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总则
本典型设计按信息接入量规模区分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按大型、中型、小型的软硬件配置;
本典型设计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2典型设计依据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GDW 382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Q/GDW 513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规范
Q/GDW 514 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
Q/GDW 1738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Q/GDW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3术语和定义
1.配电自动化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及通信等技术,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控制和快速故障隔离。
2.配电自动化系统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故障处理、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可选)、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
3.配电SCADA distribution SCADA
指配电主站通过人机交互,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远方控制等最基本的功能,为配电网调度运行和生产指挥提供服务。
4.馈线自动化 feeder automation
利用自动化装置或系统,监视配电网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配电网故障,进行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5.信息交互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服务共享。
6.信息交换总线 information exchange bus
遵循 IEC 61968标准、基于消息机制的中间件平台,支持安全跨区信息传输和服务。
7.多态模型 multi-context model
针对配电网在不同应用阶段和应用状态下的操作控制需要,建立的多场景配电网模型,一般可以分为:实时态、研究态、未来态等。
8.时间序列数据 Time Series Data
带有时间顺序标记或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能够反映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9.时间序列数据库 Time Series Database
专门设计用于存储时间序列数据的数据库。
10. 缩略语
“一遥” 遥信
“二遥” 遥信、遥测
“三遥” 遥信、遥测、遥控
DM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配电管理系统
DAS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配电自动化系统
SCADA 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数据采集与监控
GIS 地理信息系统
PMS 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
4选型配置
配电主站应构建在标准、通用的软硬件基础平台上,具备可靠性、可用性、扩展性和安全性。根据各地区(城市)的配电网规模、重要性要求、配电自动化应用基础等情况,合理选择和配置软硬件。
所选硬件应能在UNIX、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环境下稳定运行;
5概述
配电主站规模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对主站系统实时信息接入量小于10万点的区域为小型主站,推荐设计选用“基本功能”构建系统,实现完整的配电SCADA功能和馈线故障处理功能。
b) 对主站系统实时信息接入量在10万点~50万点的区域中型主站,推荐设计选用“基本功能+扩展功能中的配电应用功能”构建系统。
c) 对实时信息接入量大于50万点的区域为大型主站,推荐设计选用“基本功能+扩展功能中的配电应用功能、部分智能化功能”构建系统,实现部分智能化应用,为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供辅助决策。
其软件按照
图 51软件架构图
配电主站硬件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CADA服务器、前置服务器、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接口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主磁盘阵列、WEB服务器以及调度员工作站、维护工作站、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局域网络设备、对时装置及相关外设等。
5.1小型
5.1.1硬件配置
小型配电主站在生产控制大区配置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SCADA服务器(兼前置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1台接口服务器和1台主磁盘阵列;在管理信息大区配置2台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1台WEB服务器和1台接口服务器,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
系统应按照标准性、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扩展性、先进性原则进行建设。
详见附件一。
配置图如下:
图 52 小型主站系统架构图
小型主站配屏如下:
图 53小型主站屏柜配置图
5.1.2功能配置
对于小型配电主站原则上只配置基本功能,如有对扩展功能有一定需求,又满足该功能的使用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配。详见功能配置列表(附件二)。
5.2中型
5.2.1硬件配置
中型配电主站在生产控制大区配置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SCADA服务器,2台前置服务器,1台应用服务器,1台接口服务器和1台主磁盘阵列;在管理信息大区配置2台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1台接口服务器,1台WEB服务器,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
配置结构如图:
图 54中型主站系统架构图
中型主站配屏如下:
图 55中型主站服务器屏柜配置图
图 56中型主站通信屏柜配置图
5.2.2功能配置
对于中型配电主站原则上除配置基本功能外,可选配扩展功能。但对部分扩展功能应满足该功能的使用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配。详见功能配置列表。(附件二)。
5.3大型
5.3.1硬件配置
大型配电主站在生产控制大区配置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SCADA服务器,2台前置服务器,2台应用服务器,1台接口服务器和1台主磁盘阵列;在管理信息大区配置2台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1台接口服务器,2台WEB服务器和1台主磁盘阵列,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
系统应按照标准性、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扩展性、先进性原则进行建设。
详见附件一。
配置图如下:
图 57大型主站系统架构图
大型主站配屏如下:
图 5型主站服务器屏柜配置图
图 59大型主站通信屏柜配置图
对于大型配电主站原则上除配置基本功能外,可选配扩展功能。但对部分扩展功能应满足该功能的使用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配。详见功能配置列表。(附件二)。
6机房环境
6.1温度、相对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
1.主机房内的温、湿度应满足信息设备的使用要求,并根据信息机房的等级,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344-2009):国家电网公司机房管理规范> 的标准执行。
2.主机房内的含尘浓度,应根据信息设备的要求确定,在不完全掌握信息设备要求的情况下,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344-2009):国家电网公司机房管理规范>的标准执行。
6.2空气调节
1.主机房和辅助区的空气调节系统应根据信息机房的等级,按<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344-2009):国家电网公司信息机房管理规范>的要求执行。
2.办公空调与机房空调应分开设计,当主机房和其它室的空调参数不同时,宜分别设置空调系统。与其他功能用房共建于同一建筑内的信息机房,宜设置的空调系统。
3.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的温、湿度必须满足设备的要求。
4.信息机房的空调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6.3防雷与接地
信息机房的防雷和接地设计,应满足人身安全及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的有关规定。
6.4机房布线
1.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应根据功能要求划分成若干工作区,工作区内信息点的数量应根据机房等级和用户需求进行配置。
2.承担信息业务的传输介质应采用光缆或六类及以上等级的对绞电缆,传输介质各组成部分的等级应保持一致,并应采用冗余配置。
3.当主机房内的机柜或机架成行排列或按功能区域划分时,宜在主配线架和机柜或机架之间设置配线列头柜。
4.机房宜采用电子配线设备对布线系统进行实时智能管理。
5.主机房走线宜采用在静电地板下面设置线架或管槽单独走线,需要采用机房上方走线的应固定好上方走线槽,电力线和信号线应单独铺设,走线要求整齐美观安全。
6.5屏柜设计
机房内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搬运设备的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5m;
(2) 面对面布置的机柜或机架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2m;
(3) 背对背布置的机柜或机架背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lm;
(4) 当需要在机柜侧面维修测试时,机柜与机柜、机柜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2m;
(5) 成行排列的机柜,其长度超过6m时,两端应设有出口通道;当两个出口通道之间的距离超过15m时,在两个出H通道之间还应增加出口通道。出口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lm,局部可为0.8m。
6.6UPS电源
1、机房UPS 应使用封闭式免维护蓄电池。若使用半封闭式或开启式蓄电池时,应设专用房间和专用空调。房间墙壁、地板表面应做防腐蚀处理,并设置防爆灯、防爆开关和排风装置。
2、机房应采用多台UPS联网供电,并具有接入综合监控系统功能。UPS提供的后备电源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3、机房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台或单台UPS供电,但UPS设备的负荷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的70%。UPS提供的后备电源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7
8附件一 配电主站硬件推荐配置表
附B.1 各型配电主站核心硬件配置表
| 设备类型 | 小型 | 中型 | 大型 | |||
| 性能 | 部署 | 性能 | 部署 | 性能 | 部署 | |
| 数据库服务器 | CPU:4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8GB DDR3 硬盘: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HBA卡:4Gb/s光纤接口卡×2 | I区2台 | CPU:8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HBA卡:4Gb/s光纤接口卡×2 | I区2台 | CPU:16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HBA卡:4Gb/s光纤接口卡×2 | I区2台, |
| 时间序列数据库服务器 | CPU:8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区2台 | CPU:16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区2台 | ||
| SCADA服务器 | CPU:8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区2台 | CPU:8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区2台 | CPU:16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区2台 |
| 前置服务器 | 与 SCADA服务器合并 | I区 | CPU:8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区2台 | CPU:16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区2台 |
| 无线公网前置服务器 | CPU:4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8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II区2台 | CPU:8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II区2台 | CPU:16核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II区2台 |
| 接口适配服务器 | PC服务器 CPU:4核2.66GHz 内存:4GB DDR2-667 ECC RAM 硬盘:500GB×2 网卡:1000MB网口×2 | I区1台, III区1台 | PC服务器 CPU:2.66GHZ\\12MB CPU×2 内存:4GB DDR2-667 ECC RAM 硬盘:500GB×2 网卡:1000MB网口×2 | I区1台, III区1台 | PC服务器 CPU:2.66GHZ\\12MB CPU×2 内存:8GB DDR2-667 ECC RAM 硬盘:500GB×2 网卡:1000MB网口×2 | I区1台, III区1台 |
| 配网应用服务器 | 与 SCADA服务器合并 | I区 | CPU:4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8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区1台 | CPU:16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区2台 |
| WEB发布服务器 | CPU:4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8GB DDR3 硬盘: 300GB×6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II区1台 | CPU:8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 III区1台 | CPU:16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4 HBA卡:4Gb/s光纤接口卡×2 | III区2台 |
| 时间序列数据库服务器 | CPU:8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16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II区1台 | CPU:16核 3.6 GHz(或同等计算能力 CPU) 内存:32GB DDR3 硬盘: 300GB×2 网卡:1000MB以太网口×2 | III区2台 | ||
| 磁盘阵列 | 双控制器(4GB Cache) 硬盘:300GB ×8 | I区1台, | 双控制器(4GB Cache) 硬盘:300GB ×8 | I区1台 | 双控制器(4GB Cache) 硬盘:600GB ×8 | I区1台 III区1台 |
| 机柜 | 4台 | 6台 | 6-8台 | |||
| 正向隔离装置 | 2台 | 2台 | 台 | |||
| 反向隔离装置 | 2台 | 2台 | 2台 | |||
| 纵向加密装置 | I区1台 | I区1台 | I区2台 | |||
| 遥控加密装置 | I区2台III区2台 | I区2台,III区2台 | I区2台,III区2台 | |||
| 天文钟 | 支持北斗和GPS | 1台 | 支持北斗和GPS | 1台 | 支持北斗和GPS | 1台 |
| 防火墙 | 2台 | 2台 | 2台 | |||
| KVM及延长设备 | 1套 | 1套 | 1套 | |||
| 主干交换机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 冗余电源 | 2台 | 48个10/100/1000M固定LAN端口 4个多模千兆光模块 支持VLAN TRUNK 双交流电源 | 2台 |
| III区交换机 | 24个10/100/1000M固定LAN端口 4个多模千兆光模块 支持VLAN TRUNK 双交流电源 | 2台 | 24个10/100/1000M固定LAN端口 4个多模千兆光模块 支持VLAN TRUNK 双交流电源 | 2台 | 24个10/100/1000M固定LAN端口 4个多模千兆光模块 支持VLAN TRUNK 双交流电源 | 2台 |
| 采集交换机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 |
| WEB交换机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 |
| 远程交换机(根据实际情况选配)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根据实际情况选配)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根据实际情况选配) | 24个10/100/1000MB以太网口 (160Gbps,65.5Mpps,256MB DRAM,128MB Flash,可配光模块) 冗余电源 | 2台(根据实际情况选配) |
| 调度员工作站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2(双屏)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2台 | 2台 | CPU:4核 3.0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2(双屏)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2台 | 3台 | CPU:8核3.0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2(双屏)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2台 | 3台 |
| 维护工作站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2台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2台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2台 |
| 维护工作站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2台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2台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2台 |
| 图像转换工作站 | 和维护工作站合并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1台 | CPU:4核 3.0 GHz 内存:4GB DDR3 硬盘:250GB 显卡:显卡×1 声卡、音箱 网卡:10/100/1000MB以太网口*2 键盘、鼠标 单电源 显示器 1台 | 2台 |
9.1基本功能
| 主站功能 | ||
| 平台服务 | 支撑软件 | 1)关系数据库软件; 2)实时序列数据库(大型选配) |
| 数据库管理 | 1)数据库维护工具; | |
| 2)数据库同步; | ||
| 3)多数据集; | ||
| 4)离线文件保存; | ||
| 5)带时标的实时数据处理; | ||
| 6)数据库恢复; | ||
| 数据备份与恢复 | 1)全数据备份; | |
| 2)模型数据备份; | ||
| 3)历史数据备份; | ||
| 4)定时自动备份; | ||
| 5)全库恢复; | ||
| 6)模型数据恢复; | ||
| 7)历史数据恢复; | ||
| 8)数据导出; | ||
| 多态多应用 | 1)具备实时态、研究态、未来态等应用场景; | |
| 2)各态下可灵活配置相关应用; | ||
| 3)多态之间可相互切换; | ||
| 权限管理 | 1)层次权限管理; | |
| 2)权限绑定; | ||
| 3)权限配置; | ||
| 告警服务 | 1)语音动作; | |
| 2)告警分流; | ||
| 3)告警定义; | ||
| 4)画面调用; | ||
| 5)告警信息存储、打印; | ||
| 1)支持实时监测数据及其他应用数据; | ||
| 报表功能 | 2)报表设置、生成、修改、浏览、打印; | |
| 3)按日、月、年生成各种类型报表; | ||
| 4)定时统计生成报表; | ||
| 人机界面 | 1)界面操作; | |
| 2)图形显示; | ||
| 3)交互操作画面; | ||
| 4)数据设置、过滤、闭锁; | ||
| 5)多屏显示、图形多窗口、无级缩放、漫游、拖拽、分层分级显示; | ||
| 6)设备快速查询和定位; | ||
| 7)国家标准一级字库汉字及矢量汉字; | ||
| 8)人机界面应遵循相关规范,支持相关授权单位远程浏览; | ||
| 运行状态管理 | 1)节点状态监视; | |
| 2)软硬件功能管理; | ||
| 3)状态异常报警; | ||
| 4)在线、离线诊断工具; | ||
| 5)冗余管理、应用管理、网络管理; | ||
| 分布式应用管理 | 1)模型维护一体化; | |
| 2)前置分布式采集; | ||
| 3)SCADA分布式处理; | ||
| 4)系统分布式互备; | ||
| WEB发布 | 1)网上发布; | |
| 2)报表浏览; | ||
| 3)权限; | ||
| 配电SCADA功能 | 数据采集 | 1)满足配电网实时监控需要; |
| 2)各类数据的采集和交换; | ||
| 3)广域分布式数据采集; | ||
| 4)大数据量采集; | ||
| 5)支持多种通信规约; | ||
| 6)支持多种通信方式; | ||
| 7)错误检测功能; | ||
| 8)符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 ||
| 9)支持公网采集; | ||
| 数据处理 | 1)模拟量处理; | |
| 2)状态量处理; | ||
| 3)非实测数据处理; | ||
| 4)数据质量码; | ||
| 5)统计计算; | ||
| 数据记录 | 1)事件顺序记录(SOE); | |
| 2)周期采样; | ||
| 3)变化存储; | ||
| 终端管理 | 1)运行工况监视分析、在线率实时统计; | |
| 2)自动接入、参数远程设置; | ||
| 3)运行工况统计; | ||
| 4)通信通道流量统计及异常报警; | ||
| 操作与控制 | 1)人工置数; | |
| 2)标识牌操作; | ||
| 3)闭锁和解锁操作; | ||
| 4)远方控制与调节; | ||
| 5)防误闭锁; | ||
| 全息历史/事故反演 | 1)事故反演的启动和处理 | |
| 2)事故反演 | ||
| 3)全息历史反演 | ||
| 智能告警分析 | 1)告警信息分类; | |
| 2)告警信息综合与压缩; | ||
| 3)告警智能推理; | ||
| 4)信息分区监管及分级通告; | ||
| 5)告警智能显示; | ||
| 系统时钟和对时 | 1)北斗或GPS时钟对时; | |
| 2)对时安全; | ||
| 3)终端对时; |
| 模型/图形管理 | 网络建模 | 1)图库一体化自建模; |
| 2)外部系统信息导入建模; | ||
| 3)全网模型拼接; | ||
| 模型校验 | 1)单条馈线拓扑校验; | |
| 2)变电站、全网拓扑校验; | ||
| 3)校验结果可观测; | ||
| 设备异动及红黑图管理 | 1)多态模型切换、比较、同步和维护; | |
| 2)多态模型的分区维护统一管理; | ||
| 3)投运、未运行、退役全过程设备生命周期管理; | ||
| 4)红图到黑图(或由黑图到红图)流程确认机制; | ||
| 馈线自动化 | 馈线故障定位、隔离及恢复 | 1)故障定位、隔离及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恢复; |
| 2)故障处理安全约束; | ||
| 3)故障处理控制方式; | ||
| 4)主站集中式与就地分布式故障处理的配合; | ||
| 5)支持并发处理多个故障; | ||
| 6)故障处理信息查询; | ||
| 7)支持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故障处理; | ||
| 8)信息不健全情况下的容错故障处理; | ||
| 9)应支持人工预设、调整、优化处理方案等辅助功能 |
| 拓扑分析 | 网络拓扑分析 | |
| 1)适用于任何形式的配电网络接线方式; | ||
| 2)电气岛分析; | ||
| 3)电源点分析; | ||
| 4)支持人工设置运行状态; | ||
| 5)支持设备挂牌、临时跳接对网络拓扑的影响; | ||
| 6)支持多态网络模型拓扑分析; | ||
| 拓扑着色 | 1)电网运行状态着色; | |
| 2)供电范围及供电路径着色; | ||
| 3)动态电源着色; | ||
| 4)负荷转供着色; | ||
| 5)故障指示着色; | ||
| 6)变电站供电范围着色; | ||
| 负荷转供 | 1)负荷信息统计; | |
| 2)转供策略分析; | ||
| 3)转供策略模拟; | ||
| 4)转供策略执行; | ||
| 停电分析 | 1)停电信息分类; | |
| 2)停电信息统计; | ||
| 3)停电范围分析; | ||
| 4)停电信息查询; | ||
| 5)停电信息发布; |
| 系统交互应用 | 系统接口软件 | 1)与GIS系统接口 |
| 2)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口 | ||
| 3)与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接口 | ||
| 4)与营销管理系统接口 | ||
| 5)与抢修指挥平台接口 | ||
| 交互总线接口适配软件 | ||
| 互动化应用 | 1)与调度自动化、电网GIS平台、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营销业务等系统的互动,支撑实现中低压设备异动管理,构建完整的配网应用电网模型,并支持实现设备信息的查询及统计分析; | |
| 2)与调度自动化、营销业务系统等的互动,实现配电网停电分析; | ||
| 3)与营销业务系统的互动,实现配变及负荷的运行监视及分析管理; |
| 主站功能 | 适用条件 | ||
| 扩展功能 | 自动成图 | 1)配网CIM模型识别以及SVG图形生成和导出; | 1.供电公司目前已经有GIS系统. 2.GIS系统不具备导出图形或导出图形无法直接使用且在GIS系统内无法优化。 |
| 2)多类图形的自动生成; | |||
| 3)自动化布局增量变化; | |||
| 4)对自动生成的衍生电气图进行编辑和修改; | |||
| 操作票 | 1)智能识别设备状态; | 1.供电公司目前没有统一的操作票功能 | |
| 2)图形开票; | |||
| 3)开票、操作预演、执行自动模拟; | |||
| 4)安全防误校核; | |||
| 5)统计功能; | |||
| 状态估计 | 1)计算各类量测的估计值; | 1.地市级以上公司配置 2.中型以上主站必配 3.完整的拓扑模型 4.配网每条馈线为辐射状供电,联络开关必须断开,不同的线路不能构成一个电气岛. 5.终端量测数据准确率在90%以上。 6.两遥覆盖率在95%以上 | |
| 2)配电网不良量测数据的辨识; | |||
| 3)人工调整量测的权重系数; | |||
| 4)多启动方式; | |||
| 5)状态估计分析结果快速获取; | |||
| 潮流计算 | 1)实时态、研究态电网模型潮流计算; | 1.地市级以上公司配置 2.中型以上主站必配 3.完整的拓扑模型 4.配网每条馈线为辐射状供电,联络开关必须断开,不同的线路不能构成一个电气岛. 5.终端量测数据准确率在90%以上。 6.两遥覆盖率在95%以上 | |
| 2)精确潮流计算和潮流估算; | |||
| 3)进行馈线电流越限、母线电压限分析; | |||
| 解合环分析 | 1)实时态、研究态电网模型合环分析; | 1.地市级以上公司配置 2.具备合环线路 3.完整的拓扑模型 4.配网每条馈线为辐射状供电,联络开关必须断开,不同的线路不能构成一个电气岛. 5.终端量测数据准确率在90%以上。 6.两遥覆盖率在95%以上 | |
| 2)合环路径自动搜索; | |||
| 3)合环稳态电流值、环路等值阻抗、合环电流时域特性、合环最大冲击电流值计算; | |||
| 4)合环操作影响分析; | |||
| 5)合环前后潮流比较; | |||
| 负荷预测 | 1)支持自动启动和人工启动负荷预测; | 1.地市级以上公司配置 | |
| 2)多日期类型负荷预测; | |||
| 3)考虑气象对负荷预测的影响; | |||
| 4)多预测模式对比分析; | |||
| 5)计划检修、负荷转供、限电等特殊情况分析; | |||
| 网络重构 | 1)支持实时态、研究态下的计算; | 1.地市级以上公司配置 | |
| 2)提高供电能力; | |||
| 3)降低网损; | |||
| 安全运行分析 | 1)单电源线路分析预警; | 1.地市级以上公司配置 | |
| 2)重载、过载线路或配变分析预警; | |||
| 3)重要用户安全运行风险预警; | |||
| 自愈控制 | 1.地市以上公司大型系统配置 | ||
| 1)风险预警; | |||
| 2)校正控制,包括预防控制、校正控制、恢复控制、紧急控制等; | |||
| 3)容错故障定位; | |||
| 4)配电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的多级电压协调、恢复功能; | |||
| 5)大批量负荷紧急转移的多区域配合操作控制; | |||
| 分布式电源接入控制应用 | 1)公共连接点、并网点的模拟量、状态量及其它数据的采集; | 1.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区域内已有分布式电源或近期内已有规划建设分布式电源 | |
| 2)对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数据备份、越限告警、合理性检查和处理; | |||
| 3)控制分布式电源的投入/退出; | |||
| 4)隔离故障区域内的分布式电源; | |||
| 经济优化运行 | 1)分布式电源接入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分析; | 1。地市以上公司大型系统配置 | |
| 2)负荷不确定性条件下对配电网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 | |||
| 3)在实时量测信息不完备下的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控制; | |||
| 4)配电设备利用率综合分析与评价; | |||
| 5)基于能效分析的优化协调运行; | |||
| 仿真培训 | 1)调度员预操作仿真;2)系统运行参数及功能可用性校验仿真; | 1.地市级供电公司以上配置 大型主站必备 | |
| 3)学员培训; | |||
| 4)培训管理; | |||
图 5-1 软件架构图 ———————————————— 3
图 5-2 小型主站系统架构图 ———————————— 4
图 5-3 小型主站屏柜配置图 ———————————— 4
图 5-4中型主站系统架构图 ———————————— 5
图 5-5中型主站服务器屏柜配置图 —————————— 5
图 5-6中型主站通信屏柜配置图 —————————— 6
图 5-7大型主站系统架构图 ———————————— 7
图 5-9大型主站通信屏柜配置图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