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技师学院办学介绍
引 言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是广东省主办、省劳动保障厅主管的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学校于1991年复办,1994年开始招生,1996年定为省一类技校,1997年省重,1998年国重,1999年高级技校,2002年成为广东省首家技师学院。
我校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设有电气工程系、数控技术系、汽车工程系、信息技术系、工业设计与制造系、质量技术系、基础部、广州校区6系1部1区共8个教学单位。
在近几年内,学校强化“确保质量,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重点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及专业群,整合并建设校级7个大类专业实训中心及实训场所,进一步提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结合,实施工学结合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概况
一、优良的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335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5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7亿多元。
学校教育实训设施较为先进,现有多媒体教室20间,座位数超过2000个,其中课间教室125间,座位数7500个;教学用计算机1776台;图书馆藏书6.4万多册;现有集教学、科技开发、培训、考证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7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下设66个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869万元,并从奥地利教学货款引进300万欧元的设备。
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设置和调整专业,高级部开设10个专业,已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专业及区域经济建设紧缺人才专业为主的专业格局,招生范围覆盖全国。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办学集团在校生21000人),其中,高级工、技师班(含预备技师)在校生5120人,占学生总数43%。高级部90%的毕业生获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技师培训获证率94%、高级技师培训获证率达90%。学校承担社会培训及中级、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近三年,学校共开展社会各类人员培训和鉴定三万多人次,为外来农民工技能培训5500人次。
二、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是劳动保障部集团化办学试点学校;
劳动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实验基地;
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教育培训基地;
2005、2006、2007年获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奖;
五个第一:
2006年、2007、2008年连续获“广东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竞争力评估20强”第一名;
2003年在全省技校中第一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7年获中华职教社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唯一获奖的技工学校)。
全省技工学校在校生数第一;
参加国家和省技能竞赛综合成绩第一。
第二部分 学校办学特色
一、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科学
1.领导班子团结进取,科学发展决策
学校领导班子5人,团队结构合理、个性优势互补、年富力强。2001年,学校班子根据形势,适时提出并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与对策,使学校发展到万人学校,由单一的中级工培养层次依次进入高级工培养为主的发展期、提升期和创品牌期。学校率先在全省组建技工教育办学集团,走内涵发展之路,走校企合作、多元化培训的人才之路。团结创新的领导班子,使得学校在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上能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发展方向。
2.办学定位科学,办学特色鲜明
为适应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职业教育与多元化培训相结合,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行业和周边地区在职、转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新技术培训和就业促进基地;成为国家技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和普及的“生产力促进和研发中心”; 成为国外先进技术的反求、消化、吸收、转移和创造的基地。
学校在总结多年来技工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凝炼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质量方针:“确保质量,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全面实施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办学理念:“营造崇德尚技,传承博学精工,打造高级蓝领,实现职业理想”
发展方针:“做大、做高、做精、做强”
工作方针: 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以特色创品牌。
3.管理创新,深化激励机制
(1)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成功应用于学校管理。
(2)率先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学校现设立了6个系(部、区),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管理重心下移到系(部、区),增强了系(部、区)管理和发展的自主权。
(3)校企合作与培训改革。整合资源,推行“大培训”,多途径、多方式开展培训服务。
(4)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强化激励机制,把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人事考核指标,作为教师入编评聘的重要依据,采取分级激励的做法,设立教学质量奖,率先在学校设立高技能人才奖,重奖教师中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构建了教学质量奖、优秀奖、十佳教师、高技能人才奖等激励机制。
二、办学规模“做大”,办学层次“做高”
学校办学规模“做大”,规模、效益齐发展;办学层次“做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级工和预备技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学校以三年制“高级工”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四年制“预备技师”层次,现开设全日制专业有:技师专业5个,高级技工专业9个,其中与广东工业大办特色本科专业2个。2008-2009学年全日制在校生21000人,其中高级班、技师班学生占43%。
三、深化内涵建设,质量与品牌做强
我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一个主题(高技能培养为主),注重两项结合(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狠抓三项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学风建设),突出四个重点(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立五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教行保障体系,学生就业保证体系)。
1.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职业化,团队经历企业化
(1)师资结构合理,技术技能突出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415人,主要担任高级部的专职教师有255名,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为10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2%,“一体化”教师有66名,其中具有技师职业技能资格及以上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体化”教师 61 名,比例为 92 %。担任高级部实习指导教师为50名,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或高级技师共计37名,占实习教师总数的 74%。
1位教师被授予“全国先进教师”荣誉称号,1位教师享受“广东省技能型专家特殊津贴”,2位教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位教师被授予“南粤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0位教师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2)注重师资培养,实施“人才强校”
狠抓“三支”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二是专职教师建设;三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通过上岗实习、在岗培训、下厂实习、校企合作、技术培训、现场服务与出国进修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学历型”教师向“职业技能”转型。对引进的研究型硕士、讲师进行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本土化”转变,充实到实习教学第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技术创新、专业技能实训活动及深入企业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尽快通过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使他们尽快融入职业技能团队,发挥“一体化教师”作用。
顶岗锻炼,教学团队经历“企业化”。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规定三年内累计时间不少于半年。近三年,从企业引进24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占引入专职教师的35%;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企业中聘请37名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作为我校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
教师面向教学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平台,积极为教师参加行业、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创造条件。承担6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和教研项目、10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和30项校级教研课题,其中3项成果具有省内领先水平,5项获得部省级教学开发和教学成果奖,获取4项专利。
2.专业建设:专业设置市场化,铸造专业品牌
面向广东经济和行业发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见图1-1)。紧扣广东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以“服务广东制造业为已任”,把专业特色转化为特色专业。高级部专业布局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维修、电子信息类等五大专业群16个专业设置(见图1-2),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形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与数控技术、电子商务预备技师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发展与提高,适应了广东省三大支柱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图1-1 专业设置依据
图1-2 学校高级部专业设置
3.课程改革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按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以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突破口,按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按照中、高、预备技师、技师级四个级别分层次,修订了高级工、预备技师培养教学计划,构建“基础集中、课程分类、方向分流、模块组合、分层递阶”的“学分制、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
按照“合格课程→优秀课程→校级示范课程”的思路,完善6个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教学做合一的“平台+方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新体系,制订创品牌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30本能紧跟技术工艺前沿,现场性强的实训或课题指导书;组织教师建设15门校级示范课程。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实施“双休日工程”: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开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等技能特长班及选修课程,学生持“双职业资格证”比例达到70%以上。通过每年定期举办技能节、科技文化节和艺术文化节等多种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4.教材建设:贯穿模块化、一体化
承担了部级高级维修电工系列教材、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与维修技术等教材数十本,省级数控车床操作工、模具制造工、维修电工等12本中、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评指南及题库的开发,并及时将有关职业标准纳入教学计划、考核内容融入相关课程,逐步形成电工类、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三大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正式出版教材30本,2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校自编讲义、指导书50本。
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系列教材”获2006年第五届广东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教学成果一等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研究”获2008年第六届广东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教学成果一等奖。
5.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多功能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成了含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焊接技术、信息技术等7个实训中心,拥有由66个多功能校内实训车间(实训室)和数十家校外实习基地组成的实习实训网络,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869万元,生均设备值达4840元。
建有省内规模大、高水平的模具、数控实训教学基地。建成数控实训大楼、模具实训大楼,具备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等功能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是广东省技工院校中规模较大的、具有工业化环境的高水平模具、数控实训基地。
共建技术先进的多功能教学型、生产型实训室。通过奥地利贷款,组建用于工业生产、研发的高速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削中心实训室,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实践提供了基地保障,为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校企联合开展技术研发、解决生产难题、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实现了多方共赢。
企事业单位倾力捐助,赠送教学实训仪器设备。10多家知名企业通过捐赠设备、软件等方式在校内建立实训室(中心):深万科学员培训中心、博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数控培训中心、统赢Press/CAD软件应用培训中心、美国Pro/E软件应用培训中心等,广东省三向教学设备有限公司还将数控维修实训考核实验台生产线部分搬进了学校,成为与学校共建的“生产车间”。
倡导自主创新,研发特色实训设备。目前,教师自行开发制作了汽车发动机示教台、桑塔纳轿车电器仿真示教台、空调自动化系统、智能交通测控系统、可编程控制与变频综合实训台、单片机实训台、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装置、机械手、电脑雕刻机、数控车床维修实训台、光电对刀仪、360可调电烙架、电焊操作台、气焊操作台等面向新技术教学的实训仪器设备。协助广东三向教学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数控机床维修实训设备”的产品技术的升级和学员培训。
6.质量保障:实现督教分离,质量监控评价
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2003年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动态、多层次、多渠道的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从教学管理、教学督导监控、学生教学信息交流反馈三个方面构建教学质量组织保障,做到职责明确,保证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价。
督教分离,双线并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学校编制了12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及纠正和预防措施,使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同时,按照教学管理工作和质量评价监控工作“督教分离、双线并行、相辅相成”的运作模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确保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见图1-3)。
构建动态、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院建立了包括教学督导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四大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如图1-4所示)。
图1-3 教学质量监控运作模式图
图1-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成示意图
四、校企合作紧密,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1.三重融合特色的校企合作
(1)学校与行业相融合
学校成立办学咨询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接受行业协会指导,找准办学方向。
学校设有校企合作与培训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依托校内、行业、企业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再就业和农民工技能培训。
学校是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有4名教师受聘为省模具技能鉴定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了《广东省模具行业建设规划纲要》、《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制和鉴定题库编写等。
(2)专业与企业相融合
不断开发新兴的机电类、汽车类、电子信息技术类等高级工专业。较早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与机械电子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高级工专业。2004年9月,学校率先开设与广东工业大学合办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四年制技师+本科”专业,使我校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走上预备技师培养层次。
适时为专业发展注入新技术、增加新技术课程,强化新技术应用训练,增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2001年在全国较早、全省最早开设数控维修技术专业,2005年与三向公司合作研发“数控维修实验台”,建立“数控维修应用培训中心”,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技术内涵发展走在了全省同类专业前列。
(3)教学与生产相融合
学校积极推行“校门对准厂门,课堂衔接车间”教育模式,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完成学习与就业的顺利接轨,做到“三个零距离”:“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就业与上岗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训结合、订单式培养
(1)按照企业的生产规律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坚持“顶岗实习”的优良传统,大部分专业采取“2+0.5”模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07年开始在机电维修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根据行业生产运作规律安排学生进行 “1.5+0.5”、“2+0.5”和“1+1” “工学交替”、“双循环”模式的“打工实习”:即第一学年,学生在相关企业见习实习1个季度;第二学年在企业“打工实习”1个季度(每年暑假期间);最后一学年在企业一个学期进行与就业接轨的顶岗实习。
(2)校企合作制定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2006年学校率先同深圳雅致集成房屋有限公司制定校企合作师资培训、学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在学校投入资金和设备,开办“雅致焊工班”、 “雅致铆工班”;2007年学校同深圳万科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每年从二年级学生中提前一年“订单”培养开设“万科机电班”、“万科施工与管理班”,按照万科岗位技能要求实施培养教学计划。
(3)与国际劳工合作,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把眼光投向国际高技能人才市场。2006年,我校被确立为澳大利亚海外技能培训中心在中国的合作学校之一,首批与新加坡海运教育有限公司协商在我校招募培训的12名高级船员,2007已经在新加坡进行海事知识培训和工作实习; 2008年我校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办机加工、机修、焊工专业,在高级部招生50人,组织英语培训、技能培训,现有21人通过考试和面试,将赴澳洲工作。
3.就业质量:毕业生竞争力强,高质量就业
精技能:专业技能过硬。学校专业技能鉴定覆盖面广,高级部毕业生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100%,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近三年来高级工班、技师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统计见表1-2。
表1-1近三学年高级工班、技师培训获证率统计表
2005-2006学年 | 2006-2007学年 | 2007-2008学年 | 获证率统计 | |||||||
鉴定 人次 | 合格 人次 | 获证 率 | 鉴定 人次 | 合格 人次 | 获证 率 | 鉴定 人次 | 合格 人次 | 获证 率 | ||
高级工 | 978 | 937 | 96% | 14 | 1420 | 97% | 1550 | 1457 | 94% | 96% |
技师 | 222 | 214 | 96% | 138 | 130 | 94% | 254 | 230 | 91% | 94% |
高级技师 | 75 | 75 | 100% | 80 | 73 | 91% | 83 | 75 | 90% | 94% |
会做人:吃苦耐劳,富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学校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核心与表率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目前,学生党员约占在校生的10%。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优秀,始终是企业满意度最高的就业群体。
就业竞争力强:毕业生口碑,企业乐于聘用。学校毕业生“肯干、会干、能干”的口碑在业内年年相传,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也形成了多年来用人单位主动前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良好局面,100多名优秀毕业生被省内许多技校、中职聘用实习指导教师,部分学生已成为许多公司的技术能手和管理人员。广东省许多知名大企业长期到学院招聘毕业生,其中有广州本田、广州风神、东风本田、深圳南山、深圳万科等企业。
第三部分 学校办学成效
一、办学定位清晰准确,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广东产业技术特色的“四方联动、三元合一、三个零距离、三位统一”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方联动”:“、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建立互动和谐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三元合一”:把“产、训、研”贯穿于教学服务的全过程;
——“三个零距离”:“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就业与上岗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统一”: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企业有用之才。
二、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教研教改成绩突出
学校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见表1-3所示。
表1-2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近三年内涵建设主要成效点
1.教学成果 | 国家级:25项 省级:22项 |
2.课程建设 |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20门 课程多媒体课件开发:20门 中、高级、技师题库建设:22类 公开出版教材:30本 |
3.技能竞赛 | 国家级前10名:教师组:4人次 学生组:7人次 省级前五名: 教师组:20人次 学生组:15人次 |
4.发表论文 | 国家级刊物:201篇; 省级刊物:26篇 |
5.产品研制和专利 | 产品研制:15项;发明和实用专利:3项 |
6.劳动部重点课题结题、在研项目 | 课题结题项目: “双高”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级维修电工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劳动部在研项目: 劳动部技工院校专业目录课题机电类模具子课题 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技师综合实践与毕业设计指导 |
5.劳动部 培训基地 | 劳动部师资培训示范基地 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8.实训基地 | 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
9.师资队伍 | ——2名全国技术能手,10名广东省技术能手,1名南粤技术能手; 具备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教师有160名; ——“研究生班”教学点: 与广东省工业大办“工程硕士班”,近20名教师参加; 与华中师范大办“教育管理硕士班,近40名教师参加; ——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鉴定站:机电类、汽车类、信息类12个工种. |
——建设了一批以虚拟仿真环境和满足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实训基地。
——搭建了一个开放式培训体系平台,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2007年至今完成社会培训15000人次。
——构建了一个满足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2004年至2007年,与风神汽车公司签订“蓄电池手托盘”生产合同,累计生产金额40万元;2005、2007年,先后与惠州、广州、博罗等多家公司签订零部件加工协议,合同额50万元左右。
——形成了多样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形成了教师境外培训、学生留学、境外就业相结合广泛而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学校先后有10多位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到美国、奥地利、加拿大、英国、学习培训,部分教师在国外进修长达1年。
四、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声誉逐年提高
近两年高级部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相应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普遍起薪点在每月1000元-1500元之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有许多学生毕业两年后即成为中小型企业的主要设计师,有的已达20万元的年薪;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一线的工艺、质检、营销、设计等岗位,还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90%。
随着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近两年学校招生数量是实际招生数的1.4倍,新生报到率接近94%。
8年的高级工层次办学实践中,无论是在艰苦创业期,还是迅速发展期,学校都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初步建设成了让满意、企业满意、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高级技工学校。
第四部分 学校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整体目标
整体目标:瞄准世界一流,保持国内领先,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技工教育排头兵。
学校的发展分“两步走” 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转变”:三年形成特色,五年争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性院校。
※第一步(2008-2010年):实现“一、二、三、四”的战略目标。即:
●实现“一个目标”: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确保“两个突破”:即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暨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突破,技工教育强校突破。
●达到“三个显著改善”:一是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满足多元化主体、多层次培训、多模式办学的发展需求;二是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显著改善,取得新进展。
●实现“四个方面主要指标位于全国技工院校前列”:即人才培养特色、名专业教育集团建设、产训研培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四个方面主要指标位于全国技工院校前列。
※ 第二步(2011-2012年):到2012年,在保持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汇聚一批企业界若干技术大师、能工巧匠和国内知名的专业导师,建成多个与时俱进的职业技能训练车间或模拟实训工厂,开办与行业界紧密需求的多元化专业课程,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最具规模的职业教育、行业技能培训及发展中心。
二、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名师——人才品牌战略积聚实力
学校要通过“启动六项计划”,实施人才品牌战略。
第一,技术大师引进和培养计划:按每人100-20万元不等在国内外引进和培养20名技术大师及60名“双师型”骨干教师。
第二,技师培养计划”和“高级讲师+技师计划”:双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
第三,专职教师下厂工学结合计划:200人下企业,12个重点专业兼职教师(从企业中聘请)与专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0.5:1。
第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计划:以解决企业生产加工技术难题,获得发明专利,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承接横向项目作为评价标准。
第五,教师国际化培训计划:计划派遣50名教师到国外学习。
第六,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把师德师风、技能水平同时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开展“金牌教师”、“技术大师”评选、年度人物评选、拜师仪式等活动。
(二)名专业——质量建设与发展的保障
1.通过产业的布局结构、簇群专业建设,着重调整、建设和提升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电子信息与电器、文秘与工商管理、物流等专业为实习实训示范基地,今年全面启动。
2.组建专业化教育集团。率先以学校模具、数控名牌专业为龙头,地方行业协会作为主体,组建“技校与行业校企合作、工学培训联盟机构”,简称模具专业教育集团、数控专业教育集团,促进我校专业建设与行业协同发展、专业教学改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技工教育多元化、层次化、规模化、集约化办学。
3.每年建设2-3个专业实训基地,到2012年止,建设成与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每个基地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20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达1万人次。
(三)名校——特色品牌战略突出实力
1、搭建“需求平台”,满足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两大需求
1)推广“名校+民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名校—校本部”高级工培养层次为主,构筑“民校——县(市)、区教学点”中级工培养层次的协同化、集团化发展,满足社会各方需求。2010年,学校在校生人数规模达3万人,其中“名校1.5万人,民校1.5万人”
2)加快搭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平台”:广州校区构筑以城市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为主的专业格局,校本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专业格局,大力培养我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急需的技能人才。
2.搭建“服务平台”,满足社会各类层次培训需求
1) 组建一个开放式培训服务平台,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
2) 构建一个是满足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成为现代制造业、先进装配制造业“三高”(高级管理、高级技能、高级工程技术)研发基地。
3)满足周边院校、山区学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技能训练机构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