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2第31卷第5期Journal o f Shaanxi Normal U 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Vo1.31No.5收稿日期:2001-12-04
作者简介:周利荣(1969 ),女,陕西乾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兼及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多元型态
周利荣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池莉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代表了五四以来女性意识发展的一个新高度,其具体
表现为女性经济意识、个性意识的进一步突出和强化。池莉的女性意识与新时期其他女性作
家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构成了该时期女性意识多元共生的格局。池莉与新时期其他女性作
家在不断强化自身女性意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与男性中心文化的对立情绪,从而对创作造成
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池莉;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1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2)05-0070-06
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对女性意识的探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作家对女性意识的表达构成了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与妇女紧密相关,可以说,女性意识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妇女的程度,是衡量妇女的标尺。妇女的目标与人的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和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始终一致。对女性意识的研究和探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本文拟通过池莉作品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的个案分析,试对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型态特征及对女性创作的影响做一初步探讨。
1 女性和女性意识,是 五四 时期随着人的大潮才出现的现代话语,它们本身
就包含着对前现代文化的反驳和背叛。在前现代社会,女性是没有性别意识的,女性
对 我是谁?我要干什么? 这样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终极追问,在其意识汪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代妇女的生存实质上被纳入 家 这一男女等级关系的空间,依赖、服从、惟命,体现出女性生存的生物性特征。此时的女性实质上是 无性 的,女性的一切文化特征包括对女性的命名都由男性文化来匡定。所以 五四 时期 女性 概念的历史出场构成了女性觉醒的起点。 女性意识 指涉女人作为人的社会性内涵而非生物性内涵。生物性是女人拘囿于家庭内部的生儿育女的生物功能,生物性功能是无需为此提高认识或发展意识的,人对自身生物功能的意识几乎是出于本能。女性意识则是女性对自身的文化处境、历史生成、社会地位、人生价值、权利利益、个性发展等等一系列关涉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女性意识的核心是
池莉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既是 五四 时期和1980年代初期女性意识的长足发展,又与新时期先锋女作家的女性意识稍有差别,只是代表了新时期女性意识的某些方面。 五四 时期,中国女性由于受到个性以及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思想的冲击,才睁开朦胧睡眼,眺望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至此,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觉醒后的女性意识呈现出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女性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集中体现在对女性压抑的精神扩张和对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大胆追求和讴歌上。长期承受封建意识形态禁锢的知识女性,初步认识到女性生命状态的不合理和不自由,探索与追求一种合理而自由的生命方式成为觉醒后女性精神之旅的第一步。与女性不屈的探求相伴生的是深切的精神苦闷与迷惘,女性觉醒了,她们在呐喊中向封建意识猛烈冲击时,也深感其厚重与坚实,女性越是执著地走向叛逆,越是陷入黑暗现实的层层包裹之中。丁玲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 ,冯沅君的 隔绝 、 旅行 等这些作品,均揭示出五四女性在追求理想爱情的同时与黑暗现实发生了致命的碰撞,女性的理想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产生一种难以磨合的反差,女人的希望往往成为悲剧性的失望。总之,这时期的女性作品,唱响了 爱情自由 的交响曲,确立了一种全新的、进步的、有利于人性全面发展的爱情婚姻观念:婚恋自由观,为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的型态日益向多元化模式发展。1980年代初,随着人的思潮的再次涌现,一批女作家在她们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识与 五四 时期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观念已被纳入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范围,被人们的思想观念所接受,女性已无需再为此像 五四 知识女性那样奔走呼号。此时女作家们探寻的目光已由婚姻家庭投向外部大世界,把追求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生命辉煌作为其内在需求之核心,努力在开拓外部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与男子相比肩。女性这样的内在追求不仅体现了人性的进步,也体现了女性希望与男性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共同创造美好事业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渴望成为一种集体意志和社会理想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张抗抗的 北极光 ,张辛欣的 在同一地平线上 以及舒婷的 致橡树 等作品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1980年代初女性追求事业、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这是妇女程度的扩展,是人性的提升,也是女性在不断反思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精神苦旅中意识的长足发展。女性意识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历史使然,也是女性不断反抗传统文化的匡定与命名,不断努力进取的结果。进入1990年代,女性意识的多元化态势已基本成型。
2 池莉作品的女性意识超越了前述意识发展的高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女性经济
意识和个性意识,这样的女性意识反映出新的历史时期一种全新的思维高度和创作趋向。确实,新时期女性文学,在1980年代中期有一个微妙的转变,那就是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转向对两性关系的探索。荒林曾对此有切中肯綮的论述, 社会理想表达偏向于两性关系的思考,妇女问题从人的问题中抽离出来, [1],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女性创作的实际。张抗抗等一代女作家对女性追求价值实现的社会理想的表达与当时男性创作的主潮相一致,即共同寻求人的发展、人的和人性提升,所以丝毫感觉不到一种潜隐性的两性对立情绪。自张洁创作 方舟 始,王安忆、铁凝、池莉以及后来的徐小斌、陈染、林白、张欣、徐坤等纷纷将笔锋投向两性关系领域,对女性的经济处境、文化处境、女性欲望与权利的合理性以及生存方式的合理性等等提出了全面质疑,显露出了女性启蒙的特征。然而,新时期女性创作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就精神题旨而言都是多元化的,对女性意识的表达也趋向多元化态势。在此,笔者仅以池莉作品女性意识的两个突出点为核心试对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多元型态作一具体论析。
1.女性经济意识
对女性经济意识的探索是池莉作品精神题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女作家的突出特点。女性经济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在家庭生存与社会生存中经济状况、经济地位的认识,以及对经济地位的决定作用与相关问题的深切认识。这在其他女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得不很明显,惟有池莉在探索两性情爱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等问题时,表达了一种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即认为是经济地位决定了两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导致了两性关系实质上的不平等。这与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 德 波伏娃的观点不谋而合,波伏娃认为: 是经济压迫造成了让她处于被征服者地位和社会压迫 。[2](P59)池莉 来来往往 、 小姐你早 、 生活秀 等这些作品中透彻地表达了这种探索思路。 来来往往 中的段丽娜, 小姐你早 中的戚润物都是非常精明能干的知识女性,在事业上也颇为成功,然而却遭到了大款丈夫的抛弃。段丽娜是民政部门的一名干部,戚润物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可以说这样的女性已不像1980年代初张抗抗、张辛欣笔下的女性那样努力摆脱传统文化中的 贤妻良母 式的女性角色匡定,而不顾一切地奔向事业,他们已经事业有成了。那时女性的痛苦与困惑来自于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与男性家庭操持的要求之间发生的激烈碰撞,而1990年代的戚润物们与男性的对立关系多来自于男性在情爱关系上的背叛与伤害,这也确实反映了当代人现实生存之一隅。在探讨造成女性遭弃的艰难处境的深层原因时,池莉清晰地反映出经济决定论的思想认识,这在她作品的情节设置上表现得非常清楚。段丽娜在得知丈夫康伟业有婚外恋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想方设法的挣钱。戚润物也有着由一个高级工程师变成了一个企业界骄子的相似经历,可以看出两性之间的婚姻矛盾实质上成了经济权力的角逐。这样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古至今,女性从未在经济上获得过一种主导的地位与合理的权利,即使 五四 时期部分知识女性在作品中反映了一些女性在经济、物质领域的反抗与斗争,但远未能像当代女性这样不仅能够在经济上,而且能在商潮中搏风击浪、一较高下。意识的发展决定于现实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发展也有赖于意识水平的提高。池莉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女性经济意识,有利于冲毁女性对家庭、对男性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依赖心理,有利于女性的自强和生命形式的创新。
池莉与王安忆探索女性生存艰难处境的文化反思意识不同,王安忆更注重开掘文化惰性力量对女性生命力的制约。在 姊妹们 中这种理性的文化反思倾向表达得非常浓重,传统村落文化氛围中的女性生命,循环着一辈又一辈人的生活轨迹:长大 嫁人 生孩子,这样的生命模式单调而又亘古不变。 我爱比尔 则反映了一个深受西方文化熏染、观念超前的现代派女性如何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走向毁灭与堕落,表达了文化错位对女性生命的戕害。池莉也与张洁在 方舟 中表现的不满于男性世界以及男性中心文化的女权意识不同。在 方舟 的卷首语中,张洁愤懑地写到: 你将格外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1990年代以来,女权意识在女性文学作品中是个突出的现象,陈染、林白、赵枚、徐坤等新一代女作家,自觉地接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她们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对男性世界的对立情绪和对男性中心文化的冲击、解构力量。
其笔下的大多女性要么 自恋 ,要么 嗜杀 。林白在 青苔 中塑造的红荔以及 致命的飞翔 中的北诺,都以残忍的手段仇杀男人。从心理学上分析, 自恋 情结蕴涵着女性对男性世界的失望和排斥的潜意识心理。而 嗜杀 情结则是女性对男权意识、男权文化的砍杀和摧毁的潜意识表露,是女权意识的最激进表现形态。池莉与这些女权意识颇为浓重的作家相比较,就显得平和、沉静多了。
2.个性意识
个性意识是女性自觉的要求在经济上、心理上、精神上和人格尊严、社会角色塑造等方面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性,而趋向自主、自立与自强的一种意识特征。 五四 时期女性的个性意识眼界比较狭窄,视点也大多聚焦于婚恋自主上,所以说它的层次较低。新时期以来,个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作品中高层次、广范围的播撒开来。无论是自戕型女性,像方方的 从你的开始就是你的结束 中的黄苏子、王安忆 我爱比尔 中的阿三、铁凝 大浴女 中的唐菲,还是自恋型女性如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中的多米和陈染 私人生活 中的倪拗拗,以及积极进取的事业型女性如张洁 方舟 中的荆华、柳泉等,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她们在对自我内部精神世界的占有以及在向外部世界的开拓方面都拥有至高无上的自主性。虽然这种自主性受到了来自社会、文化以至于男性的强烈挤压,但是仍执拗地在她们身上表现出来。池莉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具有这一特征,她们可表述为 生存型女性 ,之所以如此命名,一在于这些女性只是普通市民,实实在在地为生存而忙碌着;二在于池莉也着意侧重地表达了女性生存状态的一面,表现女性生存的艰难与不易。 你是一条河 中辣辣那种富有弹性的生命韧力和倔强的生活,体现出女性那种自强、自立的内在精神气质和生命强者的人格风范。段丽娜、戚润物都是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她们主宰自身命运,开拓生活空间,发展生命潜质,在抗争中求进取的精神特质。来双扬则最能代表池莉对个性意识的倡扬。来双扬是吉庆街夜市卖鸭颈的女老板,离异寡居,天生丽质又气度不凡。照常理这样的女人往往会纠缠于男女关系之中不能自拔,然而来双扬不仅在事业上应付自如,孑然,而且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个人情感关系中,竟也能应对自如,得心应手,她要回了来家在历史上被充公的老房子,不失尊严而又巧妙地处理了同大款卓雄洲的两性关系,调和了同兄嫂、弟妹、后母的亲情关系。通过来双扬的形象塑造,人的主体性精神气质被凸显出来,而这种主体性、自主性也正是个性意识的最高境界。主体性在封建社会是男性所独有的,女人只具有他性特征,即总是围着男性意志在打转。池莉赋予她的女主人公们以一种主体性精神气质以及一种强者风范,不仅有利于弱化男性文化对女性的角色塑造与命名,也有利于重塑女性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实现女性的全面提升和妇女精神的目标。
池莉是独特而尚实的,当许多女作家致力于探讨两性关系中女性性意识、性要求的合理性,而进行一种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建时,池莉却立足于生存需求的实际,力主女性生存中的经济和个性,而绝少涉足 性 领域的深层文化探讨。女性性意识可以说是1990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表达的一个方面, 假如说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对男女平权的文化要求,着意于人格,价值尊严的话,那么,九十年代的女作家们以直接要求,从速改变性文化上的性别歧视,消除性侵犯、性骚扰现象,把应该属于女性的性权力还给女性。 [3](P127)盛英这段话确实道出了19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现象。从王安忆的 三恋 ,铁凝的 两垛 到陈染、林白、赵枚等笔下直接书写女性性意识、性心理的大量作品,都反映了当代女性在不断反思、探索女性生存的合理性时,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构和意识形态重建的姿态。
3 池莉作品所体现的女性经济意识和个性意识对女性的现实生存更具有指导
性和可效仿性,这种倡导把女性由狭隘的家庭生存空间导向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使女性从外在经济要求到内在精神心理要求完全融入社会。而张洁、王安忆、林白、陈染等女作家在文化反思意识、女性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等方面的开拓,更具一种文化启蒙性特色,它们无疑会对于女性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我以为女性文学中无论是女权意识的大面积露头,对女性性权力意识的倡扬,还是池莉所表现的女性经济意识和个性意识,它们所表现出的文化解构与重建姿态,均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解构男性中心文化价值体系中那些不合于时代的观念,而重建一种适于女性生存与发展的文化价值系统,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女权意识的倡扬过度,势必导致一种男、女两性在文化上的对立势态,这也恐怕不是女性文学创作的初衷。女性文学的价值目标应是寻求两性文化系统的和谐与完善,寻求男性文化对女性亚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与接纳,最终实现共同人性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日趋美好,这才是女性文学的终极目标之所在。而1990年代女性文学中的文化对立情绪显而易见,并对创作构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比如,池莉笔下的男女关系都是一种尖锐对立的关系,没有理解与和谐,没有信任与扶持,只有冲突与对抗。她笔下的女人对男人处处设防,步步设垒,处心积虑地与男人抗衡。不仅池莉,1990年代女作家大多有这种文化上对立的潜意识心理。徐坤就曾在 女性体验小说 序言中愤然写道: 当看到权威话语在谈到女性写作并得出结论时,都在近乎一致地提出要将女性写作 提升到高度上去 。只是不知,一直都在高度中孜孜石乞石乞攀升着的 我们 ,其内在和思想何曾与人类整体文明精神高度相悖离?如果没有悖离,那么究竟何处又是女性写作的灯?何处才有女性写作那烛照的光明? [4](P17)徐坤的这种心态是很有代表性的。
那么,它到底对文学创作造成了什么样的不利影响呢?首先,导致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流于偏狭。 来来往往 、 小姐你早 、 生活秀 等小说在倡导一种全新的女性生存模式时,基本上放弃了对男性人物的公正塑造,更不用说采取一种宏阔的政治、经济大视域范围来表现男女关系了。女性文学不应该只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女性,它应该以 人类性 的视角写作,而不应该仅仅以 女性 的视角写作,只有这样,作品的内涵才会深邃而丰厚,才会形成一种人文关怀的气度与风范。我看当前女性文学的缺憾就在这里,它的启蒙理性只针对女性而排斥男性。另外,女性作家在文化上的对立心态导致女性小说道德意识的严重缺失。道德是一种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价值判断系统,女性小说在关注女性生命、重建某些价值规范的同时,必然要触及一些不合理的传统价值观念,这是需要肯定的,然而,这并不等于女作家可以抛弃道德意识,无视文学与伦理学内在的深刻联系,以至于走向道德意识的彻底沦丧。来双扬为了收回来家的老宅,不惜损害九妹的一生幸福,把她嫁给张所长的傻儿子做为交易;为了减轻其弟来双久的毒瘾折磨,她不顾法纪,把毒品藏入一串串香蕉中送进戒毒所,躲过了执法人员的检查。这样的人物损人利己,无视国法,作品非但没有丝毫的菲薄谴责之意,反而在情感取向上模棱两可,躲避判断。又如戚润物为了报复丈夫王自力,竟然投其所好,让艾月用美色勾引他。这种自轻自贱、丧失人格、以恶抗恶的做法,不仅反映出女性亚文化潜在地敌视男性的对抗心理,同时造成了道德关怀视界的严重缺失。1990年代女性文学中道德意识的缺失是相当普遍的,阿三、北诺、唐菲等这些女性形象无不出卖色相,以恶抗恶,而缺乏一种道德清明带给人心的一线光辉。我仍然以为女性文学应是寻求两性和谐的文学,应是净化灵魂提升精神的文学,应是批判阴暗与揭示光明并存的文学,而不仅仅是女性启蒙的文学。女性启蒙固然没错,但它需要扩充视野,丰富内涵。
总之,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作为新时期多元化女性意识之一脉,是现代女性的现代意识的真实反映。人类意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女性意识一定会与男性意识日渐融合而走向和谐。伊格尔顿曾说: 虽然对妇女的压迫确实是一个物质的现实问题,是一个生儿育女、家务劳动、职业岐视的不平等工资的问题,但它并不能仅仅归纳为这些因素,它还是一个性思想意识和问题,是男性统治社会里男女如何考虑他们自已和对方的方式的问题,是从极其明显可见的外表到这深层无意识观念和行为的问题。 [5](P215)的确,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关系,而实质上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关系,这种文化关系的特征是男女两性之间具有稳态化的无意识思维和行为的交往方式。这种方式要想得到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而需要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在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同发展,这就需要女性文学研究采取广阔视域,把男性意识也纳入其中,对它进行历史的、文化的深层探讨,促其与女性意识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法]西蒙娜 德 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4]李复威.女性体验小说[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英]特里 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责任编辑 张积玉] O 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hi Li s S tories
A Codiscussion of the Polybasic Patter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Period
ZHOU Li rong
(College o 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 ature,S haanxi Nor mal Univer sity,X i an710062,China) Abstract: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Chi Li s stories is representative of a new height of development of fem ale consciousness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w ith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economic status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further emphasized and intensified in her stories.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hi Li s w orks and those in other female w orks have shaped a co ex isting polybasic patter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period.On the other hand,how ever,in the course of intensifying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their ow n,Chi Li and other female w riters have developed an opposite mood against pathiarchal culture,hence a grave unfavorable effect on their w riting.
Key words:Chi Li;female literature;female 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