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七上诗歌鉴赏复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4:57:38
文档

部编七上诗歌鉴赏复习

观沧海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的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
推荐度:
导读观沧海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的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
观沧海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沧海”是观察的对象。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

观的地点:碣石

观查对象:沧海

“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

(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的美丽多姿。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

(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此两句,最能体现作者开阔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无直接的关系。】

7.感情基调: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注:慷慨激昂、乐观、积极向上是全诗最主要的格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①首句点明季节:暮春

②写了何景?作用?

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凄凉、感伤

表达对友人漂泊无定遭遇的同情、悲痛

③使人想到王昌龄什么样的处境?

漂泊无定、凄凉、悲痛

2.(1)从“过五溪”中联想到什么?

①被贬之地的荒凉,路途艰险

②表达对友人遭遇的悲痛之情

(2)赏析一、二两句

a景物描写,点明季节:晚春

b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作者对友人不幸的同情

c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点题

3.赏析后两句

a拟人,将月亮人格化

b用想象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写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对友人深切的慰勉

c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早春)

1.颔联(1)描述画面

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宽阔。风势正顺,船帆高悬。

(2)①大景、小景相互映衬。

②“阔”写出涨潮时江面的气势,表现作者胸襟宽阔;“悬”写出了船一帆风顺,行驶平稳,表现作者心情舒坦。

(3)“阔”改为“失”好不好?

答:好。①“失”写出江岸好像不存在了,更能体现涨潮时江面之广,更利于抒发见不到江岸时的思乡之情。②“阔”没有“失”有气势。

2.颈联

①倒装,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美景②“生”“入”拟人,富有情趣。

③写出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有自然理趣。

3.尾联

表达感情(本诗的主旨):思乡

天净沙·秋思

1.主题:悲秋、思乡

2.描述画面: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漂泊在天边很远很远的地方。

特点:优美、萧瑟、凄凉、哀愁

3.“小桥流水人家”与“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的悲伤格调不同,是否与主题矛盾?

不矛盾。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写出村居安逸、优美、色彩明丽,与“枯藤”等昏暗、凄凉、萧瑟的景物形成对比,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悲秋之情。

4.“古道西风瘦马”鉴赏

A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B“西风”即“秋风”,点明季节,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悲秋思乡之情作铺垫

C“瘦马”:表面写马瘦,实写人瘦,更突出游子思乡之苦。

5.“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写出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6.意境:萧瑟、凄凉、哀愁

主题:悲秋、思乡

给曲中画面取个名字:秋郊夕照图

地位:本曲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7.比较《秋思》、《秋词》(刘禹锡)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思》《秋词》
主题不同悲秋思乡写出作者的壮志豪情
感情基调画面优美、悲伤、凄凉积极乐观向上
地位、影响是“秋思之祖”一反前人悲秋的俗套。
借景抒情,都写秋天的美景
8.比较《秋思》与《乡愁》(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在那头。

《秋思》《乡愁》
a主题:悲秋思乡

爱国思乡,盼望两岸统一
b格调:仅限于个人的思乡

格调更高,有爱国情怀
a感情悲伤;b主题:思乡;c借物抒怀

9.比较《秋思》与《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秋思》《黄鹤楼》
结尾直抒胸臆结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a借景抒情b思乡

●10. [重点]比较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思》

白朴《天净沙秋思》

孤村日落残霞,青烟远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马致远
A画面

描绘的秋景令人赏心悦目,

色彩明亮清丽

描绘的是一幅秋郊夕照图,

颜色暗淡,肃杀、萧索

B感情

对秋的喜爱,积极乐观悲秋思乡
C视角

人物隐而不见以人物为中心视点,景物上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
写秋景,借景抒情

文档

部编七上诗歌鉴赏复习

观沧海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的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