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4:59:08
文档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作者:谭必勇张莹来源:《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04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思路的基础上,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既具有初始阶段技术驱动特点、引导效益明显等共同点,同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
推荐度:
导读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作者:谭必勇张莹来源:《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04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思路的基础上,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既具有初始阶段技术驱动特点、引导效益明显等共同点,同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作者:谭必勇 张莹

来源:《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04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思路的基础上,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既具有初始阶段技术驱动特点、引导效益明显等共同点,同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系、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从而为本国文化资源在数字化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中外比较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4-0007-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foreign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n Biyong Zhang Y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has become widely concerned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o build up a digi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which goes with the Digital Era is a major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combing the major methods of the digital protection used abroad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plans used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ways of digit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re different i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They are alike in initial-phase technical driving force and effect of government guidance,but different in management systems, investment systems, protection mechanism, legal protection and so forth. These mothods can give sustainable fuel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comparative study 

        CLC number: G127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4-0007-05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传统手工业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其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土壤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整理、传播、服务等管理领域,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

        

        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要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传递,是信息时代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兴道路,也是数字时代极具社会文化意义的战略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项目作为发展互联网文化信息资源数量的主要策略。

        1.1 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

        这是当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主要路径之一。国外各类文化机构、协会立足自身馆藏,形成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极大提升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水平与实施范围。

        1.1.1 意大利

        由于历史的原因,意大利大部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存在私人及教会手中,这种分散式的遗产收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带来了相当难度。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共享,意大利特别设立了目录及档案材料学会、意大利图书馆统一目录及图书目录学情报学会、图书修补学会等。这些学会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登记、整理工作等书目控制工作,为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因特网文化遗产项目”(Internet Culturale)是由“意大利图书遗产与文化机构专业委员会”发起,由“意大利图书馆统一目录及图书目录学情报学会”具体实施和维护,旨在建立一个为公众提供获取意大利文化遗产资源的在线文化遗产资源服务系统。意大利数字图书馆门户与文化旅游网(The Italian Digital Library Portal and Cultural-Tourist Network)[1 ],是该项目最终的成果和服务平台。该网站能够提供基于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数字或传统文化资源的集成获取系统,从而能够将文化遗产的可获取性提升至国家乃至国际水平。

        1.1.2 法国

        在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法国国家图书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施的数字化项目——“加利卡”(Gallica),到2003年已经完成了包括14世纪法国古籍中的1 000幅插图和历史事件介绍、有关“查理五世”的文献,以及从中世纪到20世纪初的藏品:书刊816万种(从中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献);静态影像30万幅(中世纪图书中的彩色插图为主);法国游历5 000多款目。[2 ]2010年,法国文化部宣布“文化、科学和教育内容数字化”在2010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这项总预算达7亿5000万欧元的文化数字化工程属于法国“投资未来”的文化数字化规划,旨在维国历史文化记忆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主要涉及图书出版、音乐、电影、音像、摄影、图片、电子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3 ]

        1.1.3 美国

        美国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多,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无疑走在世界的前列。被冠以美国全国性虚拟图书馆的“美国记忆”工程,其宗旨就是要“通过因特网提供免费、公开获取的书面与口头文字、音频记录、静态和动态影像、印刷品、地图、乐谱等记载美国印象(American Experience)的各种资源。它是美国历史和创造性的数字记录……并作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资源为公众服务”, [4 ]该项目于2000年完成了对美国图书、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500万件历史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格式的任务,并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80个主题资料库的检索。2000年以来,美国国会图书馆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力度,并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绩,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900万份历史文件的数字化建设任务,并能够提供美国黑人历史、妇女运动史、广告、宗教、民间文学等100多个主题资料库的免费浏览与检索。[5 ]

        

        1.1.4 日本

        日本是亚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1950年日本创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部综合性大法——《文化财保》。在这部法律中,它将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如建筑、绘画、雕刻、工艺品、书法作品等)和无形文化财(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近年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也积极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形成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1)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2000年3月上网):该库建立了日本江户时代,就是19世纪前所出版的日文及中文古籍193件,浮世绘505件的图像数据库。到2002年10月为止,收录数量为31000张。该库基于DUBLIN CORE格式建成,发布的图像分为小图标、中等分辨率图和高分辨率图,上载速度快,图像质量优良,说明文字简明扼要。此外,在该网页的电子展览会上,还公开了《数字式贵重图书展览会》和《世界中的日本》两个项目;(2)日本年历(2002年10月上网):该资源库是有关日本历史和文化的介绍,受“美国记忆”的启发而设置的,适合大众浏览,该类资源库今后将统一整合到“日本之记忆”中。[6 ]

        1.2 跨行业、跨部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遗存,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受到各类行业、部门的重视,它们通过优势互补,建立起丰富完整的资源共享机制。

        1.2.1 英国

        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相关的公共文化组织与协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积极性很高。著名的英国泰特在线网(www.tate.org.uk/)是由泰特英国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和泰特圣艾富思美术馆联合创办的展示英国传统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利物浦地方音乐的在线数据库,为人们研究、了解、欣赏英国音乐提供了集成化资源获取路径。英国沃里克郡移动图书馆与英国移动博物馆古物项目合作将博物馆的展品展现给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动了当地考古学研究,向读者介绍当地的博物馆和档案馆服务,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的水平。

        1.2.2 加拿大

        近年来加拿大图书馆、档案馆机构普遍采用了合并的发展战略,因此图书馆、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立于2004年的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LAC)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建立了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主要包括:加拿大铁路史(Canada by Train)、诗歌档案库(Canadian Poetry Archive)、葛伦·顾尔德档案库(The Glenn Gould Archive)、家谱与家族史(Genealogy and Family History)、加拿大影像(Imagine Canada)、虚拟留声机(The Virtual Gramophone, 1900-1940)等。[7 ]

        加拿大一些地区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也开展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合作。例如,200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乔治娜市公共图书馆同当地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将原始资料电子化,并在加拿大全国展览会上与博物馆和档案馆合作建立了展位,并命名为“播种遗产种子”。

        1.3 区域联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协同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双重发展,一些区域的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便利以及相似的文化传统,而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3.1 欧盟

        欧盟各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许多欧盟国家像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都是名列前茅的遗产大国。1993 年《欧洲联盟条约》(Treaty on European Union)的签订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0年以来,欧盟先后制定“文化2000计划”(Culture 2000 Programme)、“2007-2013年文化计划”(CULTURE PROGRAMME (2007-2013)),致力于推动欧盟范围内文化资源的协同、共享与沟通。ECHO(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是面向科学文化未来网络的开放存取基础结构,它由欧盟委员会赞助,在最早阶段,由德国、荷兰、瑞士、瑞典、意大利、希腊、法国、匈牙利和英国等欧盟9个国家的16个研究机构组成。作为一个欧洲地区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典藏库,ECHO目前已经拥有包括人类学、考古学、中国知识、佛教、历史地图、生命科学、巴尔干民俗文化、人口统计、铜板印刷、楔形文字等在内的70种收藏,而且来自世界各地20个国家的170多个机构正积极参与这一数据库的建设,从而为大众和科研人员提供能够自由获取的欧洲文化遗产,并鼓励用户的共同参与和分享。[8 ]

        1.3.2 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而近年来亚太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挑战,亚洲各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成立于1971年4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数字化开发与保护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其建立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着重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深入居民生活、服务社区。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主要资源包括:(1)基于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课程体系;(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心;(4)表演艺术的音频、照片;(5)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事件与会议;(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与文件等。[9 ]

        

        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的基本思路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源远流长,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0 ]自此以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才全面起步。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006年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监督和直接推动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纷纷建立,积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保护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涵括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专题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main.jsp)开通于2006年6月9号,其宗旨是为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利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资源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以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和健康开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示范效应下,目前我国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开始建立,推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建立,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组织、传播、展示等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提升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此外,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网站还针对公众需求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开发出“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中秋节”、“端午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重要的专题数据库,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内容。

        2.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2002年开始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服务项目包括:第一,精品文化资源库中的“中国古琴”、“中国昆曲”、“中国舞蹈”、“地方戏曲”等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以数字化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提升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水平;第二,文化繁花(文化部直属单位数字化文化展示平台)、书海精藏(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展示平台)、文化广角(各地文化厅局数字文化展示平台)、文博精华(中国文物网站精品展示平台)等四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中包含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经典剧目、津门曲艺、民俗风情绘画等,其中福建省图书馆的“海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暨省图古籍保护成果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都是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展示。

        2.3 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高校、科研院所开始建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科研基地,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实践推广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例如,天津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的数字化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1 ]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推动民间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方面作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12 ]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引导下,我国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甚至个人积极参与进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整体、全面发展。

        

        3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的特点比较

        

        3.1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的共同点

        3.1.1 初始阶段的技术驱动特点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几乎都是从特定的信息化项目需求开始的,带有明显应用驱动和技术驱动的特点。各类面向特定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系统,由于受有限目标(实质上是现有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的制约,无法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发展。因此,制定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标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成果的可拓展性、可持续性就成为当前和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的重要内容。

        3.1.2 的引导效益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层次多,需要巨大的人财物的投入,因此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部门努力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氛围,鼓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甚至个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

        3.1.3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趋势明显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都是由国家()投资的非赢利性的文化事业性服务机构,因此,“无偿服务”是它们共同的社会存在基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它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从目前来看,不仅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在资源集成服务方面作了诸多工作,不少的机构还开展了实质性的融合。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埃及国家图书馆档案馆(National Library & Archives of Egypt)、德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门户(BMAP)等都是国际上公共文化资源机构整合的典型案例。国内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是一个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收藏的文化信息资源整合项目。

        3.2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的不同特色

        由于中外各国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也使得中外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并且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系、法律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3.2.1 管理体系

        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抢救工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世界各国大多设置了专门的文化遗产机构来管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设立有单纯的管理机构,如日本、韩国的文化财厅,意大利的文化遗产部,而中国在文化部下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常常涉及文化部、文物局、轻工业局、建设部、教育部、民政部等诸部委,采取的是多头分散管理模式。[13 ]

        3.2.2 投入机制

        在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非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志愿者)多方参与的运作机制。其中,起主导作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英国每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直接投入都不少。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经费主要来自的直接投资,民间资本、个人捐资尚未有效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3.2.3 保护体系

        在西方社会,无论是英、法,还是德、意,都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品种失衡的问题。这些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是依附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西方国家的大型文化资源数据库,也以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相对较少。与西方社会缺乏系统、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不同,我国一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制度,逐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了。[14 ]

        3.2.4 法律保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方面,日本走在世界的前列。1950年的《文化财保》第一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从而开始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漫长发展历程。2003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世界各国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热潮。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专门的、严格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尚不多,各国大多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整个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之中。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方面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被全国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6月正式实施,该法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但是,其中依法应当保密的部分除外。”[15 ]这标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ICCU. Internet Culturale[EB/OL]. [2011-04-16]. http://www.internetculturale.it/genera.jsp?lingua=en&l=en.

        [2]张艳霞等. 国外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与思考[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4):9.

        [3]朱晓云. 法国文化数字化有大动作[N]. 中国文化报,2010-09-30:(3).

        [4]The Library of Congress. Mission and History (American Memory for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 [2011-04-15]. 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index.html.

        [5]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merican Memory for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 [2011-04-15]. http://mem

        ory.loc.gov/ammem/index.html.

        [6].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古籍建设和服务[EB/OL]. [2011-04-17]. http://www.nlc.gov.cn/service/wjls/

        pdf/09/09_14_a9.pdf.

        [7]Andrew Green. Overview of networking cultural heritage initia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C/OL]. [2011-04-11].http://archive.ifla.org/IV/ifla71/papers/01

        8e-Green.pdf.

        [8]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 (ECHO)[EB/OL]. [2011-04-16]. http://echo.mpiwg-berlin.mpg.de/home.

        [9]Asia/Pacific Cultural Centre for UNESCO (ACCU). Asia-Pacific Database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2010-09-09].http://www.accu.or.jp/ich/en/.

        [10].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1-04-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11]山西日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成立[EB/OL].[2011-04-20].http://news.sohu.com/20090614/n251

        4396.shtml.

        [12]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EB/OL].

        [2011-04-21]. http://www.cafa.edu.cn/channel.asp?id=

        3&aid=58&c=13.

        [13]苑利,顾军. 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6-269.

        [14]周建琳. 中国初步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EB/OL].[2011-05-02].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

        0/06-14/2344560.shtml.

        [15]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5-03]. http://www.gov.cn/jrzg/2011-02/26/content_1811128.htm.

        

        作者简介:谭必勇(1979-),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张莹(1988-),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文档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作者:谭必勇张莹来源:《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04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思路的基础上,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既具有初始阶段技术驱动特点、引导效益明显等共同点,同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