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
A.包庇(bì) 朱拓(tà) 芜(wǔ)杂
B.为虎作伥(chāng) 筵(yán)席 滂(pāng)沱
C.抢(qiāng)呼欲绝 伫(zhù)立 戏謔(nüè)
D.恪(kè)守 裨(bì)益 桎梏(kù)
2.下列个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侦查 立案侦察 代劳 以逸待劳 B.漫延 火势蔓延 一般 略见一斑
C.往返 留连往返 牟取 谋取暴利 D.清秀 山青水秀 奋发 意气风发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说:“你 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修改。”
(2)他也不说,拿起铁锹 出了家门。
(3)锦州是 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地。
(4)隧道全长一公里, 着左岸的城堡和与右岸的皇宫。
A.径直 径自 联结 连接 B.径直 径直 连接 连接
C.径自 径自 联结 联结 D.径自 径直 连接 联结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了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咀嚼鉴赏:细细地体味和欣赏)
B. 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的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自惭形秽: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C. 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乖角儿:这里指善于见风使舵的人)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这里指放浪,不持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B. 小张在车间的技术比赛中,总是名列第三名,真是首屈一指。
C. 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D.真正的名家学者并不愿他的学生只是亦步亦趋,而希望他们超越自己。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C.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及早地离开了我们。
D.公园里展出的有象征中华民族腾飞的“中华巨龙”等冰雕艺术品,也有取材于《西游记》《海的女儿》等神话和童话故事。
7.“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一句中能够插入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咬着烟管,上桥头的树底去一立,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B.在雨后的斜桥影里,咬着烟管,上桥头的树底去一立
C.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的树底去一立
D.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的树底去一立,咬着烟管
8.对下面这些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此时的立足点是在山外,所见的是远山小屋全貌图。
B.“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象鸟一样……”这是想象描写,收到了化静为动的效果。
C.“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实写我在小屋生活的全过程。
D.“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环境的欣赏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9.下面各句中的“见”字称代第一人称的一项是( )
A.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D.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成以其小,劣之。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1.下列句中与其它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大王来何操?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
B.五柳先生、昌黎先生、青莲居士依次指陶渊明、韩愈、李白。
C.“乐府双璧”指的是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南北朝时北朝民歌《木兰辞》。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8分)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读者说, “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作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 “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3.“套板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 。
14.把“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一句改为肯定形式来表达。
答: ▲ 。
15.文中在谈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时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其理由是什么?
答: ▲ 。
16.这段文字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 。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共8分)
藏 根 草 徐志摩
①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②“瞧,那是什么!”我们打它的身边走过,倏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如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③是常春藤吗?常春藤没有它这样地绰约;是牵牛花吗?牵牛花没有它那样地旖旎;是灵芝牡丹、铁骨凌霄、飞燕草、金银花?让人认不出,更又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得小草,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在哪里?
④守庙的老人来了。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首乌。他告诉我们,在青山古刹,有一个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⑤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挖到哪里,它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古堡似的石头缝里,扒不得这座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⑥有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分,你在这世界上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⑦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还有那个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7.作者看到阁壁上的小草之后,为什么不直接交代出它的名字,而是层层设问? (2分)
答: ▲ 。
18.作者在第④段中称藏根草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又为什么称它为“我的朋友”?(3分)
答: ▲ 。
19.作者问藏根的小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代为回答。(3分)
答: ▲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22题(共9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0.解释加点词语(3分)
吾妻来归: 且何谓阁子也: 余久卧病无聊:
21.翻译划线句子。(4分)
(1)其制稍异于前。
▲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22.这段补写的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三、诗歌鉴赏与默写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起句为什么说是“空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称赞两位隐士的高尚情操,称他们“息阴无恶水,饮水必清源”。在这首诗里,他自己也有这方面的追求。哪两句诗可以看出这种追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有一联点名明了主旨,是哪一联?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王维有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要求默写(任选4题,4分)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无边落木萧萧下, ▲ 。(杜甫《登高》)
(3)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 。(王实甫《长亭送别》)
四、语言表达
25.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再写一个句子(2分)
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或一枝秀竹,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
答: ▲ 。
26.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3分)
曾经孕育北京城深厚历史文化的什刹海,将重现昔日荷花飘香,“舻舳蔽水”的场面。目前北京市已经投入力量整治这一地区的环境,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把什刹海建设成为以湖光山色为基调,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什刹海位于北京古城的核心位置,元大都的兴建,就是在这个天然湖泊的东侧划出一线纵贯南北的建筑轴线并与其相切而进行营造的,其切点就是去年年底修缮如初的后门桥。
北京市还计划逐步实现什刹海东侧景观的恢复和开放;完成古代商业街——烟袋斜街的整治;建成"银锭观山"等一批标志性雕塑;恢复荷花市场,内建一座仿古戏台;使对外开放的恭王府,醇亲王府成为传统艺术博物馆。
答: ▲ 。
五、阅读下述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唐朝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清朝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
他们两人究竟谁说的对?你赞成谁的说法?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体裁自选;文题自拟;不得抄袭。
【附加题】(可不做,如果要做,只能选做其中一题,5分)
(1)仿造下面哲理性的比喻,“奋斗”或“希望”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答: ▲
(2)下面几句诗写出了山村的美丽风光,你见过这样的山村景色么?请你为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写一句广告词,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广告词: ▲
【会考模拟试卷参】:
一、选择题
1. B(A:tuò—tà wǔ—wú C:nüè—xuè D:kù—gù)
2. B (A “立案侦察”的“察”为“查”;C为牟取暴利;D为山清水秀)
3.A
4.D (这里指姿容俏丽)
5.D (A项“目无全牛”是形容技艺已到了十分纯熟的地步;B项“首屈一指”表示第一;C项“罪不容诛”意思为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6.B(A项句式杂糅;C项暗换了主语;D项后一分句的“有”缺宾语)
7、C
8、C
9、B
10、D(为名词作状语)
11、C(是被动句,ABD为宾语前置句)
12、A
二、阅读题
(一)课内阅读
13.指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且安于套语滥调的使用。
14.答:习惯力量的深广是我们很难意料到的。
15.答: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俗滥的语言显示思想感情的混乱;去陈言才能真正作出不是“下乘”的文章和避免“套板反应”。
16.答:一个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二)课外阅读
17、对“花名”的设问,反衬藏根草的绰约与旖旎。对“怎样活下去”的设问,从侧面写出藏根草顽强的生命力。
18、称藏根草是“人类的朋友”,是因为它是病魔的克星,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称它为“我的朋友”因为它给作者以深刻的人生启示。
19、不管受到什么摧残,都不屈服;不管多么艰难,也要顽强地活下去,并向世界贡献生命的绿色。
(三)古文阅读
21.(1)旧指女子出嫁 (2 ) 还有,那么 (3)依靠
21.(1)那规制跟以前的稍有不同。 (2)庭园里有棵枇杷树,是我的妻子死亡那年亲手种植的。
22.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三、诗歌鉴赏与默写
23.(1)说明竹林很深、很静,竹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
24.(1)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不尽长江滚滚来(3)落霞与孤鹜齐飞(4)术业有专攻(5)
四、语言表达
25. 参:①也许,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你依然可以升成一轮皎洁的月亮或一颗微弱的星辰,为大地添一分光明,增一分热量。
②也许,你妆扮不成雍容华贵的牡丹,但你依然可以长成一朵野花或一棵小草,为人类添一缕芳香,增一分活力。
26.北京将重现什刹海胜景。
五、作文
参照2007年浙江省会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
老杜和郑板桥的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他们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老杜是从读书与写作这个角度说的,制出了积累的重要性;郑板桥则是从读书与创见的关系角度说的,制出了读书要善于思考,要有主见,学会创新,反对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可见,他们都是主张多读书的,都是至理名言。在弄清了两名言的实质后,我们应当联系当前的教育现实和我们的学习实际,揭示这两句名言的现实意义,从而写出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附加题】(可不做,如果要做,只能做一题,5分)
(1).答: 奋斗就是一支搏击风浪的船桨;希望就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
(2).广告词:
【对偶式】:(1)观光土家习俗,领略民族风情。(2)重塑美丽幽雅家园,再现诗样生态环境。(3)山清水秀环吉地,龙飞凤舞绕佳城。(4)欣赏秀美景色,领略土家风情。
【对比式】: (1)硒都风光甲天下,赛过桂林美如画。(2)现实中的佳境,真正的桃花源。(3)不是避暑山庄,胜似避暑山庄。(4)绿树青山绕村庄,柳暗花明胜桃源。
【双关式】: (1)青山绿水出诗来,村村皆过意犹新。(2)回归自然,牵手绿色。
【仿写式】:广告做得好,不如山村景色好。
【回环式】:绿水青山,山青水绿.
【其它的】: (1)漂流雄奇险秀的清江,领略女儿会的独特风采。(2)青山倒影故乡情,柳暗花明在此村。(3)绿水青山遍地有,山重水复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