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语文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5:09:41
文档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语文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感动她的意
推荐度:
导读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感动她的意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语文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2.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

[1]解释词语。

曰_____ 溺_______ 堙_____ 故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席而啖菱。 啖:______ (2)欲以去热也。 去: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 课内外比较阅读。

语段一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精卫填海》

语段二

夸父逐日①

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④,欲得饮⑤,饮于河、渭(wèi)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⑦。未至⑧,道渴而死⑨。弃⑩其杖,化为邓(dèng)林B11。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④渴:他感到口渴。⑤饮:喝。⑥河、渭:黄河与渭河。⑦大泽:大湖。⑧未至:没有赶到。⑨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⑩弃:遗弃。B11邓林:桃林。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故为精卫

为:①化为(  ) ②因为(  )

(2)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①走路(  )   ②赛跑(  )

(3)河、渭不足

河:①河流(  )  ②黄河(  )

(4)道渴而死

道:①路途中(  )  ②道理(  )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夸父逐日》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呢?选择恰当的评价打上√。

(1)目标远大(  ) (2)气魄非凡(  )

(3)不自量力(  ) (4)追求光明(  )

(5)意志坚强(  ) (6)决心坚定(  )

[4]比较两个故事,完成填空。

《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都是中国古代________故事,我觉得《精卫填海》中想象最丰富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夸父逐日》中想象很奇特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两个故事,选一选。

(1)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_____)的愿望。(多选)

①探索自然    ②征服自然

③坚韧不拔    ④爱好和平

(2)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来比喻(____);用“夸父逐日”来比喻(____)。

①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②按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地奋斗到底。

5.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下列加点字与“竞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私 B.行走 C.奔走相告 D.走亲访友

[2]下列加点的“之”字各指代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人问之。(____) (2)取之,信然。(_____) (3)诸儿竞走取之。(____)

[3]翻译下面的语句。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7. 读文言文《囊萤夜读》,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囊萤(______)

A.用口袋装萤火虫。

B.装在口袋里的萤火虫。

(2)练囊(______)

A.练习用袋子。

B.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3)家贫不常得油。(______)

A.(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B.(车胤)家境贫寒,家里没有油吃。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④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⑦,好⑧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不会吹竽。充数:凑数。②使:让。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④为:给,替。⑤说:通“悦”,对……感到高兴。⑥廪( lǐn)食:拿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⑦立:继承王位。⑧好:喜欢。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中“请”的意思是(  )

A.邀请 B.请求 C.请示 D.请教

[2]根据句子的意思,下列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处士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湣王讨厌南郭处士 B.南郭处士犯法逃亡

C.湣王不喜欢听吹竽 D.南郭处士不会吹竽

[4]“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理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 )

A.离开 B.放弃 C.不要

[2]“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

A.刚才 B.正在 C.开始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5]下列名言与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相符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6]“太白感其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偷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词语。

曰:_____故: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选择。

(1)“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的意思是(____)。

A.品尝   B.曾经   C.尝试

(2)“唯戎不动”中的“唯”的意思是(____)。

A.只有   B.唯一   C.只是

[2]“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用“____”在文中画出他这样认为的理由。

[4]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做什么。

B.要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C.做事之前要认真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地开始行动。

[6]如果王戎和小伙伴们在道边又发现了一棵桃树,只有最高的树枝上还长着几个桃子,你认为树上的桃子甜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囊萤夜读》,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晋朝人车胤学习态度和学识如何?(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因“家贫不常得油”,又时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还知道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溺而不返:_______________

(2)故为精卫:_______________

(3)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文章,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语文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感动她的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