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2:52:59
文档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学生姓名XXX学号XX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XXX二O一三年五月十日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研究现状21.3研究内容31.4研究方法3第2章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分析42.1知识分类及特性42.1.1知识含义42.1.2知识分类42.1.3知识特性52.2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及过程62.2.1知识资源共享内涵62.2.2知识资源共享过程62.3知识资源共享意义7第3章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
推荐度:
导读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学生姓名XXX学号XX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XXX二O一三年五月十日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研究现状21.3研究内容31.4研究方法3第2章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分析42.1知识分类及特性42.1.1知识含义42.1.2知识分类42.1.3知识特性52.2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及过程62.2.1知识资源共享内涵62.2.2知识资源共享过程62.3知识资源共享意义7第3章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XX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XXX

二O一三  年 五 月 十 日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    3

1.4 研究方法    3

第2章 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分析    4

2.1 知识分类及特性    4

2.1.1 知识含义    4

2.1.2 知识分类    4

2.1.3 知识特性    5

2.2 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及过程    6

2.2.1 知识资源共享内涵    6

2.2.2 知识资源共享过程    6

2.3知识资源共享意义    7

第3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的理论分析    8

3.1 Stackelberg模型    8

3.2 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8

3.3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知识资源共享决策模型    10

3.4 结果分析    13

第4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的案例分析    14

4.1 案例选取    14

4.2 知识共享机制框架    15

4.3 案例分析    16

4.3.1 知识共享的范围分布    16

4.3.2 知识共享的手段分布及其与共享范围的关系    17

4.3.3 知识共享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方式的关系    18

4.4 结束语    19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20

5.1 结论    20

5.2 展望    20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ABSTRACT    23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

钟玮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南京 210044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然和企业成长、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仅仅结合在一起了。未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将主要取决于它组织、开发和集聚各种创新知识资源的能力,而知识共享则为企业发展协同创新并创造适应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提供了途径。知识共享机制能够实现知识的不断增值,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并在日益加剧的环境变化中增强企业的组织协同创新适应力和竞争力。运用Stackelberg博弈论,针对是否共享前期协同创新成果的两种情况,分别建立了两个不同场景下的模型,研究跨组织资源共享过程以及合作维系的条件。通过对三家国内大型企业的调研,提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现状的分析框架以及知识共享的三种模式,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协同创新;知识共享;Stackelberg 博弈;知识管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不断爆发的科技,使得知识经济日渐崛起。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见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他指出“知识将取代资本、机器、原料与劳动力等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1983年,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然和企业成长、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仅仅结合在一起了。未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将主要取决于它组织、开发和集聚各种创新知识资源的能力,而知识共享则为企业发展协同创新并创造适应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提供了途径。知识共享机制能够实现知识的不断增值,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并在日益加剧的环境变化中增强企业的组织协同创新适应力和竞争力。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而实现深度合作。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过程在不断的循环,通过彼此之间知识的互动,从知识库中被挖掘出来的知识越来越多,最后将转化为企业资本,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企业要想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保持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很强的知识资源挖掘能力和知识资源整合机制。当前,全球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交换和企业相互竞争速率加快,使得新一轮的知识资源正在逐渐兴起,有愈演愈烈之势。企业建立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正在成为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产品的研究到技术的创新,再到产业的发展,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为了应对协同创新环境的挑战,企业必须制定更加科学的创新战略,有效整合各类知识资源,调动企业上下的积极性,这将极大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2 研究现状

目前,协同创新和知识共享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协同创新和知识共享的问题。

(1)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

Veronica Serrano研究了协同创新理论的框架,他提出协同创新是将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合作创新、系统优化的过程,协同创新可以从互动以及整合两个维度来分析,在互动的维度主要是指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而在整合维度上,主要包括知识、资源、行动、绩效[1]。陈劲、阳银娟提到协同创新的新范式是协同制造和开放式创新,协同制造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实现供应链之间及供应链内部的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商务和管理等精细合作,最终通过改变企业的业务经营模式达到知识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2]。王君华在研究协同创新的作用时指出通过企业内部协同,企业可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程度,以实现高效创新发展[3]。王薇在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时,提出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全面信息化,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4]。杜兰英、陈鑫提到了中小企业常见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5]。同时,国内学者也对协同创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杜宝苍指出了企业协同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包括需求动态变化、协同单位选择不当、利益分配不均、知识员工选择问题、团队文化建设问题、信任风险、知识创造风险和知识产权抢注风险[6]。

(2)关于企业知识资源的研究

H·Chesbrough总结出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体现,也就是企业获取知识、利用知识,最后实现知识增值的能力[7] 。张桂华阐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他指出知识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知识创新的灵魂和源泉,知识资源的利用创新必然成为知识资源的高度共享乃至整个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彭正龙等学者提出,对于单个企业而言,资源共享意味着企业内部的创新资源可以向外部组织输出,同时存在于外部组织的创新资源也可以无障碍地输入至该企业,这种输入输出的双向过程协调着不同企业在资源禀赋、技术特点和产业发展阶段的异质性[9]。杨溢深入研究了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积聚的大量知识资源,应从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建设能够使企业员工进行交流的设施与环境、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和推广CKO制度[10]。肖向华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传统的企业组织环境影响知识创新的实现、信息产业化发展的垄断性制约知识创新的实现、技术基础和诚信基础的缺乏阻碍企业信息资源共享[11]。张振刚、薛捷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障碍,这些障碍有知识的固有特性、企业的组织文化、组织的心智模式、企业的组织结构[12]。

1.3 研究内容

(1)分析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现状。

(2)阐述了知识共享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知识的含义、分类及特性,知识共享的内涵及过程,在企业内部开展知识共享的意义。

(3)运用Stackelberg博弈论,针对是否共享前期协同创新成果的两种情况,分别建立了两个不同场景下的模型,并对两个场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跨组织资源共享过程以及合作维系的条件。

(4)通过对三家国内大型企业的全面深入调研,提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现状的分析框架以及知识共享的三种模式,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阐述,并对构建出完整的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提出建议。

1.4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能够了解到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或研究内容,通过调查相关的文献来获得资料,了解国内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现状,从中找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从而能够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研究的课题。

(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更有利于研究的进行。本文通过阐述知识和知识共享的理论知识,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Stackelberg博弈

这一理论中,至少有两个决策者,其中之一处于一种优势和权威的地位,它可以获得比另一方更多的关于系统的信息,它可以在决策之前选择并宣布自己的策略。另一方则在这个策略之下再选择使自己最优的策略。本文采用Stackelberg博弈,通过建立领导组织和从属组织的关系,经过计算、分析和对比,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在参与协同知识创新时制定知识资源共享决策的指导方针[13]。

(4)案例分析法

选取一家或者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调查加以分析,结合所研究的课题,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月星家具、黑牡丹集团和中天钢铁这是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归纳出三家企业知识共享的模式及其应用方式,并进行对比,分析出三家企业进行各种模式知识共享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2章 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知识分类及特性

2.1.1 知识含义

知识就是人们对某个事物的熟悉程度,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人们要想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掌握自然客观规律的能力。现如今,对知识的定义,各大学者由于研究方向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也是百家争鸣。

(1)诡辩论最早诞生于古希腊,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掌握的所有知识其实都来源于个人的经验,每个人即使对着相同的事物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知识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看法。

(2)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从知识的构成给出了定义,他们认为,知识是一种非固定的混合体,知识来源于认知者的头脑中,它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准则。知识不仅存在于文档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活动、流程和规范中。

(3)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结合自己的理解,认为知识是对思想或事实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知识能够为人们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展现经验性的结果;它可以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14]。”

(4)中国的某些组织也详细的介绍过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中国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做出的定义为: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人的思维将信息、数据、形象、意向、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重新整合,形成一套自有的体系,这其中包括了很丰富的内涵,包括科学技术的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包括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还包括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等等[15]。

2.1.2 知识分类

将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主要是依据知识管理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显性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而隐性知识则不能通过一些明显的记号进行明确的表述,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将知识分为可编码和不可编码的知识,主要是依据知识是否能被编码格式化。根据显性知识和知识的本质特征,可以知道,显性知识可编码,隐性知识不可编码,因此企业为了让知识变得可容易被人理解,必须尽可能地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然而,这种转化过程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企业发展的瓶颈。我们还可以将知识分成有意识知识和无意识知识,这是根据知识思维形式的不同,显性知识一般指有意识知识,而隐性知识大多为无意识知识。将知识分为意会知识(通常也叫“无形知识”)和言传知识(通常也叫“有形知识”),是根据知识传播形式的不同。结合以上的表述,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知识分类体系表示为一个如图l所示的树状图[16]。

  图1  知识分类体系

2.1.3 知识特性

作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将知识的特殊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7]。

(1)知识产品的消费区别于其他公品(如房屋等)的消费,知识资源被使用的次数越多,知识增值的越多。比如,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已经被人运用过千万次,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不仅没有发生知识损耗,反而使得这一定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甚至还能衍生出很多新的定理。由于增加知识产品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知识产品的反复使用并不影响其他人,在传统经济学的领域,存在边际要素收益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不适用于知识共享领域,相反,其使用过程能体现边际要素收益的递增。

(2)知识创新的成果很难被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占为己有,知识资源创新者选择不把创新成果公开,那么导致的结果会是,他的知识创新将不会被社会大众认知,这样就会逐渐打消知识资源创新者的积极性。相反地,如果把知识创新结果公之于众,那么就会造成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的使用他们,并且没有任何的费用支出,这种“搭顺风车”的行为一定会使知识生产者的创新积极性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因此,在知识生产领域,必须通过建立一定的知识管理机制,如知识产权等,来保护知识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允许他们占有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并通过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来调节,最终获取利益。

(3)知识的社会效益总是能高于它本身带给个人生产者的利益,这说明知识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如果将知识仅仅利用到个人或者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如果将知识产品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下,所带来的收益是大大出乎预期效果的,这就是市场机制调节的弊端,其结果将直接造成知识生产不足,这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知识共享的重要性。

    (4)在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信息往往都在贬值,而只有最初拥有知识产权的人才知道全部信息,他之所以不能泄漏信息,是因为知识产权保要求对知识创新保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买卖双方处于信息非对称的地位,这其实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因此,这就是知识资源市场交易低效率的原因,购买者往往为此花费一大笔金钱,造成成本偏高,购买者为了节省成本,通常会选择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由双方共享知识产权。

2.2 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及过程

2.2.1 知识资源共享内涵

    我们的社会一直处于不同发展的状态,而对知识资源共享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知识资源共享的对象,知识资源共享的主体,知识共享资源的手段这三个层面认识知识资源共享。

    首先,知识资源共享的对象是所有知识内容,其次,知识资源共享的主体可以是人或组织,也可以是团队,知识资源共享的手段划分依据是知识资源共享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知识网络或,也可以是团队学习。本文所讲的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只是一种普遍的认知,因为,在不同的组织、人群中,人们对知识资源共享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理解。

2.2.2 知识资源共享过程

知识共享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个人知识创新(Individual Create)、知识的阐明(Clarify)、知识的交流(Communicate)、知识的理解(Comprehend)和组织知识创新(Organizational Create)[18]。个人知识创新、知识的阐明和知识的交流主要是体现在个人行为,而知识的理解和组织知识创新则主要依赖于组织工作。其中知识的交流和知识的理解这两个环节的衔接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整个知识资源共享过程的实施,而且往往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个人                                                                       组织

                                信息技术

                          知识共享文化

                            Intranet

  Create             Clarify          Communicate        Comprehend

   个人知识创新       知识的阐明         知识的交流        知识的理解

图2 知识共享体系结构图

2.3知识资源共享意义

   (1)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知识的获得

    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存量带来了企业全新的运营机制,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企业中,不管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都很重要,但是相比较企业在利用内部知识的得心应手,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在企业竞争中稍显弱势。这就告诉企业一个道理,仅仅依靠吸收外部的知识是不够的,其他企业同样可以理解外部知识,这就失去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内部知识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其他企业并不是可以完全理解,因而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更注重内部知识的取得。

   (2)企业内部加强知识共享可以防止企业知识流失

人才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试想一下,一旦一个经验丰富,了解企业内部运作的高端职员离开企业,将会造成企业多大的知识资源流失,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在内部鼓励员工进行知识资源共享,通过经验交流将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信息库,使其成为企业的一部分,才能防止在不知不觉中企业知识的大量流失。

   (3)知识共享是进行知识配置的重要手段

    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知识是被知识掌握者存放在人脑中的,如何将知识共享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只有企业在进行了知识分配、整合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知识欠缺所在,才能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发展。在企业中,团队的利益是企业生存的核心所在,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机制,构建知识信息网络,实现知识资源的配置,才能更好将知识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

     (4)知识共享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需要有创新能力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强强联合的目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共享来吸引比自己规模大的企业的眼球,做到比其他企业整合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吸引别人来与你合作。以前,由于社会发展的,知识资源的存在量少,现在,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今天,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有”的思想,尽可能多的促成企业之间的合作,融合更多的知识资源,构建出一套属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第3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的理论分析

在国内外许多大型企业中,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企业内部,通过在员工层面彼此交流经验,使知识能够一层一层的上升到组织层面,这样在企业内部,尤其是对新进的员工,就可以利用以往的交流经验进行查询,力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相反地,企业可以对这些共享经验的员工实行激励,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共享的氛围。而在企业外部,知识共享的行为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享,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经销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共享,通过构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知识网络,达到彼此间知识供需的平衡,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和效能,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所谓协同创新投入,是指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运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创造知识附加值,使企业获得运营成功[19]。在协同创新投入的过程中,协同企业共同承担前期创新成本,共同分享后期创新收益,这同样需要协同企业之间制定创新战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3.1 Stackelberg模型

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1934)模型可以看作是泽尔腾(Selten,1965)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最早版本[20]。不同的是,在斯坦科尔伯格模型中,企业1(称为领头企业,leader)首先选择产量,企业2(称为尾随企业,follower)观测到,然后选择自己的产量。因此这是一个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因为企业2在选择前观测到,它可以根据来选择,而企业1首先行动,它不可能根据来选择,因此企业2的战略应该是从到的一个函数,即(这里是企业1的产量空间,是企业2 的产量空间),而企业1的战略就是简单地选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斯坦科尔伯格模型来分析协同创新环境下多个组织之间和协同关系及其知识资源共享模型。

3.2 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共同知识是博弈论中一个非常强的假定,协同创新可以看作是企业中的共同知识,本文中选取Stackelberg模型来对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在Stackelberg模型下的最优组合[21]。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在本文中做出如下假设:

    (1)协同知识创新包括个从属组织和个领导组织,一共是个参与组织,个领导组织在可以首先选择产量,它的决策可以影响整个协同创新投入,是决策制定过程中实力较强的组织,个从属组织通过观测领导组织的产量,来选择自己的产量[22]。

(2)用来表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的度量表示组织知识的存量,知识存量的增加依靠协同知识创新的投入的增加,协同企业知识创新的整体绩效通过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函数来衡量,其成果由所有参与者共享。

(3)假设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的绩效函数呈非线性,并且受协同组织的知识创新投入的影响。绩效函数达到饱和点,说明协同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得出绩效和投入成正比的结论,协同创新投入增加的过程实质上是逼近的过程。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弹性为投资弹性,弹性越大,协同知识创新投入对绩效的影响越大。分为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投入和前期协同知识创新投入两种类型,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投入包括协同组织在具体的协同知识创新进行过程同消耗的资源;前期协同知识创新投入则包括形成协同关系前,单个组织与当前协同知识创新直接相关的投入。组织的选择在取得协同创新成果时是随意的,可以选择共享或者不共享,如果组织选择共享,则前期的协同创新投入等于组织的创新成果共享。

在共享前期协同创新成果的情况下,构造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函数为

                (1)

其中,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绩效,为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在理论上的极大值,为常数,为知识创新投入,为创新投入的投资弹性,为常数,与分别为从属组织与领导组织共享的前期投入。和分别为从属组织与领导组织前期投入的投资弹性,和均为常数。

在不共享前期创新成果的情况下,可以列出组织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函数为

                                     (2)

其中,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绩效,为协同知识创新的绩效在理论上的极大值,为常数,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为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投资弹性,也为常数。

(4)各组织的所得都是通过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绩效来转化的。所得的能力通过单位绩效转化而来用边际收益来表示,边际收益为常数,可以看作是单个组织由于知识存量增加的绩效而创造的利润。组织的所得减去收入等于组织的收益,用来表示,各组织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由从属组织和领导组织共同分担,从属组织和领导组织的投入占当前协同知识创新总投入的比例即为参与率,参与率之和为 ,取值在0到1之间。

综合上述假设,根据Stackelberg博弈论,可以得到在组织共享前期创新成果的情况下,领导组织、从属组织以及总收益函数为

        (3)

         (4)

             (5)

其中,、与分别为从属组织、领导组织以及协同组织的整体收益,与分别为从属组织和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均为常数;和分别为从属组织的和领导组织的参与率,且。

同样的,根据Stackelberg博弈论,在不共享前期创新成果的情况下,领导组织、从属组织以及总体的收益函数为

            (6)

             (7)

                   (8)

其中,,与分别为从属组织、领导组织以及协调组织的整体收益,与分别为从属组织和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均为常数;和分别为从属组织的和领导组织的参与率,且。

3.3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知识资源共享决策模型

根据Stackelberg博弈论,决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各个领导组织决定各组织的参与率和协同知识创新总体投入的最优值,以此作为对从属组织决策的反应;第二阶段,各个从属组织决定各组织的参与率和协同知识创新总体投入的最优值,以此作为对领导组织决策的反应[23]。

在共享前期协同知识创新成果的情况下,领导组织决定各组织的参与率,为,所有从属组织进行斯坦科尔伯格博弈决定总投入以及自身参与率,基于此,可建立各从属组织的目标函数及相应的优化问题为

  (9a)

s.t.                                 (9b) 

化简,可以得到总体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最优值及分别为

               (9c)

                             (9d)

求解此优化问题,为了便于分析数据,假设只有一个领导组织(主方),则上述式子则转化为

    

     (9a’)

             (9b’)

化简,可得到总体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最优值及分别为

                   (10)

                             (11)

由式(10)可以看出,假定领导组织的参与率是不变的,那么,对于协同知识创新投入的最优值来说总有

        (12)

根据从属组织做出的反应,实现最大化自身收益可以通过优化领导者来完成。为此,求解下列式子,计算出领导组织的收益最大化

    (13)

同样,为方便计算与分析,假设只有一个领导组织(主方),则上述式子则转化为

       (13a)

把式(10)中计算出的代入式(13a)中,求解这个关于的最大化问题,可以得到领导组织的最优参与率的均衡值,若再将的值反代入式(10),又可求得协同知识创新投入最优值的均衡值。将均衡值代入式(5)也可得到整体收益的均衡值。

为方便计算,令   (13a)

(13b)

综上,化解可得,该Stackelberg博弈的均衡值或结果如式(14)~(17)所示。

             (14)

                (15)

             (16)

   (17)

在不共享前期创新成果的前提下,同理,可以得到,,的值,结果如式(18)~(21)所示。

              (18)

              (19)

                           (20)

  (21)

3.4 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领导组织的参与率与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正相关,领导组织的参与率与所有从属组织的边际收益之和负相关。因此,在协同知识创新环境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可以通过增加领导组织的参与率来实现。

(2)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直接决定了领导组织的参与动机,如果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小于从属组织边际收益之和的倍,领导组织就没有直接的参与动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进行协同的企业联盟会因为财务问题而走向失败。

(3)由式(12)可知,领导组织的参与率决定了协同知识创新的投入,因此,从属组织的知识资源共享可以根据领导组织的决策。从本质上说,也就是领导组织的参与率与协同知识创新投入成正比,也就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整体效益。

(4)由式(15)和式(19)可以看出,从属组织分配资源投入的方式是根据其自身的边际收益,能将知识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越强,该组织也愿意共享更多的资源。这也解释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什么不愿意进行知识资源共享。

(5)由式(4)与式(7)可知,从属组织独自进行知识资源创新所投入的资源明显高于组织进行知识资源共享投入的资源,因此,从属组织更加愿意依附于领导组织行事。从属组织只要分担部分投入,而不是单独创新时的,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企业愿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研究。

(6)由式(14)、式(15)与式(18)、式(19)可以分析出,前期的协同知识创新投入与领导组织和从属组织的参与率无关。领导组织和从属组织参与率的均衡值极其约束条件在共享前期创新成果与不共享前期创新成果两种情况下保持不变。

(7)受到前期协同知识创新投入成果的影响,总体创新知识的最优值,在共享前期成果时比不共享时小,这就说明,当企业在研发前期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投入了一些成本,再开始一个新的研发时就可以投入较少的资源,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8)由式(17)和式(21)可知,总收益在存在前期协同知识创新投入时,会因为较少的成本而提高,在共享前期成果时总体收益的最优值比不共享时高。

第4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取

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本文选取了多个案例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经过大量的数据查找和调研分析,最终在常州市选取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三家企业分别是月星家具集团、黑牡丹集团和中天钢铁集团。

月星家具集团是以海内外品牌家具集成为主体,同时集购物、休闲、服务、鉴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型经营综合体;黑牡丹集团是国内生产牛仔布的集科研、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上市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是一家涵盖钢铁、物流、酒店、地产、教育、投资、外贸、港口等多元产业的国家级钢铁联合企业。这三家企业各自代表了一种行业模式,而且已经是常州市的老企业,最重要的是,这三家企业不同程度的面临着一些知识资源共享整合的问题。

4.2 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框架

知识只有在传播和共享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而企业又是知识信息的聚集地。通过调研分析,我总结出,在这三家大型企业中,知识共享的研究可以从知识共享的范围、知识共享的技术实现方式和知识共享的管理方式这三个维度来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24]。

图3建立了一个三围立体图像,将知识共享的范围、知识共享的技术实现方式和知识共享的管理方式三个维度放在一个框架图中来分析企业的知识资源共享情况。其中,每一个方向的轴都表示了知识共享的一种研究视角,在不同的视角下又做了细分,48个正方体将所有共享方式覆盖到了三个维度,每个正方体表示了一种知识共享的行为。

图3  企业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框架图

从图3的上层到下层,知识资源共享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从后到前,共享的管理方式越来越集中。为了清楚的表现三个企业在三个维度下的共享行为,在图3中的48个小正方体中填充了企业的名称。

从图3中企业的分布来看,在部门内部的切面上上存在有最少的空白正方体,说明企业的知识资源共享在部门内部做的比较多。系统方式中的正方体中仅有三个是空白的,这说明系统方式是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文档存储上共享的都比较少,在系统方式上共享的比较多。

可以看到,图3中有一些空白的正方体,这些正方体代表三家企业在该维度下没有做知识共享,或者进行的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在集团层面内部的日常交流方面,企业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激励员工、创造文化氛围,三家企业在这些维度上都没有发生共享,原因可能是企业根本不需要甚至不愿意在该点进行共享,也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没有达到共享水平。我通过将三家企业在知识资源共享上的三个维度分开分析,来理解三家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的情况。

4.3 案例分析

4.3.1 知识共享的范围分布

通过整理分析1991-2000年这10年中三家公司在知识资源共享的知识类型、共享的范围、共享技术手段、管理方式和共享现状等的具体情况,得出了一些数据,我发现在三家企业中,共有42%的知识资源共享发生在部门内部,26%发生在部门之间,22.6%存在于集团外部,而仅有9.4%的共享在集团层面内部。

在大型企业中,虽然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但是部门内部之间也是环环紧扣的,员工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愿意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分享,促进知识的融合,也是为了彼此的工作能够更便捷的开展,因此,知识资源共享行为大多发生在部门内部也不足为奇。

企业部门内部的知识资源共享大多发生在一些与部门业务密不可分的信息、规章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上。例如在中天钢铁集团,采购部门和物流部门会内部共享采购方案和配送计划,而市场开发部内部会共享一些客户的基本信息、需求信息和交易数据。这些知识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业务人尽快跟进相关的项目,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中天钢铁集团会将这些信息都存放在信息系统中,当客户前来询问某方面的情况时,即使当时的员工没有跟进过这位客户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查询信息系统回答客户的咨询,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为将来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又如黑牡丹集团在牛仔布的生产部门从牛仔布的选料到生产共享排产经验,黑牡丹集团原来的生产方式都依靠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当这些老师傅退休之后,部门内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要再次请教老师傅。黑牡丹集团也逐渐认识到这样的生产方式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他们通过长时间的记录和整理,将老师傅的经验记录到信息系统中,将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也记录到信息系统中,这样新来的员工遇到问题就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极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将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尤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看,经验累计值只会越来越高。

图3的数据表示1999-2000年三家企业在共享分布范围上所占的比例。总体来说,部门内部所占的比例最大,集团层面内部所占的比例最小,其他两个范围基本持平。但是具体企业要具体分析,结合三家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些分布就大不相同了。

由于每个企业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的业务不同,在共享的时候,各个共享范围的分布比例也会各有不同。可以看到,在黑牡丹集团,主要集中在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而在中天钢铁集团和月星家具,仅次于部门内部的知识资源共享落在了集团外部。这是由于黑牡丹的生产过程主要是流水线生产,中天钢铁和月星家具整个产业链短,这两家企业在拓宽自己的业务时,需要联系集团外部的很多其他企业,企业一旦和其他企业发生联系,就会产生共享,因此在集团外部共享程度比黑牡丹集团多。而黑牡丹集团在牛仔布产业中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每个部门之间都存在着联系,黑牡丹的生产过程决定了部门内部之间所占的比例较重。实际上,知识的共享与企业的性质、生产方式和运作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直接导致了知识资源共享范围的不同。

图3 1991-2000年三家企业共享范围分布比例

4.3.2 知识共享的手段分布及其与共享范围的关系

    在知识资源共享的手段方面,通过日常交流完成的和文档存储方式完成的各占25%,通过信息系统方式完成的,占了剩余的50%。除具有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统计报表、事务处理、分析、控制、预测、决策、报警、提示等信息服务。

图4-1,图4-2和图4-3分别列出了三种共享手段在不同共享范围之间所占的比例。月星家具和另外两家企业在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知识资源共享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由于中天钢铁和黑牡丹集团本身的企业性质——都属于制造型企业,他们在进行部门内部的知识资源共享,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工作业务流程更加顺畅,能够尽可能的减少部门之间流动损耗的时间,因此,不能仅仅通过系统方式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还需要通过文档记录来存储一些经验和案例,以及与企业相关的技术标准,依靠记录的经验和案例,开展经验交流会,通过日常的交流来帮助员工更好的分享经验和传递知识,这也是为企业的高效率运转服务的。月星家居的性质属于服务型企业,它主要依靠运输行业的专业信息系统,尤其在运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系统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资源共享帮助事业部省去了使用文档存储的方式所浪费的时间,同时实现了高效的运营。从三家集团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看,部门之间的知识资源共享还是比较相似的,大都是有一半的共享使用信息系统来完成,另外一半使用其他两种方式来完成。集团层面内部的知识共享与企业的运营准则、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总要结合企业如今的发展现状。但是,总体而言,企业更愿意利用系统方式来实现文档的存储,实现企业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

图 4-1 1991-2000年月星家具各种共享手段在不同共享范围中所占比例

图 4-2 1991-2000年中天钢铁各种共享手段在不同共享范围中所占比例

图 4-3 1991-2000年黑牡丹集团各种共享手段在不同共享范围中所占比例

4.3.3 知识共享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方式的关系

一套管理方式对应了每种技术手段,这一套管理方式为知识资源更好的共享提供保障。图5表示了三家企业中各种技术手段所对应的管理方式的比例。

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已经存在许多共享行为,企业将流程录入到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知识的整理和记录,而且可以为企业节约用文档记录耗费的人力资源,减少由于人工记录而产生的误差,从侧面来说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对于系统的操作,很多员工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无形中就会增加员工的工作量,企业不仅需要安排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还需要制定一套标准的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更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来提高员工的生产和学习积极性。例如黑牡丹集团在完成项目时,会要求每一个员工将自己开发的项目录入系统,从如何实验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再对这些员工采取激励的方式进行鼓励,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愿意开发项目,愿意学习如何使用系统。而文档存储的方式,员工一般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并且企业要制定相关规定进行约束,才能保证文档存储的规范性。日常交流的方式进行的知识资源共享管理松散,也很难进行评估,企业一般采用创造文化氛围和制定规范的方式来管理,除了一些融入流程的工作要求员工必须进行共享外。例如,月星家具就会经常到别的地方进行考察,黑牡丹集团会在部门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不管哪个企业,都是为了鼓励大家分享经验,减少工作中的差错,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图 5 不同共享手段采用管理方式的比例

4.4 结束语

通过以上3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在实施知识共享时主要使用到的技术工具就是信息系统,它可以帮助大型企业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并且,知识共享的侧重点也会随着企业类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企业如果以制造型为主导,那么知识共享的目的就在于协助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实现产供销的完美无缝结合,这时知识的共享就多关注在生产的流程当中。而在像月星家具这种以服务、运输为主导的企业,知识的共享更加侧重于不断提取知识的剩余价值。尽管如此,大型企业的知识共享机制还是存在许多共同点,企业在实施知识共享的第一步都是将知识融入生产流程中,他们会不断优化企业的信息系统,定期升级更新,并通过将文档的系统化来实现企业成本的减少。总的来说,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共享基本都实施过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往往更愿意通过文档和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企业规范知识体系。从现有调查结果看来,利用文档进行经验的存储记录仍然是很多企业的主要方式,只是有些企业已经开展这类工作,并且将这些工作融入到系统中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另外一些企业还在做着准备,他们希望开始着手这方面的事务但又有所顾虑,因为融入系统就必然意味着将要改变企业很多固有的工作流程,这些将不可避免地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些激励还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总体来说,很多企业并没有在教训中找到一种合适的解决方式。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很多企业都有强烈的知识资源共享意识,只是知识的累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属于一种长期见效的工作,因此往往会被企业放置在并不紧迫的安排中甚至导致最终被搁置实施,所以企业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规范制度。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所有现代化企业都已经树立了这样一个观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比不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更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随着企业创新形式的多样化,知识资源共享的阻碍也越来越小,但是企业自身的因素,如:企业文化、企业性质、企业规范等都可能成为知识资源共享的阻碍。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来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参照。

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同样可以从知识共享的范围、知识共享的技术实现方式和知识共享的管理方式三个维度入手。企业的知识资源共享要涉及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个层面,力求做到面面俱到;根据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知识共享的技术实现方式,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建立企业的标准规范,尤其要注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建立知识资源共享机制的过程,不是单单依靠个人或者企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这是因为,知识资源共享本身就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比如知识的垄断、文化的制约、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良好的信用体系等,其中,企业文化的制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制约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其他制约因素都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知识管理制度和平台进行改善。其实,这些制约因素的改变,都是一个企业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必须通过企业上下共同来完成的。

5.2 展望

    本文想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在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下,试图为企业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对企业知识共享的实践有借鉴意义。其实,企业的知识资源管理涉及了很多学科,比如计算机、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 信息管理等,本文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宽,关于这个课题,还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Veronica Serrano , Thomas Fisch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 [J].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 2007  (18) 599-615 .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10-11.

[3]王君华.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创新,2012(5):4-6.

[4]王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动态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2(22):2-3.

[5]杜兰英,陈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1-2.

[6]杜宝仓.企业协同知识创新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8):15-20.

[7]Chesbrough H·Vanhaverbeke W ,West J. Open Innovation :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 [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Oxford , 2006 :25-28.

[8]张桂华.知识资源高度共享的策略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7):9-15.

[9]彭正龙,王海花,蒋旭灿.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9-11.

[10]杨溢.企业内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实现[J].情报科学,2003(21):3-7.

[11]肖向化.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与知识创新的实现[J].探索共鸣,2012(3):20-23.

[12]杨振刚,薛捷.企业知识创新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0):6-7.

[13]陈长.对博弈论的几点认识[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25.

[14]贾立范.知识经济的含义和特征[J].学子,2004(09):1-5.

[15]张鹏志.谈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02):6-20.

[16]严仁浩,贾生华.试论知识特性与企业知识共享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17-29.

[17]陈立,宣国良.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分享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5(11):11-17.

[18]刘晓英,文庭效.知识资源共享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3):20-26.

[19]张雪,张庆普.知识创新视角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投入产出研究[J].科研管理,20012(02):49-65.

[20]Takeshi Uno , Hideki Katagiri , Kosuke Kato. A Stackelberg solution for fuzzy random competitive location problems with demand site uncertainty[J].Intelligent Decision Technologies, 2012, Vol.6 (1):69-75.

[21]秋璐轶,张金太.基于斯坦克尔伯格寡头竞争模型的内外资企业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1):12-17.

[22] 杨志林,蔡英杰.供应链上n个销售商与m个制造商之间的协作研究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233-250.

[23]王建宇,樊治平.合作知识创新中资源共享决策的博弈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1018-1020.

[24]张成洪,郭磊.大型集团企业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3):400-401.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这对于我来说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逗号。回首这四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感到十分激动和欣喜,这四年间我接触到了许多良师益友,没有他们的陪伴,我的大学生活将是暗淡无光的。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感谢所有支持和鼓励我完成学业的老师、朋友和亲人们。

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指导XXX老师。没有XXX老师的悉心指导,我将无法完成这篇论文,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润饰,都凝聚了她大量的心血。X老师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始终能抽空对我们进行细心的指导,及时修正我们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XXX老师对本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我对论文的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对此我从心底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X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这些无不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我从X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将对我终生有益。

另外,我还要感谢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有培养和指导过我的老师,他们宽广的知识面和严谨治学的作风使我受益良多。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所有的同学,尤其我是的舍友。感谢他们在大学期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他们给我提供的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没有他们多年来的支持和鼓励,我将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感谢他们给予我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安心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业。

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Resource Sharing und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Zhong Wei 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conomic knowledge, Knowledg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ritical resource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growth.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future company will come from the ability to gather, development and combination of various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sharing has became a way that the company develop the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create new resources to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market.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s can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bring out the added value of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mpany's organizational in growing discontinuous environment. Use Stackelberg game theory, whether shared prelimina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stablish a model in two different scenarios to study cross-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process and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three domestic large enterprises, bringing out the framework that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 sharing status und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three modes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the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Key wor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Resource Sharing; Stackelberg Game; Knowledge Management

文档

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学生姓名XXX学号XX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XXX二O一三年五月十日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研究现状21.3研究内容31.4研究方法3第2章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分析42.1知识分类及特性42.1.1知识含义42.1.2知识分类42.1.3知识特性52.2知识资源共享内涵及过程62.2.1知识资源共享内涵62.2.2知识资源共享过程62.3知识资源共享意义7第3章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资源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