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2:56:46
文档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学习难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
推荐度:
导读《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学习难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学习难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课

导入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背景链接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强烈家乡情绪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晚年曾写过一副对联:“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辟邪(bì xié)    鲜腴(yú)    篱笆(lí)   逛(ɡuànɡ)

深褐(hè)      吆喝(yāo)    缅甸(miǎn)

黄焖鸡(mè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苔痕(hén)

骨朵儿:指还没有开放的花朵。

饱和:很饱满。

鲜腴:新鲜肥美。

晕倒:昏迷倒下。

吆喝: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无可方比: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比喻和形容它。

三、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同时这样的开头还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朗读课文第3段,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3.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使人动情的”“有时是会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我想念昆明的雨”。

二、语言赏析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写出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与感动。

三、探究写法

1.以小见大,突出主题。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醇厚。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语言生动、自然。

本文语言生动、自然,将昆明的雨写得幽美、恬淡,令人神往。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作者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这几个简单的词语,既从整体上概括出了昆明的雨的特点,又表现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火炭梅的形状和颜色,令人顿生喜爱之情。

环节四

文章

主旨

《昆明的雨》通过描写昆明雨季的景、事、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由画引出对昆明的

昆    雨的思念之情         

明   以小见大,寄托对昆明  仙人掌、菌子、

的    的雨的想念之情       杨梅、缅桂花

雨   回忆酒店小酌,寄寓

       乡愁情味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传情入文,写一段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教 学 反 思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们在品读过程中增强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及对其特点的把握。

学习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作为写作素材的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作者给宁坤的那幅画、昆明雨中的照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文本链接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听读,认识生字。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 ba) 鸡菌(jī zōng jùn)

八卦(bā guà) 密匝匝(mì zā zā)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③是浓绿的。

3.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酒馆喝酒。

这些人、事、物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

4.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情感?

喜爱、怀念。

五、课文精读

1.文章写昆明的雨,为什么从宁坤要“我”作画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和产物,突出昆明的雨多;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从而吸引读者。

2.“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为什么?

在雨的滋润之下,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昆明的菌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种类多。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等。

②数量多。“家家饭馆卖”“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鸡随处可见。

③味道鲜美。牛肝菌滑嫩鲜香;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④色泽诱人。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高;鸡油菌颜色浅黄,做菜时配色用。

作者娓娓道来,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流露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4.作者如何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卖杨梅女孩子的娇美情态,衬托昆明的雨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5.“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我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有怎样的情味?

①雨引起的一点淡淡的乡愁;②雨中的美景让人陶醉而产生的闲适和恬淡之感。

6.结尾独句成段,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其作用。

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三段,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一、复习提示

在汪曾祺的笔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这样的雨让作者喜爱、怀念。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呢?

二、文章脉络

1.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要做到“神聚”,就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昆明的雨。

2.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给宁坤的画及题字,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回忆昆明的雨及与雨有关的人和事,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第一层(第2自然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独句为段,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二层(第3~5自然段):叙写昆明的雨的特点:雨季长;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

第三层(第6~10自然段):写昆明雨季特有的人、事、物,透露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四层(第11自然段):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呼应前文。

三、口味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字,想想喜欢的原因。

2.研读第7段,说说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亲切自然,平淡朴实。例如:①“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运用口语,亲切自然,如话家常,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蕴含其中。②在叙写菌子的色、香、味的同时,还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了一个与菌子有关的笑话,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情味。

3.学生赏析,自由发言。

①如9段中对大缅桂名字的来历的叙述,平淡朴实,娓娓道来,很有情味。

②又如9段中“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加点的词都是口语式的大白话,亲切自然、平淡朴实中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深切的怀念。

四、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叙写了昆明的雨的特点,回忆了与雨有关的人、事、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及对往昔生活的深切怀念。

五、写作特点

1.语言平淡朴实,如话家常。(见前面“品味语言”)

2.以小见大。

文章选取昆明雨季特有的物,如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物,用这些平常之物寄托作者对昆明的爱,对生活的爱。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教学反思】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用平淡亲切的语言叙述“凡人小事”来表现主题,我以读带品,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情。这样的“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文档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学习难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