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统编版 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2:55:32
文档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统编版 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和秦末农民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教学工具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推荐度:
导读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和秦末农民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教学工具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材分析

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和秦末农民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

教学工具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秦朝以前的夏、商、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接着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开始初步了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理解秦朝制度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影响,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同时,探究秦朝种种的具体表现及其所导致的秦末农民和楚汉战争,学生认识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通过对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的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

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

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通过陈胜、吴广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史料证实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

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君主集权制度的内涵和影响;秦末对国家的恶劣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秦统一六国》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提问:秦为何能统一中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呢?为何又二世而亡了呢?创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新授:

一、秦的统一

【探究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秦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一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材料二   战国七雄形势图

  材料三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秦国地形图

材料五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六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史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统一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①人心导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经济基础:经济发展,要求打破阻碍;

    ③政治基础:局部统一,奠定基础;

    ④地理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主观条件:

    ⑤秦王个人: 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⑥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⑦策略得当:远交近攻。

2、统一的过程

(1)统一中国: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过程。

(2)拓展疆域:出示地图讲解秦征服南越地区,并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强调设置三郡管辖:桂林、南海和象郡);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连接并修筑长城(强调起止点和作用: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的进攻),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起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过渡: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如此广袤的疆域,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巩固统一呢?

3、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5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完成表格。

政治

 建立君主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社会风俗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1)政治上:建立君主集权制度

概念阐释:君主,集权的含义。

君主:是一种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集权:是一种地方管理方式,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性,必须绝对服从的命令。

①制度核心——皇帝制度

史料探究:史料中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材料二  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②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A.多媒体出示三公九卿制示意图,师生共同探究其结构及职能。

 

B.思考:三公九卿制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

③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A.学生活动:历史辩论赛——如何管理地方?

学生分成两进行辩论:第一组:李斯组——郡县制

                                  第二组:王绾组——分封制

学生辩论之后,教师点评,并强调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

B.多媒体出示郡县制示意图,教师讲述其结构及职能。

C.思考:相对于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有什么意义?(列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学生发言后教师强调: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练一练

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2.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B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3.《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B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学生一一作答,教师评析。

(2)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意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归纳意义: 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巩固了国家统一。

全面客观评价“焚书坑儒”:

积极作用: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严重损失。

(4)社会风俗上: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联系今天的户籍管理制度,思考与秦朝户籍制度的区别,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作用: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成为征税的依据。

【探究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材料二  “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

4、统一的意义:

    ①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②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非常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奠定后世基本政治制度格局的大秦王朝,就犹如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虽然璀璨,但却极其短暂,二世就灭亡了,原因何在呢?

二、秦的速亡

【探究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17的史料阅读,分析秦速亡的原因?

  材料一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出示主要原因:,失民心,激化了阶级矛盾。

问题探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16—17,用四个四字短语简要概括秦末的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表现:

    ①徭役繁重

    ②赋税沉重

    ③刑法苛严

    ④文化

2.秦末这些导致了什么后果?

导致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农民爆发。

(1)陈胜吴广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

(2)楚汉之争

 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

3. 刘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得出什么认识?

刘邦:进驻咸阳,废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项羽: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秦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并在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虽然二世而亡,但秦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所创立的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影响中国历史达两千年之久,意义非常深远。但其由于而亡,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作业布置】怎样评价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怎么看?同时播放音乐《秦王扫六合》,感受秦王统一六国的霸气!

(教师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以视频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秦统一六国的恢弘气势。另外,本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成秦的统一与秦的速亡两部分,这样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三,在教学环节上,设计了学生辩论赛,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是,由于本堂课内容较多,一节课要完成一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困难,必须有所取舍,因此秦末农民精简了部分内容。

  本打算课堂最后评价秦始皇,估计时间会太赶,只能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了,课堂上只能给学生强调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板书设计

文档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统编版 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和秦末农民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教学工具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