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2013.1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5:33:46
文档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2013.11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3﹑11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装帧出神入画应(yīnɡ)届叱咤(chà)风云B.振撼美轮美奂混(hǔn)淆卓(zhuó)有成效C.博弈如鲠在喉昵(nì)称令人咋(zé)舌D.历炼纷至沓来偌(nuò)大戛(jiá)然而止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②山南地区到处着邓
推荐度:
导读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3﹑11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装帧出神入画应(yīnɡ)届叱咤(chà)风云B.振撼美轮美奂混(hǔn)淆卓(zhuó)有成效C.博弈如鲠在喉昵(nì)称令人咋(zé)舌D.历炼纷至沓来偌(nuò)大戛(jiá)然而止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②山南地区到处着邓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语  文                        2013﹑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装帧      出神入画       应(yīnɡ)届       叱咤(chà)风云

B. 振撼      美轮美奂       混(hǔn)淆      卓(zhuó)有成效

C. 博弈      如鲠在喉       昵(nì)称       令人咋(zé)舌

D. 历炼      纷至沓来       偌(nuò)大      戛(jiá)然而止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

      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 山南地区到处      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以边疆为家,为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 不久前,有关部门      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      传颂     公布             B.紧迫感     传颂     颁布

C.紧迫感      赞颂     公布             D.压迫感     赞颂     颁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田园诗的创作非常兴盛,作者多为文人或仕宦,他们不吝笔墨,讴歌瓜田李下、“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B.春节庙会上,历史悠久、陈陈相因的民俗活动,如舞龙、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C.接到这个任务,团长董正山首先想到了胆大心细的部下高志平,于是当仁不让地把任务交给了高志平所带的九连。

D.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这一辈子》公演后,深受业内好评,演员方旭的表演丝丝入扣,生动传神。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是“中国一线科学家总动员”的产物,被人们称为近十年来中国科普界之未见。

B.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以夜间骑行的方式来放松身心,但夜间能见度较低,所以骑行过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

C.台风“菲特”带来的降雨总量大,造成三江口洪水叠加,又由于恰逢农历天文大潮,这些是导致余姚市水灾的直接原因。                         

D.螺旋藻既不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群,但受利益驱使,厂家在宣传时往往夸大螺旋藻的功效与适用对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雄踞阿里700年的古格王国,就建在土林环绕的札达盆地。从任何一条通道进入札达,都要先经过土林。我们翻越阿伊拉山,下到巴尔沟土林,        ,        ,

        ,        ,        ,        。

① 连绵的群山状如列队的士兵

② 于是这些土质山峰都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秩序感

③ 如同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电影特技场景中

④ 大地似乎想从大刀阔斧的造山运动中慢下来

⑤ 一旁孑然而立的山头则是威严的将军

⑥ 开始了层层叠叠的缓缓堆积

A. ④①⑤③⑥② ③①⑤④②⑥ ③④⑥②①⑤ ④②⑥①⑤③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②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僦: 租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子行,比三世                      比:接连

B.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恤:怜悯

C.而妾母已再适人                      适:出嫁

D.自宋季                              季: 末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咸以为非子行知者

子行为一一鉴定之

B.

A.

窃为大王不取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

死且久,人或诬子行妾

乃知子行已投水死

D..

C.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B.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C.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D.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士,他都很少称赞认可,动辄加以批评讽刺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10.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处断句。(5分)

杜甫子宗武以诗示阮兵曹, 兵 曹 答 以 石 斧 一 具 随 使 并 诗 还 之 宗 武 曰 斧 父 斤 也 使 我 呈 父 加 斤 削 也 阮 闻 之 曰 误 矣 欲 子 斫 断 其 手 此 手 若 存 则 天 下 诗 名 又 在 杜 家 矣 。

(取材于后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七》)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还田舍

周捨

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

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室。

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时密。

心存野人趣,贵使容吾膝。

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

注释:①仲长:东汉隐士。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开篇两句叙写作者结束了游宦生活,远离官场,呼应题目中的“还”字。

B. 三四句用典,以“武陵岩”“仲长室”含蓄表达作者的生活理想、志趣追求。

C. 五六句描写松竹、蓬麻日渐高大茂密的景象,表现了田舍环境的僻静、清冷。

D. 这首诗在内容、思想情感方面,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之处。

② 从全诗看,作者“还田舍”的原因有哪些?(4分)

13.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           ,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陛下亦宜自谋,           ,          ,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③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           ,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⑤ 细草微风岸,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四十三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

蚕卵孵化成蚁蚕后,经过30天左右成为熟蚕。这时蚕腹内充满了黏液体——丝液,也就是蚕丝的原料。让我们观察蚕作茧的过程:蚕先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相对稳固的物体上,通过嘴上的“调节口”调节丝液的流量,头按照∞字形左右摇摆,把丝液拉成丝线,并靠丝线表面上的丝胶将其粘到茧的内侧,慢慢地做成了茧。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粘着丝液的这个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结果蚕就“吐”不出丝线来了。或者将拉出的丝线剪断,蚕也难以继续拉丝,它的头会在空中摇晃,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这说明,蚕丝不是“吐”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通过力的作用把丝液拉成丝线,这种现象叫“牵引凝固”。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将作茧的蚕捏住头尾,猛地一下左右拉开,会拉出一条直径约1毫米、长约30厘米透明结实的丝线。蚕的丝液是黏性液体,主要成分是丝蛋白,丝蛋白的链状分子是线团状态。这些线团状分子呈圆球状,没有拉力或拉力不够时,圆球分子之间常常只滑动,没有其他变化。一定的牵引拉力,会使各个分子还来不及流动就被抻开了。被拉开的丝蛋白链状分子有了新的排列,产生了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就形成了很结实的蚕丝。

蚕腹的丝液如果借助蚕嘴拉出,丝线纤细而漂亮,直径可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在现代化学纤维工业中,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来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但现在还不能只靠拉牵就能制出漂亮而结实的丝线。

除了桑蚕,柞蚕和天蚕等也都是拉丝的。蜘蛛结网也是这样,它肚子里有“蛛丝液”,从腹部末端拉出丝来,织成网。蜘蛛网很有弹性,布满黏液珠,用来粘住飞虫供蜘蛛饱餐。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正是对这一情景的描述。科学家发现,蜘蛛丝和钢丝一样坚硬,却比钢丝富有弹性;还特别耐寒,在-50℃到-60℃的低温下才会变脆发生断裂,而一般聚合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变脆。这些特性使蛛丝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据《世界知识》报道,美军正责成有关部门饲养能产坚韧的金黄色蛛丝的巴拿马蜘蛛,以期提高某些军需用品的使用性能。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液体也能拉丝,比如鸡蛋清被上挑时就能拉丝,而且还能看到拉出的丝断开的一瞬,像橡皮条那样稍有收缩。用筷子挑山药汁,以及婴儿流的口水,情况也都相似。 

(取材于王振东《漫谈液体的拉丝现象》)

1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蚕丝是拉出来的”的一项是(3分)

A. 蚕把丝液粘到稳固的物体上,头按∞字形左右摇摆。

B. 蚕通过嘴上的“调节口”对丝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C. 猛拉作茧的蚕体,会看到蚕腹中出现一条透明结实的丝线。

D. 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蚕把丝液都拉成丝线后,再用丝胶把丝线粘在茧的内侧,就做成了茧。

B. 当鲜藕被掰开时,藕中的黏液被拉成了丝,这也属于“牵引凝固”现象。

C. 拉力作用可以使丝蛋白链状分子产生变异,从而使分子之间结合力增强。

D. 以蜘蛛丝为原料制作的防弹服,即使在严寒天气中使用也能保持良好性能。

E. 从文中所引的唐宋诗句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明白了蚕与蜘蛛拉丝的道理。

16.通读全文,概括产生“拉丝”现象需要的条件。(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苍凉的群像

六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刚刚从德国访问归来,刘学颜专程从阿城来到哈尔滨,把厚厚一沓的《叩问大荒》的手稿交给我。

  说真心话,四月份我在大兴安岭,他在电话中邀我为这部即将出版的新书作序时,我是犹豫的。因为作序是马虎不得的事情,起码要把书稿看完整了。耗时费力不说,我还怕把握不好作品的“气韵”,差点“临阵脱逃”。最终能接过这部沉甸甸的书稿,除了不好推却文友的这份信任,更是刘学颜所从事的研究和他的写作视域吸引了我。

  刘学颜在金源故地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任馆长。但凡从外地来到哈尔滨的文学界朋友,只要时间允许,有两个地方是必去无疑的,一个是呼兰的萧红故居,另一个就是阿城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了。前者凭吊的是让人感伤的故人,后者凭吊的则是悲壮的历史。在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你能看到曾染过鲜血的剑,生活用的陶罐和银盘,祭祀的香炉,以及象征权位的印玺和可供梳妆的鲤鱼镜——一个人在这样的“实物”中流连久了,衣袖间又怎能不沾染着一缕远古的斜阳呢?

  我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叩问大荒》。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汲取知识的行旅,是一次触摸黑土地脉搏的行旅,更是一次文学的审美行旅。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刘学颜能够潜心沉入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处,以一腔豪情,一己之力,挖掘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地踏上寻访之旅,本身就是不寻常的。更何况,他要做一个文字的雕刻家,为这样的人物悉心塑像,就更加让人尊敬和感动了。

  为人物塑像最难的,首先是姿态吧:有些人物,在历史中已经被定型为一种姿态,如完颜阿骨打和金兀术。刘学颜以史实为依据,除去民间演绎中无端加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不实之处,还他们以本来的面目。虽然在此之前也有人开始做了这样的工作,但有天时地利之便的刘学颜,在剖析人物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特征上,底气更足一些。雕像的姿态确立了,他们的神态,还有赖于血肉丰满的史实来填充,所以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行万里路”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在书斋中思考着的刘学颜,还有一个行走着的刘学颜。历史和现实,就在这“静”与“动”之间,微妙地连接起来。

  一条隐秘的通道,悄悄地被打开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杀敌的“蓝脸”的窦尔墩,看到了漠北风雪之中迫令俄方退还占地的李金镛,看到了刺杀伊藤博文后穿着民族服装凛然赴死的韩国义士安重根。刘学颜身上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他所选择的历史人物,大都铁骨铮铮,又如抗日英雄马占山、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当然,他也写了另一类英雄,如石油工人王进喜、伐木工人马永顺。而身为作家的他,对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萧红、周立波、舒群等现代作家的风采。

  读刘学颜的书稿,感觉他还是一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他古诗功夫深厚,在同龄人中,是翘楚。那些穿插于书中的诗词,如四散的珍珠,使整部书有了别样的光彩。如拜谒寿山将军墓后所作的“恁有百年不居穴,所居灵帐在草原”, 再如踏访“林海雪原”故地后吟就的“威虎啸天狼声哀,英雄已死雪山白”。

  虽然我与刘学颜不过几面之交,但他的人和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够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不断思考和笔耕的人,一定是不流俗的人。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此书中雕刻的那些已经逝去的英灵的雕像,他写他们的荣辱悲欢时,更加客观透彻,挥洒自如。而写到健在的人物时,笔墨就有些“涩”,很难出彩。个中原委,我能理解,这也是不能求全责备的事情。

    我想,以后朋友们再来哈尔滨,去阿城参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时,我又可以多了一个话题:那里还有一个博物馆,由刘学颜馆长亲手筑就,其人物长廊中陈列的雕像,大都顶天立地,透露着苍凉之气,值得一看。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交代了为《叩问大荒》写序的缘由,对作品内容及特色进行了评述,充分肯定了作者的写作追求。

B.第段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完颜阿骨打、金兀术等历史人物原本是正面形象,被民间演绎成反面了。

C.《叩问大荒》雕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使人们感受到黑土地上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D.刘学颜倾尽心血为阿城建造了另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多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游客可实地参观。

E.这篇文章内涵丰富,情感真挚饱满,语言极富感染力,理性而中肯的评价中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一个人在这样的“实物”中流连久了,衣袖间又怎能不沾染着一缕远古的斜阳呢?

19.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 文中说:“虽然我与刘学颜不过几面之交,但他的人和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阅读—段,概括刘学颜给作者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3分) 

(2)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刘学颜的人物雕像大都透露着“苍凉”之气?(4分)

20. 作者在第段中说,刘学颜“写到健在的人物时,笔墨就有些‘涩’,很难出彩”。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并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3年10月,某省高考文科状元放弃72万元奖学金,从大学退学,回乡复读。她说,而当初报志愿时,大家建议她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多考虑就业一类的现实问题,她选择了港大。但她一直认为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自己是一个古代人,所以决定明年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圆纯粹的国学梦。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档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2013.11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3﹑11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装帧出神入画应(yīnɡ)届叱咤(chà)风云B.振撼美轮美奂混(hǔn)淆卓(zhuó)有成效C.博弈如鲠在喉昵(nì)称令人咋(zé)舌D.历炼纷至沓来偌(nuò)大戛(jiá)然而止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②山南地区到处着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