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 编号:XX/WI002 |
第A/0版 | |
第0次修改 |
为了全面、充分、有效地识别、评价与更新公司所属各部门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准确辩识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程度,确保重要环境因素和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安全风险。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以及公司范围内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3. 术语和定义
无
4. 职责
4.1 质量部负责制定并监督实施本程序。
4.2 公司各部门负责对办公区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登记,并将结果上报公司质量部。
4.3 各施工单位负责对本项目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登记并将结果上报公司质量部。
4.4 质量部负责汇总本公司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并负责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4.5 质量部负责根据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确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填写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6 各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控制。
5. 工作程序
5.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5.1.1 各部门根据自身环境行为特点,最大限度地排查出本单位的环境因素,根据职责要求填报《环境因素识别登记表》。
5.1.2 在识别施工活动的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同一环境在不同施工阶段(施工设备——基础施工——主体施工——竣工交验)表现出不同的环境因素。
5.1.3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环境因素: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能源消耗、火灾、爆炸等。
5.1.4 识别排查环境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5.1.5 识别环境因素时,使用过程分析法——输入输出法和头脑风暴法。
5.1.6 环境因素的更新
当办公、施工环境发生变化或环保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由各部门及时对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进行补充识别。
5.1.7 重要环境因素确定
公司质量部组织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汇总各部门的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因素识别汇总表》;并分析调查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填写《环境因素评价表》通过评审、评分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5.1.7.1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原则
(1) 是非判断法
A、 影响范围广受到社区强烈关注的直接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B、 不符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都可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2) 其他情况下可采用“评分法”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时应考虑下列情况:
A、 影响范围;
B、 影响程度;
C、 发生频率;
D、 社区关注程度;
E、 资源消耗。
5.2 危险源的辨识
5.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时机。
5.2.1.1 公司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
5.2.1.2 以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12月份在设定第二年的目标前进行。
5.2.1.3 在相关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5.2.2 危险源辨识。
5.2.2.1 质量部将《危险源识别登记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5.2.2.2 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识别登记表》并反馈到质量部。
5.2.2.3 对公司共有设施设备、建筑物及其周边地带的危险源辨识,由办公室进行。
5.2.2.4 质量部对收集回来的《危险源识别登记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出全公司的《危险源识别汇总表》。
5.2.3 在辨识危险源时可按以下单元或业务活动辨识:
5.2.3.1 公司内(外)的地理位置;
5.2.3.2 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阶段;
5.2.3.3 计划的和被动性的工作;
5.2.3.4 确定的任务;
5.2.3.5 不经常发生的任务。
5.2.4 危险源辨识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质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以下范围:
5.2.4.1 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时);
5.2.4.2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员工、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5.2.4.3 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单位所有或租赁使用的)。
5.2.5 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过程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等方法。
5.3 风险评价
5.3.1 质量部依据《危险源识别汇总表》,将汇总分类后的危险源逐一填入《风险评价表》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5.3.2 风险级别的确定
以事故后果的严重等级(见表1)作为表的列项目,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见表2)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的交点上得出风险的级别(见表3)
表1 事故后果的严重等级
严重性等级 | 等级说明 | 事故后果说明 |
I | 严重伤害 | 出现多人伤亡 |
Ⅱ | 一般伤害 | 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 |
Ⅲ | 轻微伤害 | 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 |
可能性等级 | 等级说明 | 事故发生的情况 |
A | 很可能 | 可能性极大 |
B | 极少 | 有可能发生 |
C | 不可能 | 很不可能,以至于可认为不会发生 |
轻微伤害Ⅲ | 一般伤害Ⅱ | 严重伤害Ⅰ | |
不可能 C | 5级 | 4级 | 3级 |
极少 B | 4级 | 3级 | 2级 |
很可能 A | 3级 | 2级 | 1级 |
5.3.3.1 确定重大风险的准则
(1) 1级、2级、3级、4级风险,要确定为重大风险。
(2) 下述情况可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A、 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B、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
C、 曾经发生过事故,至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D、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5.3.3.2 重大风险的登记
将确定的重大风险登记到《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中。
5.4 当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或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各部门应及时对危险源进行补充辨识,并报质量部进行风险评价以重新确定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进行风险控制策划
6. 相关文件 无
7. 记录
7.1 《环境因素识别登记表》
7.2 《环境因素识别汇总表》
7.3 《环境因素评价表》
7.4 《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清单》
7.5 《危险源识别登记表》
7.6 《危险源识别汇总表》
7.7 《风险评价表》
7.8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7.9 《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一览表》
7.10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