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说明:本试卷五个大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 题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分 |
| 得分 |
1、手指被扎,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
A.指尖 B.效应器 C.感受器 D.大脑皮层
2、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B.食物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被吸收
C.胃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D.肠液中只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 D.能进行呼吸
4、根尖和芽尖之所以具有能力,这是因为它们具有( )
A.分生组织 B.营养组织 C.保护组织 D.输导组织
5、人类学家将什么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
A.脑容量的增加 B.学会人工取火
C.能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 D.后肢直立行走
6、下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表示氧气 B.Y表示二氧化碳
C.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7、雌蕊的组成是( )
A.柱头、花柱和子房 B.花药和花丝
C.花药、花丝和花柱 D.花柱和子房
8、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
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 B.小肠长约5~6米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
9、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糯米是粽子的主要原料,其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10、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关于肾单位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收集管、肾小囊、肾小球组成
B.由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组成
C.由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组成
D.由入球小动脉、肾小囊、出球小动脉组成
11、在人体呼吸过程中,当外界气体进入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肋间肌肉舒张 B.胸廓容积减小
C.肺内气压增大 D.膈肌收缩
12、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的( )在起作用。
A.细胞质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壁
13、血红蛋白的特性决定了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A.运输氧气 B.运输二氧化碳 C.运输养料 D.运输废物
14、下列反射中,属于人所特有的是( )
A.排尿反射 B.眨眼反射 C.膝跳反射 D.谈虎色变
15、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胃分泌的胆汁虽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B.食物中的蛋白质要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C.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D.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1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实例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
C.“三北”防护林能防风固沙 D.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多雨
17、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A.日出日落 B.潮涨潮退 C.花开花谢 D.春去秋来
18、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19、经过肺循环后,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 )
A.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B.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C.营养物质增多,尿素减少 D.营养物质减少,无机盐增多
20、大豆、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养料分别来自( )
A.子叶、胚乳 B.胚芽、胚根 C.胚根、子叶 D.胚轴、胚芽
21、动物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蛔虫体表包裹着一层角质层,起到保护作用
B.家鸽的肺和气囊相通,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C.蝗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D.家兔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提高了摄取食物的能力
22、下图是人体心脏解剖示意图,其中1—5代表与心脏相连的不同血管,6—9是心脏的四个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7是右心室,其腔壁最厚,连主动脉血管1
B.4、5静脉与右心房8相连
C.与6相连接的血管3是肺动脉
D.9与2肺静脉相连
23、我国启动的“酱油补铁工程”是继食盐加碘后实施的又一项全民营养工程,“补铁”和“加碘”分别可以预防( )
A.缺铁性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 B.夜盲症、坏血病
C.脚气病、佝偻病 D.呆小症、肢端肥大症
24、小敏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 )
A.物像不清晰——调节光圈 B.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C.视野较暗——用平面镜反光 D.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
25、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10分)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_________调节的影响。
3、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_细胞的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_______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4、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_______的无机盐、含_______的无机盐和含_______的无机盐.
5、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却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环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__环境。
三、识图分析题(共3个小题,共21分)
1、如图为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生理过程叫________。
(2)图中1生理过程进行时,膈肌处于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3)图中心腔A与B之间、C与D之间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________。若从手臂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4)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变成________血。
(5)某肾炎患者尿检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蛋白质。此人肾脏的________可能发生了病变。
(6)肺泡壁、小肠绒毛壁以及毛细血管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壁很薄,只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2、橘的生命周期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①是由种子的___________发育而来,幼苗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________。
(2)橘开花后,成熟的花粉从[___]中散发出来,要结出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_______。
(3)E由D图中的[__]发育而来,E在植物体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
(4)从E可判断橘属于_________(填“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
3、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触电、溺水、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请回答:(横线上填写文字,方括号内填写编号)
(1)由于急救技术专业性较强,当发生意外时首先应该拨打________急救电话,然后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实施现场急救。
(2)图1的操作是为了________,这是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一步。
(3)图2是触摸颈动脉________的情况,判断有无心跳。
(4)图3中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________]。
(5)图4是胸外按压的正确姿势,按压是要注意双臂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共2个小题,共14分)
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王凯同学设计下面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瓶中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_______________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直至死亡。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3)本实验设置甲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存有影响的实验。
(5)取一条活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
①用手触摸蚯蚓身体腹部,感觉_______________。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蚯蚓在玻璃上运动比在纸上运动的速度要_______________。
③在实验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花球,轻轻地擦蚯蚓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_______________呼吸的。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清晨,不少市民到绿树成萌的公园散步、晨跑。最近,有报道称清晨到林间锻炼身体对健康不利。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探究一:兴趣小组的同学村用同一植株上大小、长势相似的两片叶子,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
(1)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A______,装置B______。
(2)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是植物体通过叶片上的______(填结构名称)散失的。
探究二:兴趣小组的同学又将装置B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室外测定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二所示的曲线,图三表示叶片内进行的生理活动。
(3)图二中6~18点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______]______的强度大于[______]______的强度,此时段植物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有______种。
(4)从图二可以推理出,一天中______点左右林间氧气浓度最高,这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时间之一。
五、资料分析题(共5分)
1、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一直在变暖.25年以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这些都说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____相适应.
(2)请推测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__ .
(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像玻璃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这种现象叫________ 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4)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极地狐将会________ .(填“增多”或“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5)请你想一个好办法让地球“退烧”?
答:________ .
参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A
3、C
4、A
5、D
6、C
7、A
8、C
9、A
10、B
11、D
12、B
13、A
14、D
15、A
16、A
17、C
18、A
19、B
20、A
21、B
22、B
23、A
24、D
25、A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10分)
1、观察法 实验法
2、激素
3、分生区 伸长区
4、氮 磷 钾
5、适应 改变(或影响)
三、识图分析题(共3个小题,共21分)
1、吸收 舒张 房室瓣 A→B→C→D 动脉 肾小球 一层上皮细胞
2、胚芽 成熟区 ⑤ 受精 ④ 器官 被子植物
3、120 畅通呼吸道 脉搏 ② 绷直垂直下压
四、实验探究题。(共2个小题,共14分)
1、乙瓶 水分 对照作用 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标号为甲、乙,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湿润肥沃且洒有农药的土壤。然后在甲、乙瓶中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并观察 粗糙 刚毛 慢 体壁
2、变浑浊 不变浑浊 气孔 C 光合作用 A 呼吸作用 3 18
五、资料分析题(共5分)
1、其生存环境 A 温室 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