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化地理讲义.第1-2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5:26:50
文档

文化地理讲义.第1-2章

文化地理学本课程教材: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邓辉:《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5]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二
推荐度:
导读文化地理学本课程教材: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邓辉:《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5]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二
文化地理学

本课程教材:

周尚意  孔翔  朱竑  编著 《文化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5]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等:《中国文化地理》, 科学出版社,2008;

[8] 杨海廷:《世界文化地理》, 长春出版社,2008;

[9]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 Terry G. Jordan-Bychkov, Mona Domosh: 《The Human Mosaic: 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Eighth Edition)》, USA: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01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出现及其含义

在我国,“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里,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里“人文”与“以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西方,“文化”(culture)最早在拉丁语里指的是培育(cultivation)。

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在 1690 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将culture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可见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形式的词汇。

“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即术语,大约要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常被看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文化的概念

1、泰勒的定义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 1832-1917)在1871年出版的著作《原始文化》中,给出了近代的文化的科学定义。

概念: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评价:其定义侧重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方面,强调文化的多样性的统一,即知识、习俗、才能的复合体。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定义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美国人类学家,在1952年发表的文章《文化:概念的批评考察》中,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做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该定义包括三个层次:a.文化是行为模型;b.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c.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评价:其定义侧重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作用功能特点。

3、英国R. J. 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上的定义

Culture文化:文化原来指人类活动的技能 (如农业、葡萄栽培等),后来则指一切由以面对自然,改造自然,包括改造“自然人类”(约鲁巴文化、资产阶级文化)以及塑造个人精神的活动。最后,文化又用来指人类智慧与艺术的全部实践,这些实践是文化精神的指示者与产物。

由于在西方思想中,文化含义的持续演变,致使文化在理论上已经与自然相对立。在威廉斯的大力倡导下,近年来的文化研究则更多地集中于发掘不断变化的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反应方式,以及寻求对个人、集体等人类特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方法。(《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5)

4、我国《辞海》的定义

《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文化的表现:

✧工具发展  :(新、旧)石器文化、 青铜文化、铁器文化

✧主导产业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信息产业文明

✧时间角度  :古代文明、  近代文明、  现代文明

✧宗教角度  :教文化、 佛教文化、教文化

✧地域角度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起源角度  :大河、  山(玛雅)、  海文化

✧颜色角度  :黄色文明、  蓝色文明

✧国家角度  :华夏文化、大和文化、 美国文化

✧内容角度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文化主体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

✧社会形态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生活  :游牧文化、 农业文化、商业文化  

三、文化的结构

1.文化结构图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

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文化                   制度文化 

                 非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2、文化的内容

(1)物质文化:

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

(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2)制度文化(社会文化)

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3)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的分类:

                                  基础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精神文化                    上层意识形态  

                  人们的文化心理                              

                书面文化(以书面形式凝固的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语言、礼俗、仪容、服饰等)

精神文化  艺术文化(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产品)

                心理文化(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节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1、文化区的定义

    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区的类型  

(1)形式文化区

概念: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如语言)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①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②自然状态的形式。

(2)功能文化区

概念:指某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教区、一个学区等)

特征:

①中心的功能性与区内功能的联系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②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性。

但是,某些情况下,有些文化现象却不能形成完整的功能文化区(如报纸、开放思想、文化辐射)。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

(3)乡土文化区

概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②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

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

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

                  扩展扩散    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

文化扩散                                                           

                  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概念: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所占据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

⏹ 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 等级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一种等级现象。

⏹ 刺激扩散: 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 (relocation diffusion)

概念: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

(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3)速度快。 

3、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这就是文化传承。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具体而言,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中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即创造文化的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表现在四个方面:(见教材P.30~32)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的,因此该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劣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各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使其形成不同的生产类型,对各地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环境,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具有显著新特征的文化景观。

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人地关系论主要有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见《人文地理学》教材)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整合:指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特质: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

人文地理学者     中国学者

                     技术文化————生计文化(生产、生活文化)

文化特质    社会文化————制度文化

                     意识形态文化——精神文化

✧生计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文化特质,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特质,如服饰、民居、聚落、交通形式等;也包括抽象的文化特质,如饮食习俗、生产技术水平等。

✧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它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它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Ideological subsystem)

制度文化(Sociological subsystem)

生产和生活文化(Technological subsystem)

自然圈层(The earth)

图2-1  文化结构与自然圈层的关系

所有文化要素(特质)组成一个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各个层次间的联系就是文化结构(structure of culture)。(见上图)

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文化系统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例如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1.景观内涵:

景观一词原来在西方称为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地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2. 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1)文化景观的概念

卡尔·索尔: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

李旭旦: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学》教材的观点: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

①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具有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

②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

③ 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

④ 文化各因素既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

⑤ 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

⑥文化景观既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因此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进行综合分析。

3. 文化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外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既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相互隔离、土地规模很小的众多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从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

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

文化景观除了上述空间变化外,还有时间上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过去的文化景观与今天的文化景观存在明显不同。这样从遗留下来的片段的文化景观及其遗迹中,可以追溯过去的文化景观。

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遗留下来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对此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 (O. S. Whittlesey) 提出了“相继占用”  (Sequent Occupance) 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而美籍华人谢觉民将这一名词翻译为“文化史层”研究。

相继占用是指占据一地各阶段的不同文化集团的聚落,通过相继占用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恢复过去文化景观的变化。通过相继占用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恢复过去文化景观的变化。

第二章  文化景观

一、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的。与自然景观一起构成地理景观。文化景观即地表文化载体的综合,在地理学上即为地表文化综合体。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提出的。他在1906年发表的《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中,提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著有《早期中欧聚落区域》(3卷, 1952、1953、1958)。此书论述了公元6世纪时中欧聚落, 提出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方原理上来,要求把文化景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加以研究。 

1、索尔的定义

因素                           形式

地球构造的                      气候

                                        土地

气候的                          地表

                    土壤

时间          排水         自然景观

        植被的                          矿产资源

                                        海洋与海岸

X                               植被

                                                     

因素               媒介           形式

                                                 人口 

                                           密度 

                                           流动

                                           住宅

文化     时间     自然景观        计划     文化景观

                                           结构

                                           生产

                                           交通

                                           XX

                      

图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形成(Sauer, 1925)

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C.O.Sauer) 被公认为是文化景观学派的创立者。他在1925年发表的《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形态,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此后他又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经典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其他的提法

丹尼尔斯与科斯.格罗夫(Daniels and Cosgrove, 1988, p.1)认为,“景观是一种文化图像,是一种描绘、组织或代表环境的图形表达方式。这并不是说景观是非物质的,相反却更加说明景观可表现在许多不同的物质和多种画面——画布上的作品、纸张上的文字以及地面上的土壤、岩石、水和植被”。这里虽然着重强调景观的视觉特征,但又不仅仅把景观限定在视觉特征上,各种形式的景观均被看作文化标志。 ( 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 P.134)

1986年,H.J.德伯里(H.J.deBilj)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1988)中提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

我国已故地理学家李旭旦(1984)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学者赵世瑜认为,“文化景观是完全不脱离地表的、由自然界提供材料塑造的物质文化复合体,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界的投射”(赵世瑜等,1991)。

还有一些宽泛文化景观定义,将文化特质视为文化景观。这样的定义不强调文化景观在地表的位置固定性。

人文地理学教材的观点: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总之,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成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的特性,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景观的内容

文化景观在内容上首先是有形的具体事物,如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各种人物和服饰等。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了具体事物外,还有很多抽象事物,如宗教、法律、思想道德、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此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法国地理学家J. 戈特芒也提出要通过一个区域的景象来辨识区域,而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

三、文化景观的构成

1、自然因素

首先,文化景观中的自然因素是文化景观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地貌、气候、动植物等各种自然因素也经常成为各种文化景观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特组合与独特的人文活动相结合,即构成一组完美的旅游景观。 

                  自然因素

♦   文化景观的构成

                                   物质因素

                      人文因素

                                   非物质因素

文化景观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部分组成。 

2、人文因素 

文化景观构成中的人文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两类。

(1)物质因素: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为人感知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交通系统、生产对象等。

作为文化景观最主要的研究内容的聚落格局、土地规划格局和建筑格局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等,都属于物质因素。 

(2)非物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但对景观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包括思想意识、社会心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等。

此外,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像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汤茂林等,1998)。

研究非物质因素,就是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探求景观内部蕴含的深意。

索尔认为,文化景观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研究重点应放在文化发展的进程和人的积极因素上。但是,虽然索尔的文化景观思想主要强调人对改变自然环境的普遍作用,但文化景观论并不否认地理因素对人的影响。

文化景观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研究十分重要。

1963年英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 3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的椰棕区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园)的农业和文化演变,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 6个要素:

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

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

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

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

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

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

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域。张文奎先生认为这一分析实际上对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张文奎,1987)。 

四、文化景观的分类及其特性

(一)文化景观的分类

1、一般的分类

一般将文化景观分为两类:即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1)物质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景观:指具有物质形态的人类创造物,如建筑形式、农田形式、聚落形式等。

聚落是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内容,聚落分布的地区差异多与自然环境相关,但又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2)非物质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景观:指不一定具有物质形态的人类创造物,如音乐、戏剧、法律制度等。

相对于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而言,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不过这不是因为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更重要,而是因为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难度较大。

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自1920年代开始研究文化景观,到1950年代他的研究对象中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始增多,因为他发现非物质的文化要素更能体现或反映一地区文化的本质和文化区之间的差别。

2、根据文化要素进行分类

按照文化要素的可将文化景观分为五大类,各类下面又可细分为众多亚类。

①认知类文化景观,如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等。

②规范类文化景观,如道德、信仰、法律等。

③艺术类文化景观,如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中的美学部分等。

④器用类文化景观,如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等。

⑤社会类文化景观,如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在这种分类方法下,各类文化景观都可能既有物质文化景观,也有非物质文化景观。但与文化要素分类的一致使其更有助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 

3、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文化景观”分类 

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这样,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如我国的泰山、黄山、蛾眉山——乐山大佛属于此类)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上述理念,文化景观分为以下类型:

①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②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

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

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③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只有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山西五台山(2009)、杭州西湖(2011)和云南红河梯田(2013)这4项属于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

4、其他分类

文化景观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

按地理位置分类,可分为沿海地区文化景观与内陆文化景观,热带文化景观、温带文化景观和寒带文化景观等等;

按地区分类,可分为大洲、洲内分区,国家、国内分区等层次的文化景观;

按民族分类,可分为各民族的文化景观;

按聚落分类,可分为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景观;

按宗教分类,可分为各种宗教的文化景观;

按产业分类,可分为各种产业的文化景观等等。 

(二)文化景观的特性

1、物质与非物质属性难分性 

区分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关键在于物质文化景观是可视的,而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可视的,但可通过其他感官感觉到它的存在。

如某个民族的衣食住行景观特色是可见的,但民族淳朴、热情、豪放等民风特色则需要感知才能体会得到。  

但是,文化景观很难绝对地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多数情况下,非物质文化景观常常需要一定的物质形态来体现,而物质文化景观都体现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因此,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分类主要基于文化景观的认知方式。 

2、空间尺度不一,但文化学价值同等 

在广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研究的文化景观也是非常广泛的。尽管它们所占据的空间大小悬殊,但是它们的文化学价值是同等的。

文化景观的这一特性启示我们,在利用文化景观分析文化及文化地理学问题时,既要着眼于大尺度的文化景观,也要注重小尺度的文化景观。

3、同类景观异形与单一景观多义 

文化景观可以在不同层次分为不同类型和亚类,而同一亚类的文化景观应该具有相同的文化学价值。

以器用类文化景观中的城市景观亚类为例,任何城市都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到了特定时期,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有别于农业的其他行业(或产业)在空间的集聚达到了一定规模,从而形成了城市景观。

然而,城市景观多种多样,仅从空间形态上至少可以将城市景观再次细分为同心圆的、扇形的、多核的。这就是文化景观的同类异形。(见《人文地理学》教材)

另一方面,一个城市景观却可以反映出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如是综合性的经济城市,还是单一性的经济城市)、各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如是神权还是皇权占统治地位,或是人民当家作主)、城市的哲学意义(如何种风水观、何种美学态度)等等,这就是单一景观多义。

实际上,同类景观异形正是文化地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由于单一景观多义,因此对某一文化景观的研究要从多角度展开,以尽可能地发掘其文化内涵。 

 4、多景观综合体现文化体的整体特性 

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时,不能只分析一种或一类文化景观。因为即便某个单一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多种文化意义,但它依然不能将其他类型文化景观的意义全部覆盖。

文化景观的这一特性提醒我们不能贸然地以一种文化景观说明某个文化体的整体特性。

5、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文化景观是不同时期(时代)的产物,在它们的初始功用性优势丧失或改变了以后,它们就成为丧失功用优势前的那个时代的文化景观了。这也正是相继占用概念的意义所在。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提示我们,在进行一地区文化现象和文化地理学研究时,一定要认清所讨论的文化景观的时代,切勿将非当代的文化景观作为目前文化的主要分析要素。 

此外,还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文化景观是环境的反映。例如教所描述的天堂是清水潺潺、绿树成荫的地方,而地狱则是“炼狱”,是盖火被、垫火褥、喝沸油、受煎熬的地方,反映了西、北非热带沙漠环境。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天堂是充满阳光的地方,而地狱是黑暗、寒冷和大风的地方。

另一方面,文化景观对环境有再塑造的功用。不合理的清除木本植被,种植草本植被,会削弱植被作为环境保护资源的功能,改变小气候和水循环。宗教文化景观周围保护较好的“风水林”,客观上起到改善环境、保护古树名木的作用,优化了环境。

文档

文化地理讲义.第1-2章

文化地理学本课程教材: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目:[1]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邓辉:《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5]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