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亮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境保护研究所,浙江杭州311201)
摘要: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选址与公众参与2个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垃圾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处理工艺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一种生化结合物化处理渗滤液的方法。关键词:选址;公众参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环境影响评价中图分类号:X705,X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759(2008)06-0045-03
问题探讨
收稿日期:2008-08-30
0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国
的城市人口正在不断增长,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来自城市周边农村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垃圾成份的复杂化,垃圾中有害成份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生活垃圾回用于农田的比例正变得越来越小,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的负担正在不断加重。
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三种方式,由于受技术经济水平的制约,现阶段国内使用最普遍的仍然以卫生填埋为主。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浅显观点。
1
垃圾填埋场场址的合理选取
1.1
要充分结合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场址
垃圾填埋场虽然属于环保项目,但同时又产生二次污染,在其运营过程中必然产生诸如恶臭、垃圾渗滤液等污染因素,导致周边卫生条件变差,从而对当地邻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也不得不承认,在垃圾填埋
场建设后,确实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制约,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垃圾填埋场最好选择在城远规划中人类活动极少的区域,在丘陵地区可选择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山谷地形;平原地带则可选择土地利用价值不大的荒地或滩涂地等。
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 B168-1997)中明确规定垃圾填埋场的卫生防护距离为500m ,这主要是根据恶臭气体扩散等影响因素所确定的,未考虑景观破坏等其他因素所带来的负面作用。2008年7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 B168-2008),新标准中没有明确卫生防护距离的限值,只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新《标准》还规定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大气污染物(含恶臭物质)、滋养动物(蚊、蝇、鸟类等)等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对平原地区垃圾填埋场的卫生防护距离应从严确定。另外新标准中规定的绿化隔离带宽度仅为10m ,不能起到有效的视觉遮避作用,实际工作中至少应定为20m ,并宜定为以高大乔木为主,并辅之以种植适当的灌木,以减少在人们视线范围内的景观影响,提高附近土地的利用价值。除此之外,如果有可能的话,垃圾填埋场最好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附近,一方面可使两者的卫生防护距离相互重叠,以节约土地资源;
能源环境保护
Ener 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 ol.22,N o.6Dec.,2008
第22卷第6期2008年12月
1.2关于公众参与的问题
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恶臭、渗滤水的外排等带来的对周边卫生条件的负面作用,必然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场址选择的难度在不断增大。建填埋场就好比在市区建公共厕所,谁都认为应该建,但谁都不愿意把它建在自家门口。最近国家刚刚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公众参与的暂行办法》,而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恰恰是一把双刃箭。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因为某一地区居民的维权意识较强,即所谓比较难“对付”,而将填埋场改址到另一处从环保角度讲比原址更不合理的场所的情况。因此本人认为,对于服务大众的公建项目,其公众调查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有可能遭受污染侵害的人群,而是应该涵盖公建项目所服务的全体人群,使公众调查中既能听到反对的呼声,也能听到赞成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经过科学论证,对周围环境危害最小的最佳厂址加以落实,环保审批部门也才能摆脱受一部分人批评,却又不能被大部分人理解的尴尬境地。
2垃圾渗滤液的产量计算与处理工艺选择2.1渗滤液产量的计算
渗滤液产量主要是由降雨量和垃圾覆盖层的渗透系数决定的。实际工程设计中一般依据当地气象部门最近20年的降雨量统计数据,计算出日均降雨强度I均和日最大降雨强度I max,然后再来计算渗滤液的产量。
(1)日均降雨强度和日最大降雨强度的计算
日平均降雨强度为当地前20年的日均降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I均=(20年的年均降雨量)/365(mm/d)
(1)
日最大降雨强度为当地前20年的最大日降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I max=(20年的月最大降雨量)/30(mm/d)
(2)
(2)垃圾渗滤液产量计算
填埋场日均渗滤液产量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Q均=I均(D1A1+D2A2)/1000
(3)
式中:Q均———日均渗滤液产量,m3/d;
D1———填埋作业面的渗透系数,一般取0.5;
A1———填埋作业面的面积,m2;
D2———填埋中止或封场部分的渗透系数,一般取0.3;
A2———填埋中止或封场部分的面积,m2。
如果将日最大降雨强度I max代入(3)式中,即可求得渗滤液最大日产量Q max。
事实上,工程实际设计时不可能按Q max来决定渗滤液处理设施的规模,因为这将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为保证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填埋场与渗滤液处理设施之间必须要有一个调节渗滤液水质和水量的调节池。
2.2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选择
(1)处理规模的确定
在决定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规模时主要的考虑因素为填埋场的日均渗滤液产量和当地的气象条件,计算公式如下:
Q i=k Q均(4)式中:Q i———处理规模,m3/d;
Q均———日均渗滤液产量m3/d;
K———保险系数,一般取1.1~2.0,由当地的气象条件决定,降雨量大且集中,取上限;降雨量小而分散,取下限。
(2)处理工艺的确定
在垃圾填埋场的地表迳流和地下水被有效隔离后,垃圾渗滤液的数量可大大减少,但由于其CODcr和NH3-N浓度高,且碳磷比严重失调,因此用生化处理工艺降解渗滤液中的有机物质有很大困难,即使要求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 B168-1977)中的二级指标,处理费用也将不菲。
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和方法选择取决于渗滤液的数量、特性和产量,而渗滤液的特性又取决于填埋垃圾的成分,填埋场的使用年限与填埋工艺,因此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里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介绍一种用厌氧、接触氧化,再结合物化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如图1。
・46・高亮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项目CODcr/(m g ・L -1)SS/(m g ・L -1
)
p H 进水38007005~6出水2751507.2去除率/%
92.7
78.6
-表1
处理设施的实际效果
该渗滤液处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单元,
各单元的作用如下:
●调节池:调节水量、降低水温、均衡水质。●提升泵:将废水提升至UAS B 池。●UAS B 池:降解高浓度有机质。●一沉池:投加药剂,上清液回流UAS B ,增加UAS B 水力负荷。
●污泥回流:增加水解池活性成份,控制污泥膨胀。
●水解池:通过厌氧水解酸化,将废水中的部分难降解的和高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可降解的低分子有机物,为后续处理创造良好条件。
●生物接触氧化:该工艺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完成泥水分离。
●混合反应池:加入混凝剂对废水中的残余有机物进行混凝和脱色。
●二次沉淀池:对脱稳和絮凝的有机物絮体进行泥水分离。
●污泥浓缩池:储存和浓缩系统排放的剩余污泥。
●污泥脱水:对污泥进行调制,利用压滤机
进行污泥脱水。
采用上述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其出水水质见表1,各项指标完全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
制标准》(G B169-1997)中要求的二级标准。
3结语
(1)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考虑到
景观与周边卫生条件破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
而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可在法定500m 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并要求在其周边设置由高大乔木组成的绿化带,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于公建项目,公众参与的被调查群体不仅要覆盖到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单位与个人,还应有相当比例的受益群体,以保证项目选址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减轻环保部门的审批压力。
(3)垃圾渗滤液处理规模与工艺必须科学合理。考虑到垃圾渗滤液要完全达标排放在技术上仍有一定难度且处理费用很高,建议最好能将渗滤液经生化与物化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作进一步处理,以降低处理费用。
参考文献:
[1]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M].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0.
[2]王君琴.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硕
士论文,2004.
[3]王凯军.U AS B 工艺系统设计方法探讨[J ].中国沼气,2002.
(上接第35
页)
5.6
烟尘清洁装置设计参数(1)环境温度:-30℃~70℃;
(2)处理风量:18000m 3/h (加热炉排烟量取最大值);
(3)除尘方式:多模块袋式除尘法;(4)清灰方式:脉冲阀分室循环清灰;(5)排灰方式:机械式密封下料器;
(6)控制方式:P LC 全自动控制。
燃油加热炉烟尘清洁装置已经在鲁宁长输管道站场安装使用,使用效果良好并通过了专家鉴定。经现场测试,燃油加热炉烟尘清洁装置清洁后的烟气达到了G 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能源环境保护第22卷第6期・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