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5:07:51
文档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洋恒中学唐瑛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研究问题了解世界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同类事物相较)。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1]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比物丑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
推荐度:
导读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洋恒中学唐瑛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研究问题了解世界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同类事物相较)。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1]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比物丑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

洋恒中学   唐瑛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研究问题了解世界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同类事物相较)。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1]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比物丑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而比较阅读法也并非现代人发明的一种方法,它是古代一向就有的传统的读书方法。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从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中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扬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2]如果没有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作者是无法归纳出如此精当的评价的。由此可见前人早已在自己的学习研究中广泛使用比较阅读。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加以对比,以辨别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是思考,都会与比较有缘。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要将不同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有“相竞”“比照”之意。即把“此”和“彼”互为参照,互相作比,从而求同存异,鉴别选择。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段)或两篇(段)以上的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或选段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综合性阅读活动。例如,同是暴露社会黑暗现实的清代小说《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能“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可以称为讽刺小说[3];而《官场现形记》虽“命意在于匡世”,但“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只能称为谴责小说[4]。鲁迅先生通过比阅读,找出了它们在本质上的相异点,对它们作出了科学评价,这可谓比较阅读的范例。

比较阅读教学则是指运用对比阅读、对照分析等基本手段,在同一教学课时内对比讲授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把握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的各自特点及异同点,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阅读法集合了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等多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可以说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优劣因比较而自现,差异因比较而了然,特色因比较而鲜明,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就等于把一把分析鉴赏文章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比较法教学,求其同寻其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在比较中悟破天机。鲁迅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叶圣陶也曾提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可见这些语文大师都比较重视和提倡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找规律,掌握写作者的创作意图,借鉴他们的创作方法。

比较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是以有序推进的各种问题为线索,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阅读讲授,对比分析理解。在具体指导比较阅读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文章的内在规律;也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把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共性的几篇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一)精选比较材料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善于组织和利用教材,为学生精选课内或者课外有价值的对比性阅读材料。比较材料选择的合适,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选择的比较材料越是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是浓厚,学习热情越是高涨,比较鉴别的水平提高得就越快。

第一,材料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

实施比较的前提是比较材料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选择的文章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一定要有某种联系,或相似,或相异,或相关,不能随意将互不相干的两篇文章生硬的拉在一起让学生比较。总之要选择真正具有可比性的作品进行类比分析,比较鉴别,不能牵强附会,走极端。

第二,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本身就是有目的的活动,比较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教学目的。如果比较的文章没有可比性,比较阅读就无法进行;如果材料的选择不体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就显得无的放矢。如在讲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宗元的思想并体会柳宗元的感情,我们可以选择与《愚溪诗序》内容紧密相关的另一篇文章《愚溪对》进行比较。课上可以先设置一个小问题:柳宗元写了《愚溪诗序》后有一天晚上溪神怒气冲冲地进入柳宗元的梦中,请根据课文内容合理补充两人之间的谈话。这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致,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做出种种假定之后,再不失时机推出《愚溪对》,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深入阅读下去。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通过《愚溪对》和自己的假设对比,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柳宗元被埋没的愤激之感和不屈于世的孤傲情怀。这样有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材料的选择也有了大致的方向。

第三,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对学生而言,比较材料选择的难度应该遵循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对比内容过于简单,一目了然,学生就会感到淡然无味;难度过大,学生一头雾水,就可能失去探究兴趣。所以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譬如讲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时,如果将其与鲁迅的另两篇小说《故乡》《药》对比,就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在对比中发现《故乡》旨在揭露农村的衰落,《药》则侧重写国民的麻木愚昧,《阿 Q 正传》则旨在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既有其相似点又各有所侧重。但如果让学生将《阿 Q 正传》与金庸的《鹿鼎记》相比,对于阅读水平低的学生来说是很难联系到一起思考的,学生就会望而却步,失去探究兴趣。当然也有阅读高手能够拨开云雾,灵巧地越过陌生的小巷,进入一个自然交合﹑深感熟悉的世界,探寻到一个或多个比较点,并做出恰如其分的联系分析,不过这只是极少的同学所能做到的。

(二)寻找比较点

选定比较材料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材料,选择最佳可比点。文章之间可比的方面很多,学生面对阅读材料时,思维常混沌模糊,面对诸多的信息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比起,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方向。事实上任何两则或两则以上阅读材料,只要具备相关性,就有可比点,捕捉这些可比点,找准切入的最佳角度,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一环。比较点选择的合适,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围绕一个角度思考。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可比点呢?

第一,精读文本

比较阅读的关键是比较,但它必须以精读分析为基础。对于“精读”,朱熹曾有精辟的论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可见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的钻研品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中提取信息的读;是一种究其内在精髓,全面掌握内容,深入理解特点,融会贯通,经过操作使其内化的读。阅读时要精神饱满,心神专一,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比较阅读只有通过对比较的文本进行精细的阅读,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可比点,确定比较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对文本比较中探寻其内在的规律。

第二,学会质疑

疑,思之始,学之端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质疑可以说是学生感悟文本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和见解的一种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对比较的文本处处生疑,步步质疑,不仅要问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思考文章有哪些方面可进行比较,有何异同,为什么有此异同,……层层追问下去,对文本的理解就加深了,对文本各自的特征也更明了了。

第三,学会筛选

比较点的选择体现着比较的意图,带有明显目的性,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它主要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对象来筛选确定。在比较材料之间可比的方面很多,面对诸多的信息,教师要让学生以“研”的姿态去审视,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文本、层层质疑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挖掘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最能深入挖掘文本、最有探究价值的比较点。一般来说比较点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如表所示:

作品中的常见比较点

作品比较点
内容作品的主题思想、题材选择、创作意图、故事情节、描写方法等

记叙文叙述顺序、情节结构、描写方法等
议论文论点提出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
说明文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
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线索等
诗歌格式特点、语言风格、情景意蕴、艺术技巧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
表现方法象征、悬念、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渲染衬托等
写作技巧结构特点、详略安排、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
了解了这些比较点,我们就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比较点。例如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属小说,我们可以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写作风格等一系列角度进行比较,但是如此比较过于宽泛,学生往往不好把握。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文章内涵,有的教师就把焦点聚集在人物形象这一方面上进行比较,探讨作者如何描写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的,从其肖像、语言、心理及所处环境来看他们有怎样的不同,又有怎样的相同等问题。通过比较探讨学生会发现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虽然出现在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肖像、语言和心理,但二者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却有惊人的相似。他们有相同的性格特征:仇视社会进步,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论鲁四老爷还是别里科夫都将新生事物视为洪水猛兽,对之恐惧害怕或深恶痛绝;而对于没落反动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则奉为圭臬,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再深一层探究下去,学生还会发现两位文学大师都是通过对各自笔下人物形象的尖锐嘲讽和深刻批判来表达他们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思考,但作者所寄寓在他们身上的思想感情是截然不同的:鲁迅通过笔下的鲁四老爷告诫人们封建帝制虽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不够彻底,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反封建斗争还需继续努力;契诃夫却借沙皇反动统治的自觉维护者别里科夫之死来象征沙皇统治乃至一切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这样的比较,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挖掘下去,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并对两位大师各自的写作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可见,只有抓住最佳切入点,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把握文章内涵。

总之,在选择比较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精心阅读,多方质疑,从而发现其在内容形式诸方面上的联系。然后围绕这些联系,找出主要联系,选择好突破口,确定好比较点,调整好比较“焦距”,变探究思维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懵懂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 分析异同

分析材料的异同,一般有两种基本方式:纵向分析比较和横向分析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选择不同时期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又或者同一作品内前后有发展性的内容为对象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透过现象探究内在本质;也有利于把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

例如《祝福》一文中可选择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进行纵向对比,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一次见她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肖像描写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在生活的一次次打击下祥林嫂怎样一步步对生活失去希望走向死亡的,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老百姓的摧残,更深刻地了解到辛亥后的农村面貌。再比如,初高中教材中鲁迅的杂文选得比较多,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纵向比较,从中探寻出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和其杂文的战斗风格。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变化的标志,比较分析变化的原因,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横向比较是指选择同一时代不同作者有一定联系的作品或同一作品中处于平行状态的有一定联系的内容为对象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将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和综合概括能力,便于把握事物的特征。在分析《项链》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在学生对玛蒂尔德作了种种分析之后,我将莫泊桑同一时期创作的另一篇小说《首饰》印发给大家。在横向对比中,学生发现,同为小公务员之妻,她们都具有极强的虚荣心,都向往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但玛蒂尔德是有别于朗丹太太的。玛蒂尔德虽然虚荣但不丧失人格,喜欢安逸却又肯于吃苦,其人品着实可贵。学生自然的就能对玛蒂尔德产生公平的认识,认识到在法国巴黎社会崇尚金钱、生活荒淫无度的时代里玛蒂尔德还保留了她灵魂的纯洁性,是值得尊敬的。这样在比较中人物形象立刻丰满起来,学生对文本创作意图的理解也迈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比较材料最初要由教师精心选择,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学完一篇文章后,自己主动根据所学的内容联想已学过的哪些文章在内容或形式上与之有相关的联系,并加以比较,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联想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开展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许多同学面对阅读材料之间的异同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利用多种比较方法把阅读材料之间的新旧知识沟通起来,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促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内在特点。常见的比较法有:

1.求同比较法

求同比较法是指同类事物或文章通过比较鉴别,剖开其表面现象,摒除其偶然性和非本质细节,从而把握同类事物或文章共同特征的方法。其特征是顺向的逻辑归纳,即通过对文章既有规范的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总结事物规律性或根本性的“和谐稳定状态”。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文章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规律性,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如学《察今》这一课时,可将其与同出自《吕氏春秋》的另一篇文章《察传》相比,探寻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之处,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它们在思想内容上都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察今》强调制定法律制度要实事求是,《察传》强调对待传言要实事求是;从论证方法上,两文都运用寓言故事阐述主旨;从语言上看,两文都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这样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掌握《吕氏春秋》艺术上的一些特点。再比如我们学鲁迅的小说时可以把教材中入选的《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药》、《祝福》、《阿 Q 正传》等小说放在一起进行求同比较,来总结出鲁迅小说的基本主题和表现手法。求同之妙,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同,才能把握事物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2.求异比较法

求异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来探寻不同阅读材料诸要素间的相异之处,从而认识“这一个”或“那一个”,求得事物特殊性的方法。其特征是多向的逻辑演绎。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辨异才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这种差异揭示出来,从而了解到即使是同一题材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章来写其特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里,有许多国籍不同、衣着不同、语言不同但性格却颇相似的艺术形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不同作家所写的同一类的人物,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使学生懂得在描写人物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个性,使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形象都成为活生生的“这一个”,避免写作中出现的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如我们在讲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文时,可将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尔巴贡”,以及我国清代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一起介绍给学生。学生看到这些吝啬鬼形象,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通过仔细比较分析,讨论研究,他们会发现这五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家笔下的吝啬鬼虽然年龄相仿,脾性相似,都贪婪成性,吝啬成癖,但他们又各有各的个性:夏洛克凶残,阿尔巴贡多疑,泼留希金迂腐,葛朗台狡诈,严监生吝啬。在比较中,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人物的特点,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级艺术大师在刻画人物时手法的千变万化。

再如同是写“愁”,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用一江涌动的春水不舍昼夜地向东流去来喻愁之绵长;他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用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线来喻愁之难解;李白的《秋浦歌·十五》用三千丈的白发来喻愁之长;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写愁之广,李清照的《武陵春》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来写愁之重。比较后,学生会领悟到,表达相似的感情可以采用多种写法,但要注意选择与别人不同的角度,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教学实践中,求异比较是大量的、经常地、广泛的,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求同比较。进行多篇文章求异比较,极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课文的个性,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写作中的简单化和模式化。

3.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从广义上说也应该算是一种求同求异法,是指把同类事物中完全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对立的事物特征更为突出,从而形成强烈对比,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比较事物的特征。例如曹禺的《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作家浓缩了生活,把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这两个对立阶级的典型形象放在同一个环境中来刻画,两人虽是父子,却如仇人,剧中冲突表现为两人直接正面的交锋,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深化了人物形象。通过这两种完全对立思想的比较,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主题也就格外地鲜明。

可见,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综合运用,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总之只要选准了比较对象,确定最佳比较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比较,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东西,就是一种探究,一种“创造”。

四、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利与弊,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可机械为之。而且在比较阅读中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讨论的有效性

运用讨论法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我们并不陌生,但它的实际境遇却不尽如人意。它或者被冷落,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聆听;或者发生异变,“讨论变成公开课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做铺垫,做桥梁,好使我们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即使偶有讨论,也往往因为教学进度而匆匆结束,形同虚设。讨论要以学生为本,要力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次讨论让学生尽情发挥,不能因教学的进度使讨论无疾而终。讨论也应围绕一定的具体问题,不能漫无目的,自由散漫,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真正有所思有所得。

第二,处理好比较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的关系

从能力训练而言,比较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有一定区别,传统阅读着眼于掌握知识,理解文句,分析文意,是一种单向思维;而比较阅读的着眼点却在于运用知识,探究规律,形成能力,是一种合成思维,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传统阅读。我们应认识到传统阅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只有运用传统的方法,对阅读材料的基本认知结束后,才能进行比较阅读;而比较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传统阅读的效率,较高效率的传统阅读又能促进比较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相比而言,传统阅读更便于纵深分析一篇课文,比较阅读的最大优点则是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二者各有各的优点,在教学时教师也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的与学生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过于机械。

另外,比较阅读应建立在较为广阔的视野和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不可能地选择两篇或多篇可比性文本对照分析,所以开展比较阅读一定与广泛阅读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一个人思维活跃的程度往往与他的文化底蕴、知识构成密切相关。知识储存丰富,知识面广,阅读比较时参照的内容就会滚滚而至,比较、对照、分析、判断、推理、创新、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见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参考书籍:

(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李杏保,顾黄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2)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 王晓辉等。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文心雕龙》刘勰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文档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洋恒中学唐瑛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研究问题了解世界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同类事物相较)。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1]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比物丑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