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今天我从说课标、说教材、说评价三方面研说。
一、说课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是根据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而成,而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本单元知识删除,后移到第三学段进行。根据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学段目标的描述,结合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大核心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的理解,得出本学段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1、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判断等可能性。
2、了解等可能性概型的特点,a,所有可能的结果是有限个,b,每个可能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3、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4、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件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5、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问题解决:
1、在等可能情况下,当所有结果和种类数相同或不同时,分别怎样用分数定量描述。
2、通过分析数据特点,体会在出现极端数据时,用中位数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情感态度:
1、体验随机现象的现实意义。
2、养成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习惯;
3、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标准:
1、数据统计
(1)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3)、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4)、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要求;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说教材
编写特点:
人教版教材一般创设问题情境。侧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理清知识发生发展为主线,逻辑性较强,北师大版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背景材料,引出需关注的问题,侧重实践操作,以理清数学思想为主线,多用合情推理。人教版教材多用标准的数学术语表示数学内容,如对概念法则等给出完整的严密意义,这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北师大版教材相对松散,有关性质定律大多用问句,学生较少体会数学语言,不利于学生自学获课后复习。
编写体例:
人教版的教材一般有目录、单元主题图、问题情境图、例题、做一做、练习题、单元整理复习、全册总复习和附页。
目录:提供全册书所有单元章节名称和页码。
单元主题图:整体了解本单元,提供丰富的数学信息,基本囊括本单元所有的问题情境图。
问题情境图:位于例题之前,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据信息,指向数学问题
例题:问题解决的范例,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小精灵:指向问题。
小人:指向思路,小人出示的方式不同,蕴含的意义也不同,有时指向学生合作,有时指向学生讨论交流。
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分层训练,检查学生基础知识,形成技能。
单元整理复习:梳理本单元知识,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综合性。
全册总复习:把全册知识进行归类,分类出示练习,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附页:给学生提供本册书的操作材料。
内容结构:
本单元例1通过抛硬币让学生体会在等可能情况下,所有可能结果和分类种数相同时用几分之一定量描述,体会游戏公平性。
例2中,所有可能结果是18,18个人每个人的可能性是均等的,但结果分为男生女生两类,那么男生和女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都是9/18,当所有可能结果和分类种数不相同时用几分之几定量描述,例1和例2中所有可能性的结果基本直观就可以判断,而例3中所以可能的结果需要先用排列组合知识寻找出来再进行定量描述,再判断公平与否。整体上看,从例1到例2再到例3,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度递增。 中位数的教学以平均数为参照理解应用,本单元把数据统计和概率有机融合,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和概率的思维观察分析。
立体式整合:
第一学段中三年级对可能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判断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五年级的学习是三年级的深化,通过丰富的游戏活动,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现对可能性大小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的过程,也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概率打下基础,中位数的学习同样也是以第一学段平均数为基础,中位数的学习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统计学奠定基础,所以说,本学段的学习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统计和概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本单元知识内部编排时,基本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在整个教学安排中,本单元的知识和其他单元知识以及体育、科学等课目有机融合,这样既能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身边问题,又能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用统计和概率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增强应用意识。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研究教材,尊重教材,正确解读教材。
我们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理顺知识,领会编写意图,和文本对话,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才能激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比如本单元概率中三个例题的编写。虽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各有侧重,例1是所有可能结果和分类种数相同,用几分之一定量描述,例2是所有可能结果和分类种数不相同,用几分之几定量描述,而例3中所以可能的结果需要先用排列组合知识寻找出来再进行定量描述,只有把握住各自的重点,教师教起来有条不紊,学生学起来步步深入,水到渠成。
2、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基础、学生兴趣的需要,我们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比如在本单元中位数的教学中,教材编排例题数据极端数据不明显,差距不大,而且平均数和中位数差距也不大,学生很难更好的理解选择中位数表示的理由,而练习题第3题的数据较为典型,极端数据明显偏高,抬高了平均数,这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中位数表示公司公资的一般水平就就顺理成章。然后把例4例5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材料进行,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近年来我数次教学这一单元,刚开始时用教材中的例题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后来数次尝试调整教材,按我刚才的思路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因为这样一开始在典型的数据背景下让学生理解,针对数据背景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理解的深刻,之后的应用中就有意识的分析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等过程。如在本单元教学例1时,就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组去抛硬币,分工合作,一个负责抛,一个负责记录,共同计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汇报本组得到的结果,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每组的结果都不尽相同?针对有的小组得到的结果可能和理论上的概率值相差较大,然后把各个小组实验情况汇总,再进行分析,就可使结果更加逼近理论值,然后教师引导:当实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都越来越逼近二分之一。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样处理教学内容,很好的落实了新课标中十大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也很好的实现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体验数据分析的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合作交流是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听取来自不同角度的意见,增强辨别能力,也可以在交流中收获不同的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还可以在合作交流中调整自己的言行,培养与人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4、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如例3的教学中列举所以可能的结果时,采用实践—验证—再实践—再验证的方法,充分让学生体会有序思维的优越性,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
5、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及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本单元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外科学家对抛硬币问题的研究。
(二)说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中,既要有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思维品质的评价、合作交流参与度的评价、发言积极性的评价、倾听认真程度的评价思考深度的评价,还要对学生学习结果定量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家长、学生自己,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及时评价、延时评价,也可以是考试的定量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估。我认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放在主要位置。
(三)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1、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课本第104页第3题,第108页第4题,这些题目属于开放题或实践活动题,操作起来比其他题目要费事些,但我一直比较重视诸如此类的题目,因为这些题目不仅运用到所学的知识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去实践调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利用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本单元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外科学家对抛硬币问题的研究。
3、巧用课堂生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的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开设“学生微型课”和“家长课堂”
在本单元中,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自己设计游戏。比如可以把刚刚第104页题目让学生完成后,给学生开设“微型课堂”让学生走向讲台,给大家讲述自己的设计,一方面让大家分享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同学评判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家长课堂”的设置,是根据家长的职业和特长,让家长来给学生上课交流。比如学简便运算时我请买菜的家长来和学生交流简算的技巧方面,体验简算的实用性,本单元的教学我会请在彩票站工作的家长来和学生交流彩票的中奖率问题,去年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请在双丰商场搞策划的家长来,给我们交流去年双丰圣诞节购物抽奖活动的情况,学生兴致高昂,效果很好。
说课标说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统计与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