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一组图标中,属于联合国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读图可知,A是联合国的标志,B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C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D是欧盟的标志。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国际组织,要求学生识记掌握。
2.一游客在旅行日记中写到:我到达了世界上一个神奇的地方,我右手在东半球,左手在西半球,面向北半球,背对南半球。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由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我右手在东半球,左手在西半球,说明其经度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其经度西经20度,面向北半球,背对南半球,说明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其纬度是0度,图中乙符合题意。选B。
3.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符合这一特征的有( )
A.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 B.中国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
C.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 D.暴风骤雨
【答案】D
【解析】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气候指的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其中ABC指的气候,D指的是天气。
【点睛】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含义,学会区分气候和天气。
4.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B.西伯利亚地区地势北高南低
C.北部沿海多优良港湾 D.石油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俄罗斯主要位于中高纬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性气候,A错误;
B、西伯利亚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B错误;
C、俄罗斯北部沿海,主要是北冰洋沿岸地区,该地区气候寒冷,优良港湾少。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唯一的终年不冻港,C错误;
D、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要求学生识记掌握。
5.我国最大的岛屿是
A.岛 B.海南岛 C. D.崇明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濒临太平洋,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位于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岛,故选A。
6.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指( )
A.巴颜喀拉山 渤海 B.祁连山 黄海
C.唐古拉山 东海 D.横断山脉 南海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和“海”分别指巴颜喀拉山和渤海,A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
7.读中国疆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我国疆域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我国位于南半球,大部分领土地处中纬度
B.我国位于东半球,太平洋东岸
C.赤道穿过我国南部
D.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我国四大临海中位于最北部的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我国领土的最东端位于
A.黑龙江的漠河以北
B.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C.岛
D.帕米尔高原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 )
A.海南岛 B.岛 C.南沙群岛 D.曾母暗沙
【答案】1.D
2.A
3.B
4.B
【解析】
【分析】
根据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是: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附近;最南端--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附近,进行分析解答。
1.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领土地处中纬度,故A错误。
我国位于东半球,太平洋西岸,故B错误。
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故C错误。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故D正确。
故选:D。
2.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故选:A。
3.我国领土的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附近;黑龙江的漠河以北的主航道为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帕米尔高原为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南海的曾母暗沙为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故选:B。
4.中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其中,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崇明岛是第三大岛。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地理概况。
8.图中山脉B的名称是
A.太行山脉 B.长白山脉
C.小兴安岭 D.大兴安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图中B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尔济山。故选:D。
【点睛】
考查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要理解记忆。
9.关于我国地理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共有55个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B.我国的地域差异不太明显
C.我国的自然灾难发生不频繁
D.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环境丰富多彩。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A是错误的;因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地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故B错误;我国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C错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 故D正确。故选D。
10.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更替 D.四季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详解】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依据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11.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我们学校位于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最长;当北半球的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昼最长,夜最短;当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平分。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12.下列常用图例符号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就是注记,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详解】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就是注记,C表示铁路,表示国界,故C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地图图例的认识,牢记即可。
13.下列长江支流,主要流经贵州省的是( )
A.嘉陵江 B.汉水 C.雅砻江 D.乌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嘉陵江与雅砻江主要流经四川省,故AC错误;汉水主要流经湖北省,故B错误;乌江主要流经贵州省,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长江主要的支流,为基础题,结合课本解答即可。
14.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和高原 B.高原和盆地
C.平原和盆地 D.平原和丘陵
【答案】B
【解析】
【详解】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如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等,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B对,ACD错。故选B。
15. 气象台11月15日08时预报2019年11月15日夜间至18日,包括广东在内的我国近九成国土将陆续出现大风降温,局地降温可达12~15℃。同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较大范围雨雪天气,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喜迎降雨,而东北可能遭遇大范围强降雪。阅读资料。
据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气温创新低6℃以上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长沙 B.西安 C.石家庄 D.广州
2.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创新低的气象灾害是
A. B.
C. D.
3.以下关于11月16日至19日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活建议,正确的是
A.西宁将迎来雨雪天气,出行准备雨具
B.哈尔滨降温幅度较小,生活不受影响
C.海口降温幅度较小,照常穿厚羽绒服
D.郑州降温幅度大,多添衣物注意保暖
【答案】1.B
2.A
3.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图可知,气温创新低6℃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陕西、山西、河南等,长沙、石家庄、广州不在其范围内,A、C、D错误。陕西省的行政中心是西安,B正确。故选B。
2.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根据题目材料,全国大部分地区急剧降温,符合寒潮的定义,A正确。沙尘暴、台风、暴雪与气温急剧下降没有必然联系,B、C、D错误。故选A。
3.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结合材料读图可知,不在本次大风降温出现雨雪的地区,A错误。图示哈尔滨位于气温创新低的区域范围内,降温幅度大,且东北可能出现大范围强降雪,居民生活将会受影响,B错误。海口位于气温创新低区域内,降温幅度大,但海口属于热带地区,平常是不需要穿羽绒服的,所以C错误。郑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属于气温创新低6℃以上的区域,降温幅度大,当地居民需注意保暖,D正确。故选D。
16.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和耕地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下列与华北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无关的是( )
A.污染浪费 B.人口众多 C.地势平坦 D.降水量少
【答案】1.B
2.C
【解析】
【分析】
我国南北方地区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匹配得很不合理,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少,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但耕地资源多。
1.由图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南方地区是地少水多,北方地区是水少地多,南北方水土资源的配合都不合理,故选B。
2.华北平原由于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不均匀,加上工农业用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等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的短缺与地势平坦无关,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配合有关知识。
17.2019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4周年的纪念日,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完成下面小题。
1.俄罗斯的地形区由西向东依次是( )
①西西伯利亚平原 ②东西伯利亚山地 ③中西伯利亚高原 ④东欧平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2.我国湖南省的一家对外贸易公司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中可能会( )
A.从俄进口家用电器和通讯器材 B.对俄出口成品油和钢材
C.对俄出口木材、纸及纸浆 D.对俄出口鞋类、家用陶瓷器皿、玩具
【答案】1.C
2.D
【解析】
【分析】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自西向东分布着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故选C。
2.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受资源丰富的影响,俄罗斯的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较落后,所以与俄罗斯进行贸易往来,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最可能是鞋类、家用陶瓷器皿、玩具等轻工业产品,成品油、钢材和木材是俄罗斯的优势产品,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俄罗斯地形及工业生产特点。
18.下列旅游胜地与其所在国家连线正确的是( )
A.埃菲尔铁塔﹣法国 B.古罗马斗兽场﹣荷兰
C.伦敦塔桥﹣西班牙 D.阿尔卑斯山滑雪场﹣英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欧洲西部的旅游大国,法国有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西班牙的斗牛世界闻名;意大利有著名的威尼斯水城和古罗马斗兽场,英国的伦敦塔桥也是非常有名的旅游资源.阿尔卑斯山滑雪场位于瑞士,根据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欧洲西部旅游资源所在的国家,牢记即可.
19.诗句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产生这一地理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由于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山区不同的高度气温不同,植被表现为垂直变化,地表景观往往出现很大的差异,可见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故C符合题意,选C。
20.对外贸易比澳门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多地少 B.有深水港,港口条件优于澳门
C.澳门的自然资源没有丰富 D.澳门与广州之间没有铁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比澳门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是有深水港,港口条件优于澳门;和澳门都是人多地少,自然资源都不丰富,故选B.
21.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多千米,跨60多度,这就造成了(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同一座山,不同景观是由于受地形影响,水分热量条件发生变化,A选项错误。同一季节,不同衣着说明我国南北方冬季气温差异大,是纬度差异造成的,B选项错误。同一时刻,不同景象,帕米尔高原位于我国陆地最西端,地方时晚,处于黑夜;乌苏里江位于我国陆地最东方,地方时早,已经日出,是因为经度差异大,地方时相差大导致的,符合题意;同处平原,不同耕作,南方水田,北方旱地,是由于水分条件决定的,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2. “地大物博”是指我国自然资源
A.数量大 B.种类多
C.数量大,种类多 D.人均占有量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地大物博”中的“物博”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品种是多样的.但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些资源的总量变得越来越少。故选C。
【点睛】
该题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记住即可。
23.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大,运费低,适合运送大量气、液体,并且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管道是适宜于运输液体和气体等物资的一种现代化运输方式.它的优点是运量大、运价低、损耗少、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等.但也有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等缺点.
故选D.
24.丹巴藏寨的民居旧称碉楼寨房,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结合“丹巴藏寨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居住在该村落的居民主要是( )
A.蒙古族 B.傣族 C.壮族 D.藏族
2.当地“山顶积雪皑皑,山腰树林葱葱,山脚海子粼粼”,形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 B.距海较远 C.海拔变化大 D.人工建造
3.影响该聚落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耕地
【答案】1.D
2.C
3.B
【解析】
1.由题目知,丹巴藏寨的民居主要是藏族,位于四川盆地与横断山脉之间,生活在高原山地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傣族和壮族生活在南方地区,故选D。
2.由题目可知,当地“山顶积雪皑皑,山腰树林葱葱,山脚海子粼粼”,这是在同一座山之间山顶与山麓之间气候差异大,是由于海拔高、气候的垂直差异大,故选C。
3.由图可以看出,丹巴藏寨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这是由于当地是山地地形,地势崎岖、落差大,民居依山而建,故选B。
2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下列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
C.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D.远方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能证明地球形状的例子很多,如: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在外太空观察以及地球的卫星照片等等,苹果从树上成熟落下,只能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6.读世界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①②两条河流流量都非常大,究其原因非常相似,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断,图中字母所示A国和B国之间最大的贸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C国位于欧洲西部,我们可以用以下关键词句来概括该国经济发展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工业:制造业地位突出;③服务业:旅游业、商业等发达。D国和G国均属发达国家,而E国则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高。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E国的农业发展最值得从D、G两国借鉴的经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F国所在地区的主要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而E国的平原地区却人烟稀少,首都分布于南部高原地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形和气候 A国从B国进口矿产资源或B国从A国进口轻工业产品 农业:畜牧业发达 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 大河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地区 E国北部是湿热的原始雨林,不适于人类居住;南部高原干燥凉爽,气候宜人。
【解析】
【详解】
(1)图中①②两条河流流量都非常大,因为两条河流大部分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加上两条河流流经地区都是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水的汇集。
(2)图中字母所示B国是俄罗斯,A国是日本,两国之间最大的贸易可能是A国从B国进口矿产资源或B国从A国进口轻工业产品,因为俄罗斯矿产资源,但轻工业较落后,日本工业发达,但矿产资源不足。
(3)C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法国,在农业上畜牧业发达,是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明显。
(4)E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其农业发展最值得从D美国、G澳大利亚两国借鉴的经验是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
(5)F国所在地区是东南亚中南半岛,这里地形崎岖,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但E国的平原地区却人烟稀少,首都分布于南部高原地区,其原因E国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而高原地区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发展差异有关知识,要知道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征。
27.读黑龙江省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黑龙江省的地形主要以 和 为主。
(2)由于这里大部分地处中温带,因此,耕作制度只能一年 熟。
(3)这里种植的主要糖料作物是 。
(4)流经哈尔滨的河流是 。
【答案】(1)山地 平原
(2)一
(3)甜菜
(4)松花江
【解析】
(1)由图可知,图中黑龙江省的地形主要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2)由于这里大部分地处中温带,因此,耕作制度只能一年一熟。
(3)由于该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种植的主要糖料作物是甜菜。
(4)由图可知,流经哈尔滨的河流是松花江。
2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
世界人口分布图
(1)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中A、 B、 C三地最早形成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A.资源 B.人口 C.气候 D.河流
(2)图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中A地居民主要是____________民族, B地是三大宗教中____________的发源地, C 地主要人种是____________人种。
(3)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来表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中人口比较稠密的四个地区是____________ (填字母)。
(4)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总结世界上人口稠密区在地理位置分布上的共同特点:从纬度位置看, 主要位于____________;从海陆位置看,主要位于____________。
(5)结合“材料二”填写字母,将下列人口稀少地区及其原因搭配正确:(填字母)____________地区人口稀少,原因是处于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____________地区人口稀少,原因是处于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答案】D 阿拉伯 佛教 黄色 人口密度 ADFG 中低纬度地区 沿海地区 E H
【解析】
【分析】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临海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详解】
(1)读材料一可知,A、B、C三地都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因此最早形成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河流。
(2)从图一中看出,A是中东地区,主要是阿拉伯民族,B是南亚地区,该区域是三大宗教中佛教的发源地,C地处亚洲东部,其主要是黄色人种。
(3)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来表示,表示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数。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A北美洲东部,D亚洲东部,F亚洲南部,G欧洲。
(4)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世界上人口稠密区在地理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位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5)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E是青藏高原,是地势高俊的高原山区,高寒缺氧,人口稀疏;H是非洲撒哈拉沙漠,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人口稀少。
【点睛】
该题考查聚落的形成的因素和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29.暑期,小明和伙伴们一起到福建省某地登山旅游,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和沿ab一线地形剖面,读图回答问题。
请将沿 ab 一线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写出下列地形部位名称:A_____、B_____。量得①②两地图上距离 4.6 厘米,则两地实地距离是_____千米。测得某时①地气温 25℃ 则此时②地的气温是__ ℃。(仅考虑地形因素)图中①②③三地,最适合观看日落的是_____地。小明他们选择③地作为夜间宿营地,你认为合适吗?_____(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_____。
【答案】山脊 鞍部 2.3 28.6 ① 不合适 夏季多暴雨,易引发山洪
【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a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山脊,b是位于两座山的低洼处,是鞍部地形。
(2)图中比例尺是1:50000,量得①②两地图上距离 4.6 厘米,则两地实地距离是2.3千米,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测得某时①地气温 25℃ 则此时②地的气温是28.6℃。
(3)图中①②③三地,最适合观看日落的是位于西部的①地,小明他们选择③地作为夜间宿营地是不合适的,因为这里位于山谷,夏季多暴雨,易引发山洪。
30.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河流AB段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当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时,甲乙丙丁四地中冬季不能看到日出的是______。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大不超过_______米。如果该河流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则可能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自西南向东北(向东北)
(2)乙村
(3)400
(4)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加剧(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等高线弯曲可以利用口诀“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帮助记忆山谷和山脊。凸低为山脊,为分水岭,凸高为山谷,可能发育有河流,河流流向低处。根据图中指向标指向北方,所以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
(2)我国东部冬季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图中丁处位于山脊,甲、丙位于山脊的东侧,面向太阳,而乙村与太阳升起的方向有山脊阻隔,所以乙村不能看到日出。
(3)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n表示相交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图中陡崖有三条等高线相交,等高距为100米,所以陡崖的最大高度不超过400米。
(4)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该河流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则植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容易引起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