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份德国进出口简况
2008年6月份德国进出口简况 | |
1-6月份,德国外贸进出口9190亿欧元,同比增加7.1%。同期,出口5112亿欧元,同比增加6.9%,其中对欧盟国家出口3301欧元,同比增加5.0%(欧元区2186亿欧元/3.9%,非欧元区1115亿欧元/7.3%),第三国1811亿欧元,同比增加10.4%,进口4078亿欧元,同比增加7.4%,其中从欧盟国家进口2659欧元,同比增加6.8%(欧元区1837亿欧元/5.8%,非欧元区822亿欧元/9.3%),第三国1419亿欧元,同比增加8.6%。
6月份,德国外贸顺差197亿欧元(扣除节假日和季节因素实为181亿欧元),同比减少18.0%。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信息来源:中国贸促会) 20080904
德国消费结构、消费市场变化及进口走势分析
一、德国消费结构
德国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居民消费早已完成了从小康到富足的过渡。近年来,德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不大。下面的统计表显示2000年到2007年各项支出的具体数字。
2000年至2007年德国大众消费结构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德国居民消费结构中,住房和与之有关的水电气仍占较大比重(以07年为例,占总消费的24.5%), 2007年德国共批准建造18.23万套住宅,在取消私人建房补贴前的2006年,这一数字高达24.73万套。可以说,德国居民消费中最多的还是“住”,住房支出占人均消费的16.8%。
其次是交通和通信,2007年该项消费总支出为213.66亿欧元,少于2006年的217.04亿欧元(见上表)。导致2007年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仅为1.2%。低于2006年2.3%的增长率。由此可见,2007年个人消费支出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是: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支出减少。2007年是德国个人新购车辆最少的一年(同比减少27%,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说明购买汽车在德国大众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联邦统计局历次公布的数字看,德国大众的主要消费也是住房和交通。以2005年德国居民消费结构为例:住房、水电气等为 24.21%,交通和通信为 16.57%,食品、烟草和饮料占的比重为15.43%,服装和鞋类占5.19%。家具家庭设备为7.02%,医疗保健为4.68%,文教和娱乐为9.96%,住宿和餐饮为 5.18%,其它商品和服务为11.76%。
消费结构中凸显差距。据联邦统计局2003年做的一项抽样调查,德国家庭平均每月消费支出2177欧元,其中住房(697欧元)、食品(303欧元)和服装(112欧元),这些基本生活开销就占了51%。每月净收入在900欧元以下的家庭,上述三项消费占63%,每月净收入在2000欧元以上到2600欧元的家庭占53%,净收入在5000欧元以上的,占45%。每月净收入在900欧元以下的家庭,总消费就占807欧元,其中食品支出占140欧元。而净收入在5000欧元的,消费在4117欧元以上,食品支出占463欧元。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是低收入家庭的5倍,仅以食品支出比较也达3.3倍。上述调查说明,富裕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基本生活消费上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德国家庭赚的多花的也多,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很注重生活质量。
属于国家级的消费主要是发电、供热和交通。其消费结构如下:石油占36.4%、天然气占22.4%、硬煤占13.4%、褐煤占11.4%、核能占12.6%、再生能源占3.6%,其他为0.1%。
二、德国大众消费趋势
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仅在2007年,每一个德国人在廉价超市(如阿尔迪和利德)的平均购物次数达70次,比2006年多出两倍,每次购物的平均花销为17.99欧元。廉价超市营业额占德国零售业总营业额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6.7%。
其他的较高档的购物场所的顾客量逐年减少。2007年,德国人光顾这些地方的频率仅为30次。从发展趋势看,由于食品的价格正在不断攀升,廉价超市将会吸引更多的德国人。德国人是务实的民族,消费趋势已转向追求便宜、实惠。
德国调查公司(GfK)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消费行为将发生变化。2008年德国人的消费欲望将明显上升,总消费额将增加200亿欧元,消费潜力增长为1.5%。零售商和旅行社为主要受益者。原因是2008年失业人数会继续降低,交纳的失业保险费会减少,这对消费者情绪会产生积极的效应。按照GfK的计算,2008年用于消费可支配收入人均会增加700欧元。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失业和担心失业是德国制约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而目前职工感觉工作岗位稳定,他们希望置办些东西。节约的心理成份略有减少。
1990年两德统一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德国东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进和一些居民收入的增加,曾出现过东部居民大量添置诸如汽车、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热潮。但近些年来这方面的消费又趋于平缓。从2007年1月开始执行新的税率,致使德国居民抢在这之前购置大宗商品,消费水平急剧增加。最近为了促进和扩大消费,和商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宗消费品,如汽车、高档家电等可分期付款;鼓励租赁行业开展租赁业务;举办各种消费品展览会推销商品;利用新闻媒体刊登、播放大量广告;对一些商品采取季节性减价或打折销售;在固定商店购买商品时进行记录,当购物达到一定数额可得到奖励;开辟网上售货渠道;扩大商业网点等。这些促进消费的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而目前德国经济不够景气,大的消费环境和居民消费心理不佳,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还有后顾之忧。加上市场供应相对比较稳定,居民消费和内需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上述措施未能发挥大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综合判断,预计2008年德国消费市场将继续稳步发展。
德国食品结构正在改变,海鲜消费已成时尚。由于德国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饮食,海鲜消费量逐年增长。根据官方统计数字,2005年德国年人均海鲜消费量从前年的13.8公斤增加到14.8公斤。预计德国人均海鲜消费量还将以每年0.3公斤的速度递增。吃海鲜在特定的人群中被认为是一种时尚,这也是推动海鲜消费量增长的原因。德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海鲜产品有阿拉斯加鳕鱼、鲱鱼、大西洋和太平洋三文鱼和金鱼。2005年三文鱼受欢迎度第一次超过金鱼。
2007年,号称“啤酒之国”的德国,啤酒消费量却比上年减少了2.7%,降幅不低。扣除与软饮料勾兑的啤酒,降幅甚至高达3.4%。具体统计数字为,2007年德国人共消费了103.9亿升啤酒,比上年减少2.9亿升。啤酒消费受挫,但和可乐、果汁、汽水等勾兑的“杂交”啤酒去年在德国却更为流行,消费量比上年提高18.1%,但其在啤酒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大、仅为4%。
三、德国进口结构和发展趋势
德国进口连年增长,2007年进口总额达到7725亿欧元。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北威州、巴符州和巴伐利亚州(占总进口量的54.3%)。老联邦州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3%)大大多于新联邦州,但新联邦州的进口增长率较高。发展最快的是萨安州(同比增长114%),梅前州(83.9%)、萨克森州(67.7%)。这些新州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基数小,目前在德国进口总量中还无足轻重。随着新联邦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所占的进口比重也会越来越大。从进口结构上看(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06年数字),生产资料类是大头,占进口总量的.1%(其中成品占69.8%、半成品占8.6%、原材料占10.7%)。食品进口占总量的7%(其中植物类食品占4%、动物源食品占1.9%、享乐品为1%、活畜占0.1%)。剩余的3.9%为不好分类的流通商品。
德国近75%的能源原料必须依靠进口,这些原料与发电、取暖和动力密切相关,德国能源进口情况如下:核能(铀)为100%、石油为96.1%、天然气为83.2%、硬煤为60.7%。德国企业一般可根据市场需求自由进口。
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出口额为2527亿欧元,同比增长5.8%;进口2020亿欧元,增长6.6%。进口总量的增长趋势高于出口增长。
四、德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1996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只占其总进口量的2.6%,价值90亿欧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还主要集中在服装、鞋类、以及玩具等产品上。而现在(2007年),已超过546亿欧元。进口产品中最多的则是手机、电脑、以及休闲类电子产品。统计报告显示,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元件的比例从2000年的10.4%上升至2007年的18.6%;电视机、收音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比例也由12.6%增至16.5%。与此同时,家具、玩具和装饰品的比重由11.1%下降为9.7%;纺织服装类商品则由16.5%降至13%。
下表是2000年和2007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各类商品所占百分比的变化情况(小数点略):
但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鞋类等产品数量还是在不断上升。2000到2006年之间,从中国进口的服装类产品增加了一倍,价值增加到45亿欧元。2006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服装占其总进口服装量的25%,6年前只占12%。皮具类产品也增加了一倍,价值增加到19亿欧元。德国进口的皮具29%来自中国,在2000年仅为15%。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字,从中国进口的家具、首饰和玩具等类的产品,增长了将近90%,价值增加到39亿欧元。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平均测算,中国的商品拥有10%的价格优势。最近德国经济咨询部门在普华永道的协助下做了一项调查,发现这种优势已不如以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运输费大幅提高。此外,在商品质量保障上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一些商品对质量监控的资金投入甚至需要超过其自身成本。成本的提高带来的结果是价格的上涨,这个涨幅已经达到30%。
目前,中国排在法国和荷兰之后,是德国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位列美国之前。德国《焦点》周刊最新的说法:德国每花7欧元中就有1欧元流向中国。从发展趋势来看,德国从中国进口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但增长速度会有所降低。
(信息来源:驻德国经商参处)
20080814
德国纺织机械对中国出口情况分析
迄今为止德国纺织机械工业已超过50年毫无争议地蝉联世界冠军,目前德国国内有超过130家纺织机械制造商,主要生产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袜织机械以及整理机械等。德国纺织机械超过90%以上用于出口,目前已出口到全球150多个国家。
目前,全球性能源价格上涨,尤其是油、电、气、水价格的上涨,导致纺织企业供能费用已名列支出榜单第三位(仅次于原材料成本和资金成本),能源的高效利用已成为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都面临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德国纺织机械产业把开发重点放在了节能技术方面,如节约热能的创新理念,热回收系统,污水控制系统和风量控制系统等,而这仅仅是德国纺机在节能技术中的几个例子。节能型的德国纺织机械将成为未来纺织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德国纺织机械完全依赖于全球市场。以地区来看,以亚洲、欧洲为主要出口市场。2007年全年总出口额38.81亿欧元,其中对亚洲地区出口额18.50亿欧元,其所在的欧洲地区销售额为13.62亿欧元,两个地区占总出口额的82.8%。以国家来看,以中国、土耳其及印度等为主要出口国家(如图一),对以下六个市场的出口额占全球总出口额的59.6%。以产品来看,以纺纱机械、织造机械为主要出口产品,2007年纺纱机械的出口额为16.14亿欧元,织造机械12.32亿欧元,占总出口额的73.3%。
图1 2007年对世界各国出口额 单位:百万欧元
图2 2007年各行业的出口额 单位:百万欧元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德国纺织机械工业的最主要的出口市场,进口总额一直保持在10亿欧元左右,其中2007年自德国进口额就高达10.4亿欧元(如图三)。中国需求量最大的机械领域是针织和织袜机械(5.21亿欧元),其次是纺纱机械(3.79亿欧元),之后是包括洗涤、漂白、染色技术在内的整理机械(7200万欧元)和织造机械(3200万欧元)。
图3 2003-2007年对中国的出口额 单位:百万欧元
本文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VDMA纺织机械协会
(信息来源:锦桥纺织网) 20080730
我自德国进口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德国是我国在全球第六大和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德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两国互为本地区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外贸依存度增加。据我海关统计, 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941.1亿美元,增长20.4%。 其中,我出口487.18亿美元,增长20.8%;进口453.93亿美元,增长19.8%。我对德贸易顺差33.25亿美元。而据德方统计,2007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845.71亿欧元,同比增长10.88%。其中,德从中国进口546.49亿欧元,增长12.10%;德对华出口299.22亿欧元,增长8.73%。全年德对华贸易逆差247.27亿欧元,较上年增加34.97亿欧元。近年来,我一直是世界出口冠军德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我对德贸易顺差不断增加亦已成为中德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之一。
一、自德进口情况
(一)进口逐年上升,是德第11大出口市场
自2002年以来,我一直是德在亚太地区最大和欧盟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按德方统计,我自德进口从2000年的95亿欧元增至2007年的300亿欧元。中国是德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之一,在德主要出口目的国排名中从第15位升至第11位,占德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升至3.1%。
(二)进口以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我自德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机械设备、汽车及其配件、电子和化工产品。2002年以来,德对华出口前三大商品结构和排名未变,分别是机械、汽车及其配件和发电与输电设备,在机械设备进口比重下降的同时,汽车及发电与配电设备进口比重上升;德对华出口前十大商品结构也未发生变化,只是排名次序有所变化,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86.08%升至2007年的92.24%,详见下表。
表一:德对华出口前十大类产品及所占比重 单位:百万欧元
资料来源:德联邦统计局
(三)德国是我欧洲最大、全球第三大技术引进来源国
德国是我自欧洲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截至2007年底,我共批准自德技术引进合同11336项,合同金额405.93亿美元。2007年,我新批准自德技术引进合同1177项,合同金额40亿美元。技术引进带动产品进口是我自德进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国在环保、节能、交通、汽车、化工、现代物流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将继续成为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
(四)对德贸易顺差逐年上升,是德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随着中德贸易额快速增长,我对德贸易顺差也持续攀升。据德方统计,自1996年以来,我对德贸易顺差逐年递增,2007年达到247.27亿欧元,成为德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
而据中方统计,我国对德贸易1999年至2004年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05年首次出现1998年以来的贸易顺差。2007年,我对德贸易顺差为33.25亿美元,仅占中德双边贸易额的3.5%。
表二:中德贸易统计对照表
据分析,中德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方统计中未包括我经和鹿特丹等地的转口;双方统计分别以美元和欧元计价,美元兑欧元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双方数据的可比性。
二、自德进口存在的问题
(一)欧盟维持对华军售制裁和对军民两用技术出口实行严格管制
欧盟自19年以来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对华军售制裁,不仅禁止对中国出口武器系统,还包括禁止对中国出口军事技术,在涉及军民两用的技术问题上也采取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受此影响,不仅中欧军事技术贸易难以形成新的突破,双边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欧盟在出口管制方面存在的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妨碍了中德和中欧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德国对华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趋于谨慎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德国经济面临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压力。德国和企业都认为,只有保持其技术领先优势,才能维持其经济竞争力和国际领先地位,也才能从中国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德国一方面实施“高科技战略”,鼓励企业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假冒侵权和强制性技术转让措施进行高调指责,并呼吁中方切实贯彻执行打击侵权法令,提出缩短专利认定和登记时间、简化侵权案件处理程序、降低刑事处罚门槛、延长对药品的专利保护期等要求。目前,德企业在对华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做法明显谨慎和保守。
(三)德国产品太贵也是制约我进口的因素之一
据部分企业反映,除受政治因素和技术保护影响我国企业进口不到想要的德国产品外,德国产品太贵也是制约我自德进口的因素之一。德国产品价格高主要是其具有市场垄断的优势,不怕没人买。另外,品牌、质量、性能和售后服务等也给德国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这也是为什么德企在欧元持续升值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还能自我消化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等不利因素,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地位的根源。
(信息来源:驻德国经商参处) 20080730
德国巴伐利亚州产业集群分析及对我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巴伐利亚州通过扶持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跃成为德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首府慕尼黑与巴黎、伦敦并称为欧洲三大高科技产业基地。2006年中起,巴州开始实施产业集群,以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继续保持现有竞争优势。本文整理报回了该的实施背景、特点及效果,并就我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提出了初步建议。
一、实施背景及目标
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中国家以成本优势、市场潜力等对巴州形成巨大竞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对其高科技优势带来挑战。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巴州2004年起酝酿出台产业集群,多次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座谈,全面盘点产业现状、研发资源、竞争优势及不足等。通过调研巴州认识到,该州研发实力强,汽车、电子、生物工程等行业已形成集群雏形,产学研合作愿望强烈,但缺乏相应机制促进其合作,实施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集群深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2006年2月,巴州决定在“巴伐利亚创新联盟”框架下实施产业集群,并于当年中出资5000万欧元扶持以下19个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发展:(一)高科技产业集群,包括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卫星导航、信息与通讯技术、环保和医疗技术;(二)生产型产业集群,包括汽车业、化工、电子元件与传感技术、食品业、木制品生产与森林开发、金融服务业、媒体行业、能源技术、铁路技术、物流; (三)综合技术集群,包括纳米技术、微电子与自动化以及新材料。考虑到集群在较长时间段内才能产生效果,初步确定第一期为5年,之后进行系统评估并动态调整。该有三大目标: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活力;建立专业供应商网络,便于企业就近获得资源,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高素质员工,加快同一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资源网络化,增强企业对巴州的认同感,增强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
二、主要特点
(一)从客观条件、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统筹规划,确定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布局。巴州汽车业、电子、化工等行业形成了几家公司为核心的多核式产业集群,环保业等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网状集群,上述集群集中在慕尼黑、纽伦堡等大城市。巴州既考虑到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防止相对落后及农村地区被边缘化,同时充分考虑行业发展情况和现有优势,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资源、人力、市场等优势,发挥其辐射能力。巴州产业集群集中在5大城市,其中慕尼黑及周边地区9个、纽伦堡地区6个、奥格斯堡2个、雷根斯堡和维尔茨堡各1个。
(二)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实行企业化运作。每个产业集群均由专门成立的集群办公室负责,其注册形式为非盈利性协会。集群办公室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全体大会为最高全力机构,任命代言人(Clustersprecher)、总经理等人员。代言人为荣誉职务,由经济界或科学界知名人士担任,负责制订产业集群的宏观发展战略,利用其个人影响和交际网络为集群服务。总经理为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有2至5名工作人员,主要职责为:推动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对话平台, 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协调防止出现内部竞争;倡导并推动合作项目,协助获得欧盟、德联邦和巴州的资助;与巴州投资促进局合作,促进开展国际业务。
(三)间接参与、实施有效监督。巴州间接参与集群的创建与发展,履行中间人、促进者和组织者的职能, 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激励,促进有关行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良性发展。集群办公室对巴州主管部门负责,涉及几个部门的,对各部联席会议负责。每一至两个月集群总经理到主管部委通报情况,每半年代言人与各部进行会晤。同时,资金严格限定于管理机构的人员支出,集群办公室制订年度报告,对资金使用科目、业务开展等情况进行说明。
(四)通过会费分级管理等做法,鼓励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集群采取降低会费、费用减免等措施,提高商协会、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以环保产业集群为例,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为常规会员,年费按其会员企业数量分为500欧元和1000欧元两档;企业会员按雇员人数缴纳会费,雇员不足10人的为150欧元,50人以下的为500欧元,不足500人的为1000欧元,超过500人的为2500欧元;科研机构为支持会员,全部免交会费。
三、服务模式与实际效果
(一)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协会以及融资和咨询机构组成的网络。巴州产业集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巴州注册的企业均可申请参加,目前会员总数已超过6万家。产业集群同时紧紧依托现有网络,将巴州投资促进局(Invest in Bavaria)、各创业中心以及各地区、城市的高新区连成网络。原先的产业促进机构也被吸纳进来,以汽车集群为例,拥有宝马、奔驰、大众等12家整车生产企业和1800多家配件企业的巴州汽车配件工业创新与合作倡议(BAIKA)负责其管理,位于该州北部的汽车配件企业园区也是其会员机构。
(二)举办各类信息交流活动,促进研发、融资等合作。巴州产业集群实施1年半以来,累计举办论坛、研讨会、碰头会等活动700多场,参加人员超过4万人次,其中250多场在农村地区举办,参加人员超过2万人次。许多集群的做法颇有创意,受到企业的好评。如金融产业集群对会员企业的研究项目实行招标,鼓励大学或研究机构投标;新材料集群发起联合研究项目,在碰头会上为大学发布研究成果。由于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上述活动有利于启发创新思路,协助优化生产与物流工艺。各集群办公室免费提供投资促进和融资咨询,协助企业快捷地在当地找到供应商、客户和高素质员工。
(三)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各集群都成立了网站,介绍行业动态和市场走势,还建立网上展示平台,免费刊登企业信息及合作愿望。集群网站与巴州投资促进局、国际关系公司等建立了链接,巴州经济部网站上也专门设立了产业集群板块,介绍其实施背景及发展情况。通过加强信息服务实现了资源优化组合和共享,加大了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集群办公室组织会员参加德国联邦和巴州补贴的海外专业展会,通过联合参展、展台拆分等方式降低费用。同时,率领会员企业参加海外专业会议,如在西班牙举办的2008年欧洲生物技术春季会议上,鼓励企业进行对口会谈、到外国企业实地参观,探讨合作机遇。在双方的努力推动下,巴州信息与通讯技术集群与巴黎大区信息化技术竞争集群(Wettbewerbspol Systematic Paris Region)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发可编程微处理器。
巴州实施产业集群虽然时间不长,但效果比较明显。首先,该给巴州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进一步加强了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仅信息技术等5个集群就促成了50多个合作项目。2007年巴州新增就业岗位11.5万个,失业率降到5%,集群功不可没。其次,巴州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举办的“2021年生物工程”大赛中,巴州生物技术集群的“白色”生物技术获得500万欧元大奖;2007年德联邦举办全国超级集群竞赛,巴州有关机构递交了8份申请,在各州中居第一位。再次,集群已成为巴州宣传生产与研发基地优势的重要依据,吸引了更多投资,促进了集群的良性发展,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2007年,仅日本企业就在该州投资了10个项目。最后,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该引起了欧盟的重视,欧洲复兴信贷计划(EFRE)于2007年9月为其提供2000万欧元资金,慕尼黑大区以外的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均可通过集群代言人提出申请。
通过实施产业集群,巴州将在汽车业、信息通讯业、生物技术、金融业和媒体业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航空航天、环保等已经在德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食品业、木制品生产与森林开发等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性很大。而在纳米技术、微电子等综合技术领域,巴州如能充分发挥研发潜力,很可能占领竞争先机,为长期保持科技领先优势创造条件。
四、对我借鉴意义
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产业集群,塑造了多个颇具影响力的集群品牌。但我国产业集群集中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领域,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竞争能力,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产业规模发展。“十一五”规划已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产业群的发展。今后应加强统筹规划,引导各地区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逐步探讨从产业支持向集群转变。加入WTO以后,很多优惠逐步取消,开发区似应定位向产业集群区转变。为此,应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核心内容、面向中小企业的体系,推动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
(三)针对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集群发展战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差异大,处于发育期的企业应力争作大作强,为打造集群品牌做准备;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应着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带动产业集群品牌化,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处于升级期的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形成核心价值,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链,并不断推动基于知识和创意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加强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建议参照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做法,实施引导、行业协会参与、企业与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推进集群品牌经营管理的升级。可提供部分起步资金,并监督其使用范围。同时注意打破地方利益驱动,逐步改城市、地区招商为集群化招商推介,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
(五)不断推动与海外产业集群的合作。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与国外产业集群结成同盟关系,可以弥补资金匮乏、人才不足、技术短缺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依托其技术、管理模式和知名度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执笔:高行乐)
(信息来源:驻慕尼黑总领馆经商室) 20080730
2008年德国家电产业概况
德国白色家电业在2007年经历了大幅波动。德国电子电器制造商协会(ZVEI)在2007年年中时仍保持非常乐观的态度。据判断,2007年1月的增长并没有对洗衣机、洗碗机和冰箱等产品的需求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多数家电制造商对2007年上半年的德国市场销售业绩表示满意。总体来说,制造商所销售的电器数量与2006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状态。然而,这一发展的趋势并没有在2007年下半年持续下去。据ZVEI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底的家电产品销售额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因此根据出厂价计算,德国家用电器产业在2007年实现了约105亿欧元的零售价销售额。这一数据符合GfK集团的预测值。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在2007年圣诞节期间消费者购买需求的显著增加,2007年年末的消费者景气指数变得更加稳定。
由于家电市场在不同产品领域的发展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市场的发展。例如,大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在德国本土销售额下降了4.5%,为440万欧元;而小家电产品(电热水壶、咖啡机等)则增长了5%,达19亿欧元。大家电销售额下降的原因一是即将临近的增长,致使更多消费者为了避免缴纳而提前在2006年购买了商品。二是大家电在2007年的对外贸易额同比增长了约5%,达74亿欧元,这分散了德国本土市场的资源。三是家电产品向德国市场的进口额2007年同比增长了约4%,达52亿欧元,这减少了国内市场消费者对本国品牌产品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德国的家电总产量下降了约1%,但与德国其他消费品产业相比,这些产品还是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
尽管2007年德国家电产业销售情况不太理想,但ZVEI对2008年家电产业的预期值却还是谨慎乐观的。ZVEI认为在经济和政治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大家电的销售量预期会出现小幅增长。ZVEI预测,德国国内市场需求的疲软状态不会持续下去,甚至白色家电的销售量会增长3%~4%。德国消费者更新替代的要求和对高品质品牌需求趋势的增长,都会刺激销售市场。然而由于生产和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家电产品价格的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
就产品而言,存在着众多刺激市场发展的因素,节能是其中重要的趋势之一。因此,对节水节能的大家电需求量必然会增长。市场对小家电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那些具有许多新功能的大容量冰箱、备受欢迎的蒸汽锅和高品质设计的吸油烟机都会刺激市场的销售。ZVEI预计,2008年,德国家电产业规模会增长1%~4%。
(信息来源:中国家电网)20080725
德国: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
据德国农业营销总会最新统计,德国2007年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收入达到459.2亿欧元,同比增长13%,创近几年来的新高。自德国统一以来,德国食品和农产品的出口已经翻了一番。
德国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前景广阔。这是记者在采访柏林“国际绿色周”博览会上获得的深刻印象。无论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从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角度看,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都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并日益走俏国际市场。记者在“国际绿色周”博览会现场看到,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显然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博览会上,生态食品展厅比普通绿色食品展厅的人流明显要多,展出面积也比去年扩大了一倍,达3000平方米。据德国农民协会索恩莱特纳称,生态食品的营销额2007年已达约55亿欧元,比一年前增长近20%。
为满足市场对生态食品(有些国家将其称为“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同时也是出于环保的需要,出于保护土壤、地下水、湖泊和河流的需要,德国乃至整个欧盟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实现从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转轨,并向转轨过程中的农业企业或农民家庭提供大量财政补贴,以扩大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的种植范围,提升有机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尽管这一进程还处在量变的过程中,但在市场和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显然在加快。
据来自德国农业部的消息,德国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354171公顷上升到2006年的825538公顷。1996年生态农业占农业种植面积的比重为2.1%,2006年这一比重为4.9%。与此同时,经营生态农业的农场也由1996年的7353家上升到2006年的17557家。这表明,生态农业的生产规模在10年间翻了一番多。德国生态农业取得的这一进展,一方面是市场和价值规律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所致,但的导向作用更是关键所在。因为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不仅可以从欧盟的共同农业和环境中得到许多好处,还可享受国家层面的财政补贴。2002年德国启动了一项名为“生态农业建设的联邦规划”,为此注入的资金仅2002年和2003年分别是3480亿欧元和3600亿欧元,2004年至2006年每年为2000亿欧元,2007年为1600亿欧元,2008年至2010年每年预计为1000亿欧元。
记者在柏林“国际绿色周”博览会上获得的另一信息是,鱼和水产品销售也异常火爆。据展览会“渔业信息中心”提供的消息,2007年德国鱼和水产品的销售量为130万吨,人均消费16公斤,创历史新高。
小资料
柏林“国际绿色周”博览会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展会之一,自1926年创办以来已经具有82年的历史。它集国际食品、农业和园艺展为一身,是规模庞大的博览会。参加此次博览会的1610家展商来自52个国家,其中德国展商为1109家,外国展商为501家,共有展厅22座,展出面积达115000平米。展会的特点是以展示和品尝为主,意在提高产品和厂家在公众中的形象。由于商家和观众接触,展品又全部属于世界各地的名优产品,因此受到参观者的青睐。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20080124
德国有机食品行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德国有机食品行业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世界食品行业规模最大的博览会——科隆国际食品博览会(简称科隆食品展)今年还首次举办了有机食品专展。业内人士说,有机食品作为一个规模性行业,在德国已经略具雏形,在全球的发展潜力无限。
据德国生态食品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德国有机食品行业的总产值达到48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16%;有机食品占德国食品行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毕马威咨询公司预计说,到2010年,有机食品占德国食品行业总产值的比例将提高到6%。
德国有机食品行业在欧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2006年,欧盟有机食品零售额为145亿欧元,其中德国占27%,远高于英国的16%、法国的13%和意大利的11.7%。
一些食品研究机构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机食品行业在德国的发展潜力巨大,购买有机食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德国消费者的经常性行为。TNS市场调查公司针对1000名德国消费者的最新调查表明,22%的受访者表示经常购买有机食品;而2005年的调查中,这一比例仅为15%,超过60%的受访者称自己只偶尔购买有机食品。
与此同时,近年来德国有机食品行业的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厂商发现,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有机”概念吸引消费者,产品创新日趋迫切。目前,德国有机冷冻食品销售增长迅速,将“有机”与便捷的快餐概念相结合,正成为有机食品行业吸引消费者的另一亮点。
此外,德国有机食品行业内部迅速发生分化,许多企业通过在被细分的市场内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获取市场份额。2006年,德国有机面包食品的销售额达到1.83亿欧元,增长11%;有机肉类和冷冻食品的销售额去年达到3.2亿欧元。在连锁超市,有机食品尤其受欢迎,去年占连锁超市食品销售总额的35%。
在本届科隆食品展上,有机食品专展热闹异常,展区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52家有机食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参展,展品从有机蔬菜和有机奶制品到有机肉类,从有机果汁到有机粮油,甚至有机比萨、有机巧克力……名目繁多,令参观者眼花缭乱。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在德国有机食品行业内,产业价值链已初步形成。从有机农产品供应到加工流程再至零售渠道,从专业的餐饮服务到各类资质认证,都涌现出众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有机食品行业各环节之间衔接良好,这对这一行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信息来源:中国农贸网) 20071017
德国经济产业与技术优势分析
2002~2006年,德国连续四年保持世界头号商品出口大国的地位。其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钢铁及非铁金属产品,发电及输电设备,电信技术,收音机和电视机及元件,医学、测量、控制、调节和光学产品及钟表,食品,其他车辆,橡胶和塑料产品,金属产品,办公和数据处理设备等产品。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化工是德国的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德可再生资源、纳米技术和环保产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德国优势产业。
一、汽车制造业
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是带动出口的驱动器、创新基地和就业保障。在德国,每七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与汽车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德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来自汽车及相关产业。2006年德国出口贸易额为36亿欧元,其中汽车出口额约为1700亿欧元,占近20%。
德国汽车工业历史悠长,汽车技术高端先进,德汽车生产商每年申报约3000个专利,使德汽车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德国汽车工业在中端市场遭遇强大挑战,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劳动力成本过高,触动行业实施战略转移和寻找新的生产基地、建立新研发中心和开拓新的市场。从德国引进汽车制造技术也大有潜力可挖。
二、机械制造业
机械制造是德国产业的另一张王牌,“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与信誉”的代名词。2006年德国机械制造业生产总值达到1584亿欧元,增长7.4%。德国不仅拥有激光技术国际领先的机床生产企业Trumpf,更有众多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的专用机械生产商,且大多为中小企业。为了使德国机械制造业得以持续发展,德国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所谓 “极端制造”指的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系统,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等方面。
三、化工业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化学工业国,占欧盟化工市场的26%。德国也是继美、日之后世界第三大化工生产国,化工产品涵盖7万多个种类。德国共有1700多家化工企业,雇员总人数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占90%以上,其销售额占化工销售总额的36%。
2006年德国化学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了3.5%,销售总额达1620亿欧元,增长6.0%。其中,国外市场销售额接近880亿欧元,增长7.5%,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740亿欧元,增长4.5%。
2006年德国无机化学原料类的产量提高较大,增长10.0%,其次依序为精密和特种化学(5%)、医药化学(3.5%)、清洁与保养用品(3%)、石化产品(2%)、聚合物(2%)。农业化学产量比2005年减少了0.5%。
四、可再生能源
德国自然资源匮乏,重视环境保护,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生产和技术研发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总值在1亿欧元左右,预计今后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2006年,风能、水电、太阳能、生物能源以及沼气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在德国能源利用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增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00亿千瓦时,约占三分之一。2006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设备出口额从2000年的5亿欧元增加至60亿欧元,到2010年有望再翻一番,达150亿欧元。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水电设备、近二分之一的风力发电设备和近三分之一的太阳能电池都是德国制造的。德拥有世界第二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Q-Cells公司。德Choren Industries公司发明了生物物质转化新技术,用边角木料、秸秆或稻草为原料生成生物燃料SunFuel。
五、纳米技术
德国是最早开发纳米技术的国家之一。高度重视纳米技术的研发,联邦教研部用于纳米技术的专项经费已达1亿多欧元,其中纳米分析、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化学、超薄层、超精度表面、纳米光学、超精密加工、光晶体、分子电子学、二极管激光、系统集成、掩膜技术、生物芯片、磁电技术、功能纳米颗粒等均是重点课题。
德国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的重点是:
(1)化学,改变物质化学特性,根据需要让物质从软到硬,从透明到吸附等;
(2)光学,用纳米技术赋予电子元器件更多功能;
(3)生命科学,研究用于诊断和治疗肿瘤及糖尿病的新方法,如将纳米颗粒注入人体组织来治疗肿瘤;
(4)汽车制造,使汽车更环保,驾驶更安全、更舒适;
(5)电子和信息技术,实现任何角落均可获得信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可实现体积小,信息量大等功能;
(6)能源与环境,寻找新的可直接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高效便携式小型燃料电池。
六、环保技术
德国是全球环保技术领先的国家。在德国工商会注册的环保企业达1.1万多家,从业人数超过140万,约占总就业人数的4%。世界市场上近五分之一的环保产品来自德国,德国的环保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六分之一,居世界领先地位。德环保产业涉及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如无公害食品行业、废弃物处理和再循环、土地、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环保产品和环保生产工艺开发。德国的环保产品中,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解决方案占主导地位。德国家族企业Kaercher是国际清洁技术市场的领跑者,其清洁器械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来源:商务部欧洲司)20071010
深度透视德国王牌产业
汽车制造及出口强国德国是世界汽车制造强国,汽车产量列美国、日本和中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按营业额计算,汽车产业是德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德国税收的1/4来自汽车及相关产业。
2006年,德国汽车和配件出口高达1657.8亿欧元,占德国出口总额的18.5%。汽车和配件出口顺差952.3亿欧元,相当于当年德国顺差总额的57.87%。
德国汽车以安全、耐用、舒适、节能、环保和美观而著称,在全球中高档汽车市场上德国汽车品牌占有重要位置。德国不仅是轿车的发祥地,同时也诞生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德汽车生产商每年申报约3000个专利,使德汽车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在生产顶级轿车方面,德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
汽车工业之所以能以较多的优势领先于其他产业,长期保持德国第一产业地位,展现超群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发展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德国汽车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最近10年间,德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高达约1500亿欧元。德国工业领域28%的研发人员从事汽车的研发工作,而汽车工业1/9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德国汽车工业拥有的欧洲专利,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国家。
德国汽车工业研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汽车质量、改善安全性能、降低能耗。德国汽车工业正着力进行新一代发动机技术和替代燃料的研究,旨在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及噪音污染,适应环保、节能的大趋势和要求。同时不断推出新式车型开发和挤占市场。
最近5年来,德国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最主要的投资者之一,投资额占整个德国工业投资比重接近1/4。
第二,德国企业不断提高汽车电子技术含量。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含量在整车的比例约为20%,预计2010年将提高至40%。现在的高档汽车身上,电子和电器部分已占到汽车价值的一半。目前在德国境内运行的汽车中安装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经比较普遍,新车中安装导航系统的比例迅速上升。
第三,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整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
德国主要整车制造商为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克莱斯勒已被剥离)、大众汽车集团公司(Volkswagen)、奥迪公司(Audi)、宝马公司(BMW)、宝时捷公司(Porsche)、欧宝公司(Opel)、曼公司(MAN);主要汽车配件企业有博世、、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机械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第一
德国机械制造业在世界上名列第一,是该行业的出口冠军。机械制造业是德国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已经上升到19.1%,从而连续6年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排名第一。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最近4年出口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份额从2002年的68%上升至2006年的76%。在机械设备业的31个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21个领域是世界出口第一,在其余领域内也几乎全部位列世界三甲之内。
驱动技术机械和设备、建筑机械及建材设备、传输技术设备、印刷机械及造纸技术设备、机床、食品及包装机械设备、民用航空技术设备为德国出口排名前7位的机械设备产品,其出口销售额占德国机械设备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超过5%。
德国机械行业在欧盟机械行业所占的份额为39%。在德国31类机械设备中,涡轮机、建材机械以及矿山机械成为最畅销的产品,出口增幅高达40%。此外,机床、工业洗衣设备等也很受欢迎。
德国机械工程行业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上,平均研发资金大约占企业营业额的10%。德国主要产品制造商注册的专利,约占全球机械专利的28%,这使其创新能力居于全球领导地位。
纺织机械行业每年有大约90%的纺织技术产品出口。其中,德国向中国出口了7.42亿欧元的纺织技术产品,占出口的22%。
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行业德国包装机械在设计、制造、技术性能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包装机械在计量、制造、技术性能等方面均名列前茅,特别是啤酒、饮料灌装设备具有高速、成套、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
印刷机械业德国海德堡公司、曼罗兰公司、高宝公司和爱克发公司是世界闻名的印刷机械公司。德国海德堡公司宣布在上海建立第一家海外独资企业;2006年德国波拉公司成立的上海独资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115cm规格的切纸机,并希望2008年能够占领中国切纸机市场10%的份额;2006年,德国马贝格公司也在上海独资建厂,生产世界著名品牌的输纸机。到目前为此,四开多色印刷机、折页机、粘盒机、模切机、不干胶印刷机、单张纸输纸机、给纸机、烘干箱等设备,都有国外企业在中国生产。
其它重要的机械设备公司和产品德国宝马格(BOMAG)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压路机制造商;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是世界建筑机械的主要制造商之一;德国德马格(DEMAG)公司是世界著名起重机制造商之一;德国西伯瑞(Sibre)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制动器制造商;德国兹默曼公司是大型龙门式五面铣床的制造商之一。
化工业拥有三大优势领域化工业为德国第四大产业。德国化工工业的三大优势领域是基础有机化学品、初级塑料产品、药品业。这三个产品领域都占到德国化工生产总量的15%~20%之间。特种及精细化工品、聚合物和药物产品、石化及衍生物、洗涤类产品、无机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都是德国重要的化工产品类别。
德国化学工业强大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长期投资,目前已趋完善的化工基础设施。这包括ARG公司经营的从比利时安特鲁普经科隆到德国工业中心———鲁尔地区的网络状乙烯及丙烯传输管道。
德国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级大型化工企业,其中巴斯夫(BASF)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化学企业;拜耳(Bayer)公司也在世界大型化工企业中名列前茅;德固萨(Degussa)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精细化工品生产商;汉高(Henkel)公司是世界第三大日用化工品生产商;BoehringerIngelheim公司是世界顶级的植物药生产商。
钢铁生产和贸易全球驰名德国不仅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钢铁贸易大国,其出口量一直保持生产总量的50%左右。2006年粗钢出口量达2900万吨,排名世界第五。
截至2006年年底,德国钢铁工业销售额达423亿欧元,同比增长1..71%;粗钢总产量达4720万吨,占欧盟25国粗钢总产量的1/4,位居世界第六。
德国拥有世界级的大型钢铁集团,仅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2006年德国本土的粗钢产量就达1550万吨,位列世界钢铁20强的第12位。德国钢铁业呈现出较强的多头竞争态势,2006年前5强企业的年粗钢总产量就高达3840万吨,占行业全年总产量的81.36%。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钢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和德国经济的复苏,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及环保等行业的发展,德国钢铁工业进入了新的上升发展阶段,未来几年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德国钢铁产业将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产业结构面临新的调整需要。目前钢铁工业原材料价格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德国钢铁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为保持目前拥有的产业地区优势,生产区域聚集化和产品结构分化将成为下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德国钢铁工业将利用本国汽车、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钢产品,进一步减少重复建设的多余产能。
二、以环保为目标改进生产工艺。目前德国大部分粗钢产量来自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高炉炼钢法,其能耗与排放值已接近理论最低值,改进空间不大。为此,德国钢铁工业协会将在未来几年内促进在电弧炉炼钢法领域的产品及项目研发。尤其是利用中小企业转型较快的优势,在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的同时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而大型钢铁企业将奉行“边改造边生产”的原则,争取实现2012年电弧炉炼钢法总产量提升至20%的水平。
三、随着德国钢铁工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德国钢铁外贸结构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钢铁贸易与生产地结合程度日益提高,出现了市场集约化的趋势,目前德国钢铁贸易70%以上都在欧盟内部完成。
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年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粗钢产能的迅速提高使德国传统的粗钢产品失去了竞争力,为此德国通过改进生产和加工工艺,将钢铁贸易的重点转移至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都较高的轧钢及特种钢产品,保持了德国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信息来源:驻德国使馆经商处商务部欧洲司) 20070911
德国食品市场商机分析
一、德国食品分市场份额概况
德国是一个食品消费大国,按总人口8100万计算,每年人均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为3096马克。许多年以来,德国人的食品消费呈典型的肉蛋奶、果蔬为主、粮食为辅的结构。其本国奶制品、粮食类及牛肉、土豆制品、糖类等自给率超过或接近100%,*肉、蛋类产品和野味、兔肉等自给率也在70%以上。水果、蔬菜、鱼类新产品等消费量大,但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国内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进口。这一类产品正是我国今后的出口重点所在。
二、德进口及我对德出口情况
德国是食品进口大国。主要进口产品有水果、肉类产品、蔬菜、酒精类饮料、水果蔬菜罐头及果汁、鱼类产品、乳酪、咖啡、装饰性植物、可可制品、烟草及烟草制品。德国食品进口的2/3来自欧盟国家,其余1/3从第三国(主要为经合组织国家及中美洲、南美洲、中东欧)进口。欧盟国家在粮食、糖类、*肉、黄油、乳酪、蛋类、新鲜果蔬出口中基本垄断了德国市场。第三国热带水果的出口中比例较高。1996年德国十大进口来源国中,每三国中仅有美国、巴西、土耳其分列第7、9、10位。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在数额、结构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出口额上取代泰国、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食品进口国。在出口额增长的同时,我出口商品结构趋向多元化,从六、七十年代的磨菇罐头、肠衣两大件拓宽到肉类、鱼类产品、蔬菜水果、罐头、奢侈品等多种产品。我出口值超过一千万马克的商品有肠衣、蔬菜水果罐头、肉制品等11类、但同时必须看到,虽然我出口绝对值增长较快,各出口产品在德进口中比例仍很低,仅有茶叶、蜂蜜、肠衣和调料在德进口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50%、28.9%、35.4%和17.1%。1996年德上种商品进口值约为14亿马克,仅其总进口额2.1%,而肉制品、水果蔬菜、奢侈品等绝对进口值商品中,我出口所占比例绝大多数不足1%。
三、如何扩大我国食品出口
1、重点开发发植物类产品,促进我出口结构合理化。长期以来,德国食品进口的70%左右为植物类产品和奢侈品,30%为动物类产品。而我对德出口中,53%为动物类产品、主要原因是,我食品出口长期依赖于肠衣、蜂蜜等传统产品,使动物类产品在整体出口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从长远来看,德国的食品进口仍将保持现有结构不变,我出口结构应逐步与之协调起来,改变对少数产品的严重依赖,将出口重心转移到植物性产品上,同时也能促进出口结构的多元化。
2、改善奢侈品的出口结构,高附加值产品过渡。据统计,德国进口的酒类、咖啡、卷烟、茶叶等奢侈品中,大部分来自法国、意大利等。我国出口额仅占0.7%,出口产品主国为烟草和茶叶两种。奢侈品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一般来说,出口利润率高。但我出口中原料烟草占主导地位,卷烟出口微乎其微。针对上述问题,茶叶出口在保证低价位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高价位市场;烟草出口也应逐步转向制成品。
3、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可考虑到德国邻近国家开办加工厂,从我国进口原料,加工生产。由于我国与德国距离遥远,出口企业对市场的发展了解不够,出口仍属于为产品寻找市场,企业家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相应的产品。往往不能对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而且交货期长,在与中东欧国家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近成立加工企业,虽然劳动成本较国内高得多,但便于开发市场,而且部分配额产品可借助对象国对德及欧盟出口,现时减缓国内配额紧张的状况。
4、与德国批发商建立广泛联系,以减少中间环节,扩大食品的直接出口,获取额利润。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德国食品加工业联系较多,与批发零售商联系较少。我国产品大批量出口后,德企业进行分装,标上自己的品牌,销售给各贸易集团,所得利润过远高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前期利润。其中产品品牌是否能得到贸易商和消费者的认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出口企业应从长远出发,为实施名牌战略进行扎实的开拓工作。
5、出口企业认真研究、遵守德国及欧盟的食品卫生法规,严把卫生质量关,保证出口的正常进行;近年来,欧盟的食品检疫标准日趋严格,许多年以来,多次借口我国出口企业卫生标准不符合欧盟要求而停止进口。前不久,经过我方努力,我国水产品获准再次进入欧盟市场,这无疑给我国的食品进出口带来了机遇。今后,出口企业应该努力遵守欧盟和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一旦出现问题,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和商会,争取尽快提到解决。
(信息来源:慧聪网) 20070814
德国2006-2007建筑门窗幕墙市场硕果累累
对于德国建筑门窗幕墙市场来说,2006年硕果累累,年增长达到9.6%,窗产量127亿扇。与此同时,德国将销售税从16%增加至19%,这导致了窗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但很多房地产开发商还是希望以06年的价格下订单。目前,德国有23000家企业进行窗类产品的生产和制造,2006年的销售了127亿扇窗户,总收入增长到76亿欧元。
基于2007年6月在德国汉堡发布的“2007德国市场研究”,德国门窗市场正在向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减轻由于销售税增长而带来的影响。据德国最大的四家门窗幕墙行业协会称,他们期待今年德国窗产量有望达到128亿扇,同比增长1.1%,2008年再增长3.3个百分点。
在德国,四大协会认为,住宅用建筑已经无法支持市场的增长,取而代之的是商用建筑。2007年,住宅用建筑的增长将减少2个百分点(2006年增长10.8%),相反,商用建筑将增长到7.4%(2006年增长7.1%)。
房屋翻新和改扩建领域2006年将增长13.9%。“2006年共计销售了65亿扇窗,”德国门窗协会(法兰克福)总经理Ulrich TSCHORN宣称,“德国门窗幕墙市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关注建筑物的‘节能和环保’。在德国,由于能耗而产生的大规模递增的成本致使很多人开始进行房屋的翻新和改扩建,通过更换旧窗户来达到节能的目的,方便有效,同时也能促进市场的增长。”协会的专家称,2007年房屋翻新和改扩建领域将增长1.5%,生产75亿扇窗户。
过去4年来,德国新建筑的增长一直非常缓慢,这一情况已经于2006年开始有所改观,目前持续4%的增长,产量53亿扇窗户。2006年门窗翻新的增长量是58.4%。展望2008年,协会专家称新建筑将增长4.4%,门窗翻新增长2.6%.(一扇窗约1.69平方米)
根据“2006年德国门窗市场研究”,塑窗占56.8%的市场份额,木窗占19.8%,铝窗占18.3%,铝木结构窗占5.1%。2007年将有所不同。塑窗占56.3%的市场份额,木窗占19.4%,铝窗占19.2%,铝木结构窗占5.1%。
2006年德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没有达到几个协会的期望,6.6%的增长也是源自于直到年底的房屋翻新和改扩建措施。目前,几个协会比较担心2007年德国建筑行业的缓慢发展。然而,这个担心还是比较缺乏依据的,从数据上看,2007年前几个月的增长已经达到17.2%。这个增长被认为是对全年情况的一个良好估计。
(信息来源:搜房网) 20070814
德国照明产品市场状况及我出口遇到的障碍分析
德国照明产品主要分为电子光源和照明设备两大类。市场发展趋势是节能、灯光更亮、光照更合理、寿命更长。德电子光源产品市场主要由四大国际知名公司占据,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照明设备市场,德中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我向德出口以技术含量低的居室照明产品为主。受欧盟反倾销措施、绿色环保指令和严格技术标准,我对德及欧盟出口照明产品困难加大。
一、德国照明产品市场状况
照明产品主要包括电子光源和照明设备。电子光源主要产品有荧光灯、感应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低压钠灯、高压汞灯、卤素冷光反光灯、带电子镇流器灯、节能灯和新型发光二极管。依技术特性及功率大小不同,同一用途的灯具呈现技术多样、款式各异的特点,有些甚至可以互换。
照明设备是将光加以操纵和分配的硬件,如固定装置、保护及操作部件等,其品种大致可分为三类:居室照明(射灯、壁灯、顶灯、台灯、落地灯、轨道灯、地灯)、工业照明和公共场所照明(室内和室外灯)设备。
德国电子电气总会下设有照明专业协会,其会员企业的产品占德照明市场的主要份额。2000年,德照明设备制造商营业额曾达到38亿欧元,2004年为33亿欧元。销售额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于德经济不景气和购买力下降,其中照明设备下滑幅度较大,电光源幅度较小。照明设备因其属于耐用消费品,主要受建筑超市销售不旺影响,而电光源80%为低值易耗产品,因此受经济景气的影响较小。电光源创新率为30%至40%,创新电光源主要随新照明设备一起销售。
(一)全球四大电子光源制造商占德照明市场的90%
德电光源每年销售量约3亿只,普通电光源价格低廉。创新产品如卤素灯和荧光灯(节能灯)替换白炽灯泡的进程比预期的要慢。2005年,卤素灯销量为5000万只,节能灯为2500万只。虽然从远东进口的新型灯泡价格低廉,但仍远高于白炽灯泡。进入市场的新品牌日益增多,使价格压力增大。德电光源市场与国际电光源市场一样主要由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欧司朗、美国通用电气及西凡尼亚国际照明公司(原为美国第二大照明公司,后被欧司朗收购)等四大公司占领。这四大供货商占全球照明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二,在德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
(二)德照明设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德照明设备生产行业共有250家企业,员工2万余人。近年来通过合作和联合,德照明设备制造企业发展良好,没有像其他制造业那样出现生产转移或影响较大的破产事件。除了飞利浦和奥地利Zumtobel在德分公司较大外,其余均为中小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为80人。德有众多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小型公司,他们与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合作,共同参与国际性的投标,10至20人的小型公司正好可在装饰照明设备领域开发缝隙产品。很多公司销售额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出口。较著名的公司有Erco-Hoffmeister照明设备、Bega以及Staff公司,其使用的技术多为尖端,尤其擅长应用各种技术组合,如将电子技术、控制总成、光系统、高保护性和复杂的放电技术融为一体。低端产品在德已几乎全部停止生产。
(三)德出口高端照明产品,进口低端居室照明产品
德照明产品出口与进口相当,进出口额平均各为12亿欧元。如果按建造方式划分,三大领域进出口额则有很大的差异。居室照明产品进口额达4亿欧元,比出口额多一半;目前德市场出售的低端居室照明产品近60%为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大的批发商也主要从亚洲市场采购居室照明产品。
德主要出口高端照明产品,如工业、道路和公共场所照明设备,出口额明显高于进口额。2004年,德工业、道路和公共场所照明设备出口增长超过50%。高端照明产品的主要客户是公共机构,由于近年来财政支出减少,市场销售额明显下降。贸易市场通常经营一般产品,因此价格压力较大;招标市场所需要的是智能系统照明解决方案,价格压力较小,主要拼科技含量及创新方案。招标市场40%的新照明设备订单中装备有现代的电子镇流器。
(四)照明产品向节能和环保方向发展
从技术角度看,照明设备日益小型化,效能逐步改善。欧盟出台电子镇流器法使电子镇流器日益取代磁性镇流器。陶瓷技术引入10多年来,陶瓷灯日益取代传统的石英灯。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和灯光管理系统功效卓著。不同的活动可采用不同的灯光、感应灯自动开关照明设备的控制由数码灯光控制器来操作。飞利浦通过开发新一代照明技术实现灯的节能和环保。据计算,如果全欧洲的私人、公共场所和工业照明均采用最新节能技术的灯,每年可节约43亿欧元,减少28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现在欧洲的街道和高速公路还在采用上世纪60年代的汞灯,这3500万只老化的灯所消耗的能量是节能灯的两倍多。统计表明,如果将汞灯及镇流器换成现代电子光源和电子镇流器,所节约能源超过65%,每年可节约7亿欧元。但目前每年仅有3%的汞灯被换成现代节能灯,照此速度,更换全部汞灯需要30年的时间。
(五)发光二极管市场前景广阔
发光二极管是照明工业的希望。发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组成的高效、免维护的新产品,体积小,所需能量少,能够胜任照明的现代要求。传统的金属反光器被人造材料光学系统取代,10至15年后将成为高效光源市场上唯一的佼佼者。目前发光二极管主要用于显示器、交通信号灯、汽车尾灯,也开始用于汽车前灯。其使用领域正在推广,如空气净化消毒、动物饲养、汽车停车和阳光浴等。发光二极管的主要缺点是价格较高,彩色二极管虽优于传统光源,但白色灯光还比不过白炽灯,亮度也不够。改善发光程度,降低价格是当务之急。
德电子光源和照明设备工业的前景较好。目前欧洲照明市场的前景也较乐观,但照明市场的增长源在亚洲和东欧。目前装饰照明从室内走向室外,公共建筑及非公共建筑的正面照明装饰与公共场所照明交相辉映。追求城市市中心照明效果是今后的发展趋势。2015年亚洲在全球照明市场的占有率将超过一半,东欧国家市场的潜力巨大。
二、欧盟对我照明产品实行的措施
欧盟对我照明产品实施反倾销、绿色环保和严格标准,使我产品对德及欧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一)节能灯被反倾销
中国节能灯占全球80%的市场份额。2005年我节能灯出口额约为80亿美元,但由于欧盟对我节能灯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对欧盟出口仅为1.3亿美元。
欧盟从2001年7月19日就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节能灯产品征收最高达66.1%的反倾销税,历时5年。2006年7月19日,欧委会发出公告称,鉴于个别非欧盟成员国在倾销行为上有增无减,如中国某些生产商通过第三国(如巴基斯坦、菲律宾和越南等地)间接将灯具出口至欧洲,故决定就有关反倾销案提出期满审查,并展开为期5个月的调查。在调查期间,原有的反倾销税将继续执行。欧委会将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并仍将选择墨西哥作为替代国,计划于15个月内结案。
(二)欧盟绿色指令
继欧盟颁布实施“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后,欧盟要求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日前将“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欧盟绿色指令)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有效运作。EUP指令首次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产品设计环节中,旨在从源头入手,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后期处理这一周期内,对用能产品提出环保要求,全方位监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指令的实施将促使生产商采用先进的环境化设计技术来生产用能产品,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某些有害物的使用量最小化,并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排放物最少,从而达到减少环境破坏以及保护资源的目的。该指令的实施将使我企业出口难度加大。出于成本考虑,中国绝大部分照明产品生产企业都没有条件购买相关的检测设备,无法直接控制每一批出口灯具均能符合指令的要求。
(三)欧盟对中国产圣诞灯实行严格标准
早在2002年,欧盟就开始在圣诞灯串产品的测试中执行IEC/EN60598-2-20标准。2004年,欧盟曾修订该标准,就有关安全技术和质量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新标准对圣诞灯串的防漏电、防高温、防撞击等安全指标作出了如下规定:将部分新品种列入圣诞灯串类别,并要求其出口前必须通过相关检测认证;带有起绝缘作用的热缩套管的灯串不能再生产;必须在产品标签、说明书中增加诸如“不能在彩盒中插电”等多条警示语;灯串导线应做抗拉测试,某些指定灯串需接受冲击测试等。2006年2月起,该标准正式强制执行,只有符合该标准的圣诞灯串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否则将被严罚。
(信息来源:驻汉堡总领馆经商室)20070731
德国无店铺销售业的发展、管理与立法
作为一种与传统店铺销售相对应的销售业态,无店铺销售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经济意义。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承诺3年内取消对“无固定地点的批发和零售服务”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而2004年10月开始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则已经首次将6种无店铺销售形式列为零售业态。德国无店铺销售业拥有130多年的发展史,是欧盟最大的无店铺销售国,其销售方式多样,相应的法律法规较健全。研究德国无店铺销售业现状、管理和立法对促进我国无店铺销售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无店铺销售概念介绍
(一)、无店铺销售的一般定义
广义上无店铺销售(None-store Retailing)[1]又称为“无固定地点的批发和零售行为”,是与店铺销售相对的概念,指经销商不经过店铺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营销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店铺销售的历史非常久远,古已有之的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就属于原始的无店铺销售范畴。现代无店铺销售业则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商业获得较大发展后才迅速脱离家庭和个体行为,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销售形态的。19世纪末的通信和20世纪的信息技术使无店铺销售的媒体得以多样化和现代化,大大推动了其在更广阔空间的发展。
无店铺销售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直复营销(Direct Marketing)、直销(Direct Selling)和自动售货机销售(Automatic Vending)。
1.直复营销
目前对直复营销较为通用的概念是由美国直复营销协会(ADMA)提出的,他们认为直复营销是一种不受空间,利用一种或多种媒体手段来得到消费者可测定的回复和达成交易的一种互动式的市场营销体系。最早的直复营销是美国蒙特马利百货公司于1871年开始经营的,其本质是从商品广告、订货、配送到收款都利用邮政通信手段来完成。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直复营销的手段已经非常多元化了,电视购物、邮售、网上商店、电话购物等都是直复营销的方式。目前直复营销约占到世界无店铺销售总额的约62%。
2.直销
直销也叫做访问销售或者直接推销、传销。这一销售模式最早诞生在美国,按照国际直销协会的定义是人对人的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直销和直复营销的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是推销员以个人方式面向消费者,而后者则是以非个人方式向消费者推销产品,买者和卖者之间没有推销员的介入。但由于各国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相差较大,直销方式在各国所引起的争议也非常多,我国长期采用的是店铺和雇员相结合的直销模式,即“厂家直销中心”模式。
3.自动售货机销售
全球自动售货机从1970年以后才开始取得迅猛发展,目前已经由最初的口香糖、香烟和罐装饮料等扩展到了各种食品、日用品,并且开始延伸到服务领域,如常见的自动点唱机、自动洗衣机和自动提款机。
(二)德国对无店铺销售的定义
根据欧盟NACE[2]及德国WZ 2003[3]分类标准,无店铺销售并没有作为单独的商业形态列入其中,只有含义覆盖直复营销(Direct Marketing)和直销(Direct Selling)的邮售销售(Versandhandel)[4]列入该分类标准[5],因此相对于广义上的无店铺销售,德国对该行业的定义较为狭窄。下文中,我们根据德国的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狭义上的无店铺销售进行论述和分析。
二、德国无店铺销售(邮售业)的历史概况及发展现状
(一)、德国无店铺销售(邮售业)的历史沿革
德国无店铺销售业的发展拥有130多年的历史,其销售方式也从原来单纯的邮售发展到目前涵盖邮售、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的新型商业形态。其发展大致经历了1871年至1911年、1911年至1945年、1945年至19年和两德统一后4个历史时期。
1.1871年至1911年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随即颁布的自由经商条令使邮售业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国家的统一也带来了市场的整合和邮政通讯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了第一次邮售业的大发展。当时的邮售业以个体家庭为主,缺乏现代公司的组织性,销售产品也局限于固定的若干种产品,以专业产品邮售为主。
2.1911年至1945年
20世纪初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商品售价相对廉价的邮售业又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933年颁布的《德国零售业保》第一次从法律上保护和肯定了邮售业的发展。但随着纳粹上台,对商业的发展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1934年已经开始对纺织品邮售实行;1939年,全德范围内已有2700余家邮售商,纳粹下令全面禁止邮售业,随后德国经济全面转入凭票供应的战时经济状态。
3.1945年至19年
随着1948年的货币改革,联邦德国结束了战时经济状态。战后物资的短缺使销售形式灵活、售价相对低廉的邮售业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发展高潮。现在许多著名的无店铺销售公司都纷纷在这个时期成立并发展壮大,例如Otto(1949年)、Neckermann(1950年)和Schwab(1955年)等。这一期间,邮售业经历了重大的结构调整,个体小型企业因市场竞争压力纷纷倒闭,大型企业规模则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扩大,邮售产品也有原来的专业性和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80年代初,邮售业销售额已经占到当时零售业总额的5.5%。
4.两德统一后
80年代后期德国的邮售业曾一度陷入发展低谷,但是两德统一为德国邮售商带来了需求量巨大的新市场,也带动整个行业飞跃式的发展,仅统一之初的1990年和1991年两年时间,德国邮售业销售额就增长了43%。几大邮售商纷纷将目光瞄准新联邦州,在物品生产、物流配送等相关行业投入大量资金,仅Quelle、Otto和Neckermann三家就在东德地区创造了2万个就业岗位。
(二)德国无店铺销售业现状
进入90年代中期后,邮售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向无店铺销售业转型,邮售巨头开始实施“多渠道战略”[6],新技术平台下的营销渠道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网上商店、电视购物和电话促销等新型销售平台获得了迅猛发展。据联邦邮售商协会统计,其220余家下属成员企业已经有90%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有50%的企业利用电视平台销售约360种产品,到2001年,网络销售占整个无店铺销售额的6%。据联邦邮售商协会预测,2006年德国无店铺销售业将发展成为拥有10万雇员,销售总额达263亿欧元(约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6.8%)的新型零售业态。其中“多渠道战略”的销售额预计为175.23亿欧元,占总额的66.63%,纯网络销售额为49.73亿欧元,比例已经大幅提高到了18.91%,电话和电视销售额则为12.88亿欧元。传统邮售广告、网络、电话和电视成为德国现代无店铺销售的三大主力平台,占该行业销售总额的90.43%。同时,德国也成为欧盟范围内无店铺销售业最具规模最大的国家。
三、德国无店铺销售业管理及相关立法
德国奉行市场经济与宏观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因此德国无店铺销售业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的指导和颁布相关配套法律的监控来实现自我发展。
(一)德国邮售商协会基本介绍及其相关职能
在“大市场、小”的指导原则下,德国的无店铺销售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由行业协会承担起会员企业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并在业务开展、关系和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服务。
德国联邦邮售商协会(Bundesverband der deutschen Versandhandels)是德国唯一联邦层面的邮售商专业协会。该协会成立于1947年,拥有220余家会员企业,其会员业务范围涵盖所有产品种类和销售平台。目前主要担负对外代表和维护其会员企业利益和对内促进企业信息经验交流和提供咨询等两项主要职能。
1.对外职能:
1)邮售商协会利用其自身定位,承担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和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层面,通过直接对议会及联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对邮售业相关法律和规章的制定及执行。在欧盟大市场形成后,该协会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延伸至欧盟层面。
2)代表行业企业的整体利益与物流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沟通,维护企业利益。邮售商协会通过与德国邮政及其下属物流公司谈判,降低了其大型会员企业约50%的物流费用。
3)加强与其他专业协会的协调与联系,增强其在国家相关决议过程中的影响力,进而维护本行业的持续发展。借助于每年举办的德国邮售商大会等平台就各方关心的话题展开交流。
2.对内职能:
1)举办经常性的邮售商碰面会,为其会员企业创造互动交流平台。
2)常年根据其会员企业的需要举办一系列活动,例如专题报告会、专业讲座及大型年会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行业活动,向会员及时提供市场分析及发展动向等信息。
3)利用协会丰富的人力资源,组成涵盖不同专题的工作小组及委员会,为单个会员企业提供日常咨询服务。尤其针对在电子商务、物流和电子通讯等方面的问题,专家小组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意见。
(二)无店铺销售业配套法规简介
法律体系的完善性和应变性是保证德国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德国联邦司法部于2000年8月4日公布了全面的《债法现代化改革讨论稿》,正式拉开了债法现代化改革工程的序幕。2002年1月1日,新《民法典》在经过重大修订后正式生效,将原来的《上门销售法》、《远程销售法》及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统一起来,以“特别营销形式”(besondere Vertriebsformen)为专节(新民法典第312条至312条之六)进行集中规定,将上门销售、远程销售及电子购物等新兴营销方式纳入民法典,开创了法系国家用法典形式规定无店铺销售业的先河。同时,为了适应近10年来德国传统邮售业向现代无店铺销售业迅速转型的新情况,德国也陆续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专门法律和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远程销售法》(含《网络及其余电子交易特别规定》)。
1.《新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是德国利用法律手段经济运行和规范行业秩序的重要法律手段之一,也是德国商业领域重要的“保护性”法律,从1909年6月7日颁布以来进行了多次修订。《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04年7月3日正式生效。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反映了德国在该领域立法思维上的重大转变,了旧版法律的借鉴英美普通法(common law)体系下以案例判案(case law)的裁决原则,回归德国传统的法立法思维,同时不排除法官的裁量权,法官依然可以通过法的续造来实现案件的裁决。新法凸现了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核心和通过加强企业及商家之间的互相监督来规范行业秩序的两大新特点,并在司法过程中强调了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删除了禁止商家特价销售、清仓销售等性商业行为,有效地降低了先前过于严厉的法律干预门槛,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有效竞争。该法分为一般条款、法律后果、司法程序规定、处罚规定和结束语共5章22节,其中第四、五、六和七节对各类违反正当竞争的情况做了详细规定。
1)第四节共分7条,列举了影响消费者或其他市场参与者决策自由的行文、利用消费者,特别是孩子、年轻人缺乏经验的行为、利用游戏促销并且没有清楚无误地说明参加条件的行文、发布具有隐藏含义的广告、贬低竞争对手、附加产品和服务保障和其余违法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等7种手段。
2)第五、六和七节重点规定了几种违反正常市场竞争准则的广告形式:容易导致消费者错误理解的广告、利用其竞争对手同类产品进行对比的广告和其余非消费者主观愿意接收的广告(包括广告电话、广告新闻和垃圾电子邮件等)。
这部《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时将目前多平台销售体系下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如将通过传真、电话、电子邮件和收集发送接收人不希望收到的广告信息定义为不正当竞争的广告手段之一,既贯彻执行了欧盟关于电子传媒中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也极大地促进了新商业形态下广告业的自律。
2.《远程销售法》(含《网络及其余电子交易特别规定》)
《远程销售法》主要由《远程销售法新规定》、《解约法》和《退货法》等相关章节组成,还包含了200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网络及其余电子交易特别规定》,是德国将2000年6月8日欧盟颁布的《电子商务指令》[7]本国化的重要法律措施之一。该法于2000年6月30号正式生效,在德国债法现代化工程的大框架下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编入民法典,目前为2004年12月最新修订的第八版。
该法共计6款(民法典312条至312条之六),分别为远程交易合同、消费者在远程销售过程中的知情权、解约权、退货权、电子交易过程中销售方所担负的电子义务[8]和销售方告知义务。从内容上看本法更加强调和突出无店铺销售业者的告知义务和保护消费者在无店铺销售交易过程中的知情权,从法律上克服了无店铺销售因消费者不在场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弊端;同时,《解约法》和《退货法》的相关章节也根据无店铺销售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修订,修改了消费者解约的时间规定,并增加了若干种适用退货法的情况,较好地贯彻了新民法典中强化消费者解约权的立法特点。
四、德国无店铺销售业发展的经验和对我们的启示
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德国的无店铺销售业已经在数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超过10万种商品通过多种无店铺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每年大约有2300万德国人通过各种无店铺销售平台购物,占德国14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6.1%,平均每人每年购物金额达250欧元。另外,随着多平台销售策略的实施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无店铺销售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整商业链的零售业态,其经验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下面主要从个人信用体系、配套物流业及媒体三方面作一些简单思考。
(一)个人信用体系
无店铺销售业由于其自身区别于传统零售业的特殊性,使其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消费者个人消费信用体系和经营者个人经营信用体系两大部分。目前,德国主要采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来保证信用体系的运作。从市场角度看,德国拥有欧盟范围内最为成熟和庞大的商业信用机构(Schufa)[9],该机构保存有约6300万人的信用资料[10],占德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它可根据合同伙伴分类的不同向其提供所需客户的信用资料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无店铺销售业者(Versandhäuser)属于Schufa的B类合同伙伴,可以从Schufa获取其客户的不良信用记录,Schufa在2005年共接受各类咨询达120万件,已经成为各类企业保护其自身利益有效的主动手段。
同时,鉴于消费者在无店铺销售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上文分析中列举的相关法律法规均凸现了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立法核心,这不但从主动角度增强了消费者通过无店铺平台消费的信心,也从被动角度规范了销售商的行为,促使其积极维护自身的经营信用。除此之外,一些私人和社会公益性机构也开始通过多种平台来积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例如网上购物消费者保护协会(online Verbraucherschutz e.V.)成立于2001年5月30日,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德最大规模的网络购物消费者保护组织。该组织通过积极有效的信息交流、专家咨询和定期发布信息等手段,从客观上增强了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二)配套物流业
无店铺销售业规模的扩大和营销手段的扩展与其配套物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每年德国各类无店铺销售业者通过各种物流渠道约发送出4.2亿件邮包,平均每秒钟达13件,已经成为无店铺销售产业链中规模巨大的一个配套产业。目前,德国物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初期粗放型数量扩展向集约型的专业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特点:
1.小型无店铺销售企业与物流公司进一步加深合作。第三方专业物流已经承揽了无店铺销售业中99%的物流业务,同时与物流公司进行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交换,提供多种类型的物流增值服务,例如立刻送货服务、隔夜送货服务、约定时间送货服务、24小时送货服务、礼品送货服务等各类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物流增值服务已与商家的售后服务体系全面衔接,成为商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大型公司创立和扩建自己独有的专业物流公司,发展“配送中心”模式,做到“专货专送”,以适应无店铺销售业中出现的多品种和小批量的销售特点,极大提高了物品流转的速度,有效降低了货品的库存量,也降低了经营成本。
(三)媒体
与传统店铺销售业相比,无店铺销售业者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向客户介绍和推销产品,因此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肩负起了信息介绍和广告两个重要职能。目前,传统的印刷媒体和现代媒体构成了无店铺销售业中媒体的两大核心。
1.传统的印刷媒体主要是邮售广告,每年邮售广告的总数量达到5亿份,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店铺销售业第一媒体。随着邮政资费的提高,商家在邮售广告本身的制作工艺和产品位置的编排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并结合市场调研和产品销售分析,邮售广告也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和专业化阶段。
2.现代媒体开始进入主流。在多平台销售策略的背景下,网络广告成为成长最快的媒体之一,电视和电话广告则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期。
附录:
1. Nomenclature générale des activités économiques
http://www.cvci.ch/upload/Public/Swissfirms/nogaf.doc
2. Klassifikation der Wirtschaftszweige 2003
http://www.statistik-portal.de/Statistik-Portal/klassiWZ03.pdf
3.联邦邮售商协会http://www.versandhandel.org/
4.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bundesrecht/bgb/gesamt.pdf
5.《新反不正当竞争法》(Neues Gesetz gegen den unlauteren Wettbewerb)
http://www.versandhandelsrecht.de/index.php?url=gesetze&gl[gesetzid]=19
6.《远程销售法》
http://www.versandhandelsrecht.de/index.php?url=gesetze&gl[gesetzid]=5
--------------------------------------------------------------------------------
[1] 此处的广义相对于后文中欧盟和德国的标准而言
[2] Nomenclature générale des activités économiques,即欧盟经济活动统计分类体系
[3] Klassifikation der Wirtschaftszweige 2003,即德国经济领域分类2003年版
[4] 德国联邦邮售商协会对邮售的定义为:通过媒体手段,包括产品目录、宣传手册、广告、网络、电视及销售代表(直销)等其余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宣传工具,向私人和厂家提供产品及服务
[5] 详见WZ 2003分类的52.61 Versandhandel
[6] 即 Multikanal-Strategie,一种借助多种平台营销的市场策略
[7] 即Richtlinie 2000/31/EG,über bestimmte rechtliche Aspekte der Dienste der Informationsgesellschaft, insbesonders des elektronischen Geschäftsverkehrs (E-Commerce-Richtlinie),EG 2000 Nr. 178,1
[8] 即 e-Pflichten, 销售商应该使用可靠的电子设备,以履行自己的告知权和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9] 即Schutzgemeinschaft für allgemeine Kreditversicherung,目前德国唯一的商业信用机构,成立于1927年
[10] Schufa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其合同伙伴和某些社会公共部门(例如的负债人名单),包括消费者的姓名、生日、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消费者在签订某些合同时会被要求承认Schufa-Klausel,即同意销售方可以将消费者相关数据提供给Schufa
(信息来源:驻德国经商参处子站)20061130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促进措施 20061130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既符合德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也是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对减少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贡献。德国在强调节约使用和高效利用能源原料的同时,大力提倡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使用,以达到分散能源供应风险,减少对化石能源原料和原油进口的依赖,平抑不可再生能源原料紧缺造成的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本文重点介绍德国可再生能源应用和技术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德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促进措施,希望能够为国内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工业化造成的能源需求急剧上升使节能成为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可再生能源在气候保护和能源保障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60%的可再生能源被用作以木柴和木炭的形式取暖,其次是用来发电,但有地区性差异。比如在西方主要工业国,约有一半的可再生能源被用作发电,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3.4%,相反,在主要工业国仅有约19%的可再生能源被用来取暖,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高达约70%。9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来自于水能,相当于发电总量的15.9%,其余10%来自于生物能源(约占6%)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尽管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200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翻了一番,但这期间化石能源及核能的推广,使得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初级能源使用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3%至14%之间。另外,西方主要工业国对水力的开发和利用增长缓慢,导致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19.3%降到了2003年的17.6%。
二、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概况
200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在初级能源消耗中占4.6%(2004年占4%,下同,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石油36%和天然气22.7%),在总耗电量中占10.2%(9.5%),在取暖用最终能源消耗中占5.3%(5.1%),在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中占3.6%(1.9%),在最终能源总消耗中占6.4%(5.7%,包括用电、取暖和燃料,)。同年德国可再生能源销售额约1亿欧元,解决了17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且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德国2005年减少了840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距实现《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可再生能源已在德国电力、交通和供热等行业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当然,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距德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尽管德国在某些领域技术很先进,如2005年德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8428MW,居欧盟第一,领先第二位的西班牙8401MW,但从整体来看,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使用在欧盟内仍不具有优势,其2004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初级能源使用中的比例仅为3.5%,远低于瑞典的31.2%和芬兰的27.7%,甚至连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6.4%都没达到。德国计划至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德国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在供电中所占比重至少要达到12.5%,至2020年在整个初级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10%,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20%。
三、德国可再生能源结构
风能是德国大力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先锋。德国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8428MW,居世界领先地位。2005年德国共实现风力发电总量265亿千瓦时,占德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3%,占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42%,预计在未来数年里这一比例还会上升。近期德国风力发电的新重点是离岸风力园,因为德国北海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风力条件非常好。为此,联邦环保部在联邦制定的“德国前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范围内制定了一项旨在利用海上风能的战略。
生物质(Biomasse)是一种有利于环境和气候的地区性能源原料,它能够24小时全天候使用,对保障能源供给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木柴供暖、木柴发电、沼气设备及生物能源原材料目前已占到德国整个能源供应的3.3%。2005年生物质所生产的能源占德国最终创造出的可再生能源的68%,尤其是在取暖方面,生物质创造的能源占整个可再生取暖能源的94%。2001年6月28日生效的生物质法规为利用生物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废料发电铺平了道路,生物质能源原材料也享有税收方面的优惠。此外,目前正在研究一项生物能源原材料的混合义务。
地热既能用于建筑取暖及周边暖气网络,又能被用来发电。在德国早就有了地热供暖厂,2003年又建成了第一个地热发电站,德国也将出资资助有关的地热发电项目。此外,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也规定了一项针对地热的输电补贴。
水能在200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中占到了35%,德国在未来数年里将大范围地更换或更新现有设备,以扩大水能,其目标就是要提高水能使用效率并改善水域的生物状态。需特别指出的是,德国认为,传统的通过建拦水大坝方式来利用水能并非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因为它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由于《可再生能源法》中的相关促进和扶持,德国太阳能发电量在过去的两年中翻了3番,技术方面的革新和市场的不断成长扩大也使太阳能发电及相关设备的价格逐年下降。在过去12年里,太阳能收集装置的价格下跌了一半。同时,太阳能收集装置也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在德国约有100万台太阳能设备在对传统用水和暖气用水进行加热。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以及联邦的促进将进一步推动太阳能设备的使用。德国的太阳能利用和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005年德国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10亿千瓦时,新增太阳能集电器面积96万平米(2004年新增75万平米),截至2005年底的总面积累计高达700万平米。
四、德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促进措施
德国联邦和各级地方都制定了相关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联邦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促进。市场对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的要求和《可再生能源法》对逐渐减少相关补贴的要求,都在客观上要求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进步和革新。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促进主要包括“能源研究计划”和保障就业减轻企业负担两个方面,其中重点是降低可再生能源体系的成本,促进与自然和环境协调的进一步发展,支持其并入电网网络并促进技术成果的迅速市场化和商业化。而太阳能和风能两方面的研发又是重中之重。2005年德国新批准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领域总计102个研究项目,金额为9800万欧元。
2.联邦有一系列的市场激励措施与《可再生能源法》和混合义务相配套。生态税改也为生物质、太阳能和地热能供暖的拓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如仅2005年当年生态税改就提供了约1.93亿欧元资金。
3.复兴信贷银行(KfW)提供一系列的项目融资,包括对太阳能项目的投资信贷和其他优惠贷款。2000年至2005年间,该行共承诺发放总额为7.41亿欧元的2567笔优惠贷款。
4.各州和地方都制定了不同的促进措施,作为对联邦促进措施的补充。
5.联邦环境部、经济部和农业部还牵头于2004年初设立了可再生能源统计工作组,成员除了上述三个部委以外,还包括联邦环境局、联邦统计局、巴符州太阳能和水能研究中心、能源平衡研究组及联邦可再生能源协会等,现任组长是巴符州太阳能和水能研究中心施泰斯博士,该工作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统计方面,主要包括向联邦提供德国、欧盟及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关资料,从事该领域内的相关信息及公共事务。
上述促进措施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与市场规律相符。针对不同项目促进重点也各有不同,如向小的私人家庭设备提供补贴,而向大的设备和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及免除部分债务。在建筑方面的促进措施主要针对太阳能收集装置和生物质取暖方面。
2.随市场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变化,以保障国家相关预算的有效使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3月14日刚生效的新的促进规定,其修订的背景是由于化石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可再生能源成本的相对降低,因此能够在不损害促进措施吸引力的同时适当减少补贴。新生效的促进规定涉及的项目范围更广,更能够推动市场的发展。
五、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德国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使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减少80%,按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初级能源使用中的比重将占到12%,在发电量中的比重将占到3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68%,在供暖中的比重将达到约50%。可再生能源的优点首先在于取材便利,有广泛的利用前景。其次是清洁,有利于保护环境。生物质在其燃烧过程中虽然排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但由于排放量很小,完全可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被吸收。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和太阳能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往往每一天每一季度或每一年都会有所不同,因而其供应保障不稳定。
(信息来源:驻德国经商参处子站)
德国太阳能的扩张
几天前,位于上海青浦的上海德国学校还是传统电力用户,但是在10月19日之后,这个德国人的海外学校用上了清洁能源。当天,由SMATechnologieAG和SUNSETEnergietechnikGmbH两家德国公司共同承建的小型太阳能电站系统正式落成,这是德国能源协会(DENA)在全球实施的"德国学校及海外建设光伏屋顶"项目之一。通过这个"示范项目",德国能源协会旨在向公众宣传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无污染发电的环保理念,同时展示德国光伏产品在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
在学校教学楼的屋顶,固定着4台SMA的最新产品SunnyBoy3300和96块SUNSET的光伏组件。这个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由光电板和逆变器组成,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6万千瓦时,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为约30户家庭提供一整年的电力供应。尽管该电站只能为学校提供每年约1%的电力,但它能显著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是向年轻一代展示太阳能系统并网和离网应用的一个绝佳平台。
与此同时,这个电站系统也是德国太阳能实力的一次公开展示。它预示着,在中国于今年年初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各地方争相提出太阳能工程计划的背景下,德国太阳能行业将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地域广阔的中国。
德国对太阳能源的利用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现在德国已经在太阳能系统的开发、生产、规划和安装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发明了一系列高效的太阳能系统。
根据德国联邦太阳能经济协会的数字,在过去3年中,德国太阳能相关产品的产量增加了5倍,增速比其他国家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另据德新社报道,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已在德南部巴伐利亚州正式投入运营。这家太阳能发电厂投资7000万欧元,占地77公顷,发电总容量达12兆瓦,能为3500多个家庭供电。
德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德太阳能发电量相当于一个大城市的使用量。截至去年年底,德国共有670万平方米的屋顶铺设了太阳能集热器,每年可生产4700兆瓦的热量。已有4%的德国家庭利用了清洁环保、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估计每年可节约2.7亿升取暖用油。
太阳能在德国得到较高程度的普及,与的支持分不开。如果是小型太阳能系统,投资者能得到补贴或低息贷款,而地方性的大型供热太阳能装置,则由实验及示范项目支持完成。据德国联邦太阳能经济协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德国的太阳能发电总量达到50兆瓦,其中有25%用于出口。德国之所以获得这么大的太阳能发电能力,是因为德国为每一度太阳能电力提供高达0.欧元的补贴,这一额度几乎相当于一般火力发电价格的10倍。
"中国有70%的电力来源于煤炭,大量煤电厂已经被过度利用,并且造成城市中的空气质量长期受到污染。"SMA负责中国的项目经理Martin说,"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正是看中了这一巨大潜力,包括SMA和SUNSET在内的德国太阳能公司早就开始在中国"热身"。比如SMA公司,它早在90年代初就参与了中国西北部偏远地区的送电到乡项目,截至目前,已向中国西部的、云南、青海和甘肃的160多个村子提供了电力供应。
"现在太阳能的技术产品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现在中国唯一需要的便是的推动和具体的保驾护航。"SUNSET公司的专家认为,投资太阳能可能一开始成本较高,但20年、30年之后,它带来的巨大效率和社会效益便不是初期成本所能比拟的。他说,现在中国是全球太阳能组件的重要提供者,随着太阳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本土的太阳能市场将急剧增长。
(信息来源:机电商情网) 20061106
农产品出口机遇国别报告之德国篇
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但德国却是农产品的进口大国,国内消费农产品的四分之一来自于进口,而来自中国的份额十分有限。今后,我国对德农产品出口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德国农产品高度依靠进口
德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农畜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优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等,畜牧业主要为饲养乳用、肉用牲畜。从地理分布看,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畜牧业较发达。德国是欧盟第一人口大国,但农业生产却位居法国和意大利之后,因此,大量的农产品消费依赖于进口。
多年以来,德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呈净进口状态,进口额是出口额的三倍多。如2002 年,德国农产品进口1亿欧元,而出口只有53 亿欧元,逆差110 多亿欧元。从贸易国别上来看,德国进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来自欧盟成员国,占总量的四分之三,主要来源国是法国、荷兰和意大利。巴西、土耳其和美国是欧盟以外的德国消费类食品的三大供应国。
从贸易的产品类别来看,德国主要出口奶制品和焙制食品,大量进口鱼类和水产品、果蔬、酒精饮料和咖啡茶叶等,而其他类别的农产品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基本平衡。来自亚洲的食品以非动物源食品为主,且品种较为繁杂。来自中南美洲的食品主要是肉类和水果。此外,美国、前东欧、以色列、地中海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南非等也向德国出口部分农产品,主要产品种类有肉和禽类、奶制品、新鲜水果(尤其是香蕉)、加工水果和蔬菜、坚果和干果等。
德国食品消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在欧盟国家中,德国的经济与人口都名列第一,因此,它也是消费类食品的最大市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使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对加工食品、快餐和其它消费类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德国近年食品消费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单身家庭和职业妇女数量增加,导致对方便食品和饮料消费的大幅增加。这部分市场主要包括速冻食品、快餐等可即食的食品、冷藏或供微波炉烹饪的食品。人们在做饭方面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很多人更愿意在外就餐。
第二,外来移民自身传统的饮食习惯也给德国本地人的饮食消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德国外来移民大量增加,从1985 年的450 万增加到2003 年的730 多万,占总人口的9%,外来文化使德国人的饮食习惯不断发生变化。
第三,德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更加健康的饮食方式,喜欢购买天然的或有机的食品。他们也更加关注环境和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德国人认为天然或有机食品更安全、更有营养、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德国是欧盟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2002年的销量大约为30 亿美元(2002 年1 美元=1.034 欧元)。
中国对德农产品出口近年增长迅速
从总体上看,德国近年农产品进口量基本稳定在160 至165 亿欧元之间。但从中国的进口增长幅度较大。德国进口农产品中,来自中国的新鲜及冷藏鱼类、蔬菜水果及制品、果汁、调味品占有一定的份额,尤其是新鲜及冷藏鱼类,中国2003年的份额占到了11.95%。德国是我国农产品在欧盟的最大市场,出口量比排名第二位的荷兰高出50% 以上。
从1999 年以后,中国农产品对德出口呈上升态势,2003 年、2004 年的上升幅度比较大,2003年增长幅度达23.8%,2004 年比2003 年又增长11.3%。1994-2002 年出口量在4 到5 亿美元之间徘徊,2003 年中国对德农产品出口突破6 亿美元,2004 年更是达到了6.77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出口的农产品种类主要有:水、海产品;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动物产品;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食用蔬菜等。其中,水、海产品的出口出现连续增长态势,出口金额位居中国对德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位,2004 年占到了对德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水、海产品中冻鱼片的出口金额最大,达到22183 万美元;活动物、动物类产品的出口近年持续下降;糖及糖食的出口连续增长,2004 年的出口金额是2002 年的近10 倍;其他产品出口基本稳定。
2004年向德国出口的园艺产品中金额较大的是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达12031万美元);食用蔬菜(达5951 万美元);食用水果及坚果(达2283 万美元)。其中,新鲜和冷藏蔬菜的出口金额为207万美元,新鲜水果60 万美元,果汁1345 万美元。
我国是动物产品生产大国,但出口较少。2004 年我国向德国出口动物类产品及制品8380 万美元,份额仅占我国对德出口的12.4%。与2003 年相比,畜肉和禽肉产品出口德国均有大幅下降,尤其是禽肉,受2004年1月我国宣布在几个省份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影响,2004 年对德出口禽肉及杂碎比2003年下降78%。猪鬃和肠衣等是我国对德出口传统产品,2004年猪鬃出口106万美元,盐渍猪肠衣3290万美元,盐渍绵羊肠衣2872万美元,填充用羽毛、羽绒1737 万美元。2004 年对德出口谷物105.9万美元,制粉工业产品18.7 万美元,精加工谷物制品704.3万美元。谷物产品出口总额达到828.9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19%,增加的出口主要发生在精加工谷物制品,初级产品有所下降。
2003、2004 年中国出口德国金额较大的农产品细类主要有冻鱼片、肠衣、干蔬菜及什锦蔬菜、蘑菇罐头、葵花子、柑桔水果罐头、芦笋罐头等。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德国的农产品中,原料型和初加工农产品较多,如冻鱼片和肠衣,而深加工农产品较少。
扩大对德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加强对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和食品法规的跟踪研究。首先,及时了解德国食品消费趋势。当前,易于烹调的食品、单包装或双包装及冷藏和供微波炉烹饪的食品逐渐成为德国工作人群和单身人群市场消费的主导力量。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越来越重视,直接促使对果汁、新鲜的和加工果蔬食品、有机食品、鱼类和海产品等需求的增加。其次,注意产品的宣传。在宣传时,需注意德国消费市场的季节性特点。除了店铺促销及在媒体上发布广告以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类展会,不断推出新产品。最后,及时获取德国对农产品进口的有关法规、关税、、销售渠道等的最新信息,并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中国水产品、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发挥。德国食品消费趋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德国越来越多的进口商要求农产品出口商和供货商能够提供有关质量认证, 以保证所销售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加强和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并强化农兽药管理。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德国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下降,以加工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上升。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增值,而且可以通过有关加工过程,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能。我国出口德国的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低价值产品(如蔬菜等)和低附加值产品(如冻鱼片和肠衣),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依赖低价竞争,使中国农产品出口既缺乏后劲,也容易引起对方实施反倾销等保护主义措施。而畜产品出口主要以生鲜为主,深受欧盟检疫措施的影响。因此,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避免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经营分散、规模小、低价出口、无序竞争严重等问题,抵抗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由于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出口农产品时,部分企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致使一些出口农产品的价格偏低。因此,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农产品出口行业商会、协会与中介组织进行协调管理,加强自律,提高整体谈判能力,更好地促进农产品对德国的出口。
(信息来源: 《WTO经济导刊》)20060908
德国包装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
1)高生产率,以满足交货期的要求和降低工艺流通成本的需要,同时对一些产品,还要求包装机械和生产机械相衔接。
2)适应产品更新的需要,包装机械要具有更高的柔性和灵活性。
3)设备故障少,出现了故障能进行远程诊断服务。
4)对环境污染小,包括噪声、粉尘和废弃物污染均要少。
5)购置设备投资尽可能少,价格要尽可能低。
德国包装机械制造厂商和设计部门,为适应上述要求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大量使用微电脑设计和机电一体化控制,来提高包装机械自动化程度。
2、提高对材质及厚度的高分辨能力。在包装过程中,由于包装材料的厚度及材质变化不易为人眼所辨别,所以在设计包装机械时通常采用由电脑控制的摄像机和探测器来分辨包装材料厚度及材料的变化。摄像机现已发展到能自行检查和辨别摄像的图片,并在显示屏上显示。机器在加工时转速不变,应根据材料的变化经分辨后能改变转速,从而控制在最优化状态下工作,以最短时间完成包装工序,并且实现自动清理、自动消毒和自动清洁。
3、提高生产率,降低工艺流程成本,最大限度满足生产要求。德国包装机械,尤其是饮料、啤酒灌装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具有高速、成套、自动化程度高和可靠性好等特点,提高机器转速是一个复杂问题,速度越快,单件生产成本越低。除提高转速外,还可:1)采用连续工作或多头工作方式。包装机械工作方式有间歇式和连续式,应争取设计成连续工作方式,也就提高了生产率,同时提高可靠性。2)降低废品率,提供故障分析系统。废品给生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不仅产品损失,也有材料损失。因此要尽量大力降低废品率,包装机械出售时还应为维修服务提供故障分析系统,即进行模态分析寻找故障,或通过因特网进行远程诊断,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要。发展趋势是使包装机械进一步智能化,即设备自己寻找故障,自己去解决故障,以降低废品率及故障率,使正常的生产率得以提高。
4、使机械一体化。许多产品生产完结时接着就进行包装,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在德国巧克力生产设备及包装设备就是由一个系统控制完成的,两者一体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在生产率上相互匹配,其中包装机械往往成为生产的瓶颈,因此要提供不同品种生产率的设备。
(信息来源:环商数据)20060906
德国太阳能工业概况
太阳能应用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并且已经成为数百万家庭供热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即使在中等纬度地区,每个家庭的60%的用水多都可以通过太阳能加热,在寒冷的日子里还可以用太阳能为室内取暖。
一、德国太阳能使用状况
截至2005年底,在德国共有670万平方米的屋顶铺设了太阳能集热器,每年可生产4700兆瓦的热量。已有4%的德国家庭利用了清洁环保、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估计每年可节约2.7亿升取暖用油。
德国通过许多推广活动来普及太阳能利用。如果是小型太阳能系统,投资者能得到补贴或低息贷款,而地方性的大型供热太阳能系统装置则由实验及示范项目支持完成。
表面光滑的太阳能集热器多用于在低温(小于100°C)情况下的太阳能利用,而表面粗糙的太阳能集热器则主要用于游泳池加热,有时也用于烘干农产品。因此,太阳能对保护气候意义重大。德国对太阳能源的使用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现在德国已经在太阳能系统的开发、生产、规划和安装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经验,发明了一系列高效的太阳能系统。
二、工业规模扩大,成本缩小
多年来,对太阳能系统的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德国太阳能市场的持续增长。2005年,德国太阳能工业产品销售增长约25%,达7.5亿欧元。就业人数也达到12,500人。同年,共安装太阳能系统9.5万座。其中集热器面积总计达95万平方米,这使得德国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达到670万平方米。
过去10年中,太阳能系统的制造成本持续下降,而效率则不断增加。随着矿物燃料(煤、石油)价格上涨,太阳能装置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在德国,对太阳能系统工程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与普通供热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太阳能系统成为德国供热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几年尽管新型的真空管集热器已经在德国崭露头角,但平板集热器依然是市场主流。
到目前为止,太阳能系统主要用于加热饮用水系统。但是,由于加热成本的急剧增长以及德国的大力支持,2004年德国开始大量安装在采暖期间能够同时利用太阳能进行室内加热的设备。有超过50%的新增集热器是所谓的组合式太阳能集热器。
三、太阳能在技术提高方面竞争激烈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的持续增长大大促进了德国太阳能工业的技术革新,多年来,该国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德国太阳能技术。将清洁环保、用之不竭的太阳能用于家庭用水加热、室内采暖以及太阳能制冷。目前,德国具有的选择性吸收涂层和智能控制技术使得该国的太阳能利用处在欧洲领先地位。
对于急剧增长的太阳能市场,德国正在讨论制定《可再生供热法》,该法案将把安装太阳能或生物质能系统规定为强制行为。预计到2020年,这部法律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供热中的比例。
德国有2,300平方公里的地方适合安装太阳能集热器。但现在仅安装了6.7平方公里。未来德国的太阳能系统可以满足该国一半的供热需求。
在居民区使用太阳能的基本要求是,在当地建设具有大型太阳能集热器的供热网络。在德国,人们已经在类似的项目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时候还会使用一些季节性的储热系统,在炎热的夏季,这些系统可以存储太阳能;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向用户供热。通常,这些存储系统能存储几万立方米的水。
太阳能利用的另一个领域是制冷,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量被用于能量吸收或吸附式制冷机。许多公司和研究院都在进行这一技术的深层开发,目前已经成功地运用在几个不同的示范系统上。人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制造商们能把完整的太阳能冷却系统投放到市场上。
欧盟在199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提到,计划在2010年前将安装1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德国的众多太阳能企业公正在努力开发新产品,以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信息来源:中国机电贸易网)20060726
德国电子安全系统设备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
传统电子安全系统产品系指火灾报警装置和入室偷盗报警系统。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迅猛发展,闭路电视监控和生物识别路径系统等高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出入口监控与管理及身份辨认等安保领域。随着德对建筑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德国百姓安全防患意识的增强,电子安全系统设备日益走进德千家万户。我对德出口的烟气报警器多为低端产品,虽在德进口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率,但产品质量和档次有待提高。
一、行业简况
(一)行业结构。据德国联邦安全系统制造商与安装商协会(BHE)统计,该协会目前共有近500家会员企业,其中20%为安全系统生产商;77%为设备安装企业;3%为安全系统设计企业。德电子安全系统生产商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其中一部分是德大型电气集团如博世、西门子和飞利浦的关联企业,也有像霍尼韦尔(Honeywell)、索尼等在德国的子公司。这些企业均有其拳头产品,在德电子安全系统技术行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如GEZE、effeff公司的门窗防盗技术;瓦格纳(Wagner)公司的报警系统;Aumueller Aumatic、D+H机械电气(D+H Mechatronic)公司的排烟和散热装置;Total Walther、美力美(Minimax)公司的消防器材;海曼系统(Heimann System)公司的透视检测设备以及ZN Vision技术公司的生物路径识别系统。2004年,德电子安全系统设备行业销售额达21.35亿欧元,与1994年相比将近翻了一番,产品出口率平均为33%,低于德电子电气工业出口率(45%)。
(二)产品结构。德电子安全系统产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火灾报警系统设备,主要是指排烟散热装置和烟气报警器等,约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0%;二是入室偷盗和突发事故报警装置,如户外报警传感器等,约占销售总额的28%;三是出入口监控与管理系统,如电子门锁、海关与边防安检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装置和生物路径识别系统,约占销售总额的9%。自1994年以来,前两大部分的市场容量累计增长了近50%,而第三部分的销售额增加了7倍多。
(三)市场特点。德电子安全系统产品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自产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其售价也大大高于进口的普通同类产品。以烟气报警器为例,2000年德市场销量为50万个,2004年增至400多万个,销售总额为3500万欧元,其中进口烟气报警器超过300万个,且绝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制造的烟气报警器在德市场上的售价低于10欧元,而德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售价最高达35欧元。
德国市场烟气报警器销量(单位:万个)
本国产品 | 进口产品 | 总销量 | |
2000 | 21.3 | 28.7 | 50.0 |
2001 | 31.7 | 68.3 | 100.0 |
2002 | 100.0 | 200.0 | 300.0 |
2003 | 100.0 | 230.0 | 330.0 |
2004 | 80.0 | 320.0 | 400.0 |
2.售后服务好,但收费贵。由于德劳动成本高居全球前列,德电子安全系统产品的配套服务收费相对较高,如烟气报警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保养费用约占54%,而产品售价只占46%;突发事故与入室偷盗报警装置的售后服务费用更是高达61%。目前尚无闭路电视监控和生物路径识别等高端安全系统产品的配套服务费用统计,但可以想象其收费标准肯定比普通安全系统设备的售后服务高。
3.市场潜力巨大。德目前对家庭安装烟气报警器尚无统一的法律规定,只有十分之一的德国家庭安装了烟气报警器,而在美国、英国和瑞典等国,家庭烟气报警器的配置率已高达70%至90%。另一方面,德国一些联邦州和欧盟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将使烟气报警器等电子安全产品成为房屋建造或装修的基本配置,因而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2004年,德莱法州和萨尔州规定,新建住宅必须安装烟气报警器。2005年,石荷州和黑森州也步其后尘。欧盟建筑产品安全指令于2005年年中开始生效。该指令规定,火灾报警装置,如烟气与热气报警器、抽烟机和散热器等,如同门、窗一样是房屋的必备装置。此外,德国治安状况较前恶化,入室偷盗发案率明显上升。据德国联邦刑警局记录在案的犯罪统计,2004年德共发生严重的入室偷盗案124200起,平均每天发案340起,平均每4.2分钟发生一起入室偷盗案,而破案率只有19.5%。
二、市场趋势
(一)电子安全系统设备发展的方向是数字化和集成化。随着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安全系统设备在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价格不断下降,从而推动了电子安全系统设备的商业化。集成化系指依靠网络技术同时控制视频、火警及防盗系统等设备。集成化发展的结果是,电子安全系统在安全保障服务领域的吸引力增强,而越来越多的保安人员将被技术日益成熟的报警系统取代,因为电子安全系统具有客观性和连续工作的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进步使电子安全系统产品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呈下降趋势。合适的价位将会使闭路电视监控、智能卡和生物路径识别系统等相对高端的产品更具吸引力。而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将促进普通家庭对诸如电子门锁、报警器等电子监控设备的消费需求。目前,德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夜间为购物商场和办公楼值勤的自动监控机或机器人。Robowatch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机器人能在户外日夜监视,一旦有人入室偷盗或发生火灾,它能及时报警或悄悄地向监控中心发送情报。
(三)市场准入门槛将越来越高。德国虽未对电子安全系统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产品质量鉴定、颁发符合欧盟质量的产品合格证书和安全系统产品安装与服务资质证书等措施,使进口产品成本大增而丧失价格竞争优势,从而达到间接进口产品的目的。德联邦安全系统生产和安装商协会每年对市场上销售的电子安全系统产品进行抽查,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产品采取发布消费者警告、召回和禁销等措施,对达到安全要求的产品贴上“欧盟质量标签”(European Quality Mark)。此外,该会还对从事电子安全系统产品的设计和安装等服务公司进行资质鉴定,并颁发“BHE资质证书”。
三、相关协会与展览会
(一)德国联邦安全系统制造商与安装商协会(BHE)
Bundesverband der Hersteller- und Errichterfirmen von Sicherheitssystemen e. V.,Feldstr. 28, 66904 Bruecken;电话:0049-6386-92140,传真:0049-6386-921499;网址:www.bhe.de。
(二)德国电气与电子工业总会安全系统分会
德国电气与电子工业总会安全系统分会由60家电子安全系统制造商组成,其销售额占德电子安全系统销售总额的90%。联系方式:ZVEI Zentralverband Elektrotechnik- und Elektronikindustrie e. V. Fachverband Sicherheitssysteme, Stresemannallee 19,60596 Frankfurt/Main;电话:0049-69-6302245,传真: 0049-69-6302288;电子邮箱:sicherheitssysteme@zvei.org;网址:www.zvei.de
(三)国际技术安全专业展(SECURITY)
国际技术安全专业展(Internationale Fachmesse fuer technische Sicherheit)每两年在德国埃森市举办一次,是全球安全技术和消防技术与服务的顶级展览会。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905家参展商参加了上一届展览会。下一届SECURITY展将于2006年10月10日至13日举行,报名与联系方式详见网址:www.security-messe.de。
(信息来源:驻汉堡总领馆经商室子站)200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