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背景 | 当前不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课标》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不善于深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很少提出自己有创见的看法,速度也达不到规定字数要求。 (2)阅读资料仅限于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导致学生阅读兴趣较低,阅读面窄,课外积累少。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是时间看电视、上网,却没有时间去阅读。 (4)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鉴于此很有必要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
|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2、案例分析法。3、调查法。4、同行切磋。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开展小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状况调查。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收集各项研究资料,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评估。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并能在学校应用和推广。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现状 分析研究 1、问卷调查 课题研究初期,共向我校四、五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答卷65份,对学生的读书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数量、图书类型、阅读习惯、书籍来源以及家长重视程度情况作了系统调查。 2、结果分析 (1)从读书兴趣看,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 (2)从阅读时间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少。 (3)从书籍来源看,阅读资料仅限于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学生的课外读物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4)从阅读类型看,学生喜欢看漫画,卡通等,对一些古典文学、励志书籍看的人寥寥无几。 (5)从家长的重视程度看,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重视也不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3、解决方法 (1)、每班建立一个图书角,全班同学齐动员捐书、换书,扩大课外读物的数量。联系社会上的企业、爱心人士向学校捐献图书。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正常开放。 (2)、利用开家长会,动员家长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3)、各科教师互相协调,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争取每天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 第二阶段:提高认识 指导方法 课题组成员一起商讨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内容,并确定目标制定有效的活动计划,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课。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我们遵循三结合原则: (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二)、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三)、要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读物推荐课、读后叙述课、读书汇报课等。 第三阶段:激发欲望 养成习惯 提高能力 (一)激发欲望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主要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1) 加强情感投入,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推荐阅读材料,引发阅读兴趣 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 (3) 利用学习成果,发展阅读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师生动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二)养成习惯 (1) 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2)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3) 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4) 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提高能力 (1)、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①利用阅读指导课,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略读、精读、选读、笔记法等。 ②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如摘录式、心得式、评注式、记载式等。 ③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如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 ④给学生阅读实际下达一定的阅读与积累任务。 (2)、结合平时课堂教学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为了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课题组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 ①、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②、不定期组织学生阅读竞赛; ③、每天坚持日有所诵; ④、举办红色经典故事会; ⑤、手抄报展示活动; ⑥、评选和表彰阅读小能手。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让学生更灵活更直观地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 (4)、改进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期末,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量等方面。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自评的情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平时根据学生自主阅读调查表反馈的信息,来考查学生每天的自主课外阅读情况。评价有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 |
| 研究结果 | 1、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素质。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2、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阅读教学得到优化。 每周的教研组活动必讲课题研究,每个教师上的研讨课必须与课题相联系,并能结合课题写出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教学论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
| 改进与反思 | 1.面对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化”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就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小课题进一步探究。 2.如何更好地将自主性阅读的成果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如何培养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究意识,形成更为主动的探究习惯,这些问题都仍需研究。 总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会用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多的努力,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书香伴他们健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