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 用 兵 之 法, 全 国 为 上 , 破 国 次 之 ;
孙 子 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 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
全 军 为 上 , 破 军 次 之 ; 全 旅 为 上 ,
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而击溃敌人的就略逊一筹; 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破 旅 次 之。全 卒 为 上 , 破 卒 次 之 ;
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 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上策, 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
全 伍为 上 , 破 伍 次 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 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 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 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故 上 兵 伐 谋 , 其 次 伐 交 , 其 次 伐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 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
兵 , 下 政 攻 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 橹 轒 辒 ,
败敌人的, 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出于不得已。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车,
具 器 械, 三月而后成, 距 闉 , 又三月而后已。
准备攻城的器械, 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 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 又要花几个月才能完工。
将 不 胜 其 忿 而 蚁 附 之 , 杀士三分之一
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强迫驱使士卒象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 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
而城不拔者, 此攻之灾也。 而城池却未能攻克, 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 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 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 兵 不 顿
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 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策争胜于天下, 这样既不使自己的疲惫受挫,
而 利 可 全 , 此谋攻之法也。 又能取得的,全面的胜利, 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谋攻》-讲解
《孙子》或全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军事学经典性著作。经过二千五百年时间的考验,虽然今昔的战争已大不相同,但此书所阐述的用兵作战的原则依然有效,仍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家奉为圭臬。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子》原有八十二篇,并有图九卷,但后世所传的只有十三篇。从现存的十三篇中,可以看到对于军事和政治、经济、外交、自然条件等相互关系的全面论述;既有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对于军事战略的阐述,也有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论述战术、战法的运用。其方法和精神不仅适用于军事,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有广泛的启示作用。
本篇是今存十三篇中的第三篇,以论述策划进攻的战略战术原则为中心,提出要“全”不要“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最高境界;分析各种进攻方法的利弊;指出进攻中敌我兵力不同时的战术原则;并从君臣两方陈述了致胜的条件,要求为将者“辅周”,为君者不妨碍为将者的指挥权的必要;最后归结出判知胜败的原则,而以“知彼知己”为要旨所归。全篇逻辑严密,有高度的理论说服力。
从行文来说,全文多用排偶句,既简练有力,又反复开阖,每段都有结语,极顿挫之妙。各段均用“故”字作领,多样中见统一,结构上也有其特点。因此,本篇虽是议论文,但对驾驭文字,立意谋篇方面,却有美学上的价值。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共13篇。分别为一《始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军形篇》 五《兵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孙子(前544-前470年),名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曾以《兵法》13篇求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公元前506年率吴军攻破楚国,显名诸侯。《孙子》13篇,号称“兵家之祖”,传为孙武所著。但此书各篇均以“孙子曰”开头,可能是其门人后学记录整理而成,基本上反映了孙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