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通则编制说明: 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渝建发[2014]16号)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的要求,特别是按《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的要求,编制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通则》(以下简称《通则》),《通则》对文件要求的七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按适用于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满堂支撑架、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满堂支撑架、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满堂支撑架等的思路进行编制,隐藏了具体的高大模板支撑架的选择;《通则》考虑了同一个工程可能存在位于不同的区域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情况,如一层和五层分别存在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按施工区的思路进行区分,同一施工区域可能需要划分施工段进行施工,按施工段的思路进行区分;《通则》要求计算采取软件进行计算,可以采用品茗、建书、PKPM等计算软件进行计算,但计算应清晰的反映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周转材料规格、型号的选取和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参数的设定。
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
编制说明及依据应简单说明方案编制的原因、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及其它,如施工组织设计、图纸等依据内容。
1.1、编制说明
简单说明方案编制的原因,如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求编制、公司和项目管理可控和受控需要编制、指导施工需要编制等。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序号 | 法律、法规名称 | 实施时间或版型 |
1 | 《安全生产法》 | 2014年12月1日 |
2 | 《建筑法》 | 2011年版 |
3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93令) | 2004年2月1日 |
4 | 《重庆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 2015年5月1日 |
… |
(2)仅列举了几个示例,反映实施时间或版型的目的防止使用作废或过期的法律、法规
1.2.2、标准、规范
序号 | 标准、规范名称 | 编号 | 备注 |
1 | 《企业职工伤亡分类标准》 | GB41-86 | |
2 |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GB/T13861-2009 | |
3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50009-2012 | |
4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50204-2002 | 2011年版 |
5 |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 GB50720-2011 | |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 | GB50870-2013 | ||
7 | 《高处作业分级》 | GB/T3608-2008 | |
8 |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GB/T29639-2013 | |
… | |||
11 |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JGJ80-91 | |
12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 JGJ 46-2005 | |
13 |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 JGJ 162-2008 | |
14 |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JGJ130-2011 | |
15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 JGJ59-2011 | |
16 |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 JGJ33-2012 | |
17 | 《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 | JGJ300-2013 | |
… | |||
31 | 《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施工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DBT50-157-2013 | |
32 | 《重庆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技术规范》 | DBT50-168-2013 |
… |
(2)按编号大小或时间顺序或引用先后进行排序。
(3)图集并入标准、规范
1.2.3、规范性文件
序号 | 文件名称 | 文件编号 |
1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 建质[2009]87号 |
2 |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 建质[2009]254号 |
3 | 《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标准》 | 渝建发[2008]169号 |
4 | 《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 渝建发[2014]16号 |
… |
(2)按时间顺序或编号大小或引用先后进行排序。
1.2.4、其他依据
序号 | 名称 | 备注 |
1 | 施工组织设计 | |
2 | 专项施工方案 | |
3 | 设计施工图 | |
4 | 计算软件 | |
… |
工程概况应编制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等内容。
2.1、工程建设相关单位
序号 | 种类 | 单位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1 | 建设单位 | ||
2 | 地勘单位 | ||
3 | 设计单位 | ||
4 | 施工单位 | ||
5 | 监理单位 | ||
6 | 租赁单位 | 周转材料租赁单位 | |
7 | 劳务单位 | ||
… |
2.2、项目概况
2.2.1、项目概况
工程名称 | |||
工程地点 | |||
地域 | ****区县 | 建筑类型 | 房屋建筑、市政工程、轨道交通等 |
建筑面积(m2) | 建设规模 | 不能用建筑面积描述的用规模描述 | |
层数 | 总高(m) | ||
基础型式 | 结构型式 | ||
高大模板超限类型 |
(2)高大模板类型应反映属于施工现场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搭设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以下简称超限)的那一类或那几类。
2.2.2、环境概况
方案应编制本工程周边的环境情况,反映周边的建构筑物情况,场地的地形地貌情况,针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直接支撑于经处理的地面上时,还应编制地质情况。
2.3、高大模板工程概况
2.3.1、流水施工段的划分
按照高大模板工程范围划分流水施工段,并在高大模板工程范围平面图上反映流水施工段的划分,包括平面上的划分和立面上的划分。
2.3.2、高大模板工程设计概况
第一施工区高大模板工程概况 | |||||
高大模板工程范围 | 平面尺寸 | 所在位置及层高 | 所在楼层和结构层 层高 | ||
方案编制范围 | 传力方式及几层传力 | 地面或结构传力或混合传力,几层传力 |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类型 | ||
板序号 | 板厚 | 板的最大边长 | 对应层高 | 危险性分析 | 分类计算类别 |
… | |||||
梁序号 | 梁断面尺寸(宽×高) | 最大梁跨 | 对应层高 | 危险性分析 | 分类计算类别 |
… | |||||
第二施工区高大模板工程概况 | |||||
高大模板工程范围 | 平面尺寸 | 所在位置 | 所在楼层和结构层 | ||
层高 | 传力方式及几层传力 | 地面或结构传力或混合传力,几层传力 |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类型 | ||
板序号 | 板厚 | 最大长度 | 对应层高 | 危险性分析 | 分类计算类别 |
… | |||||
梁序号 | 梁断面尺寸(宽×高) | 最大梁跨 | 对应层高 | 危险性分析 | 分类计算类别 |
… | |||||
(2)高大模板工程范围应包括涉及超限范围内同一施工段涉及楼层,如局部层高超限应包括对应局部层高超限内同一施工段内层高未超限部分;
(3)高大模板工程范围涉及的所有梁、板的参数都应提取,宜按不同的施工区分别提取;
(4)在梁、板分类计算类别中应反映该梁、板合并计算的梁、板类型,宜按不同的施工区分别分类进行计算;也可以合并计算的梁、板类型(但荷载、支撑架高度、跨度取最大值);
(5)危险性分析针对线荷载或面荷载超标情况,计算出线荷载或面荷载超标的实际值;
(6)应有高大模板工程范围平面图,必要时还应有立面图和剖面图,最好能反映梁、板情况;
(7)对于非房建项目也可用文字描述高大模板工程概况,但应反映表格涉及内容。
2.4、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承传力情况
施工区划分 | 第一施工区 | ||
传力方式及几层传力 | |||
基层处理情况 | |||
地面处理情况 | |||
地面基层承载力 | |||
截排水沟的设置 | |||
传力层一层板厚 | 传力层一层梁与承重层梁对应情况 | ||
传力层二层板厚 | 传力层二层梁与承重层梁对应情况 | ||
传力层三层板厚 | 传力层三层梁与承重层梁对应情况 | ||
… | |||
流水施工段 | 第二施工区 | ||
基层处理情况 | |||
地面处理情况 | |||
截排水沟的设置 | |||
传力层一层板厚 | 传力层一层梁与承重层梁对应情况 | ||
传力层二层板厚 | 传力层二层梁与承重层梁对应情况 | ||
传力层三层板厚 | 传力层三层梁与承重层梁对应情况 | ||
… |
(2)需结构层传力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支撑层叫承重层,承重层下第一层叫传力层一层,承重层下第二层叫传力层一层,以此类拟;传力层梁与承重层梁对应情况主要针对线荷载超限的梁;
(3)高大模板工程基础处理情况也可用文字进行描述。
2.5、施工平面布置
本方案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应反映施工围墙、临时道路、大门、冲洗设施、沉浆池、生产区设备、材料库房、材料堆场、材料加工场、固定动火点、砼泵送场地、消防水源的平面布置;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的分区布置;必要时应反映截排水沟的设置和临边栏杆的设置等。
第三章 施工计划
施工计划应根据划分的流水施工段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应反映主要施工工序的穿插和安全工序的穿插;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匹配的配置材料和设备计划,除反映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计划外,还应反映安全生产及监测监控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计划。
3.1、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划分的流水施工段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可采用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施工进度计划应反映主要施工工序的穿插(高支模区域传力层混凝土浇筑时间与高支模区域施工的时间间隔,梁板砼与墙柱砼是否分开浇筑)和安全工序(支模架的验收,基础的处理、监测等工序)的穿插;必要时可用文字进行补充说明。现以横道图型施工进度计划明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要求。
施工进度计划
序号 | 内容 | 持续时间(天、周、旬等) | ||||||||||
第一施工区 | ||||||||||||
1 | 测量放射线 | |||||||||||
2 | 截排水沟的设置 | |||||||||||
3 | 地面处理 | |||||||||||
4 | 传力层三层施工 | |||||||||||
5 | 传力层二层施工 | |||||||||||
6 | 传力层一层施工 | |||||||||||
7 | 高大模板工程支撑架搭设 | |||||||||||
8 | 墙、柱钢筋绑扎 | |||||||||||
9 | 墙、柱模板及梁底模安装 | |||||||||||
10 | 墙、柱混凝土浇筑 | |||||||||||
11 | 梁筋绑扎 | |||||||||||
12 | 梁板模板制安 | |||||||||||
13 | 板筋绑扎 | |||||||||||
14 | 传力层支撑体系加固 | |||||||||||
15 | 支撑架预压 | |||||||||||
16 | 支撑架验收 | |||||||||||
17 | 监测 |
18 | 梁、板混凝土浇筑 | |||||||||||
19 | 养护 | |||||||||||
20 | 模板拆除 | |||||||||||
21 | 立面和水平防护的设置 | |||||||||||
22 | 上下通道的设置 | |||||||||||
第二施工区 | ||||||||||||
23 | 测量放射线 | |||||||||||
24 | 截排水沟的设置 | |||||||||||
… |
(2)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采用几层传力,进度计划应反映相应传力层的施工和传力层支撑体系的加固;
(3)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分为多个施工区进行施工时,进度计划应按反映每个施工区主要施工工序的穿插,如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注等;
(4)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需进行预压时,进度计划应按反映预压工序的穿插,分为多个施工区进行施工时,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施工区进行预压,不一定每个施工区进行预压。
3.2、材料计划
3.2.1、主要工程材料计划
序号 | 种类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钢筋 | 吨 | |||
2 | 混凝土 | m3 | |||
… |
3.2.2、主要周转材料
序号 | 种类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材料 | ||||
2 | 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配件 | ||||
3 | 模板材料 | ||||
4 | 模板主、次龙骨材料 | ||||
5 | … | ||||
6 | |||||
(2)周转材料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模板及模板的主次龙骨、配件;
3.3、主要设备计划
序号 | 设备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垂直和水平运输设备 | 如塔吊、施工电梯等 | |||
2 | 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搭设所需设备 | 如刨木机、园盘矩等 | |||
3 | 钢筋加工、制作和安装设备 | 如钢筋调直机、断铁机、弯曲机、竖焊机套丝机等 | |||
4 | 混凝土场内运输及浇注设备 | 如混凝土输送泵、布料机、振动棒、平板振动器等 | |||
5 | 用电设备 | 如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等 | |||
6 | 其它设备 | 如水泵等 | |||
7 | … | ||||
3.4、主要检测、监测仪器仪表计划
序号 | 仪器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经伟仪 | 台 | |||
2 | 水平仪 | 台 | |||
3 | 卷尺 | 把 | |||
4 | 吊线锤 | 个 | |||
5 | 油标卡尺 | 个 | |||
6 | 地阻仪 | 台 | |||
7 | … | ||||
8 | |||||
(2)计划包括检测、监测方面的的仪器和仪表;
(3)监测方面的仪器和仪表也可在第五章监测监控内容中编制。
3.5 、安全物资计划
序号 | 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担架 | ||||
2 | 医用氧气瓶(氧气罩) | ||||
3 | 医用急救包 | ||||
4 | 安全网 | ||||
5 | 密目安全网 | ||||
6 | 安全带 | ||||
7 | 安全帽 | ||||
8 | 安全绳 | ||||
9 | 太平斧 | ||||
10 | 灭火器(干粉) | ||||
11 | 对讲机 | ||||
12 | 力矩搬手 | ||||
13 | 钢管 | ||||
14 | 扣件 | ||||
15 | … | ||||
(2)计划包括安全方面物资,对钢管、扣件可以列出,也可以并入周转材料计划中。
3.6、办公设备计划
序号 | 设备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电 脑 | 台 | |||
2 | 复印机 | 台 | |||
3 | 打印机 | 台 | |||
4 | 摄像机 | 台 | |||
5 | 照像机 | 台 | |||
6 | 对讲机 | 对 |
第四章 施工工艺技术
4.1、周转材料和安全物资的质量要求
方案应明确周转材料选择的类型、规格、型号,质量控制要求,现场验收措施,包括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材料及配件、模板及主次龙骨材料、垫枋材料、底座、顶托、脚手板和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等安全用品及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要求和主要材料检测要求。
4.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的技术参数
第一施工区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技术参数 | |||||||
第一类板 | 立杆纵距(m) | 立杆横距(m) | 步距(m) | 自由端控制长度(m) | 模板种类及型号 | 主龙骨种类、方向及根数 | |
次龙骨种类、方向及间距 | 是否使用顶托传力 | 梁板是否共用立杆 | 板长边悬挑段控制长度(m) | 板短边悬挑段控制长度(m) | |||
第二类板 | … | ||||||
第一类梁 | 立杆沿梁跨方向间距(m) | 立杆沿梁截面方向间距(m) | 步距(m) | 顶步架步距(m) | 自由端控制长度(m) | 梁底是否增加立杆及增加立杆参数(数量和位置) | |
模板种类及型号 | 梁底模次龙骨种类、间距或根数 | 梁底模主龙骨种类及根数 | 梁底模次龙骨悬挑段控制长度(m) | 梁板是否共用立杆 | 相邻板的纵横向间距 | ||
第二类梁 | … | ||||||
第二施工区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技术参数 | |||||||
第一类板 | 立杆纵距(m) | 立杆横距(m) | 步距(m) | 自由端控制长度(m) | 模板种类及型号 | 主龙骨种类、方向及根数 | |
次龙骨种类、方向及间距 | 是否使用顶托传力 | 梁板是否共用立杆 | 板长边悬挑段控制长度(m) | 板短边悬挑段控制长度(m) | |||
… | |||||||
(2)也可使用计算软件的参数表反映模板支撑架搭设的技术参数,但要清晰反映模板支撑架搭设的技术参数。
4.2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的技术参数(李伯勋示范文本模式)
第一施工区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技术参数 | ||||
第一施工区板 | ||||
第一类板 | 新浇混凝土板厚(mm) | 模板支架高度(m) | ||
板长L(m) | 板宽B(m) | |||
立柱型号(mm) | 纵距la(mm) | |||
横距lb(mm) | 水平拉杆步距h(mm) | |||
立柱距混凝土板短边(mm) | 立柱距混凝土板长边(mm) | |||
面板材质 | 小梁材质 | |||
小梁间距(mm) | 主梁材质 | |||
主梁布置方式 | 荷载传递至立杆方式 | |||
第二类板 | … | |||
第一施工区梁 | ||||
第一类梁 | 新浇混凝土梁计算跨度(m) | 结构层高(m) | ||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 | 梁侧楼板厚度(mm) | |||
支撑方式 | 支撑立柱钢管型号(mm) | |||
梁跨度方向立柱间距(mm) | 梁两侧立柱间距(mm) | |||
步距(mm) | 梁底增加立柱根数 | |||
面板材质 | 梁底支撑小梁材料 | |||
主梁材料 | 结构表面的要求 | |||
荷载传递至立杆方式 |
第二类梁 | … | |||
第三类梁 | … | |||
第二施工区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技术参数 | ||||
第二施工区板 | ||||
第一类板 | 新浇混凝土板厚(mm) | 模板支架高度(m) | ||
板长L(m) | 板宽B(m) | |||
立柱型号(mm) | 纵距la(mm) | |||
横距lb(mm) | 水平拉杆步距h(mm) | |||
立柱距混凝土板短边(mm) | 立柱距混凝土板长边(mm) | |||
面板材质 | 小梁材质 | |||
小梁间距(mm) | 主梁材质 | |||
主梁布置方式 | 荷载传递至立杆方式 | |||
第二类板 | … | |||
第二施工区梁 | ||||
第一类梁 | 新浇混凝土梁计算跨度(m) | 结构层高(m) | ||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 | 梁侧楼板厚度(mm) | |||
支撑方式 | 支撑立柱钢管型号(mm) | |||
梁跨度方向立柱间距(mm) | 梁两侧立柱间距(mm) | |||
步距(mm) | 梁底增加立柱根数 | |||
面板材质 | 梁底支撑小梁材料 | |||
主梁材料 | 结构表面的要求 | |||
荷载传递至立杆方式 |
第二类梁 | … | |||
4.3.1、工艺流程
根据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的具体内容,编制施工工艺流程。
4.3.2、施工准备
简单介绍技术准备和资源准备要求和准备情况。
4.3.3、基础处理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需传力到地面的,方案应编制基层处理、地面处理、截排水沟的设置的施工工艺措施内容,包括基层处理、地面处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和保持截排水沟有效性的措施。
4.3.4、立杆设置要求
方案应明确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立杆纵横间距搭设的具体参数,以计算确定的立杆纵横间距作为最大控制值按高大模板工程结构轴跨进行分配确定立杆搭设的纵横向具体间距;明确立杆接长的要求;并绘制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立杆平面布置图,同时支撑体系立杆平面布置图应反映出梁下增加立杆。
4.3.5、扫地杆、水平杆设置要求
方案应明确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扫地杆、水平杆搭设的具体参数,以计算确定的步距作为最大控制值按高大模板工程高度进行分配确定水平杆搭设的具体间距(步距)、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顶步架设置的步距,自由端控制长度;明确水平杆(扫地杆)接长的要求;并绘制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立面图或剖面图,同时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立面图或剖面图应反映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顶步架设置的步距,自由端控制长度。
4.3.6、剪刀撑设置要求
方案应明确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搭设的具体位置参数,以规范的参数为控制值,根据本高大模板工程确定其竖向剪刀撑设置的具体位置和水平剪刀撑设置的具体标高;明确剪刀撑搭接的要求;并绘制竖向剪刀撑的立面图和水平剪刀撑的平面图,竖向剪刀撑的位置可以在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立杆平面布置图上反映,水平剪刀撑位置可以在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立面图或剖面图上反映。
4.3.7、垫枋、底座、顶托的使用要求
方案应明确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垫枋的设置、底座的使用、顶托的使用的要求;并绘制相应的节点大样图,反映自由端长度的控制值。
4.3.8、连墙杆的设置要求
方案应明确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设置的具体要求,并绘制节点大样图。
4.3.9 、模板安装构造应遵守下列规定
方案明确模板的临时固定措施、固定措施、起拱要求、验收要求和拆模要求等。
4.3.9、其它施工要求
方案应明确如混凝土输送泵采用地泵竖向和水平泵管的固定、混凝土的布料要求及堆料等要求;
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与非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之间的连接要求(平面上存在交叉时);
方案应明确高大模板工程立面和水平防护的具体措施;
方案应明确高大模板工程人员上下通道设置的具体措施;
4.4、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预压
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考虑预压时,方案要《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计算加载荷载;明确使用的加载物、加载物的平面布置及断面图;明确分级加载的重量和加载位置;明确变形监测要求。
4.5、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验收
方案应编制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分层、分段验收的具体划分,包括平面和立面的分层、分段验收,明确验收内容的验收标准,包括扭矩检查的部位和数量等,并明确验收程序及验收表格。
4.6、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拆除
方案应编制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如同条件的混凝土强度报告值、审批制度、拆除顺序等。
4.7、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承传力措施
4.7.1、通过地面传力
当支撑架搭设在地面垫层时,支架的荷载即通过地面传力,此时支架基础的处理详4.3.3节要求。
4.7.2、通过结构层传力
方案应计算确定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承重层以下通过几层结构层进行荷载传递,同时明确承重层以下传力层模板支撑架搭设或加固的具体要求,特别是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主要受力构件(如梁)上下不对位的处理措施。
4.7.3、通过结构层和地面传力
方案应编制承重层以下传力层模板支撑架搭设或加固的具体要求,应编制基层处理、地面处理、截排水沟的设置的施工工艺措施内容。
第五章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5.1、组织措施
5.1.1、组织机构设置
方案应编制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框图、公司及项目施工安全组织机构框图,公司及项目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5.1.2、管理分工
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
注:各岗位的安全责任也可编制为表格形式。
5.2、危险源辨识
模板支撑架涉及的危险源主要有: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等。
5.3、技术措施
方案的技术措施应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支撑架搭设、模板的安装等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三宝”的使用要求、作业人员立足点的要求、高处作业工具使用要求、周转材料的传递要求、支撑架搭设要求、施工用电的“三相五线制”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要求、带旋转机构的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要求等;同时,包括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相关构造措施的要求。
同时,针对模板支撑架常见立杆设置间距、步距大于计算间距;扫地杆、水平杆缺失;剪刀撑不规范或缺失;泵管与模板支撑架相连;未设置上下通道;梁下增加立杆未设置扫地杆、水平杆;自由端长度过大;未使用垫枋、底座、顶托;实际使用材质与计算材质不一致;验收流于形式;拆除存在随意性等。方案的技术保障措施应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强调。
模板支撑架涉及的危险源主要有: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等,方案应按识别出的危险源编制相应的预防措施。
5.3.1、坍塌的预防措施
5.3.2、高处坠落的预防措施
5.3.3、物体打击的预防措施
5.3.4、触电的预防措施
5.3.5、机械伤害的预防措施
5.3.6、起重伤害的预防措施
5.3.7、火灾的预防措施
注:预防措施也可编制为表格形式。
5.4、监测监控
方案应按《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要求并结合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具体情况,明确监测内容、监测点的设置、监测频率、预警值,同时提出达到预警值的处置措施,并绘制监测点布置图。
5.5、应急救援预案
方案应《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要求并结合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具体情况编制现应急预案的场处置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5.5.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应编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框图,建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明确通讯联络组、技术支持组、疏散警卫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工作组等,明确应急救援通讯联络方式,应急救援路线图。
5.5.2、处置程序
明确事故及事故信息报告程序及内容,报告方式和责任人及内容。根据事故响应级别具体描述事故接警报告和记录,应急指挥机构启动,资援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应急程序。
5.5.3、处置措施
模板支撑架涉及的危险源主要有: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等,方案应编制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重点是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现场处置方案。
5.5.3.1、坍塌的现场处置方案
5.5.3.2、高处坠落的现场处置方案
5.5.3.3、物体打击的现场处置方案
5.5.3.4、触电的现场处置方案
5.5.3.5、机械伤害的现场处置方案
5.5.3.6、起重伤害的现场处置方案
5.5.3.7、火灾的现场处置方案
注:急救援预案的现场处置方案也可编制为表格形式。
第六章 劳动力计划
6.1、安全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计划
方案应明确具体的安全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落实到具体人员,安全员反映岗位证和C证,反映有效期;特种作业人员反映操作证,反映有效期。
序号 | 姓名 | 岗位 | 证书编号 | 有效期 |
1 | 安全员 | 岗位证编号 | ||
C证编号 | ||||
2 | 安全员 | 岗位证编号 | ||
C证编号 | ||||
… | ||||
5 | 电工 | 操作证编号 | ||
6 | 电工 | 操作证编号 | ||
… | ||||
10 | 塔吊工 | 操作证编号 | ||
11 | 指挥工 | 操作证编号 | ||
… | ||||
15 | 架工工 | 操作证编号 | ||
16 | 架子工 | 操作证编号 | ||
… | ||||
序号 | 工种 | 数量 | 备注 |
1 | 模板工 | ||
2 | 钢筋工 | ||
3 | 混凝土工 | ||
4 | 石工 | ||
5 | 试件工 | ||
6 | 普工 | ||
… | |||
7.1、计算
计算根据模板、模板支撑系统选择的实际使用的材料的种类、规格、型号,按规范的荷载取值和荷载组合要求,对梁、板模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下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支撑层承载力验算(传力层计算)等。
计算时先计算板,后计算梁,要求板的立杆间距与梁沿跨度方向的立杆间距应相同或有公约数;要求板的模板支撑架的步距与梁的模板支撑架的步距应相同或有公约数;保证梁、板的模板支撑架纵横水平杆能贯通。
7.1.1第一类板的计算
7.1.2第二类板的计算
……
7.1.7第一类梁的计算
7.1.8第二类梁的计算
……
7.1.11传力层的计算
7.2、图纸
图中须注明材料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
7.2.1、施工平面图;施工区或施工段划分平面图、高大模板工程平面图;
7.2.2、地面处理及截排水沟设置大样图;
7.2.3、立杆平面布置图;
7.2.4、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
7.2.5、水平剪刀撑布置及平面图;
7.2.6、竖向剪刀撑布置及投影图;
7.2.7、梁板支模大样图;
7.2.8、连墙件设置位置及节点大样图;
7.2.9、支撑体系监测点布置图;
7.2.10、传力层立杆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