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 名:
单 位:
专 业:
考试科目:
考试分数:
年 月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课程名称
姓 名
单 位
专 业
年 月 日 | 题 号 | 分 数 | 签 名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总 分 | |||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教育内容的教育的总和。它不仅从是生命的长度——人的一生——这个维度强调人不断受教育、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强调教育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场所(家庭、学校、社会等),同时,教育也是为了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包括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1)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
(3)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教育经验必定反映着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积累多了就可以从中发现并概括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则潜藏于教育经验之中,教育活动暗含了规律才能形成成功的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教育规律的实践形态并使规律具有操作性,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理论形态并可以使经验具有普遍的推广性和指导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
(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8)教育的科学性。
(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是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体育是各育的物质性前提条件;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也都是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同其他三育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简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共同素质,此外还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专业素质。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决定教师素质的特殊性。具体是: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
第二,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第三,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第四,教育理论素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规律。
第五,教育能力素质。包括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第六,身体心理素质。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具有认知过程的良好心理品质;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良好个性心理特征。
三、论述题(每道题16分,共32分)
1、试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从总体上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这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学生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承受者,是教育的对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相对于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主体相对应的是学习的客体,它不仅包括教师施加的一切教育影响,也包括教师本身,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三)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相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但就教育过程的总体来说,在教与学这两个主体的关系上,教师是主导的。因为学生的学,无论是学的程度与水平,还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导。
2、根据你的理论学习和个人实践,阐述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答: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在目前应试的教育模式下,素质教育是一个大家都空喊的口号,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有资金、师资、评价体系、监督、社会认识等诸多问题,解决起来很难。如果要坚决实行素质教育,必须做到:首先,全社会都要对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改革目前的应试制度,改变对学校及老师的评价体系;其次,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如法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等。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问题: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原因主要有:(1)仲永的父亲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样扼杀了仲永;(2)邑人“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捧杀了仲永;(3)仲永自己不主动学习,对自己不再有过高地追求。
2、上文揭示出什么因素对方仲永的身心发展有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论述之。(16分)
答:影响仲永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1)外部因素。众人好奇试才捧杀,其父贪财虚荣扼杀,没有给仲永应有的教育与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2)内部因素。仲永本身不努力学习,靠一时的聪明到处作秀,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种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努力都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己更应该不断努力,超越自我,不能仅凭一时的聪明或侥幸就忘乎所以。从哲学上讲,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