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 家庭包饺子机的设计 | |||||
| 选题类型 | 应用型 | 课题来源 | 自选项目 | |||
| 学 院 | 机电学院 | 专 业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
| 指导教师 | 廖念禾 | 职 称 | 副教授 | |||
| 姓 名 | 张雄雄 | 年 级 | 2013 | 学 号 | 201336 | |
| 开题报告(立题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研究方案、论文进度安排、主要参考文献) 1.立题依据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饺子是深受中国汉族喜爱的传统美食,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饺子也是北方的年节食品,在中国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并且中国南方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此外,饺子这一美食也流传至国外,成为世界公认的家庭美食。 饺子这一中国传统美食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家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越是美味的食物越难做,我们都知道包饺子是一件既耗时又费力的事情,每到想吃饺子时就需一家人提早就开始包饺子,才能吃到饺子。但我们知道,当你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时,你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去包饺子,因此,你便不能经常享用这一美食。如果可以用机器代替手工包饺子,那么就能解决这一个问题。研究的目的是减少人工劳动,让机器代替人类做一些琐碎的事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科研设计单位的转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长食品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所占比例逐年上升。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被誉为“国粹食品”。所以不断完善和解决饺子成型机存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2包饺子机的发展与现状 目前,国际包装机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食品包装机械正朝着高速,多功能化及控制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行业发展,对食品包装质量与包装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全自动水饺机是水饺生产机械实现机械化及自动化的根本保证。包装机械为包装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对包装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食品,日用品,化工产品等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装机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储运的安全及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装机械行业是市场潜力很大的新兴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和极好的发展机会。饺子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用的都是灌肠式饺子机,包合式饺子机是近几年才推向市场的新机种,因其克服了灌肠式饺子机的不足,而且大型机械生产效率高,正逐渐被用户认可。现在的饺子机的生产不仅要适应中国市场,而且要适应海外市场。从1982年第一台饺子机出口到加拿大算起,金美乐饺子机的出口份额在不断提升,到2008年占到企业销售量的40%,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饺子机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出口量减少了一半。现在企业主要通过三种渠道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转出口为内销,拓展国内市场;第二是开发新产品,弥补一部分的出口份额;最后就是压缩开支内部消化。经过一两年的努力,一些大企业很好的应对这中不利影响。正因为经融危机的影响,包装机械行业又向前迈了一步。 饺子机市场永远不会出现饱和。首先是机器会出现折旧和更新换代的问题,还存在很多没有开发的领域,比如二级市场,大中专院校的食堂甚至个人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只要不断地创新,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就不存在饱和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人们需求的提高,现在饺子机及其附属产品有很多,将来饺子机将向小型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发展,也就是说产品要尽量小,自动化程度要高,零部件要规范。 2.可行性分析 2.1具备的条件 (1) 自1959年,我国成功研制第一台“6-1型“饺子机开始,我国对饺子机开发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失败经验。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参考条件。 (2) 国内很多食品包装机械厂商生产了大量的不同型号的包饺子机,并在部分地区推广,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参考。 (3) 在校期间,本人对于农业机械设计相关课程有着一定的学习和理解,并对一些数学建模软件、力学分析软件和绘图软件较为熟悉,为完成课题的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多数使用的是灌肠式包饺子机,其存在的问题是:包制出的饺子单面起肚,另一面是平的;面皮较手工的含水量偏低,饺子皮吃着发涩;饺子皮上会出现气泡。 (2)近几年开发研制的饱和式饺子机很好的解决了灌肠式饺子机的问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合成面管时产生二次回用余面;需压成面带供机器使用,不能连贯供面;不能包制出带手型褶的饺子。 我们需要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需要对当前已存在的包饺子机械进行分析,进行结构上改进和优化。 3.研究的主要内容 (1)提出包饺子机装置的设计方案,并设计和绘制包饺子机装置的机构运动简图; (2)包饺子机装置的设计主要包括输陷机构的设计、输面机构装置的设计和成型辊的设计。同时对易损件进行强度、疲劳校核; (4)绘制机器各个部件零件草图及总装配图; 4.研究方案 (1)通过对“盆式”饺子机、灌肠式饺子机和包合式饺子机的比较,应采用包合式包饺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完善其缺点。 (2)采用双侧模成型机,将和好的面团用压面机轧压4、5次,厚度在20mm左右的面带,面带进入输面系统中经一组压面棍后,再自动进入另一组压面辊,再经第三组压面辊将面带轧压成所需的厚度。压制薄厚合适的面带导入面带导向器,经过半圆锥型导面槽和一堆合成块,将面带形成带“余边”的面管,再由一对捏合切断刀把带余边面管捏合并将多余部分切掉,形成完整封闭的面管,同时由馅泵连续、均匀地将馅通过馅嘴注入面馆中,再经成型模辊和副辊相向转动滚切,即包制出包子。 5.创新点 理论上,本课题采用相关力学的知识建立力学模型,并模拟包饺子机包饺子过程,通过模型求解计算出包饺子机装置工作时各部件的最优参数。结构上,选用合理的机构来改进原有的包皮装置,以便于接解决相关问题。 6.预期目标 建立包饺子机包皮过程的力学模型,通过模型求解计算出包饺子机装置工作时各部件的最优状态,并设计一种新型的包饺子机。具体预期目标如下: (1)设计出包饺子机装置的工作原理; (2)建立包饺子机包皮过程的力学模型; (3)设计包皮装置各个部件相关图纸; (4)在可能的情况下,找厂家进行试生产和进行试验。 7.进度安排 (1) 2016年4月前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查。同时,根据初步确定的思路,搜集、整理有关文件资料; (2) 2016年5月—7月 进行收集资料,设计剥皮装置的结构; (3) 2016年8月—12月 如果有条件,可去有关公司和企业参观实习; (4) 2017年2月—3月 初步完成论文撰写,并送导师审阅; (5) 2017年4月—5月份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的修改工作; (6) 2017年6月 进行论文、设计图纸的打印,并准备论文答辩。 8.主要参考文献 [1]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01WOf3D03inSycYrP6UipPvdo6-pNzEpyoPgPGsjPKAUdzY5QnLH6Ved3r_G3cevCC-gOlJtaQTuoKm87s_Om7Di38d7HUv_rwJtW3y57xu [2] 闻邦椿,张义民,鄂中凯,陈良玉,孙志礼,机械设计手册[M]第五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345页 [3] 东北大学〈机械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第三版.北京冶金工 业出版社,1994,51~200 [4] 汤瑞.轻工自动机[M]. 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45~340 [5] 孙凤兰,马喜川等.包装机械概论[M].第一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8, 46~243 [6] 孙凤兰.食品包装机械学[M].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32~176 [7] 邓文英.金属工艺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5~68 [8] 戴富美,刘双林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M].第一版.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出版社,1995年9月,80~130 [9] 宁立伟,谭立新.数控糖果包装机设计[D].湘潭:湖南工程学院.2003,1~5 [10] 李兴国.食品机械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57~ [11]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0~380 [12]邱宣怀等.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0~300 [13]李继庆,陈作模.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0~200 [14]孙恒.机械原理教程[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9~120 [15]王连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43~142 [16] 刘品,刘丽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46~250 [17]何世禹.机械工程材料[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25~240 [18]刘晔,高德.包装机械学[M].哈尔滨:黑龙江商学院,2000,210~240 | ||||||
|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
| 开题小组意见
负责人及成员签名: 答辩时间: 年 月 日 | ||||||
2. 课题来源: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合作项目、校级项目、自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