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4题,满分56分)考生应在答题纸相应编号的空格内直接填写结果,每个空格填对得4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不等式的解为 .
【测量目标】分式不等式.
【考查方式】给出分式不等式,求出满足不等式的解
【参】,
【试题解析】因为,可得,则,所以答案为, .
2.在等差数列中,若,则 .
【测量目标】等差数列的的基本性质.
【考查方式】通过给出等差数列前四项和,利用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当时, ,求出.
【参】
【试题解析】由题意可知, 数列为等差数列,满足时,,因为1+4=2+3,则,所以答案为.
3.设,是纯虚数,其中是虚数单位,则 .
【测量目标】复数的基本概念,纯虚数.
【考查方式】考查了虚数为纯虚数时,虚部为不为零的实数,实部为零,来求出m.
【参】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得,得出或,又因为,则,所以舍去,从而答案为.
4.若,,则 .
【测量目标】行列式的运算.
【考查方式】通过给出两个行列式,进行化简展开,求出x和y.
【参】3
【试题解析】由题意知和,可得,所以容易得出.
5.已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则角C的大小是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测量目标】余弦定理.
【考查方式】给出三角形边的关系,转换成余弦定理,得出角C的值.
【参】
【试题解析】根据余弦定理将变换为,所以角的大小为.
6.某学校高一年级男生人数占该年级学生人数的40%.在一次考试中,男、女生平均分数分别为75、80,则这次考试该年级学生平均分数为 .
【测量目标】加权平均数.
【考查方式】通过给出男生在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和男女学生分别的平均分数,求出年级学生的总量和平均分数.
【参】78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首先设高一年级男女生的总人数为,由此可
得.
7.设常数.若的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为10,则 .
【测量目标】二项式定理.
【考查方式】已知二项式,通过二项式定理,求出其中的未知量.
【参】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写出二项展开式的通项,从而确定的系数.该二项展开式的通项为令,得,因为项的系数为10,即,所以a.
8.方程的实数解为 .
【测量目标】指数方程的求解.
【考查方式】通过给出函数的等式,利用换元法来求出x的值.
【参】
【试题解析】根据函数的等式,通项得出,令,可得,解得或,因为恒大于零,所以,所以.
9.若,则 .
【测量目标】余弦函数的两角和与差,余弦函数的二倍角.
【考查方式】通过给出余弦函数两角差的展开式,再利用二倍角的的恒等变换,从而求出的值.
【参】
【试题解析】由, =
2=.
10.已知圆柱的母线长为l,底面半径为,是上底面圆心,、是下底面圆周上两个不同点,是母线,如图.若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则 .
【测量目标】空间异面直线的所成角.
【考查方式】通过给出圆柱中的异面直线,根据直线空间中的平移,求出半径r.
【参】
【试题解析】由图可知
11.盒子中装有编号为1,2,3,4,5,6,7的七个球,从中任意取出两个,则这两个球的编号之积为偶数的概率是 (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
【测量目标】古典概型,排列数的应用.
【考查方式】给出不同的编号的球,利用排列求出概率.
【参】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从4个奇数和3个偶数共7个数中任取2个,共有个.2个数之积为奇数2个数分别为奇数,共有6个.
所以2个数之积为偶数的概率.
12.设是椭圆的长轴,点在上,且.若,,则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为 .
【测量目标】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考查方式】通过给出椭圆内三角形的边和角,椭圆的长轴,求出两个焦点的距离.
【参】
【试题解析】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于是可算得,得.
13.设常数,若对一切正实数成立,则的取值范围为 .
【测量目标】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考查方式】给出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出a的范围.
【参】
【试题解析】由题知,当时,.
1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1.记以为起点,其余顶点为终点的向量分别为、、;以为起点,其余顶点为终点的向量分别为、、.若且,则的最小值是 .
【测量目标】平面向量的四则运算.
【考查方式】已知向量的大小和方向,判断出最小值.
【参】-5
【试题解析】当向量互为相反向量,且它们的模最大时,最小.这时=.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题,满分2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考生应在答题纸的相应编号上,将代表答案的小方格涂黑,选对得5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5.函数的反函数为,则的值是 ( )
A. B. C. D.
【测量目标】反函数.
【考查方式】给出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其反函数在对应点的值.
【参】A
【试题解析】由反函数的定义可知, 1
16.设常数,集合,.若,则的取值范围为 ( )
A. B. C. D.
【测量目标】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
【考查方式】结合不等式的性质,通过集合的并集运算,求出a取值范围.
【参】B
【试题解析】集合A讨论后利用数轴可知,或,解答选项为B.
17.钱大姐常说“好货不便宜”,她这句话的意思是:“好货”是“不便宜”的 (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测量目标】充分、必要条件.
【考查方式】给出一句逻辑用语,判断出结果.
【参】A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得出结果为充分条件.
18.记椭圆围成的区域(含边界)为,当点分别在上时,的最大值分别是,则 ( )
A.0 B. C.2 D.
【测量目标】函数的极限和函数的最值.
【考查方式】给出含有未知数的椭圆方程,椭圆上的点,还有每个点横坐标和与纵坐标和的最大值,求出的极限..
【参】D
【试题解析】椭圆方程(步骤1),(步骤2)
(步骤3)
所以x+y的最大值为.(步骤4)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题,满分74分)解答下列各题必须在答题纸相应编号的规定区域写出必要的步骤.
19.(本题满分12分)如图,正三棱锥底面边长为,高为,求该三棱锥的体积及表面积.
【测量目标】三棱锥的表面积与体积.
【考查方式】给出三棱锥的边长和高,求出三棱锥的表面积与体积.
【试题解析】.
设O在面ABC中的射影为Q,BC的中点为E,则OQ=1,QE=,在中.
三棱锥的表面积.
所以,三棱锥的体积,表面积.
20.(本题满分14分)本题共有2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6分,第2小题满分8分.
甲厂以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条件要求),每小时可获得的利润是元.
(1)求证:生产千克该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为;
(2)要使生产千克该产品获得的利润最大,问:甲厂应该如何选取何种生产速度?并求此最大利润.
【测量目标】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考查方式】通过题意,写给出函数的模型,求出最大的利润.
【试题解析】(1)每小时生产克产品,获利,生产千克该产品用时间为,所获利润为.
(2)生产900千克该产品,所获利润为
所以,最大利润为元.
21.(本题满分14分)本题共有2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6分,第2小题满分8分.
已知函数,其中常数.
(1)令,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2)令,将函数的图像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往上平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像.对任意的,求在区间上零点个数的所有可能值.
【测量目标】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抽象函数的奇偶性,三角函数图象的变换.
【考查方式】给出了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出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再求出函数的图像变换后的某个区间的零点个数.
【试题解析】.法一:解:(1)
是非奇函数非偶函数.(步骤1)
∵∴
函数是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步骤2)
(2)时,,,
其最小正周期.(步骤3)
由,得,
∴Z,即Z区间的长度为10个周期,若零点不在区间的端点,则每个周期有2个零点;
若零点在区间的端点,则仅在区间左或右端点处得一个区间含3个零点,其它区间仍是2个零点;(步骤4)
故当时,21个,否则20个. (步骤5)
法二:【解析】 (1)
(步骤1)周期是奇函数,
图像左移后得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ω=2,将函数y=f(x)的图像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函数y=g(x)
最小正周期.
所以在区间、其长度为10个周期上,零点个数可以取20,否则21个.
(步骤4)
22.(本题满分16分)本题共有3个小题, 第1小题满分3分,第2小题满分5分,第3小题满分8分.
已知函数.无穷数列满足.
(1)若,求,,;
(2)若,且,,成等比数列,求的值;
(3)是否存在,使得,,,…,…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这样的;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测量目标】函数与数列的关系,等比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性质.
【考查方式】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和数列和函数的关系,首项条件不同时,求出各个数列的项.
【试题解析】(1)由.(步骤1)
(2)成等比且
.(步骤2)
分情况讨论如何:
当时,
.(步骤3)
当时,
.
综上或.(步骤4)
(3)假设存在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满足题意,则
讨论如下:
当即数列为常数数列时.(步骤5)
当数列不是常数数列时所以不满足题意.
综上,存在的等差数列,且满足题意.(步骤6)
23.(本题满分18分)本题共有3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3分,第2小题满分6分,第3小题满分9分.
如图,已知双曲线:,曲线:.是平面内一点,若存在过点的直线与、都有公共点,则称为“型点”.
(1)在正确证明的左焦点是“型点”时,要使用一条过该焦点的直线,试写出一条这样的直线的方程(不要求验证);
(2)设直线与有公共点,求证,进而证明原点不是“型点;
(3)求证:圆内的点都不是“型点”.
【测量目标】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其与直线的关系
【考查方式】给出双曲线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利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它们的相互关系,求出相关问题.
【试题解答】由方程可知,
显然,由双曲线的几何图像性质可知,过.(步骤1)
在曲线图像上取点P(0,1)则直线.这时直线方程为,所以,C1的左焦点是“C1-C2型点”.过该焦点的一条直线方程是.(步骤2)
(2)证明“若直线与有公共点,则>1”双曲线的渐近线
若直线与双曲线有交点,则.
若直线与曲线有交点,则.
所以,若直线与有公共点,则>1 . (证毕)(步骤3)
直线与曲线、不能同时有公共交点.
所以原点不是“C1-C2型点”;(步骤4)
(3)证明:记圆O:,取圆O内的一点Q,设有经过Q的直线l与都有公共点,显然l不与x轴垂直,
故可设l:
若,由于圆O夹在两组平行线与之间,因此圆O也夹在直线与之间,从而过Q且以k为斜率的直线l与无公共点,矛盾,所以.
因为l与有公共点,所以方程组有实数解,
得.
因为,所以,
因此,
即
因为圆O的圆心(0,0)到直线l的距离
所以从而得与矛盾.
因此,圆内的点不是“”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