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5:22:43
文档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叶芝清参与老师:曹健美、李好.丁洁、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第二单元爱祖国,爱家乡总课时11课时单元分析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和语文园地四组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
推荐度:
导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叶芝清参与老师:曹健美、李好.丁洁、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第二单元爱祖国,爱家乡总课时11课时单元分析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和语文园地四组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叶芝清  参与老师:曹健美、 李好.丁洁、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

第二单元             爱祖国,爱家乡

总课时11课时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围绕“爱祖国、爱家乡” 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和语文园地四组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了解家乡,赞美家乡,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是二上的第四组课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以“爱祖国 爱家乡”为主题的文章,识字方面,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识字能力,但是学生之间,在识字能力和识字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趣味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 本组共要认识66个字,会写36个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 能背诵指定课文,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4. 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四、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巩固识字。

五、单元重难点

4. 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5. 继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养成积累词会的习惯。

6.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

7.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六、课时安排 (15课时)

1.《古诗两首》………………………………………………… 2课时

2.《黄山奇石》……………………………………………………… 2课时

3.《日月潭》……………………………………………… 2课时

4、《葡萄沟》……………………………………………………………2课时

5、语文园地——————————————————2课时

6、复习——————————————————————————1课时

7、单元测试——————————————————-—————1课时

8、评讲试卷和练习册————————————————————3课时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叶芝清 参与研讨老师:曹健美、丁洁、李好、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

第一课课题8..古诗两首

集体讨论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结合古诗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

古诗《登鹳雀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

3.诵读汇报

(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2.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富有感情的朗读)

(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三、指导书写

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3.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4.教师范写,弄清笔顺。

5.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6.组织展示。

四、讲解文章大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五、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二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引出作者――李白

2.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诵读汇报

(出示《望庐山瀑布》课件)集体齐读《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2.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学习一类生字。(出示4个生字:炉、烟、流、银)

①指名认读、组词。

②仔细观察4个生字,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同桌说说,再提问。)

③比一比:每组推选一个同学出来写一个字。点评时指出注意事项。

④比赛谁写得好: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上练习写这4个生字,同桌互评。

⑤我们把生字都送回课文中,齐读一遍。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指导学生读诗,要求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律美。

(1)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老师范读。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全班一齐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四、讲解文章大意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五、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最后一句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生动形象的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板书设计

1

8.古诗两首

                   楼        依

尽        黄

层        照

炉        烟

挂       川    

板书设计

2

8.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阳光同学》的习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叶芝清 参与研讨老师:曹健美、丁洁、李好、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

第一课课题. 9黄山奇石

集体讨论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重点写好“巨.每.狗”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黄山奇石的“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2、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难点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

第一课时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四)汇报学习情况。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②提出不懂的问题。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指导背诵。

1.朗读2-5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7)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黄山石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妙趣横生。让我们一齐亲眼目睹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请一位同学读全文,同时放一段黄山风景的录像,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板书设计

1

                     9、  黄山奇石

南 部 些 巨 位 每 升 闪 狗

板书设计

2

9 、  黄山奇石

 仙桃石

仙人指路                 美丽

狮子观海                 神奇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阳光同学》的习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叶芝清 参与老师:曹健美、李好。丁洁、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

第一课课题. 10.日月潭

集体讨论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日月潭的奇妙之处。

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小朋友们,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你去过哪些地方?

2.在我国的宝岛,也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有关日月潭的风光短片)。

3.朋友们,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次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老师想在你们中间挑选几位优秀的导游,带大家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日月潭。(揭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成为日月潭的导游,首先要了解那里的情况。

请大家自己朗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不要加字,减字。)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更要多读几遍。

2.反馈朗读情况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正音。(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绕”“盛”的翘舌音、“盛”“省”“胜”的后鼻音、“隐”的前鼻音以及“环”的介音)

 (2)看图识词

在学生朗读之后,适机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附近 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建筑

请四个学生上台,读词,并在画面中指出对应的事物。

其他学生评议、帮助正音。

(3)看图,在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喜欢读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2.你喜欢哪部分内容,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1)指名读

2)集体评议

3)教师指导后再指名读

(在学生读文过程中,适机出现“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清晰”“朦胧”等词,让学生多读读这些词所在的句子理解词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说话。)

A.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B.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C.周围的建筑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D.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3.朗读全文。(每个自然段请喜欢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交流讨论:你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了解了些什么?请用读课文的方法告诉大家。

5.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先介绍什么给游客呢?(对日月潭的总体介绍)

你能来试一试吗?(多请几名学生说,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不看书;再介绍给同桌听)

6.说说你认为日月潭最美的是什么?(请每位同学在学习小组里,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介绍给组员听)

7.你最欣赏哪位导游?能说说理由吗?

8.请学生再次观看有关日月潭的视频,几位优秀导游为大家作介绍。(集体评议,教师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9.向好友介绍日月潭。(此内容也可在课后进行)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可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外拓展,组织活动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风景名胜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1.放有关的风景短片,请小朋友来当当小导游,介绍景点。

2.知道在还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吗?你能介绍给大家听吗?

二、生字书写

1.出示生字。

说说这几个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绕”注意不要多加一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

板书设计

1

                 10 日月潭

名 胜 迹 央 丽 华 展 现 披

板书设计

2

10.日月潭

日潭:

月潭:

作业布置4、朗读课文。

5、抄写生字、词语。

6、完成《阳光同学》的习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叶芝清 参与研讨老师:曹健美、丁洁、李好、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

第一课课题. 11.葡萄沟

集体讨论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葡萄沟制作葡萄干的过程。

2、敢于在同伴面前发言,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做文明观众,不乱打断同学讲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吐鲁番葡萄沟。

教学难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列举葡萄沟生产水果的。

2.正确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国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吃葡萄啊?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我们国家盛产葡萄的吐鲁番葡萄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产哪些水果?

(2)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3)把课文读正确。

(三)解决预习要求

(1)葡萄沟在什么地方?

①读准三个带点的生字:吐鲁番

②出示“吐鲁番”、“葡萄沟”、“”3个词,请同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③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指出吐鲁番的位置。

(2)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吗?为什么?

要点:

a.葡萄沟不但出产,而且盛产。

b.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介绍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的。

c.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

d.有一个顿号。

秋季,当我们再次来到葡萄沟,看到五光十色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我们真想说--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和对葡萄沟的赞叹。(范读--自由读--指读--齐读)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过程

1.学生已经认识生字,注意指导学生书写并组词。

2.注意区分“蜜”和“密”。

(一)教师引导

(1)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好地方?

  葡萄沟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也是个景美人美的地方。而且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谈谈你还了解葡萄沟的哪些情况。

(二)教师小结

(三)配乐齐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

11.葡萄沟

份 坡 枝 起 客 老 收 城 市 利              

板书设计

2

11.葡萄沟

盛产水果: 七八月  香梨   蜜桃 沙果

                九十月  最喜爱的葡萄

                

   五光十色  : 红的

                白的

                紫的       美丽极了

                暗红的

               淡绿的

   维吾尔族:  热情好客,摘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作业布置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阳光同学》的习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叶芝清 参与研讨老师:曹健美、丁洁、李好、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

第一课课题.语文园地四 

集体讨论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火车票来积累识字。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

1、3.熟读并背诵:日积月累,培养阅读和积累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的好习惯。

2. 阅读《画家乡》,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请同学们认读(先自愿再抽读)

昌  铺  调   硬   卧   限    乘

(2)结合课本现由老师范读,再让学生齐读

二、字词句作用

(一)下面事物像什么?看谁想的多。

柳条  云朵  枫叶  鞋  路灯  椅子  胡子

(二)试说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隐藏    烦恼    流连忘返

三、写话

结合书上所给范本(称呼,事由,时间)在下列情形中任选一例写话。

1.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

2.通知小芳明天早上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

四、我的发现

你发现了什么呢?

①老师给予引导

②同学们集体分组讨论

③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

                第二课时

五、日积月累

①让同学们集体朗诵

②老师讲解

③请同学起来背诵

六、我爱阅读

1.让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画家乡》

2.老师大致讲解

3.请同学们画中自己的家乡

七、总结

 

板书设计

1

   语文园地四

昌 铺 调 硬 卧 限 乘 售

板书设计

2

语文园地四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春江潮水连海阔,海上明月共潮生。

作业布置1、背诵日积月累;

2、完成《阳光同学》。

教学反思

文档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叶芝清参与老师:曹健美、李好.丁洁、刘艳艳、朱玮敏、刘培容第二单元爱祖国,爱家乡总课时11课时单元分析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和语文园地四组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