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 冬(1972-),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娄成武(1949-),男(满族),辽宁北宁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
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 18,No.1J a n.2006
文章编号:1008-3758(2006)01-0013-03
解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李 冬,娄成武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文化产业是当代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分析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文化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类从事文化生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文化产业。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涉及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阐述了文化产业在促进社会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用发展的观点剖析了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两种较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化产业形式。关 键 词:文化产业;文化安全;新兴产业群中图分类号:G 12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文化产业,世界各国对其普遍关注只有十多年的时间。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积累,文化产业不仅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日益深刻地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在我国正成为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形成:
从文化生产到文化工业
文化的生产有着与人类社会同样悠久的历史。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首先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分工导致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化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以文化生产为主,为人类创造精神产品,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到,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
律的支配”[1]
。马克思在这里讲了这样几层意
思:一是说艺术是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是整个社会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把艺术与宗教、法、道德、科学等归为不同于一般生产的另
一类生产;三是指出这类生产虽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却是特殊的。
文化生产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尤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其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相同。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文化产业的兴起受制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的条件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借助于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生产过程不断进行分化重组,进而形成分工明确、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文化产品生产行业,如报业集团、电影业、广播业等;另一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人数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在衣食无忧之后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促使大众文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文化生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条件变化最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形成。
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最早注
意到艺术创作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转变为大量复制的文化生产。该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
消费的文化生产称之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2]。这两位学者将奉行的“批判的社会理
论”应用于对新兴文化工业的批判上,两人认为:艺术应于经济社会而存在,它一旦作为文化工业
二、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发挥着巨大作用
文化产业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主张充分享受社会物质财富,注重金钱和大量消费,在生活上享受和娱乐,这种观念深植于大众的社会心理之中。大众化需求使文化消费市场应运而生,娱乐电影、流行音乐、交际舞、时装表演、工艺美术、网络文艺、电脑艺术等文化现象相继出现,社会文化资源为社会大众所共享。文化产业以其大众化和共通性,既推动着文化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又催生涵盖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文化主流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取向使我国大众化市场得以形成,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先进的文化生产资源配置使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影视创作、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广告业和信息咨询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现代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科技和文化的互相渗透,使文化本身的发展产生巨大变化,包括游戏、动漫、电脑软件、互联网、电信等在内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经济”的特点,成为当前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文化产业正日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形成支柱产业的态势。
许多发达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出版的《文化、贸易和全球化:问题与答案》一书表明,在过去20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美国音像业现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其音像产品占据了国际音像市场40%以上的份额;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产值,成为国内“第一产业”;英国2000年文化产业的产值达600亿英镑[4]。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为推动各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产业在社会全面进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不容忽视。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要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得到空前加强,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发达的生产力和高科技的领先地位使得发达国家在“全球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在占领他国文化市场、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竭力输出其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这种严酷的现实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确保国家文化安全[5]。
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还在于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法,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它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推动自身总量持续扩大。文化产业是智力型、知识型的产业,它的信息基础科学知识成果为信息技术的兴盛提供了基本条件,诱发了一场信息,形成当代经济发展的第四产业
信息产业,将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提升了一个档次。信息技术的变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第四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产业以精神产品商品化、社会化、系列化、规模化的方式直接进入到产业经济的循环中,在满足人类文化需求的同时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拉动内需、繁荣市场、发展经济的强力催化剂。从生产特点、生产内容和作用的方式与范围上看,文化产业远远超越了信息产业的物质领域,它以其特有的广泛性和渗透性提升着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带动着文化娱乐、新闻媒体、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庞大的新兴产业群体的蓬勃兴起,由此推动着人类进入以非物质资本为主的文化经济时代。
三、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
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
随着现代传播媒介技术的兴盛,“文化的传统意义的情境被消解了,它被模仿、被复制、被不断地翻新、被重塑着风格”[6]。文化产业原有的形态和风格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派生出多个分支,形成了新兴产业群,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业态形式
4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是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
1999年,欧盟在芬兰的倡议下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名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该计划中的“内容”涵盖各种媒体上所传播的内容,包括印刷品内容(报刊、书籍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及用做消费的各种数字化软件等,这些“内容”以产业的方式在市场中运作。欧盟“Info 2000计划”把这一产业称为内容产业,具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特点在一些传媒公司如贝塔斯曼、维亚康姆等体现得最集中,它们大举收购各种类型的内容资源,并尝试以网站、掌上电脑、有线电视以及报纸等各种方式来系统包装和分配它们,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内容集成供应商”。
随着电视媒介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化和基于固定载体的传播媒介向基于网络载体的传播媒介的转化,内容产业迅速升级为数字化内容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互联网是数字化内容产品制作、传播的最大载体。未来的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产业边界将会越来越扩大,今天日渐走热的短信、网络游戏和VOD 点播、音乐下载、手机增值服务,甚至QQ 等都属于这种新兴的数字化内容产业。
创意产业又名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是1998年由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最先提出的,
专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创造出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
时尚设计、音乐、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广播
影视、遗产和体育等。创意产业是在高新科技广泛应用和全球化消费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技术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是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以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群的出现引起人们关于如何界定文化产业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法,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群可以划分到第五产业中去。笔者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文化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可以看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分支,是文化产业自身产业总量持续扩大的结果。知识经济出现以后,一项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数字技术,而数字技术使得所有的传统媒体在一种新的技术平台上统一起来,内容则成为技术平台上使用的文化“软资源”。创意产业则丰富和完善了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它主要服务于生产需求,实际上是面向整个传统产业的服务业,如广告业等。这两种产业都是通过高科技传播方式与新兴理念相结合的、最能赢得人们眼球的当代文化产业。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2]阿多诺T ,霍克海默M.启蒙的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15.
[3]Adorno T.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 ,1991.13-65.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 ].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4.2.
[5]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动力[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91-93.[6]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2.
Analysi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L I Dong ,L OU Cheng 2w u
(School of Humanities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China )
Abstract :Cultural industry is one of the contemporary pillar industries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It ’s actually meaningful to analyzing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cultural production is a compon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mes into being only if the 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 chang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mmodity production.Cultural industr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It not only expedite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ecurity of a country.Describ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the social economy structure ,and analyzes two typical makeups of modern cultural industry :content industry and creative industry.
K ey w ords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security ;rising industrial group
(责任编辑:李新根)
5
1第1期 李 冬等:解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