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适用年级 | 八年级(下) | 单 元 | 第一单元 | |||||||||
| 单元主题 | 人生轨迹 | 课时总量 | 8课时 | |||||||||
| 单元概述 | ||||||||||||
| 一、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八下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均为名家之作。本单元全是记叙性文体,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表现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人生的关爱和温情。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二、单元组成 课文 | 作者 | 文体 | 主旨提要 | 写法提要 | ||||||||
| 藤野先生 | 鲁迅 | 散文 | 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主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之情。 | 时间为序,情感为脉, 事例典型,语言深情。 | ||||||||
| 我的母亲 | 胡适 | 散文 | 叙述了自己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切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 对比鲜明,褒贬分明, 语言质朴,直白坦诚。 | ||||||||
| 我的第一本书 | 牛汉 | 散文 | 追述了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表达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 深刻体察,感悟独特, 前呼后应,幽默风趣。 | ||||||||
| 列夫·托尔斯泰 | 茨威格 | 散文 | 描绘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 细处入手,小中见大, 平庸外貌反衬深邃灵魂 | ||||||||
| 我的童年 | 季羡林 | 散文 | 记叙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及童年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 | 细致描绘,形象突出, 语言真挚,深情显露。 | ||||||||
| 单元教学目标 | ||||||||
| 1.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默读等读书方法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层次,; 4.归纳概括典型事件,并由此探知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 5.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6.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阅读、感悟课文; 7.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8.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运用; 9.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 10.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了解叙事性作品多样的语言风格。 | ||||||||
| 教学重点 |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层次; 2.归纳概括典型事件,并由此探知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运用。 | |||||||
| 教学难点 | 1.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 |||||||
| 对应课标 | ||||||||
| 1.在通读文章基础上,理清思路; 2.分析主要内容,体味重要语句在与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5.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6.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 ||||||||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自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精讲点拨法、读写结合法 | |||||||
| 课时分配 | ||||||||
| 课时 | 学习内容 | 课型 | 学习要点 | |||||
| 晚自习 | 预习第1课 | 自主预习课 | 1.熟读课文,圈点勾画;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 | |||||
| 第1课时 | 《藤野先生》 | 研读训练课 | 概括典型事例,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 |||||
| 第2课时 | 《藤野先生》 | 研读训练课 | 1.从字里行间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 2.评价其“弃医从文”行为。 | |||||
| 晚自习 | 完成第1课 《语文导读》 | 练习巩固课 | 阅读思考—规范作答—教师个辅 | |||||
| 第3课时 | 预习第4课 | 自主预习课 | 1.熟读课文,圈点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2.勾画生动优美的描写句,并批注赏析。 | |||||
| 第4课时 | 《列夫.托尔斯泰》 | 研读训练课 |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学习课文运用神奇我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外貌的手法。 | |||||
| 晚自习 | 预习第2、3、5课 | 群文预习课 | 1.整体感知第2课,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通读第4课,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3.阅读第5课,感受季羡林童年时代的生活。 | |||||
| 第5课时 | 学习第2、3、5课 | 类文阅读课 | 1.通过典型事例理解母亲性格;(2课) 2.复述课文;体会苦难生活、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3课) 3.筛选信息、概括归纳:文章写了季羡林童年时代哪些方面的情况;(5课) | |||||
| 晚自习 | 完成《语文导读》 | 练习巩固课 | 阅读思考—规范作答—教师个辅 | |||||
| 第6课时 | 学习第2、4、5课 | 类文阅读课 | 1.对比阅读:体察三篇文章分别呈现出的童年生活有何异同; 2.对比阅读:三篇文章在写法方面有何特点; 3.对比阅读:结合相关文段,品析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 |||||
| 晚自习 | 完成《语文导读》 | 练习巩固课 | 阅读思考—规范作答—教师个辅 | |||||
| 第7课时 | 作业讲评 | 作业讲评课 | 精选重难点、易错点、易误点进行讲解点拨 (可尝试学生讲解的方式) | |||||
| 第8课时 | 机动课时 | 矫正补偿课 | 1.学生提出本单元的疑难问题;2.教师补充、强化相关知识点;3.当堂训练检测。 | |||||
预习内容:默读课文至少2遍,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预习流程: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词句(生字词、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富含深意的句子、关键句等)。
2.边读边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生僻字词含义;借助课下注释,了解时代背景,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3.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本文行文脉络,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附1:本文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附2:第二部附2: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走近藤野先生,概括典型事例,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重点);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难点)。
教学流程:
一、走近藤野先生
要求:筛读叙述藤野先生事迹的文段,勾画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
1.请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出11—23段分别写了关于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品质?
典型事例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2.精读 “订正讲义”
(1)“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
(2)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 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 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3.默读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部分,你又从中读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呢?
(毫无民族偏见)
二、写法借鉴
问:从本文可以借鉴哪些写人的方法?
预设: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重点);学习以明线暗线的双线索贯穿全篇、统帅材料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明线索
上节课,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小结:本文有两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条是暗线,即作
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探究
(一)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
(二)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 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 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问: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你如何评价鲁迅的“弃医从文”行为?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小结: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三)文章最后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先生的行动——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写文章
合作讨论:
1.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 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读写结合
假如要以《我的班主任老师》为题写作一篇文章,借鉴本文以明线暗线的双线索贯穿全篇、统帅材料的写法,你会以什么为线索,选择哪些材料?
第3课时(第4课预习)
预习内容:熟读第4课,圈点勾画批注。
预习流程:
1.通读课文,圈点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2.细读课文,用“ ”勾画描写生动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3.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试从课文中再找出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小组交流。
第4课时
教学要点:品析夸张比喻的肖像描写,体会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重点);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列夫.托尔斯泰
二、赏析人物
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1.文中哪一句话能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3.文中第8语段“托尔撕秦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三、写作特色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四、片段写作
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运用。
出示三张名人的照片,请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貌特征描写。
预习第2、3、5课
预习内容: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要求:
1.默读第2课2遍。默读提示及要求如下:
(1)圈点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勾画关键句、段,并思考其含义和作用;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阅读第2课:整体感知,并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说说本文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什么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
2.默读第3课,圈点勾画批注,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3.默读第5课,圈点勾画批注,感受季羡林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和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第5课时
教学要点:
1.《我的母亲》:通过典型事例理解母亲性格;(重点)
2.《我的第一本书》:复述课文;体会苦难生活、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3.《我的童年》:筛选信息、概括归纳:文章写了季羡林怎样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
一、品读探究《我的母亲》
1.《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胡适最想对母亲表达什么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说一说: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品性,请你从文中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典型事例来说一说。(教师可从“母亲对我的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母亲对自己的人格”三方面加以引导概括并赏析语句)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3.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哪些品性呢?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4.想一想: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二、品读探究《我的第一本书》
1.作者围绕着“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你能复述本文的内容吗?
(人物:“我”、父亲、祖母、乔元贞、冯百成、“狗”)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你从本文还读到了哪些情感?
(崇敬、珍爱;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快乐和梦幻......)
3.“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 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是什么?
三、品读探究《我的童年》
1.课文《我的童年》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的童年生活?
童年生活一片灰黄。
作者出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刚被推翻的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社会背景是“一片灰黄”。作者的家庭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也是饿得被迫弃家到济南去谋生,家庭背景也是“一片灰黄”。自己小时候常吃红高粱面饼,很少能吃上白面馒头,奶奶省下来的半个白面馒头则成了“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白面饼子差点儿挨打,童年极差的饭食给“我”的印就是玩乐,小伙伴们也没有多少出息,这种生活也是“一片灰黄”。最后离开家乡,留下了“永久的悔”,这对作者来说,更是“一片灰黄”。这种“灰黄”的记忆,自然贯穿全文,成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段生活?
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记叙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及童年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难以忘怀。看似平淡质朴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1.对比阅读:体察三篇文章分别呈现出的童年生活有何异同;2.对比阅读:三篇文章在写法方面有何特点;3.对比阅读:结合相关文段,品析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出示研究性学习任务
1.对比阅读:体察三篇文章分别呈现出的童年生活有何异同;
2.对比阅读:三篇文章在写法方面有何特点;
3.对比阅读:结合相关文段,品析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分组探究
1. 浏览课文,发现异同,记录要点。
2.小组交流研讨,寻找根据,总结提炼。
3.展示交流:结合具体课文、文段、文句进行阐述说明。
三、这一单元中,你最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四、拓展阅读推荐
1.母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朱德的《我的母亲》、王恒绩的《疯娘》、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2.季羡林文章选读:《一条老狗》《赋得永久的悔》《儿时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