)
1--5. CBDCB; 6--10.AADBB; 11-15.CDCDA; 16--20.BDCBC; 21--25.ABAAC;
26--30.CDCBA; 31--35.BBACB
二、非选择题(2大题,每题15分,共30分)
36.答案 (1)秦朝。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主要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秉旨办事。
(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不断加强)。
37. 答案 (1)原因:丝绸之路的往来沟通使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举例: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2)目的: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技术条件: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3)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