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镇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我们对于传统的中医学也日益重视起来。近几年来,中医在当代医学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人们对于中药材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在当前环境被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中药材的无公害和无污染性,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为了能够有效加强无公害中药材的生产,本文结合自己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药材的无公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4.25.165
0 引言
当前,市场对于中药材的需求迅猛增长,整个中药材的供给行业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但随着市场需求逐渐超越野生供给量,我们必须通过相应的人工栽培技术来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目前整体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药材如果受到污染,其原本作用功效不仅会被削减,对于人体来说还可能存在负面的影响[1]。因此,保证中药材的无公害、无污染生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具体做好无公害中药材的生产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它的生产到最后的加工运输过程都给予严格地监督重视,并对从生产种植到贮运销售等多项综合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一一分析,同时对于其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仔细研究,以此来保证无公害中药材的生产[2]。
1 现阶段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方面的问题
1.1 中药选种和地域种植影响方面
药材要想种植得好,除了要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还需要有优秀的药材种子。目前在中药材人工栽培中,绝大多数药材种子都来源于野外,这就导致生长出来的药材很多时候都良莠不齐、质量不稳定。同时,随着药材种子的不断单一重复种植,整体的药材种子的种性和品质都显现退化下降的现象。与此同时,许多药农为了经济效益,不顾具体的生长条件而盲目种植,受到相关地域种植环境的影响,药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也呈现出了作用不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产地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而导致药材的药效具有较大道地性,这不仅了药材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其原本的有效成分的产生及其次生代谢产物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2 种植技术缺乏针对性和无公害性
对于中药材的生长环境来说,它对于湿度、温度等方面的要求都是较高的,因此人工栽种中的种植技术必须围绕着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针对展开。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人工种植中的药材品质质量方面普遍不高。对于无公害种植,我们首先必须保证病虫害等防治尽量做到天然,必须做到不使用任何剧毒农药,在品种选择、用量等方面也必须要有详细的规定。但目前在实际的人工栽培中,多数由于是家庭式种植,为了有效节约种植成本,无公害的生物防治很难进行。
1.3 采摘、生产到运输等方面无有效保证
除却药材的无公害种植方面,我们对于其后期的各项采摘、加工和运输方面也要做好相应的无公害生产工作。但现阶段,在具体的后期加工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机构。采收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时间和正确方法进行,采收工具也不能够保证其清洁卫生。对于其加工技术而言,应该严格按照挑选分类、冲洗整理、捆扎晾干、熏烤切制的工序开展后期的各项加工程序,但在具体操作中,加工过程仍然过于粗放,加工场所并不是在无菌无污染的车间中进行的,易发生二次污染的问题。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易出现黄曲霉素等药材污染事件。
2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中关键技术要点分析
2.1 做好药种的选择培育工作,选择合适的生产基地
中药材的药种培育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其无公害性,我们在选择优质、高产的品种的同时还要选择抗病、抗虫及适应性广的品种,对于来自野外的药种要先进行人工的选择培育,随后再通过先进的生物工程培育出具有稳定性状和功能的中药材种苗。这样我们才能对中药材的具体品质进行有效地控制、随后才能降低中药材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进行生产基地的选择时,还要遵守地域性原则,根据中药材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选择好合理位置后,相关单位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量化的中药材地域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值区划分方法来对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结合气象和土壤等多方面的数据资料,为中药材的培育栽培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信息,避免盲目引种栽培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药材品质下降的问题。
2.2 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保证无公害、无污染
我们要想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首先要合理轮作、间接套种,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中药材的种植成活率,防止出现大片药材感染病毒死亡。对于禾本类的药材来说,实行套种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烂根病的发生,还可以大大减轻根结线虫和根腐病的危害。药材的种植需要我们花较多的精力来进行,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耕细作来加强中药材根系发育,增强其吸肥能力,使其生长健壮。要保证中药材的无公害、无污染,我们在施肥过程中,要使用高温堆解的有机肥料,并合理施肥。在对病虫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生态和天然的物理方法进行。利用人工捕杀那些活动性不强的害虫,对于具有趋光性的鳞翅目利用诱蛾灯或黑光灯诱杀,利用毒饵或者人工做成适合害虫潜伏或越冬越夏的场所来诱杀害虫。
2.3 保证采摘到后期的加工的安全科学性,防止药材二次污染
在采收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时间进行采收活动,至于采收工具机械等一定要保持清洁卫生、无污染;采收时应避免人为损伤,剔除破损腐烂变质部分,注意保持药材的完整性,避免影响药材品质和商品等级。为了保证中药材的无公害和质量可靠稳定性,我们在加工过程必须符合制药的原料要求,除了规范药材的加工步骤和程序外,还必须筛选确定科学合理的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在包装和贮存方面,中药材还应该有严格的商品规格和等级之分,我们可以按照产地的不同来将药材分级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贮存环境和运输工具也都要保持清洁卫生、阴凉、干燥。同时,我们还要参照国家的具体标准,
·中医中药·
(下转第212页)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卒中”范畴,该病患者脑局部血供存在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的部分坏死。
在中医理论中,该病[2]
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血亏损、血脉瘀滞、窍闭神匿,在治疗中宜采用醒脑开窍、活血化瘀之药物[3]。从中医角度讲,辨证的活血化瘀药使用具有多种病理功能机制:一,活血化瘀药可血小板粘附、积累;二,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脂质吸收和合成,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三,活血化瘀药可提升机体内纤溶蛋白的溶解活性,尤其对机体血管中的斑块具有消解分散作用;四,活血化瘀药可消解中风后患者的血管痉挛情况,进而提升患者脑区的供血效果;五,活血化瘀药可拮抗白细胞粘附、降低血清C-RP 含量。因此,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辨证的采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可以有效的作用于该病的众多病理作用环节,多方面调节调节和改善机体血脉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宜以患者病情、病程、体质,辨
证的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稳定病情、缓解病情、有效治愈的临床目标[4]。在本组对象中,通过为期1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血清C-RP 水平、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治疗中,可有效开展中医辨证疗法,合理运用活血化瘀药,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港.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深圳
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2(06):367-368.[2] 杨丽阳.活血化瘀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01(26):-90.[3] 刘静.两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评
价及特点分析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05):8-11.[4] 曾妙麟.活血化瘀注射剂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
功能影响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05):7-9.
严格控制和降低细菌等有害物质对中药材的二次污染。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野生中药材供给方式已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前的人工培育过程中,我们急需要对中药材实施无公害规范化、标准化技术管理,从生产基地选址、采收、产地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都需要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产无污染、高品质,保证
消费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
[1] 陈士林,黄林芳,陈君,等.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3).[2] 王鲁宁.无公害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建议[J].江西农业学
报,2008,20(3).
(上接第210页)
美国胃肠病学会主办的James W. Freston 会议上公布的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显示,粪便菌群移植成功治疗了17例常规治疗失败的重度和/或复杂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
这项研究由纽约Montefiore 医疗中心的Olga C. Aroniadis 医生及其同事进行。在17例患者中,14例为住院患者,3例为门诊患者;4例患有重度或复杂性艰难梭菌感染,13例同时患有重度和复杂性艰难梭菌感染。粪便菌群移植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范围:1~42个月)。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范围:38~岁),其中13例为女性。
在该研究中,根据已发表的指南,如果患者存在以下情况,则认为患有重度艰难梭菌感染:腹部压痛,白蛋白水平<3 g/dL 或 WBC 计数>15,000 cells/mcL。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则认为患有复杂性艰难梭菌感染:需ICU 治疗,在使用或未使用升压药的情况下存在低血压,精神状态变化,WBC 计数>35,000 cells/mcL 或<2,000 cells/mcL,血清乳酸盐水平≥2.2 mmol/L,终末器官衰竭,发热≥38.5 °C,肠梗阻或明显腹部压痛。
在粪便菌群移植前,17例患者经常规抗生素治疗失败,包括甲硝唑和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许多患者在ICU 住院,并且接受升压药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在16例移植前腹泻的患者中,12例患者的腹泻在粪便菌群移植后平均6天消失,4例腹泻改善。
粪便菌群移植可治愈重度或复杂性艰难梭菌感染
在11例移植前腹痛的患者中,8例患者的腹痛在移植后平
均10天消失,3例腹痛改善。
17例患者中15例在移植后90天内无艰难梭菌感染复发,初次治愈率为88%。2例90天内复发的患者中有1例经第2次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成功,二次治愈率为94%。
研究者表示,如果艰难梭菌感染症状消失或改善的程度足以使患者出院,则认为患者治愈。在一些被研究者认为治愈的患者中,排便习惯在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成功后未恢复至基线水平,并且患者出现间歇性腹泻和大便软条,但这些患者不再存在艰难梭菌感染。
1例患者出现与使用治疗憩室炎的抗生素相关的迟发性复发(初始移植后90天以上)。这一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经再次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成功。
该研究的治愈率与既往研究在无重度或复杂性艰难梭菌感染的、因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进行粪便菌群移植的患者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
研究者表示,在进行粪便菌群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时,可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如通过使用结肠镜、胃镜、乙状结肠镜或灌肠法将来自供体的粪便混悬液输注进入胃肠道来进行。重度或复杂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如果进行结肠镜检的话,可能会因结肠扩张和肠壁完整性不佳而导致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因此医生应根据自身临床判断来决定适当的移植途径。
医学资讯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蔡镇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110032
刊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英文刊名: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4(2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jzxyy-e201425173.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