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风从哪里来》 |
|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风的形成。 2、通过操作能初步感受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重点、难点) |
| 活动准备: 1、电风扇、皱纹纸条、大塑料口袋。 2、师幼共同收集扇子、书、本子、树叶、纸板、草稿纸。 |
|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探索风形成的原因。 1、打开风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观察一下,风扇现在怎么样?你感觉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关掉风扇,问: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 2、探索风的形成。 ①每组投放一把扇子、一张纸板、一本书、一个本子、一片树叶、一张塑料板 提问:除了风扇能产生风,你还能用桌上的这些材料产生风吗?请小朋友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②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幼儿经验交流:你用了什么材料?是怎样产生风的? ④引导幼儿思考:这些产生风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物体运动产生了风。 ⑤教师拿着扇子对着小朋友扇,提问:老师扇动扇子的时候,你们感觉到了什么?为什么扇子在老师手里扇,你们却感觉到了风? 引导幼儿小结:物体运动,带动空气的流动,产生了风。 二、通过操作,感受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1、感受力量与风的关系。 ①教师语言引导: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聪明,这么快就发现了风娃娃是怎么来的了。现在,风娃娃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能用同一种材料怎样产生大风和小风吗?试完一种材料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材料试一试。 ②幼儿自由地操作、感受,教师观察指导。 ③幼儿经验交流:你使用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产生大风和小风的? 教师小结:力量大,风就大一些,力量小,风就小一些。 2、观察速度与风力大小的关系。 ①引导幼儿观察、感受风扇转速与风力的大小:将风扇开得最慢,引导幼儿感受风力大小;再将风扇开得最快,引导幼儿感受风力大小。 ②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速度越快,风越大;速度越慢,风越小。 3、感受不同的物体产生的风不同。 ①出示第二次操作材料(大小不同的树叶、纸板,大小相同的纸板与白纸):小朋友观察一下,盘子里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大小、软硬) ②提出操作要求:请你选择一样大的、一样小的,或者一样硬的、一样软的材料,轻轻地扇一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③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注意倾听幼儿的感受。 ④幼儿交流经验:你使用的是哪两种材料?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我们使用的材料不同,产生的风大小也就不同。 三、感受自然界的风,让幼儿对自然界的风产生探究的兴趣。 1、引导幼儿回忆:除了在教室内,我们能感觉到扇子、风扇扇的风,我们在户外能感觉到风吗?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游戏:大风吹。 ①教师语言引导:风娃娃要和我们玩游戏了,你们相信自己都变成了一棵柳树、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只蝴蝶,当大风吹来的时候,你们会怎样?小风吹来的时候,你们又会怎样? ②幼儿游戏:教师发出大风的声音和小风的声音,幼儿则根据不同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动作。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风力大小。 教师小结,保留幼儿对风的兴趣:这个游戏好玩吗?等会儿我们到操场上继续和风娃娃玩游戏吧! |
| 活动反思与改进措施: 1、准确把握幼儿经验,制定适宜活动目标。 科学活动前,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才能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如何准确了解、把握幼儿每一次科学活动前的原有经验,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通过整理幼儿收集到的材料,与幼儿交流材料的收集过程,能较好了解幼儿活动前的现有经验积累,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本次活动中,我预设的目标为“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探索风力大小与力的关系”。围绕目标,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扇子、纸板、树叶、书、本子等材料,引导幼儿使用这些材料扇一扇,怎样能产生大风和小风,从而感知风与力的关系。但在整理幼儿收集的材料时,我发现幼儿对“风力大小与力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一些孩子拿着纸板、扇子在那儿扇风玩,有孩子提出了:“轻点扇,你们扇的风太大了,把我的树叶都扇到地上了。”我预设的这一目标就显得过于粗浅了。于是,我及时将目标修改为“通过操作活动能初步感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活动环节也相应做了适当的调整:第一、提供不同的材料:扇子、纸板、树叶、本子、书,幼儿使用这些材料感受风与力的关系;第二、引导幼儿观察风扇转速与风力大小的变化,感受风力与速度的关系;第三、提供对比较明显的大小树叶、纸板、软纸,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风力与物体的关系。对幼儿现有能力来说,调整后的目标及活动更具挑战性,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通过教师预操作,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本次活动中,我要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不同材质、大小的物体,产生的风力大小不同。为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树叶、纸板,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纸板和软纸三组材料让幼儿操作探索。活动前,我对这三组材料亲自进行了实践发现,在大小树叶对比实验中,如果选择的小树叶太小,轻轻扇时,我们几乎感受不到风。实验现象不明显,必然会影响幼儿有效探索。因此,选择的小树叶既要能产生风,而产生的风又要明显小于大树叶产生的风。而在纸板与软纸的对比实验中,我发现大小相同的纸板与图画纸产生的风区别不明显。餐巾纸又太软,轻轻扇时不易产生风,而高考用的草稿纸既能产生风,又与纸板产生的风有明显的区别。最后,我选择了纸板与草稿纸作操作材料。从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情况看,经过我反复实践后确定的这三组材料的确能帮助幼儿有效地进行探索,帮助幼儿很快发现材料与现象间的关系。 3、提供种类与数量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 在《风从哪里来》第一次活动中,我将一组幼儿收集到的材料全部放在一个盘子里,几乎每一个幼儿都有一把扇子、一张纸板、若干片树叶……。幼儿在操作探索时,大部分幼儿选择的都是扇子,而对其它材料,要么是不屑一顾,要么是拿来玩耍。在经验分享时,大部分幼儿谈的都是对扇子的感受。由于幼儿的交流很单一、片面,幼儿的经验也就达不到概括与提升。这里的“丰富”材料,不仅不能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反而成为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干扰因素。 在第二次活动中,我对材料的种类与数量做了适当的调整:每组盘子里只投放一把扇子、一张纸板、一本书、一个本子、一片树叶、一张塑料板,保证每位幼儿有一样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中,能很快选择好自己的材料,并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运用材料进行探索,注意观察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在经验交流中,幼儿的发言也就很丰富、全面。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自然就能从大家的经验交流中得到经验的概括。虽然每位幼儿只有一样操作材料,但同伴间不同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不断建构新的经验。 4、围绕目标,在不同环节操作同一种材料时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风从哪里来》中,我要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运动产生了风”这一科学现象。而幼儿在生活中对这一现象已经有了较多的体验,这时的操作活动只是为了帮助幼儿达到经验的提升。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提出的要求是:选择一样材料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在引导幼儿感受风力大小与力的关系时,我提出的操作要求则是:试一试,用一种材料怎样产生大风和小风?试完一种材料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材料试一试。第二次操作之所以要求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这是因为幼儿只有在与更多的、不同材料的互动中,才能更清楚、明白材料与现象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经验的概括。 5、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更能引发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 为了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我们强调为幼儿提供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物体、材料,发现一些现象和关系,获得有关经验。 在《风从哪里来》第一次活动中,我给每组幼儿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扇子、纸板、树叶、图画纸等,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不同物体产生的风不同。”但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比较混乱,不同大小的扇子与纸板、树叶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幼儿得出的经验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幼儿认为扇子的风最大,树叶的风最小;有的认为纸板风最大,扇子的风最小;有的则认为树叶的风最大,纸板的风最小。由于我提供的材料缺乏一定的结构,幼儿虽然使用材料进行了操作,但幼儿从操作中得出的经验依然是模糊的,混乱的,根本不能获得新的经验。 第二次活动时,我为幼儿提供了材质相同、大小不同,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材料,(大小不同的树叶、纸板,大小相同的纸板与白纸)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试验。在试验操作中,幼儿很快便发现了大树叶比小树叶风大,大纸板比小纸板风大,硬纸板比软纸风大的现象。通过经验分享,幼儿对材料与风力大小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建构起新的经验。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能明显反映事物间的关系,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时,才能帮助幼儿建构起新的经验。 |
| 区域活动 | |||
| 语言区 | 科学探索区 | 益智区 | |
目标 | 1、能认真、安静地看书; 2、能看懂图画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 1、对探索活动感兴趣,尝试操作各种材料;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操作结果; | 1、能遵守下棋的规则,发展逻辑思维; 2、尝试不同难易的拼图,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
材料 | 1、无纺布制作的故事背景,各种动物卡片; 2、各种图画书 | 1、探索沉浮现象的各种物品; 2、薯片筒制作的可调节和固定的平衡器; 3、弹珠、积木、雪花片等各种材料; | 1、自制的六子棋、旅行期等; 2、小竹块制成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拼图; |
指导 | 1、提醒幼儿安静地看书; 2、引导幼儿带着问题看书,学着在书中寻找答案; 3、鼓励幼儿分角色合作讲述主要故事情节; 4、提醒幼儿归类整理图书。 | 1、观察幼儿如何使用平衡器; 2、指导幼儿设计记录表; 3、引导幼儿学习记录操作结果。 4、提醒幼儿归类收拾操作材料; | 1、引导幼儿讨论制定游戏规则; 2、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3、鼓励幼儿遇到困难时努力克服; 4、提醒幼儿归类、有序地整理棋类、拼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