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章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标 | 单位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全年粮食产量 | 万吨 | ||||||
全部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 亿元 | ||||||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九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1)增加值是指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
(2)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全部增加值。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去考察它,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
(3)粮食产量平均发展速度
GDP平均发展速度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三次产业贡献及拉动率、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居民消费水平、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完全消耗系数表、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等。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2003年增加值。
解:以收入法计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1=65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_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1)GDP=最终消费+总投资+净出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中间消耗=总产出-GDP=15000-10287=4713(亿元)
营业盈余=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
=10287-1480-5240-(610-15)=2972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_单位:亿元
使用 | 来源 | ||
总产出 | 15000 | 总消费 | 8110 |
中间消耗(-) | 4713 | 居民消费 | 5600 |
劳动者报酬 | 5240 | 公共消费 | 2510 |
生产税净额 | 595 | 总投资 | 2037 |
固定资本折旧 | 1480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2010 |
营业盈余 | 2972 | 库存增加 | 24 |
贵重物品净获得 | 3 | ||
净出口 | 140 | ||
出口 | 1200 | ||
进口(-) | 1060 | ||
国内生产总值 | 10287 | 国内生产总值 | 10287 |
年度 | 最终消费额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报务净出口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 54600.9 527.4 62798.5 67442.5 75439.7 | 32499.8 37460.8 42304.9 51382.7 62875.3 | 2240.2 2204.7 2794.2 2686.2 4079.2 |
(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解: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支出法)
年度 | 国内生产总值 | 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 (%) | 资本形成/国内生产总值 (%)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 340.9 952.9 1077.6 121511.4 142394.2 | 61.11 59.77 58.20 55.50 52.98 | 36.38 38.00 39.21 42.29 4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