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期累计编号:第 节
主备教师 | 授课教师 | 使用时间 | 第 周星期 (2014年 月 日)第 节 | |||||
学习内容 | 《5、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 第 1 课时 | 课型 | 古诗 | ||||
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 ||||||
过程与方法 | 自主 合作 探究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的情感。 | |||||||
教学重点 |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 |||||||
教学难点 | ||||||||
教具运用 | PPT | |||||||
教学过程 | ||||||||
一、钟声导入,感受魅力。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朗读诗句) 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朗读诗句) 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生答:张继。) 张继?张继是谁?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这是因为,张继他写了一首诗,正是这首诗使寒山寺的钟声具有了巨大的魅力。这首诗就是(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读毕)“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还有补充的吗?(师手指“泊”字),这是一个多音字,谁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举手回答。(生答,师板书)你能组个词吗?那么,是谁“枫桥夜泊”?(生答,师板书,张继) 那么,有谁知道张继?给大家说说。【张继简介:安史之乱后,中原百姓沦入深重灾难之中,已中进士的张继还没来得及被任用,在这种情况下,他来江南游历,足迹遍布会稽、吴郡一带,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没有官职,生活艰难。就在这种国难身贫的困境中,张继那漂泊无依的小船来到了枫桥之地。于是提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 二、“品”诗。(读诗歌→了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1、读诗歌。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读时请注意,字音读准(不会的查字典),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感情 (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都读好了吗?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朗读全诗)读得很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生朗读全诗) 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齐读诗歌)非常好,有那味儿了。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点名3至4名学生回答)好的,那么现在,请把你们的感情带进去,读出你的味道,自由地读一遍。 2、了诗意 好了,安静下来。古人云,诗即是画,画即是诗。那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还要读出画面来。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这样吧,老师放示范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画面。 (示范朗读)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师一一板书,如果孩子们没有答完全,老师则引导。比如“霜”。有“霜”,那是什么季节? “钟声”是哪里的钟声?它传到了哪里?)最后成板书如下: 诗人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泊客船,半夜钟声。想想,你觉得这是怎样一幅秋夜图?你能描述一下吗?想好的举手回答。(生答)有不同的吗?你又是读出了怎样一幅图?(指名1到2个孩子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都很有想象力。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有意境的江南秋夜啊。 3、入诗境 如果你是诗人,身处这画面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师总结)所以在这个夜晚,诗人睡了吗? (生答)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在诗中找找。 ( 生答)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愁眠”是什么意思?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无眠、、 失眠、不眠、难眠、未眠) 张继他为什么睡不着呢?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生答;愁)非常好!那么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请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力猜一猜。 (点名3到4个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惆怅、思乡、科举落榜) 4、悟诗情。 我们再回到诗中。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自由回答)(解霜,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大家说得真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诗的字里行间都是愁,让我们穿越时空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放音乐,教师解说: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月落,大家一起读。) 三、作业布置 1、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比比皆是,我们的课后作业就是收集其他诗人的“乡愁”诗。 2、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3、背诵课文。 | ||||||||
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