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问题 |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文化融合也变得更加日新月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与文化内容进入到了国人的视线中, 如何在这种融合的背景下保障本国文化不被国外文化所影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研究和问题分析就显得尤其重要, 只有切实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 才能够让我国的文化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校,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是我国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汉语言文学从某些层面上来讲是为了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学科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从个人观念上来塑造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 才能够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且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传播, 也可以使我国变成一个文化强国。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言学习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 更加了解我国经典的文化作品, 并从中汲取养分,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发展, 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输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 让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得到更多的重视。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意义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众所周知的人文学科, 可以说是我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 必须要将学科内容当作基础学科进行对待, 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个人思想意识, 也要丰富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理论经验。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发展, 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道德建设与知识建设有同样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技能型专业的学生不同, 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坎坷,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学逐步失去兴趣,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学生的道德体系构建与知识理论培养也更加无从谈起。所以在这一文化大融合的社会背景下, 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引导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更多的培养, 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创造一些无法用数值衡量的社会效益, 而且这种社会效益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缺少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认同
当前在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语文学科是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的科目, 而且汉语作为学生从出生起就在学习的母语, 显然更容易对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进行理解。而汉语言文化本身是一种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会给予统一的答案或者过度追求问题的是非对错, 所以一些学生会对学科内容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轻视, 认为自己对于汉语的学习就像日常说话一样容易, 所以没有必要认真的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对专业的轻视, 由于在就业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并不是一个容易就业的学科, 所以部分学生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产生越来越深的不认同, 连学生自己都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认同, 那么其他人更加不会主动的去学习汉语言文学内容, 使祖国文化传承使命感的建设遥遥无期。
(二) 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古板枯燥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全面取代。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的教师并不了解新课标改革的内容, 也无法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直接应用于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使得教师采用古板而枯燥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内容的输出, 学生只能被动性的接受汉语言文学教育等学科知识, 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 教学质量也会不断下滑。可以说如果教师不主动选择一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讲解学科知识, 学生就很难将汉语言文学与现实生活实践相融合, 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 汉语言文学的教材缺乏创新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所依托的内容往往都是学校统一下发的教材课本,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而教师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材之外内容的扩展, 使得这些追求新鲜事物的朝气蓬勃的学生只能面对陈旧古老的教材内容, 无法与时俱进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提升, 只能依托教材进行被动的学习, 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方面难以取得进步和突破。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 加强学生的个人素养培育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受到重视,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的素养与社会价值发展, 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通过结合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来让学生积极适应新课标的创新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容, 从而更好地认知到汉语言文学在学习过程中蕴含的乐趣和价值, 只有切实提升学生自身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的认知,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也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好地随机应变能力。
(二) 优化现有的教学方式
在现代教学的发展过程中, 依托素质教育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创新当前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增长。当前教师会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束之后提出一定的课后问题, 并且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自主的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 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也能够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教师运用案例的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使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更为生动形象, 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切的理解和体会。在这一基础上,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自主的进行学习与进步。这种对于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使得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学生也会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所学内容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集中力, 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
(三) 加快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材革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学生都能够更加及时的接受新鲜事物,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汉语言文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一个发展趋势, 只有切实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不断优化应用的教材版本内容, 才能够将应试教育逐渐转化为素质教育, 并且随之深化课程改革,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为学生讲述专业的课本理论知识, 也能够结合一些课外的拓展知识来进行主动思考, 最终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在当前我国应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材革新过程中, 不仅要结合时下热门的课程改革和科研发展进行知识内容的替换, 也要积极的参与到课内与课外的活动中, 通过优化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材, 使得学生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强化对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认知之余, 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
结语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与我国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学科, 在实践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但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的学科内容, 不仅要响应时代发展需求, 让汉语言文学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促进汉语言文学学科内容的实用性,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汉语言文学学科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直接影响到了汉语言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和变革,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 只有及时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 就能够因势利导的提出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措施和方案, 从而为我国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意义进行分析, 结合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力争使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龙.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9 (22) :130-131.
[2]陈红.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探究[J].现代交际, 2019 (8) :170-171.
[3]陈慧琳.网络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J].课程教育研究, 2019 (14) :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