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杨氏之子》及教学反思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3:28:20
文档

《杨氏之子》及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背景导读《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
推荐度:
导读《杨氏之子》课堂实录背景导读《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背景导读

《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课堂写真 

一、揭题解题 

师:我们每天都用语言来交流,精练的语言,能促进沟通,机智的语言,能化解尴尬,幽默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古往今来,更有许多体现语言艺术的故事广为流传。今天,我们走近《杨氏之子》,去感受一个古代孩子的智慧. 

师:解题:“杨氏”的意思是?“杨氏之子”的意思?你能不能也学着题目的样子来介绍自己。

生:刘氏之子、陈氏之子……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多音字:为 (wèi)  应(yìng)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三、理解意思 

师:把课文读通了,下面该干什么? 

生:理解意思

师:文言文语言简短,但包含的意思却很多,理解意思的时候就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话。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分享一下。

生:用看注释的方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生:可以和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是按照什么方法把课文的意思弄明白的?

生:看课文下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B 出示“(      )为(      )设果,果有杨梅。”

师:你刚才说是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C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里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 

生:现在的家禽是指家里喂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

生:孔雀不属于家禽,这里可能是说家里的鸟吧!

师:看来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设计意图:通过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交流,再及时点拨,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句子的意思去意会文言文朗读的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四、指导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篇古文,相信会读得更好,(引导学生读准停顿)出示课件: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五、品读句子,体会应答的巧妙。

师: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意思,请同学们再次浏览全文,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把它用横线画出来。

生:是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师.他的聪惠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反复朗读,把能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慧的句子画出来。

生:表现在最后一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大家都说孩子的回答很巧妙,咱们合作读一读吧。我来读孔君平的话,谁来读杨氏子的话,从孩子的应声而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孩子的答话妙在哪里?要想读懂,我们得先看懂孔君平的话。谁来读读?

指名读句子

师:孔君平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

(相机出示:杨氏子  杨梅)“杨”加点

师:能把孔君平的话说得再明白一些吗?

生: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时你家的水果。”

师:明白了这些,咱们再来看看孩子的话,谁读懂了?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生:杨氏之子反应很快,马上就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看来杨氏之子是个聪明的孩子。

3)比较句子。

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请同学们对比这两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生:前句是个否定句。

生:直接说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不尊重对方,毕竟孔君平是父亲的客人

生:看来杨氏之子不仅聪明,还很有礼貌。

六、延伸拓展 

师:《杨氏之子》出自哪里?

生: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师:这本书里面保存了不少聪慧孩子的妙语,今天我们就试着根据我们所学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能否把“徐孺子年九岁“试着说一说。

徐孺子(小孩子,幼儿)年九岁,尝(曾经)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让)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指人眼中的瞳仁)必不明。”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附: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应声    敏捷

甚聪慧     杨 孔   透彻

                   (妙)      未闻    委婉

课堂小检测

一、给划线的字注音。

为设果(  )      应声(   )      诣其父(   )

二、说说下列划线字句的意思。

甚聪慧:                           诣其父:

为设果:                        乃呼儿出: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在这堂课上我着重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但是孩子们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二、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单元主题

让孩子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在开课的时候就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有了这开课的铺垫,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得比较深切了。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映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我让孩子们比较两个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体会到杨氏之子回答时的礼貌。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妙之所在。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

最后,课文结束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几个聪慧之语《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专心听讲,这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中国古汉语词典》

文档

《杨氏之子》及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背景导读《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