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在于,在乎】高,有仙则【就】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异】。斯【这】是【判断动词】陋室,惟【只】吾德馨【xīn,香气,这里比喻品德高尚】。苔痕上【爬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大】儒【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弹奏】素【古朴】琴,阅金经【佛经】。无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的性】乱【扰乱,使……乱】耳,无案牍[dú]【官府的公文】之【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的性】劳【使……劳累】形【身体,形体】。南阳诸葛庐【房舍】,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有?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 。
3.“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①何陋之有?( ) ②忘路之远近( ) ③渔人甚异之( )④具答之( ) ⑤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⑥君之病在肌肤( )⑦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5.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6. 第一、二句用“山”和“水”比喻 ,用“仙”和“龙”比喻 ,这两句话起作用是: 。
7、中间1——7句分别从 、 、 三个方面表现居室主人 的节操和 的情趣。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开篇有什么作用?
9、文章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
10、本文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 。
11.本文对偶句有哪些?
12.试作者分析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1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通达外面笔直的,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就越显的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在近处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参
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
2.出名 灵异 这 只 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大 指没有学问的人 弹奏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的性,无实义 使……混乱、扰乱 官府的公文 使……劳累 形体、身体 什么 宾语前置的标志
3.E A B B A A A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6.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用通俗易懂的类比,引出文章的主旨。
7.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
8.运用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使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9、以古代名贤自喻,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高尚的生活志趣和远大的思想抱负。用孔子的话干脆利落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中心。
10、对偶 比喻。
11.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13.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14.不同意。本文中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古代的贤士自况,更说明了作者是有远大的志向的,所以本文并没有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