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5:14:42
文档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于雪王海福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        摘;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板书现状,阐述思维导图的概念,将传统板书与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进行比较。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优势在于主干发散,思维可视化;学生参与,内容具有生成性;图文结合,富有艺术性。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进行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以具体教学案例为主,提出思维导图在板书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充分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推荐度:
导读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于雪王海福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        摘;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板书现状,阐述思维导图的概念,将传统板书与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进行比较。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优势在于主干发散,思维可视化;学生参与,内容具有生成性;图文结合,富有艺术性。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进行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以具体教学案例为主,提出思维导图在板书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充分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于雪 王海福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

        摘;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板书现状,阐述思维导图的概念,将传统板书与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进行比较。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优势在于主干发散,思维可视化;学生参与,内容具有生成性;图文结合,富有艺术性。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进行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以具体教学案例为主,提出思维导图在板书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充分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思维导图;板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74-03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是实现师生之间彼此沟通的桥梁,板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板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仅体现着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体现着学生“学”的过程。教师进行板书设计时应遵循计划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重视板书设计。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板书现状

        笔者采取课堂观察法调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板书现状,观察对象为维吾尔族自治区K市2所小学的部分语文教师,总共随机观察了20节常态课,并对这些课堂中的板书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果(见下表)。;;通过课堂观察和统计得知,K市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板书并不完整且缺乏巧妙的设计。刘舒生在《教学法大全》中提到:“学生通过两个渠道接收信息,分别是视、听,从视觉获取知识的记忆时间要比从听觉获取知识的时间长几倍。板书更方便学生巩固学习的内容,因此,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1]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板书的重要性,板书并没有做到重点突出、形式优美、高度概括课文内容。

        二、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的东尼·博赞(Tony Buzen)提出的。思维导图是基于放射性思维提出的,它由中心主题向外拓展发散,由关键词、图像、符号、线条和各种颜色构成[2]。思维导图被称为21世纪全球性思维工具,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成效显著。传统的思维方式以线性思维为主,一般是单向、直线的思维方式,而非线性的思维则是网状、多向度、无边缘的,有助于灵活的记忆和阅读。可视化就是对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结果进行可视化。

        思维导图包括以下理论基础。第一,双重编码理论。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个信息同时以视觉形式与言语形式的方式呈现,将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思维导图在知識加工整理的基础之上,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形式既有助于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减少了语言认知负荷,提高了识记效果。第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实质则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其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助。第三,有意义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只是机械学习。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知识间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的优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板书设计,大部分的板书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运用思维导图对板书设计进行优化,可以为教师的板书设计开创新的形式和思路[3]。思维导图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将头脑中的思维呈现出来。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逐步促进思考的深入和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下面,笔者将对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和传统板书设计进行对比,阐述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优势。

        (一)传统板书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为例,一般提纲式板书展示如下:

        1.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往往就会忽视对板书进行精心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将教师的板录下来,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注意到教师的板书。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板书设计的过程之中,所以传统板书很难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课文内容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传统板书主要是以黑板为教学的主要媒体,以白色的粉笔书写为主,很难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刺激,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传统板书的形式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2.思维局限,难以生成

        传统板书以线性排列为主,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单向的、直线的。学生长期接受这种线性排列的板书,思维就会固化,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传统板书的过程之中,以教师书写板书为主,并没有学生的参与。整个板书是教师对自己思维的整理,呈现的是教师通过对课文理解之后总结出来的成果。然而,这个过程缺少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逐步整理文章内容的步骤,学生从始至终都没有加入到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来。所以,传统板书呈现出来的内容并没有生成性,多数为教师的预设。通过课堂观察也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板书设计都十分相似,甚至有的教师在讲同一篇课文时用的是一样的板书。很少会有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程,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表现设计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难免会流于形式,可能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发挥出板书的作用,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发散,板书也不能够帮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和阅读。

        (二)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的优势

        针对传统板书设计的不足,需要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的优势来加以弥补。下图是用思维导图来辅助的板书设计:

        1.主干发散,思维可视化

        思维导图是对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进行可视化。通过思维导图来呈现板书,条理更加清楚,对于学生的思维内容、过程和结果都有呈现。例如,本节课通过思维导图来辅助板书设计,中心主题非常突出,就是“雷雨”,在主题词下面就形成了三个分支,分别是雷雨前、中、后三个主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且三个主分支下又各自有不同的景物变化。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并且提倡学生发散思维,在三个分支下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以及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可以用文字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等等。在雷雨后的分支下,除了课文中列举的“太阳”“彩虹”“蝉叫”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能够继续在下面补充,“池塘的水满了”“空气很清爽”“鸟儿叫”等等。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补充或者修改,每个学生记录和呈现出来的必然是不同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展现自己的思维。也可以运用图画,颜色和曲线,最终将自己的思维导图完善至美观。

        2.学生参与,内容具有生成性

        思维导图最关键的是要自己来绘制,不同的人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是不同的。尽管每个人的思维导图中心的主题词是相同的,但是每个人都会绘制出属于自己的“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展示的结果是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它的绘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和逻辑,而不是单纯地记录教师的思维结果。运用思维导图来设计板书的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个体思考进行提炼、动手操作,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整个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当中,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联想、发散思维等多方面的功能。

        3.图文结合,富有艺术性

        板书的作用主要就是深化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其中调动的主要是学生的视觉功能。整洁、合理、美观的板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节课《雷雨》的板书设计,分别从三个分支进行绘制,每一个分支都是由不同的颜色的线条绘制的,这样学生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并且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中也可以配合图片的展示,学生在手绘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手绘图画。通过学生的绘画,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在设计板书内容时,一方面体现出课文的内容和重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在板书中有意设计的构图和布局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艺术的熏陶。

        四、思维导图在板书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

        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无意注意的时间比较长,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对学习内容一直保持兴趣,就要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想法,画出脑中的图形,让孩子在无意注意中一边调整节奏,一边又重新获得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的时候,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作为辅助设计工具。必要时,教师可以根据板书的内容,设计思维导图式板书,帮助理清思路,引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对于一种新型的板书设计,教师的课堂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示范如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刚开始接触思维导图,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都很陌生,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实践前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例如,思维导图的简介、类型,思维导图的绘制要求、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增加思维导图的分支,给学生展示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品等等。第二阶段是在课堂板书中运用思维导图。首先,教师在教学时,把提前设计过的板书以生动的思维导图形式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支架式的思维导图,教师提供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或者各个主分支,由学生继续向下补充扩展。

        对于刚接触不久的学生,教师要为其提供支架,不至于使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便不再向学生提供制作思维导图的任何提示,由学生根据自己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自由创作。但是,学生在应用时会存在语言不够精炼、内容缺乏前后联系、知识点遗漏等问题,教师要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从而为语文课创设一个思维导图情境。

        (二)学生参与板书设计

        学生参与的板书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制作,并且总结修改后在黑板或者多媒体上呈现出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荷叶圆圆》为例,阐述学生参与板书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

        1.通读全文,提炼课文主题

        学生参与板书设计之前,需要掌握所学课文的大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提炼出主题。不仅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概括课文能力的发展。在通读整篇课文之后,学生基本上就可以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就是本节课的课题——荷叶圆圆。根据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学生需要将提炼出来的中心主题绘制到思维导图最中心的位置。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绘画和色彩更加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或者课文内容画出来。如下图所示,教师引导学生将主题的文字及图画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绘制出来。

        2.多方合作,展示初步成果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中心主题确定之后,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绘制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之后确定主分支的内容。通过合作,同学们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绘制出来,并且向不同的小组进行展示,同时说明自己绘制的思路。如下图所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将课文四部分的内容绘制出来。通过图画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导图更加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理解记忆课文内容。

        3.修改补充,呈现完整导图

        在各个小组展示完毕之后,通过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将自己的内容补充完善。在这里,教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上的内容,思维导图展示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联想到的内容绘制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之中。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启发下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碰撞之中,学生的课堂生成会使教师不断地发现惊喜,学生的想法标新立异。学生完善自己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展现自己生活实践和日常观察经验的过程。例如在本节课中,课文内容只提到了四个部分:“小水珠—摇篮”“小蜻蜓—机场”“小青蛙—歌台”“小鱼儿—凉伞”。如下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荷叶圆圆还是小蜜蜂的裙子等等。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抓住重点内容,还有助于教师摆脱线性设计思路的局限。同时,思维导图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力。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板书设计,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文档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于雪王海福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        摘;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板书现状,阐述思维导图的概念,将传统板书与思维导图辅助板书设计进行比较。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优势在于主干发散,思维可视化;学生参与,内容具有生成性;图文结合,富有艺术性。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进行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以具体教学案例为主,提出思维导图在板书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充分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