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仁与智的对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5:02:59
文档

仁与智的对立

三、孔子同时又认为,虽然仁与智性质上并不相同,但要做到“仁”却又离不开“智”。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与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孔子虽然认为仁是从心中直接发出的,但在另一方面,在实际中对待仁的问题上,孔子又不是完全从各人的内心出发,而是把仁看作是“礼”与“心”的结合,而且实际上是把“礼”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典型的情况就是宰予提出,对父母守孝三年太长了,能不能短一点。孔子问他,如果不守三年,你心安吗,宰予回答说:“安”,孔子就批评宰予“不仁也”。其理由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
推荐度:
导读三、孔子同时又认为,虽然仁与智性质上并不相同,但要做到“仁”却又离不开“智”。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与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孔子虽然认为仁是从心中直接发出的,但在另一方面,在实际中对待仁的问题上,孔子又不是完全从各人的内心出发,而是把仁看作是“礼”与“心”的结合,而且实际上是把“礼”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典型的情况就是宰予提出,对父母守孝三年太长了,能不能短一点。孔子问他,如果不守三年,你心安吗,宰予回答说:“安”,孔子就批评宰予“不仁也”。其理由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
三、孔子同时又认为,虽然仁与智性质上并不相同,但要做到“仁”却又离不开“智”。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与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孔子虽然认为仁是从心中直接发出的,但在另一方面,在实际中对待仁的问题上,孔子又不是完全从各人的内心出发,而是把仁看作是“礼”与“心”的结合,而且实际上是把“礼”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典型的情况就是宰予提出,对父母守孝三年太长了,能不能短一点。孔子问他,如果不守三年,你心安吗,宰予回答说:“安”,孔子就批评宰予“不仁也”。其理由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第十七),所以要做到仁不是说光从心出发,“心安”就行。心中天生的孝悌只是“仁之端”,要真正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仁”,还是要经过“礼”的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能知道“三年之丧”是“天下通丧”。所以君子须要“博文约礼”,“下学上达”,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悟出高深的道理,悟出“德性”。所以真正做到了仁的君子应当同时是一个努力学习的智者。按照子夏的说法,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一定要经过学习,“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第一)而“愚”的标志就是“困而不学”,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智者又不能太愚,而必须勤奋好学。

四、孔子虽然认为君子看起来应当有点愚,但他自己的为人行事却像一个智者,朱熹认为只有孔子能做到仁与智兼备,“唯圣人兼仁知,故乐山乐水皆兼之。自圣人而下,成就各有偏处。”(语类第三十二·论语十四)此言甚是。例如孔子并不“木讷”,也很善于“巧言”。他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都根据问话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回答。子路勇猛,孔子就说“仁”是做事情迟缓,不能听到了就去做;而冉求做事迟缓,孔子就说“仁”就是听到了要马上去做。司马牛语言急躁,孔子就说“仁”是语言迟缓。孔子主张交友的第一原则就是“友直”,即表里如一。但他自己对学生却并不“直”。樊迟问他种菜怎么种时,孔子当面只说自己不懂,却在背后批评樊迟是小人。孔子对朋友也并不“直”。例如阳货很想见孔子,孔子不喜欢他,不去见他。于是阳货送孔子一头小猪,孔子收了礼,不得不去还礼,就想了个办法,他打听了个阳货不在家的日子,上门去拜访。由于孔子口才好,又善于“做人”,以至于有人以为孔子也是个“佞者”,《论语》记载一个叫微生亩的人就问孔子:“你为什么这样整天忙来忙去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不得不为自己辩解说:“我不是要逞口才,而是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在“智”与“仁”理论上的矛盾,是由两者本身的差别与联系造成的。仁与智的这个矛盾成为后来儒家心学和理学两派分歧的源头。也就是在“仁”的修养方面到底是从“格物致知”出发还是从“诚意正心”出发的问题。(作者:何丽野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档

仁与智的对立

三、孔子同时又认为,虽然仁与智性质上并不相同,但要做到“仁”却又离不开“智”。智是达到仁的手段与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孔子虽然认为仁是从心中直接发出的,但在另一方面,在实际中对待仁的问题上,孔子又不是完全从各人的内心出发,而是把仁看作是“礼”与“心”的结合,而且实际上是把“礼”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典型的情况就是宰予提出,对父母守孝三年太长了,能不能短一点。孔子问他,如果不守三年,你心安吗,宰予回答说:“安”,孔子就批评宰予“不仁也”。其理由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