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3)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6)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建设的措施。
(7)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8)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
(9)从、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措施。
(10)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P59)
为5大类、13个中类和11个小类
(1)公园绿地(G1)——对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G2)——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它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3)防护绿地(G3)——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G4)——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5)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
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 (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G12 (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G13(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等。(2)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
(3)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4.城市用地标准(P)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人均单项用地绿地指标≥9.0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7.0平方米
6.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P66)
(1)系统整合,建构城乡融合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平衡。
(3)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
(4)保护有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环境。
(5)加强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合作,确保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7.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常用的形式(P68)(1)块状绿地布局(2)带状绿地布局(3)楔形绿地布局(4)混合式绿地布局
8.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布局原则(P71)(1)城市绿地应均衡布局,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生活,游憩需要,促进城市旅游发展。
(2)指标先进
(3)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
(4)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
(5)分割城市组团
9.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中各类绿地的指标(P73)(1)带状公园的宽度一般不小于8米。
(2)街旁绿地面积要求不小于1000平方米,绿化占地比例不小于65%。
(3)城市生产绿地规划总面积应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苗木自给率满足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80%以上。
(4)道路绿地在城市规划的道路广场用地(即道路红线范围)以内。按《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规定:园林景观路的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10.防护绿地(G3)的功能和类型(P73)
(1)功能:①防护固沙、降低风速并减少强风对城市的侵袭;②降低大气中CO2、SO2等有害、有毒气体含量,减少温室效应,降温保温,增加空气湿度,发挥生态效益;③城市防护绿地有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杀灭细菌、保护农田用地等作用;④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景观建设。
(2)类型:①卫生隔离带;②道路防护绿带;③城市高压走廊绿带;④防风林带。
11.我国的植被区划(P76)
植被区域(包括16个植被亚区域)、18个植被地带(8个植被亚地带)和85个植被区。
(1)寒温带针叶林;(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4)亚热带常绿落叶林;(5)热带季雨林、雨林;(6)温带草原;(7)温带荒漠;(8)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12.树种选择原则(P79)
(1)尊重自然规律,以地带性植物树种为主
(2)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3)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
(4)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5)注意城市绿化中的植物多样性13.树种规划的基本方法(P79)
(1)调查。
(2)骨干树种的选择。
(3)根据“适地适树”原理,合理选择各类绿地绿化树种。
(4)制定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
1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编制——图纸部分(P87)
(1)区位关系图1:10000——1:150000
(2)现状图1:5000——1:15000
(3)绿地现状分析图1:5000——1:25000
(4)规划总图1:5000——1:25000
(5)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1:5000——1:25000 (6)绿地分类规划图1:2000——1:10000
(7)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1:5000——1:25000
15.英国绿带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1)理论基础:田园城市:规模控制,与自然结合。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强调城区联合体。
(2)内容:1944年,大伦敦规划,伦敦形成宽5英里的绿带。1955年,增至6-10英里
(3)启示:法律是保证规划的根本。
16.意大利台地园的主要创作思想
16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庄园多建在郊外丘陵坡地上,在府邸前有开阔、可供眺望的远景,为营造出稳定均衡的庭院空间,基地顺山势形成多个台层。这种连续几层台地的景观空间格局,形成意大利式园林的结构特点,并称为意大利台地园。
17.简述西方现代景观产生的三个背景因素
现代艺术的发展
现代建筑运动先驱的实践
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
18.识图:绿地分类
G46道路绿地G11公园绿地G3防护绿地G42公共设施绿地G15街旁绿地
19.简述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的设计要点(1)儿童: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选址接近居住区,流线避免穿越交通干道(2)动物:用地远离污染、远离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必要的防护距离
(3)植物:交通方便、地形多变,土壤水文条件适宜,无城市污染的下风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