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份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决定簇(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后,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ADCC(抗原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体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 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靶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种蛋白质。
CK: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脊柱动物某一些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细胞,启动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HLA复合体:为人的MHC,定位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其功能是编码HLA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和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参与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细胞,分为专职和非专职。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值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细胞毒性介质和抗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絮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X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应答,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性或细胞溶解性超敏反应,是由于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复合物沉淀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及组织间隙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或局部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凝聚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的凝聚现象称为凝聚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可见的沉淀物或仪器可检出的沉淀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对相应的病原体感染产生抵制作用的免疫方法。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剂使之立即产生免疫效应,对某些传染性疾病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的免疫方法。
简答题
1何谓免疫?举例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的表现。
答: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份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主要发挥如下三种功能:
1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2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值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1抗原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与结构,易接近性,物理状态。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2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3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
4异物性:一般来说,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3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答:是有两条相同的重链和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分子,
Ig分子N端轻链1/2处和重链1/4或1/5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次序多变,称为可变区,可特异性结合抗原,V区中,某些部位区域的氨基酸组成与排列顺序具有更高的变化程度,称为超变区,其构建了抗体分子和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而可变区中其他部位变化较小,即为骨架区,它不与抗原分子结合,但对维持高变区的空间构架起重要作用。
在Ig分子的C端,其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称为恒定区,C区虽然不直接与抗原表位结合,但可介导Ig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可将免疫球蛋白水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c。
4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
| IgG | 是唯一一种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血液的含量最高,半衰期约为23天,能发挥调理作用、ADCC、激活补体、抗菌、抗毒和抗病毒作用、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 |
| IgM | 分为膜结合型和血清型,天然血型抗体是IgM,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该儿曾有宫内感染。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约为5到10天 |
| IgA |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IgA(SIgA)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
| IgD |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成熟B细胞表达mIgD,活化B细胞或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D逐渐减少。 |
| IgE | 参与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的主要抗体 |
| 比较项目 |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
| 激活物质 | 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 脂多糖,酵母多糖等 |
| 参与成分 | C1-C9 | C3、B、D、P因子,C5-C9 |
| 所需离子 | 钙离子、镁离子 | 镁离子 |
| C3转化酶 | C4b2a | C3bBb |
| C5转化酶 | C4b2b3b | C3bBb3b(C3bnBb) |
| 作用 |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阶段 |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 |
6细胞因子异常的疾病:内毒素中毒性休克、促进肿瘤生长、免疫缺陷病、I型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
细胞因子的特点:高效性、时效性、多效性、重叠性。
7 HLA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系?
答:1HLA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故移植前,需确立供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涉及HLA分型和交叉匹配型
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恶变细胞I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或缺失,造成肿瘤逃脱免疫监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而某些情况下,原来不表达的HLA-II分子的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II类分子,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3HLA与疾病的关联:HLA是机体的遗传系统,有很多人类疾病有遗传倾向,因而这些多基因疾病可能与HLA关联,人们用相对风险率RR表示HLA与疾病的关联程度,包括阳性关联和阴性关联,前者表示某个体患者易患某一疾病,后者表示对该疾病有抵抗力。
4HLA与法医学: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死亡者身份。
8 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特点
| 特性 | 初次应答 | 再次应答 |
| 抗原提呈 | 非B细胞 | B细胞 |
| 抗原浓度 | 高 | 低 |
| 抗体产生的潜伏期 | 5-10天 | 2-5天 |
| 高峰浓度 | 较低 | 较高 |
| 维持时间 | 短 | 长 |
| Ig类别 | 主要为IgM | IgG,IgA |
| 亲和力 | 低 | 高 |
| 无关抗体 | 多 | 少 |
| 类别 | 固有免疫应答 | 适应性免疫应答 |
| 主要参与的细胞 | 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γδT细胞 | B2细胞、抗原提呈细胞、αβT细胞 |
| 主要参与分子 | 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物质 | 特异性抗体 |
| 作用时相 | 即刻-96小时 | 96小时后启动 |
| 作用特点 | 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没有免疫记忆功能 |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称为效应细胞后发挥作用,具有免疫记忆功能 |
| 维持时间 | 维持时间较短 | 维持时间较长 |
答:1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2参与Ab,为结合在细胞膜表面的IgE 3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 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5没有补体参与
11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答:1Ag在细胞膜表面 2参与Ab为IgM、IgG,Ag与Ab在细胞表面结合。 3需要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 4结果造成靶细胞融解破坏
12以新生儿溶血症为例,说明I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答:血型Rh阴性的母亲由于输血、流产或分娩等原因接受红细胞表面RhAg刺激后,可产生抗RhAb,可通过胎盘。当体内产生抗RhAb的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阳性时,母体内的抗RhAb便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使之溶解,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症
13 四种超敏反应比较
| 型名 | I型 (速发型) | II型 (细胞毒型) |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 Ⅳ型 (迟发型) |
| 抗体 | IgE | IgG1-3、IgM | IgG、M、A | 无 |
| 补体 | 无 | + | + | 无 |
| 细胞 | 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 |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 T细胞、巨噬细胞 |
| 疾病 | 过敏性休克 | 输血反应血细胞减少、新生儿溶血 | 血清病、肾小球肾炎、类风湿 |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 |
| 项目 | 人工自动免疫 | 人工被动免疫 |
| 接种物质 | 抗原 | 抗体 |
| 接种次数 | 1-3次 | 1次 |
| 生效时间 | 2-3周 | 立即 |
| 维持时间 | 数月-数年 | 2-3周 |
| 主要用途 | 预防 | 治疗或紧急预防 |
| 区别要点 | 死疫苗 | 活疫苗 |
| 制剂特点 | 强毒株制成 | 弱毒或无毒株制成 |
| 接种方式 | 多为皮下注射 | 多模拟自然感染途径 |
| 接种剂量次数 | 量较大,2-3次 | 量较小,多为1次 |
| 副作用 | 较大 | 较小 |
| 免疫效果 | 较差、维持数月或数年 | 较好、维持3-5年、或更长 |
| 疫苗保存 | 较易保存 | 不易保存 |
答:1过敏体质者注射青霉素后可能引起I,II,III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由皮肤接触引起)
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机制
1青霉素初次进入人体,其代谢产物与血浆蛋白等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IgE,IgE的Fc段吸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细胞膜上的FcεR,使这些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2青霉素再次进入致敏者体内,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细胞膜上的IgE的V区特异性结合,使IgE交联并导致细胞膜上的FcεR聚集发生桥联,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因此被活化导致脱颗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例如),引起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