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孔子虽然认为君子看起来应当有点愚,但他自己的为人行事却像一个智者,朱熹认为只有孔子能做到仁与智兼备,“唯圣人兼仁知,故乐山乐水皆兼之。自圣人而下,成就各有偏处。”(语类第三十二·论语十四)此言甚是。例如孔子并不“木讷”,也很善于“巧言”。他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都根据问话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回答。子路勇猛,孔子就说“仁”是做事情迟缓,不能听到了就去做;而冉求做事迟缓,孔子就说“仁”就是听到了要马上去做。司马牛语言急躁,孔子就说“仁”是语言迟缓。孔子主张交友的第一原则就是“友直”,即表里如一。但他自己对学生却并不“直”。樊迟问他种菜怎么种时,孔子当面只说自己不懂,却在背后批评樊迟是小人。孔子对朋友也并不“直”。例如阳货很想见孔子,孔子不喜欢他,不去见他。于是阳货送孔子一头小猪,孔子收了礼,不得不去还礼,就想了个办法,他打听了个阳货不在家的日子,上门去拜访。由于孔子口才好,又善于“做人”,以至于有人以为孔子也是个“佞者”,《论语》记载一个叫微生亩的人就问孔子:“你为什么这样整天忙来忙去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不得不为自己辩解说:“我不是要逞口才,而是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在“智”与“仁”理论上的矛盾,是由两者本身的差别与联系造成的。仁与智的这个矛盾成为后来儒家心学和理学两派分歧的源头。也就是在“仁”的修养方面到底是从“格物致知”出发还是从“诚意正心”出发的问题。(作者:何丽野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