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方法:1、学习新闻理论要与新闻实践相结合。
2、学习新闻理论要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借鉴。
3、学习新闻理论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
4、学习新闻理论要把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吸收西方新闻理论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重点掌握:新闻学的定义、研究重心,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关系
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教学与讨论为主。
新闻的起源、新闻的定义。
新闻与信息的异同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教学手段以比较和分析为主)
新闻引导与监督(教学手段通过分组讨论形式学习为主)
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教学手段以课堂讲解按新闻发展过程)
难点: 新闻的商品性与有偿新闻
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新闻真实性:具体真实、本质真实,新闻批评与监督的异同。
关于“新闻与宣传”的讨论,监督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四、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
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有三,一是真实,二是时新,三是公开。正是这样三个基本特性决定了它们与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以及内部情报的区分,也正是这样三个基本特性规定了新闻传播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真实性:
一般认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新闻报道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世界真实发生的事实,即新闻报道的陈述必须有成真条件,报道天下雨,必须有天确实下雨做条件,不能无中生有,面壁虚构;第二,新闻报道反映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相符合,包括新闻事实的各种组成要素和所有相关细节,既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更不可搞合理想象;第三,要善于从社会生活的整体真实来把握个别新闻报道的真实,不应把局部的东西当作全局的、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把个别的当作一般的东西进行报道;新闻媒介则应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连续不断的报道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马克思把这种媒介运作称之为“有机的报纸运动”,他认为“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如果把经验事实的过程看作主体将对象意识转变为自我意识的过程,那么,报道事实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符号形式表达自我意识的过程。作为基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离不开经验事实的正确性;作为手段,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则离不开表达“自我意识”(作为结果的经验事实)的准确性。
二、时新性:
时效性客观上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新闻工作者自身要争时间抢速度,记者要赶在第一时间采访写作,编辑要赶在第一时间编排发稿。第二个因素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技术含量。传播媒介技术含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远距离传输的速度。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经历了从人体自身器官到印刷媒介在到电子媒介,具体说,经历了口头传播、新闻信、新闻书、周刊、日报、广播、电视、网络这样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带来了远距离传输速度的提高。如今,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只能传播“昨天”或“今天早些时候”的新闻,而电子媒介的传播则能够做到与新闻事件保持同步。电子媒介为了发挥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已开始大量使用直播方式来报道新闻;印刷媒介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从过去对“短、快、新”的追求发展到对“深、广、强”的倾斜。
三、公开性:
新闻报道的公开性是由新闻传播的公共服务性决定的。新闻报道产生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共同的社会实践,人们必须了解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实际状况。尽可能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是协调思想和行动、更加有效地从事社会实践的前提和条件。在社会规模较小,社会实践领域较窄的情况下,人的直接经验和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基本上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社会实践领域的拓展,直接经验开始无法满足上述需要,人们不得不依靠间接经验。为了更好地传播间接经验,各种技术手段被用于该领域。技术手段的介入,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
真实、时新、公开三方面的结合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使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内部情报等其他文本区别开来。新闻报道的这些特性也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诚实、敏捷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1、时新性
时新性主要包括新闻时间发生的时间为近期,或内容比较新鲜两方面。
2、重要性
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没条新闻信息值不值得公开报导,详尽报导,还是简单报导,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常常是由该信息的重要程度决定的。
3、接近性
指新闻与人们在地理、心理、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兴趣等多方面的接近。越接近就越有新闻价值,人们总是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格外感兴趣。从地理和心理上看,发生地点越近,与人们关系越密切,新闻价值越大。
4、显著性
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与发生地在人们心中名声越显赫,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可能就越大。
5、趣味性
趣味性也包括人情味,指的是新闻信息中包含的能打动人的感情的素质。
新闻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
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在各国的中,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都被视为神圣的“第一权利”。新闻传播者职业权利的法源应来自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权利是公民权利的延伸。职业的新闻传播者依法拥有的权利主要有:采访权、编辑权、报道权、监督与批评权,隐匿权(为消息来源保密)等。
一、采访权。
采访权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个方面:一、在公开场合和约定场合,记者有自主采集、访问的权利,他人不得干预;二、对负责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记者有索取信息的权利。
二、编辑权和报道权
编辑权指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和取舍的权利。报道权指新闻工作者自由选择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权利。编辑权和报道权在西方被称为“内部新闻自由”或“编辑部新闻自由”,主要针对的是当媒体内部编辑方针和媒体所有者的某些要求发生矛盾时,编辑部工作人员拥有对稿件的最终取舍和处理权。这种权利实际上是新闻传播者的“新闻报道权”和媒体老板的“媒体所有权”、“媒体经营权”的分庭抗礼,以区别于媒体主要用来对抗管制的“外部新闻自由”。
三、监督与批评权
这是一种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体对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行为公开报道、评论和批评的权利。它的法律来源仍然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它的法律依据是我国第35条和第51条。确切地说,它是新闻传播者代表公民对权力机构等公共组织和公众人物进行监督和批评的权利。
四、隐匿权
隐匿权又称“秘匿权”、“消息来源保密”、“保护新闻来源”等。指新闻传播者不公开消息提供者具体情况的权利。其主要的法律依据还是来自公众知情权,当记者与不愿公开身份的消息提供者之间建立的“契约”被破坏后,最大的受害者是公众。因为公众从此无法了解那些通过公开方式无法获得的信息。
五、、新闻传播者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统一的。公民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公民义务,同样,新闻传播者在享有职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首先,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在法律的轨道上进行,这是一种“他律”,也可以说是一种硬性的责任规定。其次,新闻传播者还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以新闻伦理为核心的“自律”规范,也可以说是一种软性的责任规定。
新闻受众
作为公民的受众在新闻传播领域,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在现代民主政治和法律领域,受众又是公民。具体而言,有以下权利是受众应该依法享有的:
一、知情权
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也称知晓权、获知权、知察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说,指社会成员获知有关自身及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知情权是人的生存权的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成员对国家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拥有的知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二、接近权
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学者J.巴隆。1967年,巴隆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接近权”概念。1973年,他又出版《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一书,进行系统论述。他认为,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是受众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而不是传媒的私有财产权,应该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还给它真正的拥有者——读者、视听众。
除此之外,受众权利还有监督权、选择权等,监督权是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活动和过程进行监督的权利,选择权是指受众有通过不同信息渠道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当然,受众作为公民在新闻传播领域享有的最基本权利还是知情权和接近权。
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一、何为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就是指人类经常从事的、有专门的新闻采访和发布机构,在社会中发生重大作用的大规模的新闻活动。
今天的新闻事业是建立在古代新闻活动的基础上, 但它是更高级的新闻活动。
二、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口头传播 、图画传播 、实物传播 、信号传播 、文字传播
三、新闻事业的产生
新闻事业产生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十六世纪最早在意大利出现手抄新闻
2、十六世纪在欧洲又出现了小册子(也称新闻书)
3、十七世纪初,西欧相继出现近代印刷报纸
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
4、1660年莱比锡出版的周刊《莱比锡新闻》改为日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
受众需要决定新闻媒介的多样化:
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
雅俗共赏——雅俗分赏
综合频道——频道专业化
5、报道内容的扩展导致新闻题材的丰富多彩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火灾,《中国青年报》四位记者从采访开始,就准备跳出“水火英雄”的老套,成就了1987年三篇最有分量的有关人与自然的新闻大特写——《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哲学
消息——深度报道——新闻评论——论文——理论——哲学
当前新闻报道的几种趋势
客观报道——寻求新闻本质
大特写——文学和新闻的嫁接
深度分析——新闻和评论的“合谋”
新闻故事——新闻娱乐化
多角度、全方位、全景式、动态式、过程式报道—— 新闻多元化
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1、新闻事业的一般属性(共性)
新闻事业的一般属性:以真实,及时地反应现实变动为己任的社会机关。
新闻媒介的一般属性:真实,及时地反应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自由
一、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自由主义是近代的学说,近代的意识形态,尽管可以从古希腊罗马社会找出自由观念的种子,但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往往以17世纪的英国为起点。
1、约翰.洛克(John Locke)
2、约翰.密尔顿(John Milton)
3、孟德斯鸠
4、卢梭
5、约翰.密尔(John Mile)
6、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
1、媒介自发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媒介应按自身规律运做,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社会对媒介主要的控制手段是司法体系,不应有较多的其他控制,尤其是不应干涉媒介。
2、监督权力的原则:在美国,这一原则被运用于实践中,的媒介成为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进行监督的“第四种权力”。当然,这种权力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软”权力,它的威力来自于道义和。
3、“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原则:
4、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三、新闻自由的内涵:
采访自由(Free Access to the News):指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发掘新闻事实的权利,机关、有关部门和个人应给予方便,而不应进行任何干扰。
传递自由(Free Transmission of News):无论新闻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记者采访所写成的稿件,首先必须传送到所属新闻机构的编辑部,方能进行新闻传播的其他程序。如果传递受阻,将被视为对新闻自由的触犯和违反。
出版自由(Free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此条指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如果这方面受到或发行前受到检查,此项自由即遭破坏。西方各国对报纸的出版和发行管理办法不尽相同,一般采取四种办法:放任制、保证金制、申请制、登记制。
批评自由(Free Expression of Views):允许每个公民有思想、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表达各种意见,评论时政,批评的和官吏的不法行为。
新闻传播与宣传、
新闻传播与宣传:
一、宣传的定义: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二、宣传的特点:
1、目的性
宣传活动是有一定意图的劝服行动,其目的是“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
2、社会性
(1)从宣传对象方面看,社会性意味着宣传要面对某个国家、民族、社会、阶层等集团的全体成员,而不是个别或少数人。
(2)从宣传者方面看,宣传这一行为的主体也不是个人,而是国家、集团或组织。
3、倾向性
阶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理论观点、道德规范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有强烈的阶级倾向性。
4、依附性
宣传这种活动既可以凭标语、口号、传单等形式存在,也可以依附于其他的社会行为(如教育、文艺、科研等)。但是,宣传在依附其他社会行为时,必须尊重这些社会行为自身的规律,否则就是对这些活动本身的异化。如中的“文艺宣传”曾无视文艺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将文艺作品等同于宣传品。
三、关于“新闻与宣传”的讨论
1、对立论
认为新闻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是阐述某种主张。新闻与宣传各有自己的规律,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2、等同论
认为新闻等于宣传,在新闻实践中,广大受众从来没有感到新闻与宣传有什么区别,新闻就是宣传。
3、种属论
这种观点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新闻是种,宣传是属;新闻是一种宣传,但宣传不等于新闻;新闻包含于宣传概念之中。
4、交叉论
认为新闻与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新闻作品可以作为宣传材料,而有些宣传素材可以被写成新闻作品。新闻与宣传交叉重叠的部分是新闻宣传。
七、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1、出发点不同;
2、归宿点不同;
3、传播方式不同;
4、传播要求不同
八、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即在传播中既满足传者需要,又满足受者需要,既遵循新闻规律,又遵循宣传规律,既符合新闻价值,又符合宣传价值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用新闻来宣传。新闻宣传最大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此处之“事实”指报道事实(即新闻报道),“说话”指发表观点(宣传)。因此,“用事实说话”即“用新闻宣传”。
新闻传播与:
一、的定义:
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二、的要素:
虽然人们对的定义尚有争议,但对其基本要素还是大致认同。
1、 的主体——公众
2、的客体——事实
3、的本体——意见与态度的总和
4、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
三、的特点:
1、公开性2、公共性3、急迫性4、广泛性5、评价性
四、的形成及其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的衍生过程
1)、问题提出2)、社会讨论3)、社会协调4)、公开表达
2、新闻媒介在形成中的介入
1)、反映并代表2)、引发3)、引导
五、监督:
1、何为监督:
公众通过这种意见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意见和看法的客观效果。
2、新闻媒介在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我国媒介监督的主要问题
4、监督的主要功能:
1)、监视社会环境2)、社会调整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制衡功能
五、新闻学概论学期总结
总结本学期一学期以来,本着使学生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顺利地完成为了本学期的讲授使命。
从课堂教学与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出发,深刻体会大纲精神,反思自身讲授过程与探索追究的授课方法,慢慢树立起学生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的拓展思惟和创新理念,在讲授实践中踊跃摸索,勃发讲堂活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新闻学的学习能力。以感知——探索追究——反思——延长为主线的重点篇目授课方式,以互动——探索追究——创造——立异为焦点的讲授引导方法等,收到了肯定的讲授经验。