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区域结构: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学科的重要标志。它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有机组成,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任何部分,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读并且补课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
4、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得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5、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其结果,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即为面辐射。
6、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认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于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7、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8、经济特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地区活、享有更优惠的地区。
9、比较优势论: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同类外国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10、欧盟:(European Union)最早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建立的,于1958年成立,最早成为欧洲共同体,其基本目标是避免欧洲的冲突、件和破坏事件的发生,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实现对全体人民有利的经济一体化,向政治联盟迈进。先后经过几次扩大,目前成员扩至25个。合作内容不断扩大,从关税同盟、共同农业,发展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社会和政治合作也不断加强,成为全面一体化的典型。具有明显的国家特性,成为制度化、机制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模式。
11、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年。成立之初是一个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成为一直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各成员以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灵活务实、循序渐进的方式行事。也是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成员差异极大,有发达也有发展中国家,内部关系复杂。
12、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立的一个北美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组织。该协定规定15年内分三个阶段取消进口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的自由流通。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类型?
(1)特惠关税区
(2)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4)共同市场
(5)经济同盟
2.设立经济特区的基本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1)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当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
(2)发展的协调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发展的公平性。即当代人群间、国际间资源利用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效益——或分配和负担的公平。
4.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读并且补课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理解经济区域时,首先要注意与经济区位区别开来,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即具体的场所,因此,根据其功能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其次要把经济区域与地理区域区分开来,地理上的区域主要强调自然地理的界限,而经济区域虽然也是地理单位的一种体现,但其更强调人的经济活动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区域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限是模糊的。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区域结构,它是区别与其他经济学科的重要标志。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主要研究之一就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
(3)区域空间的地域及其组成单元。主要体现在如城市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的研究。
(4)区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可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区际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5)区域经济,主要是要如何实现区域间合理分工,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等问题。
三、论述题
1、绝对优势论与相对优势论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域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区别:
在认识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然受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仍然占统治地位。
2、先行国家与后起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先行国”,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后起国”。先行国和后起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表现为:
(1)产业配置顺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消费需求一致;后起国具有超前性。
(2)产业结构转换的态势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转换比较平衡;后起国的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前倾的结构转换态势加速了结构转换过程。
(3)产业结构变动的起点不同。先行国进入现代经济成长阶段时结构起点较高;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较靠前。
(4)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比较平稳,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大大超过人均产值增长的幅度。
(5)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普遍优于后起国。
(6)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较均匀,而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不均匀,呈现阶段性特征。
3、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问题,结构的变化和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
从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有三个:
(1)技术导向。即使区域产业结构向高技术方向转变,也就是在结构调整中,大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到高技术占主导地位。
(2)结构导向。即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3)资源导向。即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 ,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4、利用增长极理论和城市化战略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增长极作为中心地对区域经济应有带动作用,随着产业集聚而逐渐处于支配地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围的地域产生影响。
(2)发展中国家要利用增长极战略解决三个问题:
A、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
B、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城市化问题。
C、中心城市过度膨胀的控制。
因此,利用增长极理论可以实施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
(3)我国利用增长极理论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
把城市作为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增长点放到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充分发挥城市经济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和进步,同时刺激市场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地区经济发展上,实施“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相结合的。具体包括:
A、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B、充分发挥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康而快速地发展。
C、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D、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的发展。
E、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不大城市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