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心理必背知识点
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依据刺激的来源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特点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感觉(动觉)、平衡感觉(静觉)、内脏感觉(机体觉)等。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类型 | 概念 | 关系 |
感受性 |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
感觉阈限 | 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 |
绝对感受性 | 感觉器官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 反比 |
绝对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
差别感受性 | 感觉器官对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 反比 |
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常见的如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等。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由明到暗叫作暗适应(视觉感受性提高),由暗到明叫作明适应(视觉感受性降低)。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
(3)感觉后续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
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某种感觉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之间得来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三、知觉的种类
(一)根绝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
(二)根据知觉对象不同来划分
1.空间知觉
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的视觉悬崖就用用来观察对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2.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4.社会知觉
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在社会知觉中,人们会出现四种偏差:
(1)第一印象: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晕轮效应: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产生清晰的印象后掩盖其余品质,如“一白遮百丑”。
(3)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
(4)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5)投射效应: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的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
(三)错觉
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四、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整体性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二)知觉的理解性
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用过过去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三)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复杂环境中,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3.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三、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的、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的注意。维持条件包括: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三)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一)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的时间长短特性。影响因素有: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主观状态。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三)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的现象。
六、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在教学规律中的应用
1.阻止外部干扰;2.讲究教学艺术
(二)有意注意在教学规律中的应用
1.增强学习自觉性;2.培养学生意志力;3.调动多种分析器;4.启发学生思维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